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说说我知道的关于包产到户的一个小故事 -- Swell
苏北农村应该是比不上湖北平原地区的。
长身体,记忆最清晰的时间段。
即物资投入和体力消耗都有所减少,种、肥、天气、政策倾斜,多方面影响。
不过我觉得说这些可能没用,之前大家都说过,还不是最后不了了之,都不想谈了。
我只知道我知道的东西, 不过都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家没有劳动力,分的粮食不够吃,长期靠买粮食生活,因此我经常纠着队长会计问东问西,碰巧我看了我姐姐的教科书,书上有农业产量提升的各种措施,我把它和生产队的措施相对照,如有不同就问队长,队长当我小孩,有空就讲一讲。
明白了,我只能说你没有撒谎,但你不是最真实的体验,是间接的。
而我们那个时候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半大小子吃死老子的时候,也是记忆最清晰的时候。
从合作到单干的突变,是非常清楚的。包括老百姓的议论和单干以后收成大增的理解。
我们可以从你的描述中知道,你那个时候还小,比我们小,出现记忆偏差是可以理解的。至于教科书上的提高收成的措施是一种科普,当时并不具有全面推广的条件,也可能你们那里有条件了。因为中国早期的大化肥厂就在江苏,报纸上有大量报导,而这个产量是不可能充分供应全国的。
到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县有个化肥厂都是新闻,我的一个同学毕业分到化肥厂好像还算是好事。后来,化肥厂很惨。
建议你问问当时的大人的真实感受,其次化肥根本就不具备全国大面积供应的条件。
就是人民公社时期也是这样。现在一提集体化时期就是大部分人都出工不出力,所以导致粮食产量底下,其实这是某些人别有用心的宣传。我亲身体验的事实是大部分农民还是既出工也出力,大家一起劳动热情高涨互相比拼很多时候比个人干活效率还高。如果说磨洋工,什么时候没有呢?现在私企里面还不是照样有吗,美国公司里出工不出力的现象也比比皆是。
呵呵,
原来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其三,
现在是只愿知其一而装不知其二其三。
一个县有个化肥厂,1975年以后就不是新闻了。
阁下是工农兵学员?
不知道阁下又是生活在哪个地方才能得出单干后大增产的结论?说到化肥厂,东北不要说富裕的大平原地区,就是改开后一直属于落后贫困的辽西地区也早在七十年代初开始陆续每个县都建有化肥厂了,当年知青下乡几年后很多就可以被抽调到县级各种类工厂工作。
中国1958年首次成功实现人工合成氨的工业生产,后面就逐步扩大化肥生产了, 到70年代末,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化肥厂,当时还进口了一些化肥。日本尿素袋质量好,还有人把它裁剪成衣服穿呢。70年代末,主席亲自批准的四三计划中的13家化肥厂竣工,年产尿素600万吨,你们湖北就有一家,年产尿素超过50万吨,这才是你们吃饱肚子的根本原因。
顺便提一句,农田产量扩大,除了良种,化肥,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旱改水。把只能种玉米红高粱的农田变成可控灌溉的水田,大大增加了产量。
你说说,上面的哪一样和分田有关?不要吃饱饭拜错菩萨,不要和老农一样的见识,起码要有逻辑思维。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674238
其中一个回复说的清楚: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674238
包产到户61年到63年在安徽全省试点,结果是增产反而比全国其他未试点地区低很多!
这场试验已经证明,在“土、肥、水、种”和人力资本等公共投入不具备的情况下,搞“包产到户”是因小失大,对增产的作用不如农业集体化。
再给作者看一个数据:1966-1976全国粮食增产33.8%,包产到户1983-1993全国粮食增产17.87%!
作者说别扯化肥农药,但靠自建的中小型化肥厂 、农药厂化肥使用量75年比65 年增长 3.1倍!新型高效农药 “六六六、敌敌畏”更为丰收保驾护航!
作者家庭的增产肯定不是靠所谓的积极性,而是前30年良种(73-76成熟推广,增产20%),农业机械(75年手扶拖拉机产量是65年的66倍)水利,农业技术等等的发展和推广!
更关键的是!!!
公社时期粮食征收比例为45%(国家15%公社提留30%)
83年包产到户粮食征收比例下降到25%(7%公粮 18%强制征收)外加5%的地方三提五统总计为30%!
包产到户后让农民白白多了15%的粮食产出,作者家吃上白面不正常?
而90年代国家财政恶劣,地方三提五统增加到25-30%总负担变成60%,那白条乱飞的日子作者没忘记吧!
总结下来农民的好日子不是靠包产到户,更不是靠所谓积极性!还是多想想印度为何比中国亩产低那么多!难道他们的自耕农和地主都缺乏积极性?他们是缺少了一个真正的领路人!
虽说个人、地方和社会整体不是一回事,但整体很难不影响地方和个人。何况之前五小工业是遍地开花,各地都有发展的。
就粮食生产而言,种、肥、天气、基建、政策倾斜,各方面都有影响。就能吃饱而言,投入、产出、征收、消费……影响的方面更多,就不说准战争状态和国际市场了。
不都说清楚,很难有结论的。然而实际情况是……扣掉这些,即便是保留HRS对应的提高收购价,影响也很有限。
顺便一提,所谓吃饱,也只是相对。有些地区是90甚至00年后才能说真的吃饱了的。
包产到户是吃饱饭的条件之一,你说的那些当然也是前提条件,在这些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包产到户和大集体真得有巨大差别,所以干过苦活饿过肚子的贫苦农民把吃饱饭归因于包产到户也无不可。
另外,老家农村的精神面貌变化是从2000年左右取消税费开始,老家一般人都归因于取消税费,但实际上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由于经济发展打工能挣更多的钱,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别看就百把几十块钱,很中用),农业技术进步(2000年后我们那推广了新的稻麦种植技术,更省力,更高产),小微企业免税(不少人开小饭店收破烂),政务规范化(吃拿卡要急剧减少),农业补贴等。取消税费当然只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但要是一个农民非要说就是取消税费才发展起来的,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