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密码传奇(一)、15:听到这些,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终于爆发了 -- 1001n

共:💬13 🌺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密码传奇(一)、15:听到这些,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终于爆发了

得,说了这么多,还没开始说鲁登道夫呢……

那就接着说说这位德国总参谋部的第一军需总监吧。。

自从1916年8月底上任以来,鲁登道夫对他的工作可谓是尽心竭力;总结起来,我个人觉得:他在两个方面的改革,对德军的作战起了重大的影响。具体来说,就体现在德军的军以上部队指挥体制,和大兵团建制方面。

――上台之后,他迅速在总参陆续提拔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处长”,还将他们分别安置在从集团军群到军的各级部队内。若干若干年后,毛主席管这个办法叫“掺沙子”――而掺了之后,这些部队里也就渐渐形成了某种类似我军的“双首长制”的指挥体系制度。

只不过,我军的双首长制是军政两条线,而鲁登道夫麾下的德军则是军军一条线――嘿嘿,这叫啥词儿啊。。说起来,也就是同时接受本部队指挥员和总部“钦差”的双重指挥吧。

理论上讲,一个单位“令出多头”,必然导致效率下降,同时也必然导致内耗增加,而这反过来又加重了效率下降。可奇了怪的是,鲁登道夫一把把沙子掺了出去,德军的效率反而倒有了一定的上升。。。。

这里的奥妙说穿了也简单:他把这些少壮派撒出去以后,还要通过电话和他们不断交流部队情况,必要的时候直接下达命令――对下面的部队而言,这些钦差口含天宪,传达的可都是鲁登道夫本人的意思,――又有谁敢不听?

如此一来,鲁登道夫就可以依靠这些骨干,不走样地把自己的作战思想直接落实到各野战部队中;同时又可以相当快捷地了解基层部队的真实情况。应该说,这种“诸葛亮”式的事必躬亲型指挥风格,还是有它的可取之处的。

不过,凡事有利必有弊;事无巨细都能应付的“诸葛亮”,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有――这样的制度终于没有成为现代各国各军的常态,而仅仅是偶尔一用,临时一用;说起来,也算是实践说明了一切吧。。。

――1914年开战之初,德军最大的战略兵团是集团军。打着打着发现,自己人固然挺多,可敌人也一点不少;为了完成某项战略任务,往往要动用相当多的部队。

而这上去的部队一多,互相配合就是问题;到了打红了眼的时候,互不隶属的部队之间想要好好配合就更难了――自己的建制都乱了,谁还顾的上配合友邻呢?最简单的说法,同样损失一个团,谁不宁可这个团是由别人的部队来充数呢?

总司令发话,那都好使;可危难当头的张军长发话,对李军长就未必好使了。

怎么办?

于是作为权宜之计,集团军司令可以同时指挥另一个集团军的现象出现了。到了战争全面铺开的第二年,一个集团军司令甚至可以同时指挥几个集团军。从整体利益考虑,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就这样,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

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明摆着,都是集团军司令,凭什么老子的部队就要听你的指挥?其次,这么一来,司令也是人,难免心底有个私字一闪念;而这让别人看了,也就难免有意见:凭什么老是你的部队吃肥肉,老子的部队天天啃骨头?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得,你不是大么?你不是领导么?干脆都让你来指挥算了,老子还懒得管了。。。

以上这些分析,只是1001n供大家轻松一下的闲扯而已;德军的军纪可是堪称严明,这样的事情倒还真没听说过。即便有,也很有可能不过是战例中不起眼的几个瞬间,之后就被迅速湮没了吧。。。但是,制度缺陷是个大问题;在这里,也不妨稍微提一下这制度的话题。

以前看过一本书,里面为了说明优秀的制度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就举了个小例子:

有七个犯人,住在一起。开饭的时候,大家吃的都是粥;而负责送饭的看守比较懒,把粥桶和勺子放地上就走了,怎么分粥,那就全是这犯人自己的事情了。

于是,出现了几个结果:

开始,大家一哄而上,结果桶翻了,大家都没喝好;

之后大家觉得不妥,就决定找个人专门分粥。结果,大家很快发现,他总给自己多盛。。。

既然这样,那就大家轮流值班分粥吧;七个人,一人一天,转一圈儿正好一个礼拜。按说应该可以了?可结果是,人人都在自己值班的那天,给自己拼命多盛;一不值班了,就天天都别想吃饱――而且这还是个恶性循环:一周里的六天饿的越狠,值班那天给自己盛的就越多。。

还是不行。于是决定,抓阄,谁抓到谁分。效果不用说了,比刚才的办法更恶劣:本来还起码可以保证一个礼拜能喝上一吨饱粥,可这抓阄。。谁说的准呢?一个月轮不到你,你不也干瞪眼没辙么?看着三天抓了两回好阄的那位撑得直打稀饭嗝,真是砍人的心都有。。。

那就没办法了么?

呵呵,当然有。这样的题目,大概学过管理的兄弟都接触过;而没学过管理的想必也有不少知道。而从来没听说过的兄弟呢?呵呵,那就先卖个小关子,继续说我们的鲁登道夫吧,您也借看文章的工夫,走神儿考虑考虑该定个什么制度,才能公平合理地解决这个分粥问题吧。。。

鲁登道夫决定从制度上革新。他的办法非常简单,就是把集团军组合成集团军群,作为更高级的兵团单位;它直接于服从西线或东线指挥部这一级别司令部的指挥,同时又直接指挥属下的各个集团军。如此一来,动辄上百万人的单个集团军群,已经可以独立担负相当重大的作战任务了。。

关系这么一理顺,指挥起来当然是得心应手。说起来,这似乎是水到渠成,说不上有多了不起的改革;不过我个人觉得,还是该算成鲁登道夫对德军制度的一个重大贡献。

……怎么又扯到这里了呢。。得,还是赶紧说说,在德军大势已去的那段日子前后,他的一些言行吧。。。

在1918年的西线,按鲁登道夫意志搞出的系列“大会战”进行到第三幕的时候,国内已经是议论纷纷了。鲁登道夫不管那么多,还是坚持继续从国内抽调20万后备兵力。雪上加霜的是,这时候一场大流感又击倒了很多士兵。群众很是不满,街头巷尾到处都是质问:这场“没有尽头”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

从这时候起,鲁登道夫的日子就一天比一天难熬了。

六月初,这似赢又未赢的第三场战役结束以后,德国统治阶级内部的裂痕也日渐明显。以兴登堡、鲁登道夫为首的军方要求继续战争,而政府的文官们,却反对无限地继续战争;如果能有一定的合适条件,即便现在停战也没什么不可以。

但是,文官们在军事上不可能有任何置喙余地;所能发挥影响的方面,也只剩下外交了。而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秘书冯?屈尔曼,一直在通过秘密渠道争取与英国对话。

说起来,战争期间的这种试图“搭桥”的行为,历来都会被主战派看做是对敌人的妥协,甚至被攻击为卖国贼。屈尔曼也不例外,很快就被鲁登道夫毫不客气地指责为“失败主义者”。

到了六月底,在军方的强硬反对下,屈尔曼自己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了。为了挽回这个局面,屈尔曼在议会上试图为自己辩解。他说,战争不能仅依靠军事手段来结束,也应该同时对他所进行的秘密谈判造成的影响做好准备。

这番话用今天的大白话重复一遍就是:打不一定能有个结果,倒是谈,或许还行的通;只是要各位有个心理准备,或许舆论一嚷嚷,咱们这主张谈判的行为就会被看成是败军主动求和。。。

听到这些,兴登堡和鲁登道夫终于爆发了。本来,他们就对屈尔曼印象不好,觉得他不过是个“注重修饰、轻佻圆滑的花花公子”;就是因为这个看上去让人有点莫名其妙的理由,兴登堡和鲁登道夫曾经直接否定了总参外事处处长黑夫滕上校的建议,决定不去搞什么关于和平谈判的外交攻势――因为一搞外交,就绕不过这个让人讨厌的屈尔曼先生啊。。

而爆发,真的就是爆发。他们倒没有臭骂屈尔曼一顿,而是态度非常激烈地直接要求皇帝威廉二世,让屈尔曼这家伙下台。

威廉二世还能有什么选择?在大战正酣的时候,是开掉两位军队的统帅?还是赶走一个国务秘书?

一目了然。

――从之前的霍尔韦格、瓦伦蒂尼,再到今天的屈尔曼,总参的这两位神仙,已经陆续把三位他们看不顺眼的政府官员赶下台了。。。

赶走了职业外交官,又换上了这两位神仙推荐的海军上将――冯?欣策来当这个国务秘书,也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不过,这段时间的鲁登道夫,又是怎么看待和协约国谈判的呢?

他的观点很明确,很简单:

如果英国政府自己主动寻求对话的话,那么听听倒也无妨。。

好像这时候别人还很想求着他似的。。。

可惜,没人求他了;而他想让别人求他的最重要的砝码――胜利,不断的胜利――却好像和他故意作对一般,离他越来越远了。

如上篇所提到的那样,在第五次战役结束之后的那个七月,面对协约国军队的大举反攻,鲁登道夫已经对亲信私下表示了对战争胜利的绝望;也从此,他的整个人生中最悲剧的一段终于开始上演了。。。

过了七月就是八月。而就在这个八月,德国陆军的“黑日”或者叫“哀日”来临了。

黑日也好,哀日也罢,不过是翻译的问题,倒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说这天是德军黑日或哀日的,不是别人,正是鲁登道夫自己。

这一天,是1918年8月8日。

咱们中国人眼中,一个吉利无比的好日子。

关键词(Tags): #一战#西线#破译#密码#鲁登道夫元宝推荐:不爱吱声,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沙发?

让分粥的人拿最后一碗,这是很经典的案例。

家园 分粥的拿最后一碗吧...好象是...
家园 先花后看
家园 正确.就是这个办法.

好的而且具有操作性的制度比单凭自觉更加可靠

家园 帮忙顶上去,这么好的文章不能沉了。
家园 明知不可为而为,而且还要搭上全国老百姓的身家性命

这个人似乎不能算英雄...

家园 其实这样说威廉二世倒更贴切一些,毕竟总的决策权力在他手中

而鲁登道夫,只是位兢兢业业的马夫而已。。而这辆普鲁士战车停不停,马夫说了是不算的,那得看后面老大的意思。。

至于是不是英雄,确实很难说;毕竟,大家心目中的英雄标准不同么,呵呵。

也就想到,如果1917年鲁登道夫就能力排众议,说服皇帝停止战斗,也许他早成为老百姓心中的英雄了;

反之,大厦将倾之时依然凭借一己之力做苦苦支撑,以最敬业的态度履行自己的职责,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英雄呢。。

也不妨试想一下,如果这时的鲁登道夫只是位庸庸碌碌、尸位素餐的统帅,“反正我接手的时候就是这么个烂摊子,现在打成这样又有我什么责任呢。。胡乱应付一下拉倒,大不了走人”。。果真如此,那又是个什么局面呢?

历史上,这样的将军不是没有,这样的选择也不是没有啊。。。

也多说一句吧。回想当年毛主席决策出兵朝鲜,多少也是有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吧;与当年的德军类似,志愿军的战场也在境外,一样地需要从情况并不很妙的国内抽调人力物力,从某种意义上看,又何尝不是老兄所说的“而且还要搭上全国老百姓的身家性命”呢。。

可在决策出兵这一点上,我依然以为,毛主席是当之无愧的英雄。说到底,有时候形势是没法让人做出温良恭俭让的选择的。。

也顺便说一句,现在很多评判事物的价值观确实发生变化了。不姑息敌对势力,与之奋战到底的行为,往往因为“无视生命的宝贵”“冷酷无情”而遭到种种新的非议;而以“珍惜生命”“保护百姓”的大帽子为掩护,就连汉奸的行为也变得振振有词。这些跟老兄毫无关系,得赶紧说明;只是看了一些现象,颇觉不爽,在此发个牢骚而已。。。

这个变化是好是坏,我还真说不清楚。但我觉得,总有一些人要成为他们民族的脊梁吧;而真到和敌国掐起来的时候,难道只能指望这些脊梁不发动百姓,不“搭上别人的性命”,而是亲自手持菜刀跟敌人拼命,才是干净利落的英雄行为么?

――总还有个分工不同吧,呵呵。。

以上这些,已经大大偏离科学喽,呵呵,就简单说到这里吧――已经偷偷把我这个回帖设置为不可回复,老兄不要生气:)

以及,老兄所说对我很有启发意义,后文会对此做适当修正的。

顺便说一句,力主停战的事情,鲁登道夫不是没有做过,这在下篇文章中即将做相对详细的介绍。

也正是因此,他的悲剧英雄的色彩越发浓重了。。

家园 del
家园 这个方法也有漏洞

比方说分粥的人可以与第一个拿粥的人事先合谋,然后故意把其中一碗粥分多,多出来的部分由两人平分。

家园 似乎可以通过“抓阄决定由谁分粥以及拿粥的次序”来多少弥补这个漏洞
家园 拿粥次序没有规定,唯一的规定是分粥的最后拿

粥摆好了大家抢啊...

家园 最后的决定者还是不明智阿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