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凛冬待春 -- 神仙驴
但我自己所在的城市,放开后很多民众都排着队去打疫苗,既不存在“没法打”,也不存在“不敢打”的情况,包括我自己,放开前,只打了两针,因为“动清”,所以第三针就一直拖着没打,因为在“动清”的前提下,我认为,打的风险反而是高于不打的,但在放开后,就赶紧老老实实地去补第三针了。本地政府还算可以,放开后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学校错峰提前放假(这其实是违背新政策的非必要不停课的精神的,需要一定魄力),迅速组织补种疫苗(除了前三针,也很快推出了第四针),落实网格化管理等等,至于发烧药N95,这种突发性的需求脉冲,神仙也没招,本地主政官员已经尽力了。
一言以蔽之,中国很大,人口很多,国情是非常复杂的。
政治和人事 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服务呢?
那就是吏治究竟还有没有那么重要。其实驴兄的文字结合葡萄的信息,有一个趋势已经昭然若揭,兄台的圈子可能已经意识到,所以才会反应如此剧烈。讲一下逻辑链吧。
1.府院之争,府收院权。
2.1000万亿地下房产,持有者主要是官吏(对应40%公务员)。
3.资产和流程数字化受到中层的大量抵制。
4.经过近年政务数字化改造,行政效率大幅提升,最多跑一次等举措使基层权力寻租现象大幅锐减。
归纳一下:
1.官僚阶层作为利益阶层正在被收权。
2.官僚阶层的作用在下降,有被数字化取代的可能。
所以,2023的复杂性也就揭开了一角。
我知道有不少地方,主官脑子是很清醒的,该干嘛干嘛。前提是:不能上热搜,不能让外面人知道。
只要不引起注意,默默把事情做了就好。特别是把学校这个疫情放大器给停掉,给疫苗补种提供宝贵的7-10天时间,本身就需要面对极大的阻力,连苏州杭州这种老防疫标兵都做不到。
问题来了:做实事,需要这么偷偷摸摸,是个很奇怪的现象。
武汉疫情,全中国众志成城!
没有人因为自家无事而质疑武汉疫情的严重和武汉人的呼救!
没有人因为武汉人的报怨而说过去国家把你们保护的太好了!
没有人因为武汉人没有口罩而埋怨他们对自己不负责!
没有人因为武汉老弱病亡而提自然法则,是喜丧!
没有人因为死亡数字不高而说是胜利,可接受,很满意!
没有人…
而十二月的突然放开,我们看到了这一切!
——————————————
凡是去过急诊室的,太平间的,火葬场的,陵园的,自家亲人‘没计划在这个冬天死而去逝的',都会喃喃的说‘这个年可怎么过呀…'
而另一边,却沉浸在新年的烟火气里!
----------------------
百万级的非自然死亡不是国殇吗?从上到下,我们看到了什么?
我与汶川武汉无关,但不影响我一遍遍捐款和揪心。现在,时代的沙落在我头上,却是一片喜气洋洋?
是的,我是自己的负责人。是的,生活还要继续。那就散了吧
胡佛竞选的时候说过「让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车库里有一辆车。」这美国梦听上去多实在,他干四个任期,难道不比罗斯福干四个任期更加「稳定」?
大约十年前,武汉市某临退休(非常委)副市长,问身边某秘书意向。秘书说想去市公安局。
某次与该秘书偶聊,他言谈之间颇为自得。当时想劝劝他再考虑考虑,提了一句:“GA口编制大,内部部门多,较其他同级部门,升迁颇不易”。未听。
后如愿安排到市局办公室,做材料工作。不久后,就牢骚满腹,甚至动过辞职下海的念头。事到临头又下不去决心。此后,不断的阴阳怪气,从骂X到骂体制,尤其是武汉疫情期间的某些言论,与恨国党无异。
其实他的例子并不孤立。
公安口内部,多少专业干部苦熬了一辈子,也熬不到一个正处长(实职)。您提到的陈臻,能做到上海市局常务副退休,已经算比较平稳的了。正厅级的常务副,退休后一般会安排一届二线(法制委员会),好一点的安排省(市)人大,次一点的也会安排政协,等于延长政治生命5年。
其实公安口内由秘书或者办公室起步,成为重要领导的干部并不少。譬如2020年初因为“李文和医生事件”,被胡锡进狂喷的李局长,就是办公室秘书出身,做过省厅厅长(省委常委兼政法委书记)的秘书。但是李本人多年来一贯低调,对老同志们也尊重,所以不仅喷而不倒,反而疫情后升任武汉市委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
其实孙立军那种张狂,在GA口内并非典型。多数秘书出身的干部,都晓得厉害与利害。为人张狂的能平安落地的很少。
说回陈臻,像他这种在领导去中央或者异地时,并不想跟随的,也不少见。譬如前几年湖北省红中书记入局进津,他的一个秘书就不愿意跟去,而是选择留在武汉。而时任武汉市局局长赵却选择跟着红中书记走了。
当时四大直辖市中的三名局长(北京除外,王小洪亲自兼),都出自湖北省厅。2018年春节,培养他们其中两人的湖北省公校老校长来家小坐,言谈之间提及,也是出言谨慎 ---- 阅人阅事无数的眼光,通透且穿透。
果不其然,如今三人中两人因孙案身陷囹圄。不知道是否悔不当初。
宦海沉浮,风险难测,人各有志,自己安心就好。
世间常情,全球一样。
很多人挺不住了呗,就像为汶川捐一个月工资可以,每个月工资捐一半,连捐两年,哪里的人都挺不住,你也不能说这是不善。
没事儿的人当然是多的,否则放开后早就造反了,事实是春节票房恢复不少,流浪地球2可能又要创纪录。
每天惨死的人很多,新闻也报了不少,比如当初转运死的20多人,比如前两天雪崩死的20多人,比如锦州化工厂爆炸死的人,比如去年被那个疯子开车撞死的大连人。
摸着良心说,我要不提,你到这一刻还在为这些人的死哀伤吗。是不是也就是当时感慨一下,然后也就那样了。但这有问题吗,我觉得没问题。
体制内尤其是秘书口,最容易太监化,做事要求一丝不苟,面面俱到,但阴气太重,一放出来,一种过度反弹乖张,一种持续内卷缺乏进取。
总体上TG官场过于强调内敛,还没有适应大国尤其是坐二望一的大国的形态,连带着整个社会也是持续被压抑灭活。这是TG目前最需要解决的一种风气,实际上民间都已经接近沸水的状态了,都在强烈呼唤汉唐回归了,结果迎头撞上这么一个阴冷的太监型官场,自然形成强烈反差。看葡萄说的,数字化、人民史观,究竟会给出什么样的解决路径吧。
数字化的作用是什么?仅仅是让我们普通人可以办事方便些吗?肯定不止。
我前几年个人的看法是,数字化、大数据、高算力的云可以重新让计划经济成为可能。
我这不是为了黑政府,计划经济是有其必要性的,我不是“自由市场万能论”的支持者。
无论从产业政策、还是从逆周期调节、削峰填谷的角度来看,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都是有必要的,也正是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让我们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大踏步地赶超。
问题来了:如果计划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了,那么官僚阶层的重要性真的能降低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近年来政府的重要性无疑是在增强的。
曾经人们认为美国是一个资本说话的国家,政治只是资本的附庸,然而这两年人们发现,随着美国政治领域开始谋求自身的地位,资本根本不堪一击,官僚系统想怎么捏你怎么捏你,只要创造一个话术让“师出有名”。
就连美股,这两年都过于明显地变成“政策市”了,被联储的预期管理调教得服服帖帖。
至于我个人的所谓“激动”,我性格就是如此吧,我这人平时也算得上是风趣幽默,但我和那些什么都不在乎了的、世故的朋友们还不一样,我还保留了不少理想主义的东西在心底,所以对某些事反应会比较大。
对于这次的事,主要是缘起于放开过程之反智、缺德,令人实在无法接受,继而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继而得出了一个对党和国家最“不坏”的结论,即:他个人擅长弄权而不善做事,并且影响了我们国家的“企业文化”。这个结论总比很多人说的“二共、三共”这样否定了一批人的说法更“不坏”吧。
现任常务副张亚宏 是从公安部空降下来的 之前长期在公安部本部任职 也算“科班出身” 不比那类半路涉足的外行 这个月魔都市府换届 他当选副市长 春节后就该正式上任市局局长了 总算也是从常务副升级成功
再往前 就要追溯到2000年的吴志明了(由常务副晋升为局长 接任转任政法委书记的刘云耕) 而此人的背景之特殊 显然不能作为常例
像吴在市局常务副职务的前任易庆瑶(1984年就借干部年轻化东风当上市局副局长)和后任程九龙(98年担任市局副局长 00年上任常务副后 在任约14年之久) 都是“科班出身” 也都在市局副局长层面工作了许多年 最后依然都无法再进一步(易庆瑶在98年魔都市府换届后 被安排当了2年多的市府副秘书长 随后退休;程九龙则是到龄退往魔都政协 挂名当了个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养老)
以此二人的资历与专业性 都难以继续晋升 遑论半路出家的外行 如果回顾历史 陈臻应该也能看出 平调去魔都市局 不算是很好的升职路径 按理他出自浦东新区(被孟看中之前 他当过浦东某镇的党委书记 相当于其它省份的县委书记) 在浦东各机构还有一些旧识 孟在魔都也是任职良久 安排自己的老秘书去魔都某个区当个副区长、区委常委之类 面子应该还够用 而如此 未来升职路径显然更宽阔
当然 可能陈臻自有想法 可能孟也自有安排;只能说和孟有关的这一系列人事调动 许多内情还是远未被披露 可能若干年后 旁人才能有幸知晓实情吧🤔
左一个“本应该”右一个“没做到”,还追求乌托邦呢,笑得,人确实健忘都不知道之前组织什么德性了。本来是他整顿组织,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很多人才又对tg恢复了信心,过去谁喊人民至上呢,自己给自己带上紧箍咒了属于是。稻公长者退而不休垂帘听政被称赞尊重制度,某人正大光明通过程序被说要搞终身,鹅城百姓和黄四郎是优秀的匹配机制了。
认为问题很大的有点认知失衡吧,看到握方向盘的人没按照他们主张的路线走,就说这么走前面是悬崖或肯定要翻车,一派人有一派人的大洪水而已。很多人对个人和家庭受到影响要承担风险不满,但问他们地方财政崩溃怎么办,内需不振怎么办,失业率高怎么办等等,他们会说反正是肉食者谋之不关自己的事,那在统治者看来为什么要在乎个体的风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