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跟风,随便聊聊抗疫的事情,看来是扛不住了。 -- 冻雨
如果KPI是没有病例,则长期封控本就是甩锅的方法之一:不是我不想,实在是不能,你看我都封了几个月了还有病例,还能怪我吗?
封而不控可不就是使坏么?
KPI是公开的:社会面动态清零。而且一直有要求稳经济保民生。没有听说过有病例要处罚,瞒报处罚则有报导过。
长期封控甩不了锅的:明显异于常人的不能可不就是无能么?
恐怕很难了吧。
近日国内多地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加强新冠疫苗接种。针对变异毒株尤其是奥密克戎的单价/多价苗,预计国内将加快审评审批。近日,随着神州细胞的重组新冠病毒 2 价(Alpha/Beta 变异株)S 三聚体蛋白疫苗经国家有关部门论证被纳入紧急使用后,预计国内首个获批的mRNA新冠疫苗或将花落石药集团(01093.HK)。
石药集团(01093.HK):mRNA新冠疫苗望近期获批。公司三季报显示,新冠 mRNA 疫苗 SYS6006 的 1、2 期临床试验及序贯加强免疫的临床研究报告均已上交 CDE,且公司近期应疫苗专班要求提交了紧急使用报告。
目前公司跟监管部门沟通顺利,在 CDE 有阶段性评审结果之后将以论文或会议形式陆续发布临床数据。公司疫苗已建成 5 亿剂/年产能,年底将达到 15 亿剂/年,核心原材料、辅料实现内部生产。
此外,复星医药/BioNTech的mRNA 新冠疫苗目前国内正处审批阶段。公司三季报显示,2022 年,复必泰(mRNA 新冠疫苗)持续推进在港澳台地区的接种及新剂型注册。其中,幼儿剂型已于 2022 年 8 月获批于中国台湾地区开展 6 个月到 4 岁幼儿接种(儿童剂型已于 2022 年 5 月获批)、儿童及幼儿剂型已于 2022 年 9 月获认可在中国香港作紧急使用、幼儿剂型已于 2022 年 10 月获中国澳门的进口疫苗之预先许可(儿童剂型已于 2022 年 4 月获批),针对奥密克戎 BA.4/BA.5 的二价疫苗于 2022 年 10 月获批中国台湾地区紧急使用、并已于港澳地区分别递交了紧急使用/特別进口申请。
沃森生物的mRNA 新冠疫苗目前国内处于III期。2022 年 9 月 30 日公司新型冠状病毒 mRNA 疫苗获得印度尼西亚紧急使用授权(“EUA”),系我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获批海外上市的新冠 mRNA 疫苗,用于 18 岁及以上人群基础免疫或加强免疫。公司积极布局 mRNA 技术平台:和蓝鹊生物合作的新冠变异株 mRNA 疫苗正在滚动提交临床申请资料;和艾博生物合作的带状疱疹 mRNA 疫苗、和蓝鹊生物合作的 RSV mRNA 疫苗和流感mRNA 疫苗、和圣诺合作的通用流感 siRNA 药物处于临床前研究。
个人同意夕河友的观点,就防重症来说,灭活的就够用了,可能还好用些,但万一需要个劲儿大的,国产的马上就快有了。石药这个有可能是最先获批的RNA疫苗,不用担心钱让外国人赚了。
各地频繁调整,总结起来有几点。
1.各地取消核酸,只看绿码。因为上海22年3月之前从来没进行过大规模核酸。这条全国推广了。
2.高风险划到楼层/户,对应了22年3月之前上海最小封控奶茶店,这条也全国推广了。
3.阳性居家这个,各地目前没有统一,22年3月之前上海应该也没有这条,暂且观察。
主要的政策变动就是这几个了,这次习派以京粤渝疆四省嫡系为先锋的大转向,有点给小蠊撑腰的意思。
转向之后今上无表态,基本默认,非嫡系省份的跟随速度,基本能体现和核心的远近关系了。
弄来弄去还是门户私记,希望小民百姓别成为代价。
主动被动的信息茧房,很魔幻。
不想一户户发这么麻烦(如同防疫太麻烦),那就突击提振股市。
如果说老美是超发货币,中国就是刻意压低了人民币货币价值。
不过改变可能还是要等明年3∽4月份之后(新冠病毒可能真的减弱成流感)才知晓。
毕竟高叫不放开就没饭吃的人也不可能有钱消费。
至于新冠的死亡率和无症状率,港真不感兴趣。
想知道的就是20万(一周后)的确诊病例会有多少“长新冠”现象,按时间线看追踪结果也要等到明年3∽4月份才会有结果。
另外,科兴有疫苗可以给≥6个月以上婴幼儿接种,但目前只有香港可以接,请尽快为大陆婴幼儿放开,半年内应该可以接种完成。
还有,国外的疫苗也没必要总盯着欧美公司吗,古巴是不是也有疫苗?人家主席都访华了呢。古巴提供疫苗,中国去古巴设厂生产,还能带一批中国工人过去开工,简直双赢,中国多赢。
俄毛也有疫苗啊,效果好不好不清楚,既便不好,但中国也可以优化吗。
所以,苟到明年4月之后再说。
别人是说慢点上新冠跑道。
我是说不要上这个跑道。
(最后一句话不要反驳,不要杠,杠就是你去上跑道!)
形势变化快,感觉已经封控不住了。
原来以为各地卫生部门和医院会利用放开前几个月的时间做准备,应对放开后的冲击和可能的医疗挤兑。但现在不仅提前被动地放开,而且我了解的一些医院几乎完全没有应对冲击的预案。今天和一个地级市的三甲医院院长讨论,强烈建议他们早做准备。
理财里看一个标的到底好不好要看三个因素:
1。单笔还是多笔交易
2。期限长短
3。是否会占用大量的现金
从这三点上来看,对收入相对有限的人群来讲,房产正好是单笔交易,期限极长,占用太多的现金,完全符合不好标的的标准。如果对某项资产你只看收益,而忽视了这三个因素,不管标的有多优异,你也得不到应有的好处。
当然,对高收入人群来说,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一批知名人物的遭遇,投资的徐女士,郎咸平,台湾那个演员,等等,是单纯有钱没钱的事吗?
rmna的和灭活的区别你不懂,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的区别你不懂,这一年你干什么去了,还真是个问题。
“反疫苗:疯狗;支持防疫:理性”,嘴这么损,也看不到有多少素质礼貌。
看涨的有多少是明知要跌了,跑出来忽悠别人来接盘的?
我就说一条就够了,中国现在最大的刚需族就是80后,主要是85-95后这一波,等这批人过了四十岁,就是到了25-35年,需求就会全部消失。日本房地产泡沫崩掉,就是他们50后这一波婴儿潮过了四十岁后发生的。但是金融市场的预期和反应会比楼市要早得多,等到大家都意识到刚需已经消失时,市场里的资金早就跑完了,也就是说,市场的整体崩塌要远早于25-35年这个区间。
如果领导要的是清零,你清不了零、最起码要做出正在清零的样子----这叫自保,不能叫使坏。
饿死,这就是生活;病死,这也是生活,病后饿死,这还是生活。
特朗普是神人啊。
我们都知道,一个可执行的法规,定下来之后肯定有可钻空子的地方。我们也都知道,所有的处分,必然迟于事由。我们同样知道,有很多人能在规则之下把事情做坏而不违法不违规不犯“错误”道理还很充足。
你可能更关注程度正义,我可偏向于实质正义。这是我们的偏差。
那么问题继续:做出防控的样子,不落实防控的各种规定,就能自保了?你认为可以?
大话后再不得不泄。清零不可能长期持续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大个国家的政府愣没一个人敢站出来指出问题。只许政府自己放嘴炮,老百姓的嘴封的死死的。那几个自信,真是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