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春秋左传注读后-补充与修正-两千五百年前的三把火 -- 桥上

共:💬3 🌺14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春秋左传注读后-补充与修正-两千五百年前的三把火

话说两千五百多年前,在古代中国,那时中原各地的统治集团,都早已经住到了城里,所以他们被叫做“国人”——“城里人”。

不过,城里虽好,也有新的烦恼,就是火灾,让他们印象深刻。于是他们专为火灾造了一个字,就是“灾”(《春秋经》和《左传》中一般用“災”,则是错别字:災者,𡿧也。𡿧者,害也。从一雝川,其实应该写成卅。《春秋傳》曰:“川雝爲澤,凶。”,就是出现了堰塞湖,这是水灾,不是火灾。)。下面就是那个“灾”的甲骨文字形,出自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页三九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图中可以看到,这个“灾”字专指火烧了房子,而不是林火一类自然界的火灾。当然,这“灾”也不是到了城里才会有的。只不过,这“灾”是到了城里才真成了大灾难,火烧连营,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如何应对火灾就成为“君子”必须要懂得的重要事务之一,而《左传》就提到三个如何应对火灾的实例,用三家诸侯——宋国、郑国和自家鲁国——的实际做法,来教导自家“君子”继承人该如何应对火灾。

其实,这里说应对火灾,而不说救火,是因为那时古人和我们现代人应对火灾的理念已经差不太多,他们进城上千年了,已经有不少经验,知道有时候这火灾是不能救的,只能看着那火把能烧的都烧完,然后自己就灭了。

于是,古人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隔离和防护。

隔离,就是在火场和没烧到的地方之间建立一个不容易烧起来的隔离带,让火烧不过去:

宋国那次的隔离措施是:“火所未至,徹小屋,表火道”。就是趁火还没烧过来,把价值不大但容易引火的“小屋”拆掉,开出一条“火道”,把火隔离起来,等着它自己灭掉。

郑国那次的隔离措施是:“司马、司寇列居火道”。这也是开了“火道”,还派强力单位在“火道”边上监视,防止火越过“火道”。

鲁国那次的隔离措施是:“道还公宫”。“还”就是“环”,就是说把受到威胁的重要建筑“公宫”用“火道”绕一圈隔离开。

三家的办法都是开“火道”,拆出一条隔离带把火场和未着火的地方隔离开,所以这个措施的重点就是拆。后世消防员有个重要装备叫消防斧,就是用来拆的。

下面是消防斧图片,出自百度百科《消防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再一条措施是防护,有些东西舍不得拆,又挨着火场,就得把可能被烧到的地方保护起来,避免被蔓延到:

宋国那次的防护措施是“塗大屋”,用泥浆把舍不得拆的房子糊起来。

鲁国那次的防护措施是“去表之槀”,去掉房子表面易燃的草枝木刺。

郑国那次没提到防护措施,大概他们心比较硬,都舍得拆。

除了隔离和防护,也会对小火进行扑救。好比宋国那次的“陈畚、挶,具绠、缶,备水器;量轻重,蓄水潦,积土塗”等一干措施,准备了盛土的筐,盛水的陶罐,从井中打水的绳索,储水的池沼,除了制作泥浆,也可以用水来扑火;而鲁国那次的“济濡帷幕”,是用水浸湿帐幕,必要时可以直接覆盖在小火上。

下面是兖州-西吴寺古水井中出土的各种陶容器,古人大概都会用来装水。图片出自《兖州西吴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此时还没有后世唧筒、水龙之类的救火器具,只好用这些坛坛罐罐了。

不过那时还没有专职的消防队,所以会动员尽可能多的人力来救火,于是这三次处置火灾的领导者都是着火那三家诸侯的首席执政大臣,照后世说法,就是首相,但按现在的管辖范围论,相当于中国的镇长、外国的市长。不过,这三位“镇长”的出场顺序是不同的:

宋国是火灾一起,他们首席执政大臣司城乐喜就进入指挥岗位,指派下面的大夫各司其职。

而鲁国火灾起来以后,先到场的并不是他们首席执政大臣季桓子,而是其他大夫,等这些大夫把该布置的都布置完了,季桓子才出场。这季桓子是权臣,派头最大,但还是“王莽谦恭未篡时”,表演最重要,于是“御公(鲁昭公)立于象魏之外”,先把国君鲁昭公攥在手里。

至于郑国,火起来后,他们首席执政大臣子产却首先去把大国来的贵客疏散走,还把其他客人都控制起来,然后才布置救火。子产是那个时代“君子”中的完人,自然清楚孰轻孰重:他们是小国,小国最重要的是不能得罪大国,要是大国来的贵客有三长两短,可能比火灾还严重。同时,火灾最重要的是不能乱,不能被人借机搞什么事情,所以要把外来的人控制住。和我们现代中国的情况大不相同的是,当时各家诸侯控制的地盘都很小,外部势力离得很近,所以国都失火,也须防备外敌入侵。

于是三家都动员了军队:宋国是“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备甲兵,庀武守”;郑国是“司马、司寇列居火道”;鲁国是“校人乘马,巾车脂辖”。不但如此,各家还加强了警戒,防止意外:宋国“巡丈城,缮守备,令司宫、巷伯儆宫”,而且“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郑国则下令让“城下之人伍列登城”,到第二天,又“使野司寇各保其徵”。只有鲁国,因起火范围有限,这方面没有动作。

而且这动员军队也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军队,其实是把城里的成年男子都召集了起来。那时城里的“国人”都得当兵,但那军队是要临时召集编组、临时发放武器的。所以当时的动员军队有点像《木兰辞》“可汗大点兵”,结果木兰也能混进去,当然此时不行,此时同一个“军”千人左右的士兵都住在城内同一个“乡”里,大家都认识。

动员军队的同时,三家还都让各职能部门全体上岗来应对火灾,各有其特色:

宋国是“使华阅讨右官,官庀其司”;“向戌讨左,亦如之”;“使乐遄庀刑器,亦如之”;“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备甲兵,庀武守”;“使西鉏吾庀府守。令司宫、巷伯儆宫”。这里的重点在于让那些大夫各守一摊。

郑国是“使子宽、子上巡群屏摄,至于大宫”;“使公孙登徙大龟,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庙,告于先君”;“使府人、库人各儆其事”;“商成公儆司宫,出旧宫人,置诸火所不及”;“司马、司寇列居火道”,“行火所焮”。他们注重的就是与他们礼法相关的事项。

鲁国是:南宫敬叔至,命周人出御书,俟于宫,曰:“庀女,而不在,死。”;子服景伯至,命宰人出礼书,以待命。命不共,有常刑;校人乘马,巾车脂辖,百官官备,府库慎守,官人肃给;公父文伯至,命校人驾乘车;季桓子至,御公立于象魏之外;命藏《象魏》,曰:“旧章不可亡也。”这里突出的是他们极为重视要保护好“御书”、“礼书”、“《象魏》”一类典籍,这是他们的骄傲,“周礼尽在鲁”。

事后,还要为火灾举行祭祀。鲁国因为火不大就没提祭祀之事。但宋国有“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盘庚于西门之外”。郑国则有“郊人助祝史,除于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祈于四鄘”。这两家的神仙系统和祭祀方式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宋国是殷商后裔,郑国则是姬周后裔。宋人祭祀的“盘庚”是他们老祖宗,郑人祭祀的“玄冥”和“回禄”则分别是水神和火神;而两家都祭祀的“四墉”,就是周围的城墙,因为他们进到了城里头才会有“灾”,所以得祭祀城隍神。至于“用马”,则是把马杀了埋坑里,算是献给神仙了。

下面是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14号马坑,图片出自马俊才-蔡全法《河南新郑市郑韩故城郑国祭祀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0(02),图版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郑国那条《左传》还提到灾后救济和善后,这也是子产的妥帖之处吧。

另外,那条《左传》中又有“使行人告于诸侯”,体现在《春秋经》中:宋国那次《春秋经》中有“九年春,宋災。”(《襄九年经》(p 0960)(09090001)),郑国那次《春秋经》中有“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災。”(《昭十八年经》(p 1393)(10180002)),鲁国那次《春秋经》中有“五月辛卯,桓宫、僖宫災。”(《哀三年经》(p 1619)(12030003)),这也是当时火灾发生后必须要履行的程序吧,《春秋经》中还有不少条关于“災”的记载。

下面附上《左传》中那三段救火教材:

《襄九年传》:(公元前564年)

九年春,宋災。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伯氏司里。火所未至,徹小屋,塗大屋,陈畚、挶,具绠、缶,备水器;量轻重,蓄水潦,积土塗;巡丈城,缮守备,表火道。使华臣具正徒,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使华阅讨右官,官庀其司。向戌讨左,亦如之。使乐遄庀刑器,亦如之。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备甲兵,庀武守。使西鉏吾庀府守。令司宫、巷伯儆宫。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四墉,祀盘庚于西门之外。((p 0961)(09090101))

《昭十八年传》:(公元前524年)

火作,子产辞晋公子、公孙于东门,使司寇出新客,禁旧客勿出于宫。使子宽、子上巡群屏摄,至于大宫。使公孙登徙大龟,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庙,告于先君。使府人、库人各儆其事。商成公儆司宫,出旧宫人,置诸火所不及。司马、司寇列居火道,行火所焮。城下之人伍列登城。明日,使野司寇各保其徵,郊人助祝史,除于国北,禳火于玄冥、回禄,祈于四鄘。书焚室而宽其征,与之材。三日哭,国不市。使行人告于诸侯。宋、卫皆如是。陈不救火,许不吊災,君子是以知陈、许之先亡也。((p 1395)(10180304))

《哀三年传》:(公元前492年)

夏五月辛卯,司铎火。火踰公宫,桓、僖災。救火者皆曰顾府。南宫敬叔至,命周人出御书,俟于宫,曰:“庀女,而不在,死。”子服景伯至,命宰人出礼书,以待命。命不共,有常刑。校人乘马,巾车脂辖,百官官备,府库慎守,官人肃给。济濡帷幕,鬱攸从之。蒙葺公屋,自大庙始,外内以悛。助所不给。有不用命,则有常刑,无赦。公父文伯至,命校人驾乘车。季桓子至,御公立于象魏之外,命救火者伤人则止,财可为也。命藏《象魏》,曰:“旧章不可亡也。”富父槐至,曰:“无备而官办者,犹拾瀋也。”于是乎去表之槀,道还公宫。((p 1620)(12030201))

元宝推荐:菜根谭,神仙驴,不远攸高, 通宝推:东学西读岛主,epimetheus,楚庄王,红军迷,多余6569,甘丹,学菩提,布隆施泰因,史文恭,ccceee,四方城,李根,踢细胞,龙牡,南宫长万,戒定慧,驿寄梅花,南寒,箪食瓢饮到中年,西电鲁丁,游泳的鱼,迷途笨狼,西安笨老虎,张燕,麦喀士,秦波仁者,唐家山,审度,回车,
家园 古人不仅有诗和远方

还有眼前的水火

家园 学长这篇角度新奇

好文延伸探讨一下。

西周早期火灾多发,大概两个原因:首先,古人取火不易。保留火种是一个较为简便的方法。长年燃烧的火种在一定情况下蔓延,引发火灾。这就是第二个原因,建筑材料。可以猜想彼时民居主要建筑材料是木材结构和干草绝缘保暖去湿。只有在砖石结构建筑成为民居主流后,火灾才能根本性地减少。

三联书店有一本吕叔湘先生翻译的“文明与野蛮”英文原名“are we civilised?"里面有讲丹麦某地区直到19世纪中期才最后从城市里杜绝草顶房屋,此间经历了13位国王的威权和350年的进化。不消说,草顶房屋是以前丹麦各地发生火灾的主要原因。

通宝推: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