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孩子学音乐 -- 宝特勤

共:💬78 🌺58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如今的确大变化前夕

所以我离开大公司也有这个考虑。很多传统企业甚至行业十年后不见得还在。我追求创新不是因为雄心,是因为怕死。

家园 中外还是有区别的 -- 有补充

西方富庶已久,搞艺术的人比较多,相对来说比较卷。中国还是比较穷的,刚刚富了一点,进入了能支撑艺术需求的门槛。中国的艺术人才以前需求少,供给也很少。现在需求是年年增加(普通需求,不是培养吃艺术饭,就是父母希望小孩有点艺术修养),供应是跟不上的。无论城市大小,学校的艺术老师搞校外培训,普遍相对比较富裕。单个小时的培训费用,很多时候比西方富裕国家还要高。这个过程估计能持续20,30年甚至更长时间。所以在中国搞艺术,前途不会差的,比欧美会好点。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比如那位克莱德曼的“师弟” -- 补充帖

如果到上海混,普通需求+爱丁堡的崇外氛围,绝对可以让他赚得盆满钵满。

通宝推:玉米菜,
见前补充 4752911
家园 礼物

不必叹息,音乐艺术,对孩子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修养与熏陶,可以看做给孩子人生的礼物。能走专业道路的,首先,你得是那块料,说俗了,就是“祖师爷赏这碗饭吃”。然后,你还得勤奋刻苦,赶上好的老师,碰上好的机遇。毕竟,职业音乐家这个行当的市场容量是极其有限的。另外,一旦兴趣爱好转成职业,痛苦的成分必然会加大。一位朋友的儿子弹钢琴,考虑作为专业。他劝道“作为业余的,人人都会夸你弹得好,一旦转为专业,所有人都会说你弹得不够好。” 诚如斯言。

通宝推:方恨少,方平,宝特勤,
家园 盐湖城这个城市,毒贩大白天当着警察面交易。

流浪汉也多,治安确实不好。

礼物
家园 一旦转为专业,所有人都会说你弹得不够好

精辟。

孩子去音乐会。手脚并用爬上琴凳,开始演奏。

结束后掌声不错。

但他犯了大错一小错三。如果专业那是收获多少嘘声的问题。

但如黄序学长在另一贴里所说。孩子能在手脚并用爬上凳子的年纪上台演奏,确是宝贵人生经验。

家园 俺之前说过:俺唯一强迫孩子做的事情就是学钢琴,

原因有二:1、练习孩子的左右手配合;2、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别像我一样没文化)。

家园 大学音乐专业,依我看,更应该称之为音乐教育专业。

和演奏家这条路线不完全重合。

选择这个,也是一种普通的职业选择。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最好的芭蕾舞演员,没有大学毕业后才出名,都是高中级别的舞蹈学校毕业的。

大学的舞蹈专业就是舞蹈教育。

艺术教育,搞高学历,博士硕士,纯粹就是胡搞。

绘画,表演,写作都是如此。

家园 想象一下你家儿子以后不听流行歌曲的样子。
家园 他听《古力碧塔》

玩笑归玩笑,这是个问题。

他和印度小姑娘一起的时候,印度小姑娘看迪斯尼,他读奥德赛。

希望印度小姑娘收拾他。

礼物
家园 业余的是弹给自己听,专业的是弹给别人听

这是快乐和痛苦的根源

音乐本是件很快乐的事,自从要靠它求饭吃,就走了样

通宝推:方恨少,
家园 作为上海人,恳请老弟积点口德

爱丁堡调侃调侃一段时间就够了,一直絮絮叨叨就贫了,没意思了。上海六院我颇有几位好朋友,也是我看糖尿病(配药)的主要医院。这是一家好医院。那个"爱丁“事件就是个医院宣传部门时间差的乌龙,成了外地朋友们搞地域黑的素材。上海人也不比其他省市的人更崇洋媚外。崇不崇洋,大家心里难道没有个逼数吗?上海是重要口岸,外国人多,我们早几十年就都习惯了,视而不见了,不会像小地方见着个老外要围观,要远远跟随,要"哈喽哈喽"地叫唤,求合影。有些小地方出身的人,喜欢意淫脑补上海人崇外的"德行",恶趣味满满的,实际上是"崇洋"的一体两面。此外,在上海崇洋的,多数,精准点说75%以上,是在上海讨生活的外地人,尤其是外地女人。上海本地人是极少极少去外国人喜欢扎墩儿的地方,例如新天地、田子坊。这种地方你根本听不到上海话,你能看到的和外国人混在一起的黄种女人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反正极少有上海人,说不定有从你老家来的。上海是全国最包容的城市,自开阜以来我们就习惯于包容世界各地的人来生活工作,也包容全国各地的人,包括特地来上海以有机会崇外一把的人。坦率地说,普通上海市民,广泛来说,我们见过的世面和累积的身家,根本不至于崇外。

通宝推:外俗内正,
家园 演奏家应该对标杂技团、马戏团

都是艺术欣赏嘛,你说我不懂音乐不懂琴?我还说你不懂杂技呢。要不演奏家上去表演一个空中飞人?

您能活着下来算我输。

演奏家从小苦练,三岁学琴,那马戏团的狗熊也很辛苦,人家踢皮球也是从小苦练。要不你演奏家上去踢一个?

您能坚持五秒算我输。

家园 不同意,上海人崇洋极厉害,只不过不是真信

拿洋来显摆,其实只是秀优越感,跟洋人倒关系不大,类似于送孩子上清华,恨不得嚷嚷满世界知道一样。

你说那些个跟洋人混的华女,其实人家那是投资,要追求什么报酬心里是明白的。倒也不算崇洋。

其实上海人的崇洋,更多是为了显示对 “乡下人” 的鄙视链。譬如你一口一个 “小地方” ,以自己的 “见识” 自豪,基本就是此类了。

对了,我是老上海,我出国的时候还没啥新天地呢。这些新贵气太重。

家园 这跟人文素养关系不大吧?

话说这里人文是啥?我以为提高素养,没有比读史更高效的了。

要是嫌枯燥,可以打帝国时代作为启蒙。

我身边钢琴弹得好的不少,男女都有,华裔尤多。但是人文素养似乎都不行,对于十九世纪以前的世界基本了解为零。

是不是我错解了人文二字的意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