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理解的粉丝经济 -- 80后30
以前一直对粉丝经济不理解,不理解为何现实中很多人买东西不走正规渠道,而是相信一些qq群里面的团长带货,这好吃,那好喝之类的。
直到最近反思自己,为何近10年时间,我们所追随的靠谱的大V,还是那么一群人一直在紧紧的追随,比喻西西河里面的pt,mz。
我们追随mz、pt,首先感觉是这是一种降维打击,一个大v说的是你没有见识过的,你没有体验过的,更有一些小道消息让你以为自己比周围的同事和朋友知道得多的优越感,所以我们很多人一直追随。
这种追随意味着我们大部分是普通人,我们没有机会去学习更高层次的知识,也更没有机会去体验高层次的生活和工作,我们能和他们交流,首先觉得是一种被命运垂青的喜悦感,如果对比下单位的上级和大领导平时对你无视,这种精神对比就更明显了,所以我们普通人追随大v。特别是靠谱的大V,尽管我吗大部分人无法验证这种靠谱,但是只要相信我们的大v就行了,因为很多事情和知识我们无法验证。
当我想明白了这种情况后,我对网红就是深深的钦佩了,他们的智商明显比我高很多,因为我一直想不明白的事情,他们可能一瞬间就明白了,并且付诸行动。
比喻以前我们孩子上小学的时候,靠口口相传加入了一个qq亲子群,这个亲子群的组织者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老师,属于有闲阶层,这两口子组织能力杠杠的,整个群里面的意见领袖,有事没事搞一些户外集体游玩项目,发一些学校招生信息,发一些秘密考题,大部分qq群友一片喝彩。
我们参加了一次他们组团到外省的旅行,后来他们又利用这个群做起了团购生意,因为买了一次之后发现收到的货品和宣传的差别有点大,所以就终止了这个群的活动,后来发现这个群里面的反对意见者都被他们提出群了,不过呢有个好朋友A在这个群一直呆到很久。
直到小学毕业他们把群里面的孩子运营到美帝游学,这个过程中朋友A又拉进来另外一个一直不在群里面的好朋友B,带着孩子一起去美帝,这个过程呢,好朋友B觉得在整个过程中把他们娃给忽略了,而团长的孩子呢待遇明显不同,搞得有点不愉快!
这种不愉快其实不可避免,暂时不谈!
通过近10年的观察,整个这个操作过程,我觉得就是一个粉丝经济,一开始我就觉得这个团长真的是个聪明人,表示敬佩,我不理解的是,为何我的朋友A一直在群里面,这个朋友有个优点,就是觉得退群可能有某种怕别人不高兴,太照顾别人的面子或者利益!甚至到游学阶段还拉进来另外一个朋友B,拉进B,其实也是为自己的孩子有个陪伴,这个是你情我愿的事情。
我现在理解了,这种行为其实是朋友A的某种需要,这种需要,可能一开始你并没有,慢慢的随着你的信息接收问题,你的眼界问题,你就觉得到毕业阶段到国外游学是必需品,其实这个朋友A家庭经济因为变故并不好,这种也是前几年的社会风气问题。
另外一件事情是,我们小区有个做团购的人,我们老婆一直在她群里面,每年就是全国各地到处找吃的,比喻新疆的苹果,湖南的黄桃,新疆的牛奶等等。价格也算不算贵吧,这个团长呢,品控质量也还行,一直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至于价格,稍微高于超市网购价格。
我对我老婆这种行为其实也是一直不理解,为何超市都能买,为何要到一个人哪里买,什么质量事故都不能保障,这是为何呢?
后来想想,这其实是一种购物心理分层的需求,人需要被倾听,被理解,需要这种一对一的服务解答,感觉你是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加之自己是特殊一类的独立感。
从这两个团来看,我人类有两种心理,一种是渴望群体认同(从众)心理,一种是渴望自己是独特个体的心理。这种心理应该是人作为群居动物不可避免的心理结构。可能大部分人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在社会行走,而有些人,则深深的理解这种需求,进而产生了自己的生意经!
人群需要意见领袖来组织一批人构成团队,不然会觉得迷茫和无助,这个社会结构在信息化的原子化的时代就显得非常确切,有点类似以前的宗族观念,你是哪个家族,你是什么阶层的人,总有一个套在你的身上。
大部分人都是被意见的对象,包括我自己,可能我知道,但是我发不出来自己的声音,或者没有附和的对象,那么我仍然只能随大流,追随现在的意见领袖,不然被团体抛弃也很难生存。
这种小团队上升到国家(真正的国家),就是国家都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思想,不然你们国家再富有,总是被收割的对象,比喻英美一直宣扬的 自由民主市场,深入人心,把大部分世界的人都忽悠拐了,愉快的把自己的资产转到美帝,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帝,可能我们以为到达了彼岸,但是在美帝高层看来,这只是生意而已!
不可否认,美帝是头号粉丝经济的引领者,英国占英语便利,一直也收获很多,德法俄则少的多。
本来这种粉丝引领者是实力的体现,慢慢的实力消退,仍然有一大部分追随者,引领者仍然觉得自己力大无穷,我看最后必然要轰然倒塌!
中国曾经也是世界的引领者,西方一直有个东方梦,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也是实力加成造成文化加成,直到有一天这个梦想破裂,造成中国百年浩劫!
这种浩劫,一直有个问题,为何中国古代一直是重文轻理,如果对比美帝看,现在美帝其实也是重文轻理,最优秀的人都去读法律,经济,政治,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实业,古中国长期相对发达,自然要重视文科,来培养整个天下的意见领袖,来培养自己的粉丝经济收割!就是让你深信不疑,从小培养,不然怎么收割!
所以古中国重文轻理,是因为有(技术降为打击)物质托底!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争论的问题,文重不重要,文重要,前提是你有实力托底,不然总有天,你要被蛮族打死!
特别是你有实力的时候,这个文更重要,不然你要被人忽悠死!
我们经常说,穷文富理撑死工,意味着前几十年,文科生过得不太好,理科生差强人意,搞工程的富裕度比较高,这个其实是现实!
我要说的是,时代变过来啦,真正的文科生,现在是指数效应赚钱,看看各个热门网站的流量明星,大部分是文科内容,真知灼见的文科生,一个视频就是几万十几万的点赞,几千人的打赏,这难道不诱惑人吗!
必要傅正,比喻张捷 ,比喻复旦的范某!我觉得这些都是优秀的文科生。
不过文科学好不容易,不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科,大部分死记硬背,说是学文科,不如说是别人的扩音器!
要学好,做融会贯通的文科生!
搞培训的张兴东自我反思,文科生是创造问题,理科生是解决问题,所以理科生一直是在问题中打转,文科生一直是在给你制造问题,或者说是意见领袖也行!
所以文科生其实非常牛的,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真正的文科培养!
比如某个学校出了一个人叫马云,不意味着这个学校牛。
文科理科,对于一个相同的人,学习以后,成材率*成才收益,才是重要的。
如果学文科跟摸彩票一样,偶尔几个中大奖的,多数是陪跑,显然吸引力就不高。
文科生的问题就是多数是扩音器嘛!
其中信任是关键。共同的兴趣形成了共同利益共同体,信任是第一位的。
总结一下,也许是作为个体的人并不愿意下太多功夫去做调查研究来最终得到自己的结论,而更愿意别人研究了自己拿来用。别人东西的可靠程度,则需要历史证据,或者是众人的口碑来确认。这样,一个群体中就产生领导和被领导的人。作为领导,也更需要表现出一种自信,在口碑以外,额外营造一种可信。这种可信,有时候表现为偏执,它确确实实就是那么认为的,所以哪怕别人本来有怀疑,在这种表现下也会强迫自己去相信。
粉丝经济可能还体现在其他粉丝的影响力。很多时候,在对领导者还有怀疑的时候,这个时候其他粉丝的一声呼号,就能改变局面。说到底,可能还是因为自己不够自信,所以需要他人的意见来巩固自己的看法。
由此,大概也能推断出人其实很容易被洗脑,特别是很社会性的人,反而是那些独狼不容易些。
死记硬背只是很小一部分,获取材料获得广度、逻辑思维开拓深度,都是很重要的。
对于“科普”,或者大众传播而言,基本上是广度的方面;很多就着电影小说就扯到什么权力体制等等的那种,广度、深度都值得怀疑,作者是不是死记硬背也很值得怀疑。
比如傅正和马前卒掐架,虽然傅正更加专业且占优势,但是总觉得逻辑上带不走我,因为总觉得对于对方是引申里靶子再说。
我觉得现在“小约翰可汗”、“乌鸦校尉”这种立足广度,但是立场、语境等等只需一点点努力就能带来更大的深度的,是相当了不起的。但是他们不是意见领袖,不直接发表意见的。
文科的东西,或者说社会科学的,最终就是世界观价值观的东西。还是很重要的
而理工科的内容和大众传播距离更远。一个东西懂了的、做过的,都不是从大众传播上得到长进的。不懂的、没做过的,大众传播的东西也不会有帮助。典型的回复“看废了”,“脑子:懂了。手:不,你不懂”
文科其实比理科还讲“逻辑”,因为必须面对成山成海的偷换概念和混淆命题,结果大部分时间都在对抗,而很少生产出什么东西。
这点也可以从生物、物理学转型历史的看得出来。比如赵鼎新。
甚至为了脱离那些混淆,不得不发明自己的一套语言,沟通成本更高。哪怕以“逻辑清晰”为代表的分析哲学,也走向了这条路。😅
另外创造问题的是价值,可不是文科生的专利。
你说的那不叫创造问题,那叫忽悠!
任何在饭圈混的不错的人,搞选举政治也很大可能是一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