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商榷】上海的防疫,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 孟词宗
虽说封控小区无数,北京理论上到现在还没有“封城”。不过虽然在本地不“封城”,但可以把人转移到外地去“封城”。
5月23日消息:北京海淀友谊社区1800余人转运张家口隔离
近日,海淀区友谊社区连续检出多例阳性人员。为最大限度降低社区传播风险,有效遏制疫情蔓延,切实保障居民生命健康,经疾控部门研判,社区居民需进行集中隔离。海淀区迅速行动,安排转运车辆100辆,在车内人员保持安全社交距离的基础上,对友谊社区1800余人进行转运。
按照“应转尽转、应隔尽隔”原则,落实北京市最新防疫政策,先执行7天集中隔离,期满后按照疾控部门评估意见,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人员将继续进行7天居家隔离,具体措施将根据疫情形势动态调整。同时,也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基础性疾病人员、高龄老人、中高考学生以及需要照顾宠物的人员等特殊群体实际需求,经疾控部门评估后,可实行就地居家隔离。
在河北省的大力支持下,张家口市安排7家服务过国际赛事的酒店用于接收,同步做好集中隔离期间的生活住宿保障,充分展现了京冀两地携手共抗疫情的格局。
据了解,北京市派出了第一批39人的医疗专家组,海淀区紧急抽调医护人员13人、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36人、安保人员24人,共100余人赴河北张家口,全力保障居民集中隔离期间就医用药及其他生活需求。
5月23日,北京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海淀区委常委、宣传部长肖丹通报,5月22日15时-23日15时,海淀区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4例,其中管控人员12例,社会面筛查检出2例。22日、23日共转运本次新增病例的相关风险人员1123名。
她表示,海淀区加大对各类经营场所、七小门店等的监督检查,确保区域内除保障基本生活需求的机构和单位外,均暂停营业。当前,海淀实施区域内居家办公措施,请居住在海淀、工作在外区的市民,在海淀居家办公;居住在外区、在海淀上班的市民,在居住地居家办公。
肖丹再次提醒,近日,海淀区海淀街道友谊社区已连续检出19例阳性人员,与多个家庭之间的聚会和聚集性娱乐活动有关。希望大家严格遵守居家防疫规定,尽可能减少小区内活动,不聚会、不聚餐、不串门、不出游、不扎堆,让海淀最大限度“静下来”。
上海就没有这个条件搞这套东西。苏州不是把铁丝网都拉出来了么。😁
SHIT!
第三季度的经济指标据说延期了。但已发表的经济指标已经很清楚的显示了 中国二季度GDP仅增长0.4%, 但进出口旺盛,4、5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分别增长0.1%和9.6%;6月增速加快至14.3%。有很大的顺差。
这说明接近负增长的 GDP 主要是被萧条的内需拉下去的。
如果内需不振不是由于防疫,那么就要问更深刻的问题,“为啥社会主义国家会出现经济危机”?
所以要提振内需,完全可以搞“外紧内松”。也就是类似前两年的对内放松人员和物流,对外则严格把关,实行14甚至28天的隔离政策。现代技术条件下,基本没有什么信息是不能远程交流的。而控制外来物流人员远远比放松入境控制要容易的多。
如果反过来搞“外松内紧”,对内动不动搞“静默”、“封小区”,对外却越来越放宽入境条件。那么只能是适得其反,内部经济越来越差。
估计是常态化核酸防线建设的差不多了
常态核酸结合动不动封小区、“静默”,但同时降低对外的标准,这实际上比干脆完全躺平还糟糕。不御敌于国门之外,而寄希望于把敌人放进来打。病毒可不和你讲路线问题。造成的问题是实际防疫成本的上升。
上海的“爆发”,“封城”,造成的经济冲击极大,长三角供应链几乎瘫痪。
与其像上海当初那样把旅客放到市区隔离,还不如在所有入境口岸附近造方舱,不论陆海空,任何路径进入的旅客一律到就近的方舱隔离28天。
类似的政策在抗生素和疫苗发明普及前是各国海关的常态。各国对海外来客都有检疫隔离。美国著名的埃利斯岛当年就有这个功能。
就是压迫基层和老百姓,不把下面人当人看。
这第九版出来几个月了,虽然国内疫情此起彼伏连绵不绝,不过在基层的大量投入下,表面上还是可控。
既然海绵里看着还有水,那就继续挤呗,再加点码上去。
我看总有爆的那一天。
从国家交流的角度,增加航班怕是不得已
从防疫的角度,延长3天的隔离时间应该就可以平衡下增多航班的影响
或者搞个7+7
就是不知道隔离设施是不是足够承担这么多入境人员
如果放开,中国必然会经历医疗挤兑开始期。
疫情虽然不断变异,但是也只好如此,只有像20大发布会说的那样不断合理解决清零中的失误和错误就好!
下一波国内疫情高峰将在五、六月左右出现。
这次快速开放,最大的教训是大多数人没有打加强针,结果是阳性率极高。
大家都阳过后,体内的抗体一般能扛最多6个月左右。如果不打加强针,到今年四月会开始新一轮感染。到五、六月份会出现再一次感染高峰。
现在应当未雨绸缪,提高抗疫药物的产量,例如退烧药和抗病毒药物,扩张医院的收容能力。最重要的,给大家分批次打疫苗加强针。错开打针的批次,防止一次性疫苗失效造成集中爆发。
现在是很宝贵的窗口期。但国内这次开放后似乎觉得疫情已经过去,即不组织宣传防疫,也没看到任何提高药物储备,医院扩容或者打加强针的迹象。
只能说官僚们得过且过的心态又占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