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2013年电影《中国合伙人》 -- 燕人

共:💬86 🌺37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理解

追忆当年学英语的情怀.

《中国女排》反响还不错。票房和奖项(香港+大陆)都获得不少。IMDB评分6.6,说明外国观众对这片子也能够认可。

电影公司是要赚钱的。找个名声好的导演比较稳妥。我是这么理解的。

家园 一切都是生意。

这个电影就是个广告。2012年9月起拍,2013年5月国内上映。香港和台湾则分别于2013年5月30日和8月2日上映。中文名字《中国合伙人》,英文名字《american dreams in China》;获得第29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主角三个大奖。政治敏感性强的人,仅凭中英文名字就能感觉出这个电影透着一股子邪性---一股买办气息;还有,2013年的香港和台湾,独派如日中天,没有不一般的关系,大陆的影片怎么可能如此之快就在两地上映?凭俞的个人能力是做不到这一点的。2013年5月上映,2014年,俞敏洪的洪泰基金成立。俞大言不惭地说他没有投资这个电影,因为他出的钱远远超出了拍电影的钱,他出的是策划费和广告费。为的是他的基金成功上市,那可是上百亿的买卖。

俞本人还是很有才的。我上过新东方的GRE课。新东方的成功,除了当时的时代需求,主要靠2点,一个是他能搞到真题,这个当时的中国,应该是仅此一家,别无分号了;二是他的老师都是单口相声高手。上他们的课,课堂气氛很好,听得很嗨,完了一回味,啥也没学到,就觉得好笑,开心了。这说明俞捕捉消费者心理的能力相当强悍。对王强的印象还行,他讲逻辑的,能感觉出是个智商不低的学霸;徐小平给人感觉怪怪的,有点娘里娘气,听同班的一个来自科大少年班的小弟弟说,徐是大齁。我说啥是大齁?小兄弟灿然一笑: homosex。

家园 你这个看法深刻

一切都是生意,讲得好啊。

拍电影是个生意。重点在于票房多少。

《中国合伙人》的投资者顺序如下: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

我们制作有限公司

星美(北京)影业有限公司

寰亚电影制作有限公司

云南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安乐影片有限公司

北京玖阳晟禾科技有限公司

从维基信息看,只有两家港商。第一投资人是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联合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央广传媒发展总公司、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等7 家单位共同发起设立的国有宣传机构的投资公司。

拍摄这个电影,为国有资产带来巨大收益。值得点赞。

家园 是攻还是受?
家园 这个嘛,谁是谁知道。

😏😁

家园 徐可不是同性恋,色呐!
家园 《中国女排》的名字改成《夺冠》了。整个电影一地鸡毛

首先电影的名字就起错了。电影叫《郎平传》没有问题,叫《中国女排》就有问题了,因为中国女排不仅有郎平。

陈忠和在电影里被描写成抢鸡腿的二愣子,黄金一代的两冠一笔带过,冯坤、周苏红直接略过,反倒着重描写郎平和陈忠和的和平大战。据说陈忠和上书体委,要求全部删掉关于自己的内容。

五连冠是集体努力的结晶,然而老女排的其他人在电影里都成了工具人。据说老女排集体要求自己的名字不能出现在电影里,于是乎,老女排只有郎平有名字,其他人都叫x号队员(比如陈招娣在电影里的名字是“7号队员”)。

电影最后把名字改为《夺冠》,依然是非常不合适的。

另一个让人无语的事情是让现役队员演自己,这算什么?拍纪录片吗?

@燕人

=======

听松姐姐喜欢老女排的话,我去年写了十几个关于老女排的帖,不知姐姐看到没有。

女排兵败汉城之前、之后以及余波(1)引子

通宝推:听松,
家园 怎么能贬低陈忠和

作为教练,陈忠和不比郎平差,他手里可没有朱婷。

家园 陈可辛自己并不喜欢《甜蜜蜜》

虽然从奖项到口碑来说,《甜蜜蜜》确实是他最好的影片。

他自己曾说过,《甜蜜蜜》就是一个讨好观众到极致的片子,大家都说好,而真正寄托了他想要表达的内容如《投名状》等,反馈反而不好,让他十分郁闷。

陈可辛八十年代末崭露头角,然后《甜蜜蜜》等影片成就了他。97年之后,香港电影陷入一种“找不到方向”的迷茫,而后出现了《无间道》等集合全港影星之力试图救影坛于水火的电影,但依旧挽回不了颓势。

之后就产生了两个方向,一个是“北上”,寻求与内地合作,产生了大量的合拍片,但因为内在气质抵触,经常产生一种港也不港,大陆也不大陆的错位感。比如《大事件》等。

还有就是坚持原有的港风。而陈可辛是少有的坚持自我表达,但又能融合文艺气质和当下流行的商业元素的导演。2005年的《如果爱》让人吃惊,香港导演中竟有这样完全兼具国际视野,又能同时融合陆、港、台三种不同文艺风格的人物。

所以陈可辛在香港导演中可以说是独一档的人物,在同一时期能够拿来对比的,可能只有许鞍华。

陈可辛是为数不多的“北上”获得了成功业绩的香港导演,很早意识到内地的电影观众跟香港是不一样的。他曾说香港青年完全被商业电影惯坏了,讲一点命题性的东西就十分抵触。而内地姜文等导演的影片能获得成功让他意识到内地观众的水平很高。

于是就有了2007年的大制作、大卡司的《投名状》,本来是想放个卫星的,没想到步子太大扯着淡了。原因一是影片本身的主题过于灰暗沉重,观众不适应。二是过去几年集中上映的国产武侠商业大片让观众倒了胃口。结果投名状票房很惨淡,陈可辛很受打击。

但他也依然没放弃探索,之后就有了反武侠的《武侠》。其中,前几天刚去世的影星王羽演了终极大BOSS,一个中国传统封建文化中最让人胆寒战栗的“父亲”形象,这个人物形象是可以传世的。

但这个片子也因为口味刁钻,也是叫好不叫座。之后陈可辛就开始跟主流意识形态妥协,一方面拍了迎合改开三十年奋斗者叙事的《中国合伙人》,另外又有了社会题材讲人伦情感的《亲爱的》,都是叫好又叫座。

期间也有一些他监制的影片,比如2009年的《十月围城》,这个片子因为不断超预算,还得罪了博纳的于冬,于冬后来专门在许鞍华的《桃姐》里亲自出演,吐槽了陈一回。而他跟同期上映的张艺谋《三枪》直接打对台,又在舆论上引导攻击对方,也得罪了张艺谋。

这几年陈可辛专注体育题材,如未上映的《李娜》,以及《夺冠》等,依然秉持了陈一贯的风格,在个人表达和商业元素之间取得平衡。从意识形态来讲,《夺冠》很陈旧,把新老女排变成了一个个人主义VS集体主义,科学训练VS人肉苦练的二元对立故事,也难怪陈忠和不满。这种价值导向其实更接近于2000年左右的视角,搁在现在,是有点过时了。之所以不叫《中国女排》而改叫《夺冠》,可能也有这个原因吧。

通宝推:普鲁托,
家园 陈可辛似乎都市情感片把握好

投名状讲的故事很好了,但是,太惨了,太黑暗了,不符合中国审美。

十月围城挺好的,就是挺惨。

家园 去看了你写的关于老女排的文,熟悉的众多名字,感动!

中国女排是我少年时代少数几个最深刻的记忆之一。那时真是一穷二白,从物质上到精神上到体力上,中国女排拿到世界冠军是一针给全民的强心剂--原来我们也是强的!当年女排的报告文学我不知看了多少遍、听了多少遍,对每个人都如数家珍,真的,那个年代她们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巨大的精神力量。

前两年听说要拍电影、巩俐主演,我还说要去影院感受少年时的激动,但听说是香港导演十分惊讶--他能理解三十多年前我们的情怀吗?不,我不认为。文化上鸿沟无法逾越,他不可能有我们那时的感动。大陆就没有导演了吗?!张导,陈导?香港导演可能比大陆导演更能创造商业价值,他去拍《合伙人》这类的无所谓,我也看过《甜蜜蜜》,但我不认为中国女排这种有历史厚度的家国题材要把商业价值放在前面。我可能跟不上流行,我后来不再关注这部影片的消息,没有去贡献票房。

家园 港人对女排还是非常有感情的,比很多国人感情深得多,这个我提过

在我看来,香港球迷对中国女排的感情比有些大陆球迷深得多。他们是真喜欢女排,他们愿意花时间、花钱看球,也真懂排球。无论输赢,他们都爱女排。而我们的有些球迷,是所谓的大赛球迷,甚至奥运球迷:4年关心一次女排,甚至连小组赛都不带看的。赢了跟着High,虽然不知道是怎么赢的;输了跟着骂,虽然不知道是怎么输的。从无良自媒体上看点胡说八道的谣言,就以为掌握了真像,而且善于无限延伸分析

这个电影的问题:

1、文不对题。这个电影,完全着眼于郎平的个人功绩,其他人的成绩基本略过,叫《郎平传》没问题,取名《中国女排》、《夺冠》都不合适。中国女排不只有郎平,夺冠的也不只有郎平一个人。

2、郎平曾说过,她做球员的时候不觉得,等做了教练看录像才发现,原来海曼的技术那么全面。郎平在中国女排得到的支持,不是其他球队的球星可以比拟的。因此5连贯是集体努力的结晶,用其他功勋球员做郎平的背景板是不合适的。

3、巩俐的演技没得说,气场也够强大。不过演的郎平还是不到位。郎平是在一个专业领域做到国际顶尖的人,专业精湛、眼界开阔,表面洒脱、内心严谨,为人随和、气场强大。巩俐演出来的那股劲,气场、洒脱都有,就是有点不太对(可能是我们对朗导太熟悉的缘故)。

4、时机不对。这种电影一般都有盖棺定论的意思,但是拍电影的时候朗导还没退休。用现役球员演自己更是非常无厘头,非常败人品。

我之前说过,19年后女排败人品的事情做得非常多。

女排世界杯后,人品败得比较多,尤其是小袁非常郁闷。先是军运会,李盈莹加强给81,面对一帮鱼腩,丢了冠军;然后是世俱杯,小袁加强给天津,被虐得不能自理。

这个电影就拍得更加败人品了。

通宝推:听松,
家园 女排最辉煌的时候,各省都有队伍。

广东女排挺有意思,平均身高很矮,成绩一般,但人最符合大众审美。

家园 哈,达河友写的这是陈可辛小传了

陈算得上是香港少数有想法的电影了

家园 《投名状》的导剪版

开头和结尾都是金城武饰演的姜武阳被凌迟的镜头。

陈可辛想用《投名状》讲透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真相,类似于张艺谋《黄金甲》。某种程度上他做到了,但是观众不买账,那几年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几年,没人愿意被泼冷水。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6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