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科学技术研究成绩外刊汇总 -- Jen
刘志韩 朝鲜日报记者
有分析称,中国无论在科学论文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赶超了美国。在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上,除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以外,中国已经全部赶超了美国。被引用指数是代表论文被其他论文引用水平的指标,被用来判断研究的优秀程度。
4日,韩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KISTI)公布了包含上述内容的《全球美中科学技术竞争地形图》报告。KISTI划分了十个科学领域,将2000年至2019年各领域的论文数和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进行了比较。这十大领域是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物理和天文学、化学、生命科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纳米技术、临床医学。
◇ 顶级1%的论文,五个领域中论文数是美国的两倍
在科学领域的论文数量上,中国早在5年前就超过了美国。据OECD统计,中国的论文量分别于2017年超过了美国,于2019年超过了欧盟(EU)。以2020年为基准,中国每年发表66多万篇论文,占全球学术文献的21.2%。而EU和美国的占有率分别为19.7%和15.6%。
中国科学论文的质量也在相似的时期超越了美国。据KISTI称,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美国在这十个领域的论文数量和质量均以压倒性优势位居榜首。中国则排在第五名前后。但在2010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论文在量和质方面排名均升至第二三名,紧随美国之后。然后在2017年至2019年期间,在十个科学领域中,八个领域的论文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超过美国登顶。中国2017年至2019年的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占有率最低为43.41%(物理和天文学),最高达71.37%(纳米技术)。
尤其值得一提的,中国在这十个科学领域中有五个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数是美国的两倍以上。也就是说,并非单纯的赶超排名,而且两者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这五个领域是化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和涉及纳米技术的一切人工智能(AI)、量子、半导体等尖端技术相关的领域。KISTI全球研发分析中心负责人朴镇瑞(音)表示:“中国从十多年前开始就在数量上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如今在研究成果方面也让美国感到了危机感。”
中国的跃进得益于国家层面大规模投资研发项目,对科学技术进行培养。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智库——贝尔弗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称,2000年中国每年的研发投资规模为300亿美元(约合36.5万亿韩元),仅为美国(2700亿美元)的九分之一。而2020年,这个数字就达到5800亿美元(约合704.8万亿韩元),几乎赶上美国(6400亿美元)。
目前,中国尚不及美国的领域仅剩生命科学和临床医学。中国生命科学领域被引用指数排名前1%的论文占有率仅为22.86%,排名全球第二,临床医学占有率为11.69%,排名第九。这两个领域均由美国占据榜首。
◇年度研发投入达700万亿韩元
除基础科学以外,中国还扩大了对制造工艺开发等应用领域的投资。在去年3月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表示将重点培养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基因与生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临床医学与健康、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七大核心技术。习近平也亲自提及了发展量子技术的必要性。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分析称:“美国将全部研发经费的17%用于投资基础科学,而中国将重点放在新产品和工艺的开发上。”
此外,人海战术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据美国乔治敦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称,2000年,美国和中国大学的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分别为1万8289万人和9038人。而2019年,中国博士毕业生达4万9498人,超过了美国的3万3759人,到2025年有望达到7万7179人,接近于美国(3万9959人)的两倍。以2019年为基准,中国的研究员总数达210万9459人。
美国哈佛大学贝尔弗中心表示:“在量子、人工智能、5G、半导体等领域,中国已成为美国强劲的竞争对手”,“目前仍落后的领域也将在未来10年内赶超美国。”
输入 : 2022-04-05 10:13 | 更新 : 2022-04-05 11:22
2022/08/10: 中国科学论文三大指标跃居世界第一
这三大指标分别是: 论文总数, 引用次数和前1%的“顶尖论文”。
有关自然科学领域研究论文的全部3项代表性指标,中国都跃居世界第一。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研究所8月9日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即使是研究人员的引用次数进入前1%的“顶尖论文”,中国也首次超过美国,与论文总数和引用次数进入前10%的“受关注论文”篇数一同跃居首位。如果在学术研究上占据优势,产业竞争力的逆转也将日趋带有现实意味。
科学论文篇数是衡量一国研究活动情况的基本指标。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研究所根据英国调查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的数据,分析了主要国家的论文篇数等。由于波动巨大,按3年平均计算了2019年(2018~2020年的平均)的数据。
研究论文被其他研究人员引用的次数越多,越被评价为质量高。引用次数进入前1%的“顶尖论文”称得上引领相关领域的最卓越的研究。中国“顶尖论文”的篇数为4744篇,超过美国的4330篇。从份额来看,中国占27.2%,美国占24.9%,明显超过居第3位英国的5.5%。
科学研究称得上经济等产业的竞争力的源泉。现在的研究实力将影响人工智能(AI)和量子技术等最尖端领域的未来市场竞争,还直接关系到安全保障等。
中国的增长迅猛。在2年前的调查和去年的调查中,论文总数以及被视为质量高的引用次数进入前10%的受关注论文的篇数先后超过美国,跃居首位。
而在此次调查中,中国的论文总数达到40万7181篇,比美国的29万3434篇高出10万篇以上。受关注论文的份额为26.6%,超过美国(21.1%)。领先美国的优势正在扩大。
针对中国的实力和今后的走向,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JST)亚洲与太平洋综合研究中心的副中心长黑木慎一认为,“中国的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均达到世界顶尖水平。要在科学技术上做到真正的世界第一,能否持续排在第1位、不断创造出被国际认可的成绩将是关键”。
另一方面,日本在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上,都未能遏制国际地位的下降。从全部3项指标来看,排名均低于上年调查。论文总数排在第5位,“顶尖论文”篇数居第10位,排名比上年调查下降1位,均被印度超过。受关注论文则被西班牙和韩国超过,下滑至第12位。
以在2项指标上超过日本的印度为例,2000年仅为243所的大学到2018年达到1117所,增至约4.6倍。科学领域的学士学位取得人数每年超过200万人,高居世界第一。日本的低迷自2000年代中期起全面出现,看不到复苏的迹象,导致经济和产业竞争力下降的隐忧加强。
2022/08/11: 中国正在迈向比肩美国的科技强国
中国正在巩固比肩美国的科学技术大国的地位。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属的研究所8月9日发布的科学技术指标显示,在此前只有美国达到过的有关科学技术论文数量和质量的三大指标上,中国拿到3个冠军。中国战略性地投入人员和资金,正在朝着到2050年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科技强国而稳步前进。
“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6月28日考察湖北省武汉市的半导体相关企业之际,强调了提高科学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性。在包括台湾问题在内、中美对立日趋先锐的背景下,中国领导层力争打造不受美国制裁影响的自主的经济结构,而成为基础的是科学技术实力。
此次,在科学技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等3项指标上跃居世界首位,中国不仅是本国的宇宙空间站建设等大型科学技术项目,还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构建产生自主成果的体制这一情况浮出水面。
推动去碳化的重要基础技术等方面也在取得成果。例如廉价的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能源转换效率等性能上,与韩国等竞争世界首位宝座。从事各国科学技术实力分析的日本铃鹿医疗科学大学的校长丰田长康预测:“不断发表顶尖论文的研究人员也在增加,中国的诺贝尔奖获奖者迟早将增加”。
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实现迅速增长,是因为在政府主导下,战略性地投入资金,推进人才培养。中国在2016年发布的科学技术长期战略中提出,到2050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中国领导层推动此前最重视营业收入增长的中国企业加快强化研究开发。熟悉日中美科学技术政策的东京大学的教授合田圭介认为,“在属于速度竞争的科学技术研究领域,自上而下地迅速敲定预算投入和政策的中国的政治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
资源的集中投入引人关注。中国2020年的研发费用比上年增加7.5%,换算成日元增至59万亿日元,在10年里增至约2.5倍。美国的研发费用换算成日元是72万亿日元,排在世界首位,但增长率更高的中国正在迎头赶上。从研究人员人数来看,中国为228万人(2020年),明显多于居第2位的美国的159万人(2019年)、排在第3位的日本的69万人(2021年)。
中国接下来将瞄准哪些领域?中国政府在2021年3月敲定的截至2025年的五年计划中提出,加强被认为落后于欧美的人工智能(AI)、量子信息、半导体、脑科学、基因和生物技术等。东京大学合田圭介教授表示“与科学相比,中国更重视技术,在推动诺贝尔奖级重大发现的基础研究方面,美国更有优势”,但中国基础研究费占研发费用的比率从2021年的6.1%提高至8%以上,基础研究将加强。
同时也存在课题。受中美对立和中国疫情严控政策影响,中国赴美国留学人数正在减少。一名外国研究人员指出,即使在中国,“在研究人员的主题设定上受到限制等阻碍自由思维的因素在增加”。
存在感持续下降的是日本。观察研发费用和研究人数,仅次于中美,排在第3位,但近年来增长乏力。尤其是人才培养存在诸多课题。从博士学位取得者来看,美国和韩国相比2000年度、中国相比2005年度分别增至2倍以上,日本以2006年度为顶峰,维持减少态势。东京大学合田圭介教授表示,“不分国内外,应提供让优秀研究人员容易在日本大显身手的研究环境”。
日本政府将通过始于2021年度的为期5年的“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计划”,推进改善年轻研究者待遇和通过投资收益支撑大学研究活动的10万亿日元的大学基金等,但能产生哪些成果仍是未知数。
新版美国“最权威”大学榜公布:中国入围高校数首超美国
2022-10-26 16:06:24 来源:观察者网
【编译/观察者网 李焕宇】10月24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U.S. News & World Report)杂志发布了2022-2023年度的“世界大学排名”。道琼斯旗下的新闻网站市场观察(marketwatch)发现,本次排名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中国首次在入围大学数量(338所)上超过了美国(280所),成为上榜大学数最多的国家。
本次排名共涉及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所大学,除了中美,入围大学数较多的还有日本(105所)、英国(92所)和印度(81)所。虽然全球前十依旧被英美高校占据,但亚洲的前十有六席由中国高校拿下,其中清华大学位居榜首。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大学排名从来没有官方标准,都是各种教育机构排名,而各排名机构的主要指标设置,是由该机构的价值立场和元认知决定的。例如本次《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年度排名公开列举了多个指标。
但就中国高校自身而言,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部于今年6月明确表示,坚决不围绕各种流行的排行榜办学。就本次中国入围高校数首超美国的消息,有美国媒体评论,是美国对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不如以前。
排名给出的全球前十(左)和亚洲前十(右)
具体来说,在47个学科的全球排名中,中国大陆的大学在农业、人工智能、纳米科学与技术、凝聚态物理学、能源与燃料、工程、机械工程、网络电子工程、化学工程、物理化学、高分子学、水资源、食品专业表现强势,每个专业都有5个以上的大学排名全球前十。其中,化工和凝聚态物理学更是分别有8所、7所大学排名全球前十。
专业排名达全球第一的分别是同济大学的土木专业、华南理工大学的高分子专业跟食品科学与技术专业、清华大学的人工智能、计算机、工程、网络电子工程、化学工程专业。
化工是中国大陆大学表现最强势的专业,包揽了排名前六位
除此之外,在土木、材料科学、光学、化学、环境生态学、地球科学、气象学和大气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物理专业,中国大陆也有多所大学的排名达到全球前十。
作为美国最权威的大学排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年度排名虽然在近期因哥伦比亚大学的数据准确性闹出过丑闻,但仍有参考价值。其官网信息显示,本次排名的权重指标包括两个声誉指标,即调查受访者对所涉大学的看法,它们分别是:
全球研究声誉(占排名权重的12.5%)
所属地区研究声誉(占排名权重的12.5%)
另外还有四个基于“Web of Science”网站近5年全球主要学术期刊数据的文献计量指标,即:
出版物(占10%)
标准化引用影响力(占10%)
书籍(占2.5%)
学术会议(占2.5%)
剩下的指标则是基于每篇论文的总引用次数(NCI),它们包括
总被引用次数(占7.5%)
国际合作(主要涉及论文国际合作作者比例)(占10%)
本校论文在被引用次数达全球前10%的论文中的数量(占12.5%)
本校论文在被引用次数达全球前10%的论文中的比重(占10%)
本校论文在被引用次数达全球前1%的论文中的数量(占5%)
本校论文在被引用次数达全球前1%的论文中的比重(占5%)
相比于去年,本次的排名新增了4个学科——人工智能、教育和教学研究、气象学和大气科学、水资源科学。
道琼斯旗下的新闻网站市场观察(marketwatch)发现,在人工智能这一前沿学科中,中国的清华大学位列第一,此外还有4所中国大学进入前十,而美国在该领域最优秀的卡内基梅隆大学排名第12。
报道指出,人工智能是美国和中国都视为国家战略重点的少数几个领域之一。拜登政府于2021年签署了《2020年国家人工智能倡议法案》,旨在提升美国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美国务卿布林肯也表示:“我们希望美国保持科技优势,因为这对我们在21世纪保持经济蓬勃发展至关重要。”
但是,美国对科研人才的吸引力不如以前。报道称,新冠疫情以及两国间的紧张关系正促使中国学生转向国内或是美国以外的替代选项。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教育协会的表示,美国高校的国际学生入学率在2015-2016学年达到峰值,此后一直在下降。美国国务院的数据也显示,从2022年1月至9月,有52034名中国公民获得F-1签证(学生签),低于2019年同期的95518人。
对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等高校排名,教育观察员常松曾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表示,这些机构总体来说还是获得普遍认可,但全球大学排名从来没有官方标准,即使是权威机构,对待它们也要“兼听则明”。
在他看来,淡化排名,不等于彻底无视排名。但若退出国际大学排名后,又开始“卷”中国自己搞的大学排名,这是换汤不换药,“中国大学办学的目的不是冲排名,为中国育才是第一要务。”
“这其实是‘既要又要’的逻辑。既要淡化排名指标的指挥棒作用,又要正视排名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监督作用。既要保证中国与世界的学术与教育交流,又要树立中国特色的大学评估机制。”
“中国要构建自己的高校评估体系,但是不能闭关锁国。大学教育,师资与生源,一定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一流大学,都不是闭门办成功的。”常松说。
全球专利申请创新高,中国居首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2年11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专利申请数量为340万件,比上年增加3.6%。申请数连续2年增加,自2018年以来,3年来再次创出历史新高。占整体近5成的中国的申请起到拉动作用。
按国别来看,中国的申请数为158万件,排在首位。第2位是美国(59万件),日本居第3位(28万件)。德国以5万8000件排在第7位,排名比上年下滑1位。按地区份额来看,亚洲占67.6%,占压倒性多数。
中国的申请数同比增加5.5%,韩国也增加2.5%,推高整体增长。另一方面,日本的申请数同比减少1.7%。美国(减少1.2%)和德国(减少3.9%)也低于上年。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Daren Tang)发表评论称,“尽管全球疫情大流行导致经济和社会的割裂,但各国的人们持续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创造”。
另一方面,其也表明了经济恶化和地缘政治紧张加剧对技术开发造成影响的担忧。
本次并未公开对于各企业和领域的分析,但有分析认为,亚洲高科技企业的申请积极。在WIPO今年2月发表的国际专利申请数的企业排行榜上,华为技术连续5年排在首位。第3位是韩国的三星电子。
世界专利申请数2019年受中国下滑影响,时隔9年低于上一年。2020年相比上年仅小幅增长。
日本经济新闻(中文版:日经中文网)北松圆香 巴黎
中科院:《2022研究前沿》《2022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发布
2022年12月28日08:57
27日,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以下简称“战略咨询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面向全球发布《2022研究前沿》报告和《2022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
《2022研究前沿》报告以ESI数据库中的12610个研究前沿为基础,遴选出2022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11个大学科领域(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临床医学,生物科学,化学与材料科学,物理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数学,信息科学,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社会科学)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55个新兴前沿,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
在11大学科领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55个新兴前沿中,美国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排名第一的前沿数为79个,占全部165个前沿的47.88%,中国排名第一的前沿数为52个,占全部165个前沿的31.52%。从科学领域具体热度指数得分来看,中国在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物理学领域这4个领域均排名第一。临床医学领域、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领域仍是中国的短板领域。
战略咨询院院长潘教峰分析,《2022研究前沿》整体反映出当前科学研究的八大趋势特点:一是人工智能赋能各学科领域并开拓科学研究新范式;二是新冠病毒带来的重大挑战成为众多学科科学研究的强大驱动力;三是地球科学重大突破仍是一段时期内保障“能源安全”的主要科技支撑;四是“粮食安全”和“健康问题”的解决需要“基因组技术基础研究”方面的开放大科学计划;五是宏观宇宙和宜居地球探索揭示地球系统整体统一图景;六是深空探索和微观调控不断拓展物质科学知识体系的边界;七是数学研究破解世纪难题和各学科领域数学逻辑瓶颈;八是挑战人类认知极限的复杂前沿问题日益打破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界限。
《2022研究前沿热度指数》则在《2022研究前沿》基础上,评估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家在上述研究前沿中的表现。从11大学科领域整体层面的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来看,美国仍最为活跃,中国继续稳居第二,中美两强地位稳固;英国、德国分别列第三和第四,位列第二梯队;法国虽然排名第五,但与前四有较大差距。从科学领域具体热度指数得分来看,中国在农业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领域,生态与环境科学领域,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物理学领域这4个领域均排名第一。临床医学领域、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领域仍是中国的短板领域。(记者齐芳)
据日经亚洲报道,日经新闻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是人工智能研究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美国。其中,腾讯、阿里巴巴和华为位列人工智能研究的前10。
研究表明,中国在论文数量方面一直位居榜首。2021年,中国发表了43000篇论文,大约是美国的两倍。
此外,该研究通过计算其他论文引用次数前10%的论文数量来衡量研究的质量。研究显示,2012年,美国以629篇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排名第一,中国以425篇位居第二。2021年,中国在被引用次数最多的论文中占7401篇,超过美国的70%左右。
在2021年,腾讯、阿里巴巴、华为和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在数量和引用次数方面占据了前10名中的四席。此外,百度在AI研究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排在第11位。
报道称,日本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失去了优势,其在2021年的研究论文数量方面从2019年的第六位下滑至第九位。
自然指数最新榜单,中国持续扩大领先优势
最新一期(2021年11月1日至2022年10月31日)自然指数显示,中国大陆达到18538.51,超过美国的17219.84,是美国自然指数的107.66%,比上一个周期扩大2.28个百分点,进一步扩大了对美国的优势。
自2015年以来,中国自然指数得分激增141.5%,年均增长13.8%,在主要国家中增速第一。
前十名中,除了中国、韩国和印度,其余国家自然指数得分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分四大学科自然指数来看,中国在化学、物理科学、地球和环境方面居世界第一,美国居第二;美国在生命科学方面居世界第一,中国居第二。
中国在化学方面领先美国较多,美国则在生命科学方面优势巨大。
在自然指数机构排行中,中国也表现突出——中国机构是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唯一一个科研产出大幅增加的群体,有六家研究机构进入榜单前十。
中国科学院继续居于机构榜单之首,其份额是排名第二的哈佛大学的两倍多。清华大学则首次跻身机构榜单全球10强,由去年的第11位跃升至第9位。
其他四家位居全球10强的中国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5)、南京大学(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7)、北京大学(10)。
国外研究机构进入10强的分别是:哈佛大学(2)、德国马普学会(3)、法国国家科研中心(4)、斯坦福大学(8)。
自然指数(Nature Index)于2014年11月首次发布,是依托于全球顶级自然科学期刊(《自然》系列、《科学》《细胞》等82种自然科学类期刊),统计各高校、科研院所(国家)在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量的数据库。
运用这个数据库,可以根据各机构的论文发表数量及类别来进行排名和期刊索引。
目前,自然指数已发展成为国际公认的衡量机构、国家和地区在自然科学领域高质量研究产出与合作情况的重要指标,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大影响力。
2023/02/23
作为新一代能源技术,在有望2040年代以后实现实用化的核聚变研究领域,中国的存在感正在提高。统计重要专利后发现,中国排在首位,高于美国(第2位)和日本(第4位)。核聚变有可能与可再生能源一起成为去碳化的王牌。到2022年底,美国在实用化方面取得巨大进展。围绕未来能源的国际竞争正日趋激烈。
核聚变将重现与太阳相同的反应,被称为“地上的太阳”。将氢原子核相互碰撞之际发生的能量用于发电。在理论上,1克燃料可产生相当于8吨石油的能量。
发电时不产生二氧化碳,只要停止燃料供应,反应就将停止,与核电相比,被认为安全方面的风险也低。再加上成为燃料的重氢和氚能从海水等生产,如果实现实用化,有可能彻底改变能源。
美国2022年12月宣布,通过实验首次实现产生的能量超过投入量的“净能量增益”。中日美等国参加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等国际项目也在取得进展。
日本调查公司Astamuse(位于东京千代田区)统计了在中日美欧等30个国家和地区申请的相关专利。针对2011~2022年9月公开的1133项,将可行性和权利剩余保护期等专利的竞争力转化为得分,排出了名次。
按申请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国籍来看,中国排在首位(申请件数也排在首位)。2015年以后大幅增加重要专利,超过了美国。在企业和研究机构等前20家组织的专利之中,中国科学院拥有的用于核聚变炉内壁的特殊陶瓷复合材料技术获得的评价最高。
核聚变需要将很多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例如需要为了让聚变炉等零部件达到超高温也不损坏而加以冷却,或让原子核击中目标位置。中国的特点是,整个国家的专利在聚变炉等相同领域相互关联的情况很多,实用性高的专利较多。按组织来看,中国科学院排在第2位。
Mathys&Squire:2022年全球半导体专利申请 中国数量排名第一
半导体或者说芯片是当今高科技产业角力的关键依托,日前,知产机构Mathys & Squire发布了一份2022年半导体专利申请报告。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美国、欧盟等依然是半导体技术的领导者,这对未来经济十分重要。去年,半导体相关专利的申请数比5年前激增59%。
其中,中国公司提交了18223件,全球占比高达55%,也就是半数以上。美国公司占比26%,英国仅有百余件,占比甚至不到0.5%。
以公司来看,台积电以4793件的申请量高举榜首,美国应用材料申请了209件,闪迪申请了50项,IBM申请了49项。
因为统计口径的关系,此次的报告无法完整涵盖半导体行业的专利技术全貌。另外,因为对专利重要性的分析几乎不可能,所以只能从专利数量来窥见未来大国/大公司竞争的一些走向了。
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在尖端领域提升实力。正在台湾、韩国和美国企业领先的逻辑(运算)和存储芯片领域的半导体技术上追赶,而在基础研究领域,也在迅速提高存在感。加强危机感的美国于2022年10月启动了半导体和制造设备的广泛出口管制。如果中美对立加深,正在摆脱混乱的半导体供应链有可能再次加深裂痕。
在2月举行的被誉为“半导体奥林匹克”的国际学会“ISSCC”上,从入选的各国和地区的论文篇数来看,中国大陆超过美国和韩国,首次跃居首位。大学的入选篇数增加,中国大陆的份额达到29.8%,与2022年的14.5%相比大幅上升。在影响中长期技术开发能力的基础研究领域,中国大陆半导体的实力也在稳步提高。
以纳米(纳米为10亿分之1米)级的微细化技术为代表,从材料到制造设备,半导体均需要高度的产业积累。中国大陆在制造和设计方面起步晚,但采用媲美美台韩各领域龙头企业的性能和技术的中国大陆企业在增加。
代表性案例是用于长期存储的NAND型闪存领域。韩国三星电子、日本的铠(KIOXIA Corporation)和美国美光科技等一直领先,但中国的长江存储科技(YMTC)在技术方面迅速追赶。
从闪存来看,微细的电路形成在结构上日趋困难,正在将存储单元层叠加起来,以提高存储密度。在2022年各企业先后超过200层的产品,加拿大调查公司TechInsights在11月的报告中表示,“作为200层以上的产品,我们确认到第一个生产的是长江存储”。虽然被认为存在盈利性等课题,但在技术层面,已跟上领先阵营。
在承担高速运算处理的逻辑芯片领域,中国大陆企业也在发动攻势。在人工智能(AI)等不可或缺的GPU(图形处理器)领域,壁仞科技(BIRENTECH)8月推出了新产品,表示具备与美国英伟达的“A100”相比在速度上达到逾2倍的性能。
微细化技术也具有逼近最尖端产品的势头。代工企业中芯国际(SMIC)采用“7纳米”技术的产品得到确认。现在,已追赶至比实现量产的最尖端产品“3纳米”落后2代的地步,作为代工厂商,仅次于台积电和三星电子。
中国为了实现半导体的国产化,正展开巨额投资。制造设备和EDA等的管制强化,有可能反而加快中国半导体技术发展的速度。
中美对立的激化蕴含导致半导体供应链不稳定化的风险。实际上,世界对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依存度并不低。
2022年全球氢能专利申请量top100,中国32%,日本18%,美国16%
2023-03-25 在半导体行业,氧化镓(Ga2O3)作为继SiC(碳化硅)和GaN(氮化镓)之后的下一代功率半导体材料而备受瞩目。日前韩国举办了“氧化镓功率半导体技术路线图研讨会”,会上公布了氧化镓专利申请情况。
据韩媒The Elec报道,根据AnA Patent对韩国、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6个主要PCT国家/地区所持有的氧化镓功率半导体元件有效专利分析,截至2021年9月共有1011件专利,其中中国拥有328件,日本拥有专利313件,两国专利数量占总数的50%以上。2021年9月至2022 年11月新增的460件专利中,大部分来自中国(240 件)和日本(87件)。
AnA Patent专利代理人洪承勋(音译)表示,“仅过了1年零2个月,氧化镓功率半导体元件相关专利数就增加了50%左右,世界各国的专利确保动向非常活跃。虽然不能仅凭专利就讨论实际技术能力,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和日本申请了大量专利。”
(校对/王云朗)
这恰是赢得生物战的基础。国家已经加大了投资。我的一个远房表妹就在北大搞免疫研究。
随着研究生和博士生的扩招,越来越多的博士下沉到省市下面的非双一流大学,对提升整体研究水平作用巨大,各普通大学的研究能力的提升指日可待!
浙大那个外卖博士生。就是我,浙大在读博士送外卖
他能考浙大读直博,起码技术基础不弱吧,虽说没能按时毕业,找个技术开发管理工作应该不难吧?一边工作一边把博士搞完。学校机制应该能允许这样操作吧?
当然,之前送外卖是情况特殊。
心思没有放太多在学术上,即使拿到学位也只是用来当敲门砖。这种情况的太多了。
看他应该是直博的,太漫长了,很多人熬着熬着心浮气躁了,一段时间不努力再想捡起来就难了。
中美科技竞争力对比究竟如何,这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在国际专利的申请数量和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上,中国已经分别在2014年和2017年占据世界第一,并且在领先后这个位置就没有被动摇过,这有数据为证,谁也没法否认。
现在的问题是,中美科技的质量对比如何呢?国际公认的方式是用科技论文前1%的引用率作为衡量标准。今年初,三名美国科学家共同研究的一项成果在《科学计量学》上发表,使用新的测量方法,中国在前1%的论文排名,2015年就超过了欧盟,在2019年又超越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在2019年,中国作者发表的科学论文中有1.67%的文章处于论文高被引排名前1%,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62%。
最近,韩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KISTI)也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全球美中科学技术竞争地形图》,KISTI将科学领域划分为10个分支,通过比较每个分支2000-2019年的论文数量和被引用前1% 的论文数量,发现在2017年至2019年,10个分支中被引用前1% 的论文数量,中国有8个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只有在物理和天文学领域,中国被引用前1% 的论文占有率稍有落后,为43.41%。 而在化学、电气电子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纳米技术等领域,中国被引用的前1%论文数是美国的2倍以上。
可以说,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争夺战略制高点的竞争中,中国已经抢占了先机,那些总是用老眼光看待中美科技力量对比的人,真的需要换一换思路了!
生命科学很难赶。不完全是技术因素。生命至上还是资本至上呢?现在的生物医学感觉走上了邪路,全部都用在研究一个个割裂的基因片段,反而没有人去研究整个生命体。中医似乎是一个选择,但是完全不符合标准化,玄学成分太多。
KPI考核的特点,就是你考核什么指标,就能做好什么指标。
比如国际高校排名,国内高校用了几年才发现是在“国际化”上吃了大亏,于是做大留学生数量的冲动就出现了。
前面这二三十年,中国科研界(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主要考核指标就是论文数,SCI论文数,论文引用数。。。,所以这些指标就上来了,好看了,但它们对中国产业界技术进步的实际推动作用,所实话,反正我看到的极少。与产业界脱钩现象普遍,沽名钓誉者不少。
可能国防科工口的院校情况好一些,还保持了原来的传统。
要能转化成技术储备,要能参与制造业才行。许多科研只是实验室科学,没有工业化的可能。😄 不过,真正有用的成果就是在汪洋大海的灌水之中挟裹而来的,这么说也没说错。只不过要等几十年。
高引已经被中国玩坏了,微信群组团刷高引,文章出来没多久,招呼一声,大家引用时候互相关照,引用引的高高的,下次我再帮衬你。 可笑的是,学院还把他当成成功经验来介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希望国家领导和主管部门千万不要被忽悠了。
同行一些人组微信群,你出来文章,我出来文章,招呼一声,大家出来文章的时候帮忙引一下,引用就上去了。下次我再帮衬你。
老是考核刷指标,只能出一些刷指标怪,真正打歼灭战的能力被逆向选择了,卡脖子的无能为力,最近半导体撸了很多官员,芯片攻关遇到了很大困难,缺少能打歼灭战的人。
明朝军事能力的荒废和这也有关,只考核人头,不考核攻城夺将。明朝中期自从文官把持军功考核,只懂数人头后(文官不懂军事,只好数数),明朝军事一落千丈,军人经常杀良冒功,难度大的攻城夺将,从来不干。所以被女真翻盘,奇怪的是,明军投清之后,其实很能打。考核方法变了。
番外篇:明军为什么喜欢斩首,军功为什么又那么寒碜?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om4y1Q7fn?spm_id_from=333.999.0.0
番外篇:明军为什么喜欢斩首,军功为什么又那么寒碜?
https://www.statista.com/chart/22927/share-and-total-number-of-stem-graduates-by-country/
这里面说没有中国数据,同时又说中国的理工类覆盖太大,所谓2016年就有4.7兆毕业生不能算。但以俺的经验,米国、印度的STEM比中国的理工科分类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