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丰田+松下(氟离子电池)能否吊打特斯拉? -- forger

共:💬120 🌺468 🌵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多谢老F解惑

最近锂金属行业股票表现不佳,莫非是这个原因。

家园 我好像在休息站见到过蔚来的换电站,无人的吧

换电就是开车进去,手机扫码一通折腾

家园 不知道二代换电站有没有人值守

一代换电站是有人值守的。

换电是由设备自动换电。但其设备维护维修少不了人。

家园 推荐比亚迪

买混动的话,推荐比亚迪。我当初也是上述车里比较好久。最后买的宋DMI。

家园 不懂技术,炒股的原因,关注了这方面的东西。

分享个文章节选。感觉作者前面部分我认为讲得很好,后面可能为了推荐自己的研究方向,走向了另外一条路。我觉得这文章对于新能源、电动车。。。的看法值得一看。有兴趣的自己搜全文。

院士报告厅|刘科:碳中和误区及其现实路径

关于碳中和的误区

当前大众对碳中和的挑战及认知有一定局限,认为单一的技术路线或者技术突破能够解决碳中和问题,因此常存在几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认为风能和太阳能比火电都便宜了,因此太阳能和风能完全可以取代火电实现碳中和。这句话只对了1/5到1/6。因为一年有8760小时,而中国的太阳能每年发电小时数因地而异,在1300小时到2000小时之间不等,很少有超过2000小时的区域,平均在1700小时左右;也就是说太阳能大约在1/5–1/6的时间段比火电便宜;而在其他4/5-5/6的时间段,如果要储电,其成本会远远高于火电。风能每年发电的时间比太阳能略微长一点,是2000小时左右,但电是需要24小时供的,不能说一个电厂一年只供一两千小时,因为我们用电不能说有太阳有风的时候用电,没太阳、没风的时候就停电。太阳能和风能是便宜了,但最大的问题是非稳定供电。

不可否认,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发展了将近四十年,取得非常大的成绩,我们给这个领域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以崇高的致敬。但直到今天,风能、太阳能与煤电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以2019年为例,全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加起来发电总量相当于1.92亿吨标准煤的发电量,而中国年发电耗煤大约是22亿吨煤,相当于18-19亿吨标准煤,也就是说,风能和太阳能只能占煤电的10%左右。

而且,电网靠电池储电的概念是非常危险的。据估算,目前全世界5年的电池产能仅能满足东京全市停电3天的电能。如果说我们有4/5的时间或者5/6的时间要靠电池储电,这是不可想象的。况且,这个世界也没有那么多的钴和锂,没法让我们造那么多的电池。在这种情况下,弃光弃风的问题非常严重,因为电网只能容纳15%的非稳定电源。风能、太阳能发出来的电,电网没法全部承受。如果继续增加风能、太阳能,同时大规模储能问题解决不了,只能废弃更多。

弃光弃风在中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技术因素,就是因为太阳能、风能是没办法预测的,电网小于15%可以容纳,多于15%容纳不了,这是一个很大的技术难题,到现在还不好解决;二是机制因素,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可能会让地方出于各种原因不用风电、光电、水电。机制问题在中央大力推动“碳中和”的背景下是可以解决的,但技术问题,不容易解决。

因此,太阳能和风能需要大力发展,但在储电成本仍然很高的当前,在可见的未来仍然无法全部取代化石能源发电。

第二个误区是人们以为有个魔术般的大规模储电技术,认为如果储能技术进步,风能和太阳能就能彻底取代火电。这个假设太大了,因为自铅酸电池发明至今一百多年来,人类花了数千亿美元的研发经费研究储能,可从铅酸电池的90千瓦时/立方米增加到今天特斯拉的260千瓦时/立方米,电池的能量密度并没有得到革命性的根本改变。要知道,汽油是8600千瓦时/立方米。同时,迄今大规模GW(十亿瓦特发电装机容量)级的储电最便宜的还是100多年前就被发明的抽水蓄能技术。

科学技术的突破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只有发现了才能知道发现了。今天无法预测明天的发现。我经常举一个例子,火药发明之后近一千年才有枪的发明。枪的机械原理其实很简单,但是你要说火药发明后就可以预测肯定会发明枪,那就错得离谱了。这就提醒我们,在制定任何战略时,都千万不要假设未来这块有突破就可以做什么事。我们制定战略一定是以已有的、证明的、现实的技术路线为基础。

不同行业的进步不一样,计算机行业有摩尔定律,这么多年确实发展得很快,但是能源行业目前还没找到类似摩尔定律一样的规律,“碳中和”必须选择现实可行的路线来推进。

有一个笑话是,比尔·盖茨跟波音公司总裁讲,假如飞机行业的技术进步跟计算机一样快,那现在人人都可以不用开车,可以改为开飞机了。波音公司的总裁说,假如我的技术跟你一样的话,这个世界就没人敢坐飞机了,因为那个年代计算机动不动就死机。所以说,大家不要认为某一个行业发展很快,其他的行业就都一样。能源行业就是一个不断地砸钱但技术进步缓慢的行业。未来储能技术肯定会有新发明,我们鼓励储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但是在制定战略目标的时候一定要谨慎,没发明的时候就不要先假设这个事情存在。

第三个误区,有些人认为我们可以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各种各样的化学品,比如保鲜膜、化妆品等等。这些要能转化、能赚钱,可以去干,但是这些解决不了二氧化碳的问题。粗略估算,一个三口之家一年平均排放碳22吨,但什么产品一个家庭一年也消耗不了20多吨。

另一方面,全世界只有大约13%的石油就生产了我们所有的石化产品,剩下的大约87%的石油都是被烧掉的。如果把全世界的化学品都用二氧化碳来造,也只是解决13%的碳中和问题。所以说,从规模上二氧化碳制成化学品并不具备减碳价值。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化学品对减碳的贡献是相当有限的。

所以说,把二氧化碳转化成任何化学品,如果能赚钱那可以去干,但挣不了钱就别打着“碳中和”的概念来拿国家的补贴。讲这个话我可能会得罪很多人,特别是企业界的人。但我们科学家要讲事实,拿数字说话。我也参加过很多关于碳中和的论坛,很多时候甚至有些经济学家在讲的时候,没有数字的概念,只有一个粗概,说这样可以减碳、那样可以减碳,但是对减多少没有概念。这个也不能怪他们,隔行如隔山。

第四个误区,是说可以大量地捕集和利用二氧化碳。利用CCUS技术,把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提纯,再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理论上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的大规模捕集。现在大家说在电厂把二氧化碳分离,分离完以后打到地下可以做驱油和埋藏等等其他的作用。那么我们看看,未来十年,中国整个二氧化碳驱油消耗量大概是600多万吨,我们一年的排放是103亿吨。而且驱油这个阶段是一部分二氧化碳进到地里,还有一部分会跟着油出来,它不是一个完全的埋藏。

把碳打到地下埋藏,我回国前在GE曾经做过这个事情。把煤和水、氧转成氢气和二氧化碳,氢气燃烧发电产生水蒸气,二氧化碳就打到地底下。我们做了示范工程,前后花了28亿美元,有上百名博士参与,用了7年的时间,这个示范具有环境方面的意义,并且工厂在美国运行至今,但是不具备经济性。我们做完这个项目以后,发现这是GE创立以来最复杂的一套工业系统。别看全GE可以生产的包括飞机发动机、医疗器械、核磁共振、CT等等这些,包括三峡水利工程的设备和青藏线的火车头等等,但是GE成立以来最复杂的一套系统就是我们当时做的“零污染火电厂”,不过这个成本太高了。

我回国之前和当时的GE总经理交流,他在一次演讲中也提到今后通过煤炭零污染的火电厂解决二氧化碳的问题,但是讲完就下来跟我说,别看我在会上那么讲,真正要去做还不如干核能,核能比零污染火电厂便宜多了。当然,那会儿福岛核电站事故还没有发生,核能可以做。法国现在将近70%都是核能,做了几十年了。但是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之后,全世界都在提高核能的安全系数,这个安全系数到后期每提高一点,成本就增加很多。

碳中和不光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经济和社会平衡发展的综合性问题。现在在电厂把二氧化碳分离,分离完以后打到地下可以做驱油和埋藏这条路,在可以驱油的地方可以改,还有一点经济效益,我国新疆等地已经有类似的二氧化碳驱油工程。这块的成本是把二氧化碳分离出来的成本,我们算过,假设打下去的成本为30美元一吨,其中20美元是把二氧化碳从整个尾气里面分离出来成为纯二氧化碳,5美元是输送,另外5美元是把它压缩到地底下。分离是核心,成本也最大。在目前的技术手段下,靠CCUS利用来处理的成本很高,作用也是有限的,当然这也可能是实现碳中和的保底技术。

实际上,我刚刚讲的每一件事,比如风能、太阳能都对碳中和有贡献,我们每一个都应该去做,但是今天的技术你再怎么做,对碳中和的贡献是有限的。当然,这不是说让大家不去做,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努力的都去努力,毕竟积少成多。

第五个误区是认为通过提高能效可以显著降低工业流程、产品使用中的碳排放,就可以实现碳中和。能效永远要提高,提高能效也很对,也是世界上成本最低的减碳路线。但是我经常问一句话,加入WTO这二十年来,我们国家的能效提高了还是降低了?我们能效提高了很多,但是碳排放的总量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增加得更多。我记得2000年中国的石油消耗大概是2点几亿吨,2010年大概是4亿吨,到去年是7.5亿吨。

我是做能源的,从能源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到整个社会的变化。我们加入WTO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数字,中国的煤产量大概是12亿吨,基本上自产自销,出口有一点,但很少。结果到2012年短短12年的时间,从12亿吨飙升到36亿吨,这是一个天量,当然也伴随着碳排放。这该怎么解读?唯一的解读是加入WTO,世界的市场向中国开放了。当然,这一期间我们大量的房地产建设也是一个因素。煤的耗量表示电的耗量,电的耗量表示工业化的程度。这期间能效肯定提高了很多,但是单凭能效也难以解决碳中和的问题。因此,提高能效是减碳的重要手段,但只要仍然在使用化石能源,提高能效对碳中和的贡献也是非常有限的,提高能效确实是成本最低的减低碳排放的方式,也是最应该优先做的,但是有一个现实的考量就是不能光靠能效提高就能够达到碳中和。

第六个误区是认为电动车可以降低碳排放。前段时间,我在网易公开课上讲《电动车和氢能的历史与未来》,全国大概有十几万人观看,很多领导看完以后跟我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发展电动车?很简单,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石油不够,我们石油73%靠进口;还有就是雾霾的问题。

我们石油不够,寄望于我们的多余的发电能力,这样发展电动车是有好处的。因为电厂正常一年8760小时,但我们实际使用不到4千小时,这是资产的巨大浪费。而且毕竟电动车可以让局部的污染降下来,比如东部地区的用电很多是在西部新疆等地发的,污染在西部新疆等地排放,不在东部地区排放。但是,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分析看来,对全球气候变化并没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靠电动车不能完全解决碳中和的问题?只有中国的能源结构彻底改变以后,电动车才能算得上清洁能源,也才有可能做到碳中和。如果能源结构不改变,电网67%的还是煤电,那电动车的盲目扩张是在增加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碳排放,这个你们去算一下就知道了。只有能源结构和电网里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构成的时候,电动车才能算得上清洁能源。

大家老在谈一个问题,说假设马六甲海峡封了以后我们能源安全的问题怎么解决?但是这个东西你要仔细考虑,靠电网是解决不了的。因为电网在现代战争中是最脆弱的东西。石油可以到处分布,可以分一万个点去藏,炸了一个油库,其他的还可以用。但一个城市的电网只有一个配电中心站,电网的安全也非常重要。

有的时候,能源政策和碳排放的政策不能因为假设战争发生,别人打我,就不顾成本干一些高成本东西。第一,打仗是小概率事件,第二,真正到那会儿是靠一个国家的制海权、制空权等综合能力,而不是说靠一个电动车就能够解决问题的。

通宝推:心有戚戚,北庄,桥上,独草,
家园 蔚来5月销量已跌至新势力第五

5月份蔚来汽车销量7024辆,排在新势力第五;

另外四家新势力销量均在10000台区间;

新势力销量始终未能越过10000台区间的天花板,进入2万台区间;

蔚来是第一家触及10000台区间的新势力,然而无力突破。

而比亚迪已经狂飙突进,突破并企稳在10万台以上。

家园 里程焦虑,是很现实的
家园 这个观点需要商榷

电动车确实不能降低碳排放,只有中国的能源结构彻底改变以后,电动车才能算得上清洁能源,也才有可能做到碳中和。这个我赞同。

但是,最后两段说的就太幼稚了。

电网是脆弱,战争中容易被攻击,但是,我们有技术有配件有产业链可以修,我们有这个能力。马六甲海峡被封锁,我们有能力打破么?印度洋航线被破坏,我们有能力保护么?这两者二选一的话,肯定还是选择电网啊。再说了,选择电动车,主要的原因并不是碳中和或者环境问题。选择发展电动车,一是解决能源问题,电力这条线,从发电(火水风核太阳能)到输电到电网,都是自主可控,二是因为,汽车行业是上万亿美元的大产业,中国年销售2500万+辆汽车,大头都被日本人德国人吃掉了。发展电动车,就是一次超车的机会。

第六个误区是认为电动车可以降低碳排放。前段时间,我在网易公开课上讲《电动车和氢能的历史与未来》,全国大概有十几万人观看,很多领导看完以后跟我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发展电动车?很简单,主要是因为中国的石油不够,我们石油73%靠进口;还有就是雾霾的问题。

我们石油不够,寄望于我们的多余的发电能力,这样发展电动车是有好处的。因为电厂正常一年8760小时,但我们实际使用不到4千小时,这是资产的巨大浪费。而且毕竟电动车可以让局部的污染降下来,比如东部地区的用电很多是在西部新疆等地发的,污染在西部新疆等地排放,不在东部地区排放。但是,在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分析看来,对全球气候变化并没有什么影响。

为什么靠电动车不能完全解决碳中和的问题?只有中国的能源结构彻底改变以后,电动车才能算得上清洁能源,也才有可能做到碳中和。如果能源结构不改变,电网67%的还是煤电,那电动车的盲目扩张是在增加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碳排放,这个你们去算一下就知道了。只有能源结构和电网里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构成的时候,电动车才能算得上清洁能源。

大家老在谈一个问题,说假设马六甲海峡封了以后我们能源安全的问题怎么解决?但是这个东西你要仔细考虑,靠电网是解决不了的。因为电网在现代战争中是最脆弱的东西。石油可以到处分布,可以分一万个点去藏,炸了一个油库,其他的还可以用。但一个城市的电网只有一个配电中心站,电网的安全也非常重要。

有的时候,能源政策和碳排放的政策不能因为假设战争发生,别人打我,就不顾成本干一些高成本东西。第一,打仗是小概率事件,第二,真正到那会儿是靠一个国家的制海权、制空权等综合能力,而不是说靠一个电动车就能够解决问题的。

通宝推:qq97,
家园 我倒是觉得短期内(10年内)混动大有可为

比纯电更受市场欢迎。

家园 发展电动车就一定能弯道超车了?

看看销售量就能知道,除了BYD有点后劲,其他的的造车三傻,首先我就不看好尉来,因为那个CEO有毛病,他认为他的车一月销售过万辆就是成功了,其他都不是个事。特斯拉是有不完善,出事了,舆论一片声讨,各种黑。可是轮到尉来出事了,悄悄地派个工程师去事故车上偷数据,这样的企业还是早点去死最好。

另外,中国电动车发展好不好,最大的障碍是中国政府,因为从手机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知道,这个政府啥也做不了,比如充电线这个标准化,这个政府就是做不成,即使全国其他厂家都愿意遵守,苹果一家不屌他,他就退了。现在也是一个样,电动车如果政府想做起来,把对特斯拉那种比亲儿子还亲,快当成亲爹供着的支持来对待国内厂家,我就不相信做不好。根据以往的他们的所作所为,这不可能。比如朱前总理在任时,就是这个态度,国内的和尚念不好经,得请国外的鲶鱼来搅动它们,他们那个时间在股市上把四大行一块多钱的价格卖给美国人,美其名曰引进战略投资者,宁愿让美国人赚大钱,也不愿意中国的股民买,你是国人是吧?那你5块钱一股买,美国爹?1.5元!他们总有理由贱卖,原来是中国不成熟你5元一股买,不赚钱是游手好闲,赌性十足!美国爹1.5元一股是战略投资者,是成熟的规范的有金融创新经验的合格的投资者,让美国爹买赚钱了有利于中国股票市场的规范和投资理念的建立。

现在要做电动车,主要问题是电能不好储存是其一,充电时间长是其二。这两大问题,电池我们已经不落后,基本上同步。充电这个就很操蛋了,国家电网不积极,政府好像是三心二意,发改委竟然妄想着铁塔公司来做充电桩建设,这得吃多少屎才能有的想法。要解决充电问题,还得是有一个主管机构来积极做,比如国家电网,直接上150-250KW的充电桩,这牵涉到扩容问题,但是如果国家电网来做,是他自己的事了,直接10KV专线到充电站,2000KKVA的变压器就能带10个充电桩,100度的电池,30分钟充满,15分钟充电能保证300公里的行程,不知道为啥迟迟就是不行动。还有特高压输电,西部弃光弃风,就是因为电网消纳不了,如果在各个城市的周边建设电动车充电站,把这些电能利用起来不就行了。要投资,要建设,中国政府可以做这个事啊,但是他们把心操在怎么在充电桩建设上父蛋糕,根本就没有想着怎么快速把这样一个大事给规划好,尽快做起来。我打赌,只要把充电站建设好,中国的电动车一定会弯道超车!如果像现在这样政府不作为,天天喊口号,还有一部分政府打着引进的旗号肥一己之私,还有一些被日本人收买了的汉奸在喊着氢能汽车,最终是起个大早,连个晚集的尾巴也赶不上。

家园 燕老弟,你看看英国的充电桩是不是150-200KW的
家园 学长明鉴

英国家用充电桩一般功率为7千瓦。比较高端的为22千瓦。但是这类充电桩对于要求三相交流电。多数英国住宅房是没有三相交流电线路的。更高端功率更大的如你提到150-220千瓦以上的充电设备,都需要专门安装线路。

家园 家庭充电桩纯粹是个扯淡东西

像建加油站一样建设充电站才是正道,家庭充电只能是电动自行车,给大型轿车充电的想法本身就是脑袋被驴踢坏了。我说的是加油站建设的充电桩,那种快充,功率是多大的。我以为应该是150-250KW的

家园 只能说国情不同吧
家园 看看1-4月中国汽车总销量和新能源汽车销量

5月11日,财联社记者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获悉,中国4月份汽车销量104万辆,同比下降50.6%;1-4月累计汽车销量696.7万辆,同比下降15.4%。

4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29.9万辆,同比上涨44.6%;1-4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155.6万辆,同比上涨112.2%。比亚迪销量39.9万辆。

另一则新闻:

比亚迪宣布停止生产燃油车。

当然,这只能说明新能源汽车大势所趋,还不能证明国产车能弯道超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