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内卷 -- 流江河
跟小朋友散步时聊起一些内卷现象,本文的部分内容来自聊天记录。
内卷主要来自过于激烈的同侪压力或同行竞争,下面的一些例子,估计大家都很熟悉。
第一个例子是体育运动。
早期体育比赛,选手是业余的,没有特别的训练,生产活动之余聚在一起玩玩,后来才逐渐演变为专业赛事,再后来就是兴奋剂滥用。二十多年前上大学时,体育老师略有些愤青,他说主要赛事的运动员都吃药,检测不出来是因为兴奋剂水平高于检测技术,还有就是带某些病(如哮喘病)的运动员可以合法地吃药,运动员猝死或寿命短跟吃药有很大的关系。其实,即使不吃药,来自超强度训练或比赛对抗的运动损伤也很常见。俄亥俄州立大学(OSU)的橄榄球队很厉害,其运动损伤医院碰巧也很强。我在俄亥俄的几年里,没有去体育场看过一次球赛。原因有三,一是舍不得钱,二是看不懂,第三个原因就有些幼稚可笑了——我当时偏激地认为竞技体育跟古罗马斗兽类似,运动员身心都会受伤,甚至导致死亡,两者的区别在于:斗兽运动员往往当场死亡,而现代运动员的猝死或早亡往往发生在赛后。
体育比赛还间接导致城市交通事故的上升,不知是否有人做过相关研究,这里举一个例子:OSU主场橄榄球赛结束时,方圆5公里道路上的车流大增,我身边就有人外出购物时忘了错开球赛散场的高峰时段,结果发生了撞车事故,所幸只是汽车报废而人无恙。
除了交通事故率,体育比赛还会提高病人的死亡率。哈佛大学医学院Anupam B. Jena等人对全美11个最大的马拉松比赛进行过研究,在排除其他因素后发现,心肌梗塞或心脏骤停患者,因为马拉松比赛导致的送医延误,死亡率比没有马拉松比赛时增加了13%。偏激的愤青可能又会简单地认为马拉松是杀人的比赛。
其实除了运动员,运动兽也内卷了。近年来赛马的兴奋剂问题逐渐得到关注,特别是动物保护者协会认为,兴奋剂滥用忽视了马的健康,非常不人道(兽道?)。
另外再说个题外话,我以前有一位邻居,他每天早上6点钟起来跑15多公里,一年下来后告诉我他体重减了100多斤。我能看到的是他体形外貌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从油腻的中年大叔变为年轻英俊的小后生,后来就跟他同居(并陪他一起跑步)的女朋友结婚了。由于跑步的方法不得当,他身体多处落下了伤痛,但还是每天去跑步——他说跑步有了瘾,一天不跑就浑身不舒服。我还知道有一些朋友,经常是带着伤痛参加训练,跑马拉松,每个人的最求不一样啊。
第二个例子,是升学压力下的内卷。
升学压力的内卷主要表现为课外辅导班、特长班盛行,学生做作业到深夜。在美国曾经发生过影响较大的内卷事件,即2019年暴露的美国大学录取贿赂丑闻:家长贿赂考试管理员、大学教练及管理人员,在入学考试(包括设法去异地考试)和大学运动员招聘时作弊,从而让子女进入名校读书。
内卷其实无所不在,学术界也不能幸免,可能不同专业内卷的程度有所不同。史蒂芬·列维特(Steven D. Levitt)回忆三十年前在麻省技校(MIT)读书时的情景,说物理学研究当年已经非常内卷了:同一个或类似的课题,世界各地不同的研究组同时在做,物理系的很多师生都不愿去度假,生怕度假回来,别的课题组已经把题目做出来发表了。列维特本人读的是经济学,毕业后在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任教,以在犯罪领域(特别是犯罪率与堕胎合法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上闻名,他对大学师生作弊、体育运动兴奋剂滥用也做过研究。我近年来做犯罪方面的研究,所以对列维特有些了解。他喜欢小孩(有7个子女在世,其中两个是他大儿子一岁夭折后从中国领养的),学术研究也很突出(曾获得多个著名奖项),但是受不了研究的内卷,却非常享受魔鬼经济学(Freakonomics)系列书籍出版后带来的影响,所以逐渐淡出了学术研究:十多年前跟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加里·贝克(Gary Becker)、安德鲁·罗森福(Andrew M. Rosenfield)(卡尼曼和贝克之前都获得过炸药奖)等共同创立了咨询公司The Greatest Good (TGG),几年前又创立了The Center for Radical Innovation for Social Change,专注于解决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然后去年又开始了自己的播客People I (Mostly) Admire。
人往往不自觉地在跟别人比较,同侪压力无所不在,但并不一定都发生内卷。比如同事、邻居或小孩同学的家庭寒暑两季都出去度假,我去不去度假呢?邻居的草坪很绿,我的草坪枯黄而且杂草丛生,怎么办呢?别的小孩都办生日聚会,我是否也要给自己的小孩办呢?如果办得太简单会不会显得寒碜?同学的小孩已经被名校录取了,我的小孩才刚刚会打酱油,压力山大啊!
我问小朋友内卷现象在英语里怎么讲,他说这就是纳什均衡、囚徒困境啊。我开始觉得只是有些像,后来又仔细想了想,觉得还真是一回事。如果从纳什均衡概念的早期版本——古诺垄断模型算起,与内卷有关的研究也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那么内卷的出现只会比这更早,估计在很长一段时期也会长期存在。
另,纳什夫妇2015年5月在挪威领取阿贝尔奖(一种著名的数学奖),回国之前临时改了航班,比原定早了五小时到达,预订的私人轿车因此未到。在与轿车公司协商未果后,他们搭乘出租车回家。出租车司机是个新手,行驶超速而失控撞上高速公路的护栏,纳什夫妇被抛出车外,当场不治生亡。警方调查表明,事故发生时纳什夫妇都没有系安全带。
附:
(1)Anupam B. Jena等人的论文链接:Delays in Emergency Care and Mortality during Major U.S. Marathon,也可见下面的播客:
Introducing a New “Freakonomics of Medicine” Podcast
(2)关于兴奋剂的事情,可以参考下面的播客:
Travis Tygart Is Coming for Cheaters — Just Ask Lance Armstrong
Has Lance Armstrong Finally Come Clean?
我身边好几个人跟我说起了,就是你提到的不运动受不了。
但是我就是感受不到,刚运动完有股轻松的感受不假,但是绝对不是“快感”这个级别,更不能抵消决心去运动消耗的那种精神损失。我感觉运动与我,好比抄写课文一百遍对小学生一样。完全没意思也不是,毕竟有的课文也有点意思,但是绝不到不干不舒服的地步。
感觉类似于吸毒产生的化学反应,所以会上瘾。
不运动会难受。
相当于内源性吗啡,有氧运动的时候就会产生这个。
产生欣快感和镇痛作用。
谢谢大家分享关于运动的感受,这里我分享一些自己的体验。
六年前,受关中农民的启发,开始摸索自己的养生健身法,并在河里贴过自己的经验:
锻炼身体,好好学习:2016年模仿关中农民,开始自己的养生健身。
我的养生健身法:经过两年实践后的总结,基本上是这些年来自己的做法。
我的感受是,每天早上花十几分钟锻炼身体,一天都感觉很舒服。如果某一天早上不锻炼,就会觉得不自在。
当然,锻炼身体,没有定法,每个人情况不同,每个人都适当运动量标准不一样,以不伤身体为宜。如果因为锻炼身体(贴别是跑马拉松、搞机械等)而留下病根,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