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也说MRJ怎么死的 -- 北纬42度
弄死MRJ的一大外因很少有讨论,就是美国支线航空的“范围条款”(scope clause)。
这是美国航空公司和飞行员工会谈判谈出来的一个规定,因为干线机飞行员的工资比支线机高得多,干线机飞行员担心被支线机飞行员取代,于是提出条件,载客76人起飞重量39吨以上的飞机必须用干线机飞行员。其实长期以来世界通行的干线机和支线机的分界线在60吨附近,但大美自有国情在此,只有小号支线机才能在美国被定义成支线机,大号的不算。
要注意的是,首先这不是法律,只是企业内部规定。但当美联航和Delta两大航司都在谈判中同意该规定,也就成了默认行规。另外它可能会改,工会和航司隔几年就要重新谈判。还有这个杠杠规定的不是飞机的设计最大载客量和最大起飞重量,而是实际载客和重量。比如说虽然波音717最大起飞重量有50吨,但如果只装一半的人和一半的燃油,起飞重量控制在39吨以内也是符合的。当然越大的飞机空重也越大,39吨以内能装的客和油就越少,自然不划算。所以最理想的飞机最大起飞重量还是在39吨附近,比如40吨的老款E175。
2010年代初期,业内纷纷传说,在下次谈判中工会会让步到43-44吨,于是乎新一代支线客机都是按这个设计的,E175-E2设计成44吨,而MRJ设计成43吨。可惜谣传就是谣传,2019-2020年美联航和Delta和飞行员工会谈判时,工会坚决没让步,杠杠还是39吨没变。结果这两型新飞机都造大了,MRJ挂掉,而E175-E2研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至今一个订单都没有,也已经处于休克状态。
就是这么条企业内部规定,整死两款机型,真是比正式的法律还厉害,起码法律不会过几年变动一次,手里有市场真的可以为所欲为。目前市场上符合该条款而仍在生产的机型只有老款E175,不过因为是老款,航司也没啥动力多订货。其实另一款40吨的客机是ARJ21,可惜拿不到美国适航证。
和你谈运十一样。
Wiki, 百度,ARJ-21-700使用空重都是25吨。。。如果这数据对,那就
比祖爷爷辈的DC-9 90人版都长都重。。。
还好有中国市场兜着。。。
查查类似的飞机。不同时代,新时代增重的居多。横向比较似乎更好。。。
苏霍伊 SSJ 100,同样一排5座,载人更多,航程更长,空重一样。。。。
可能是第一次,设计保守了。。。
土共痴迷上高原😁
毛子航程也就欺负一下 ARJ-21(90人的支线,太长才怪啊)
小客机,得到737Max,A320neo 321neo 才有可能跨大西洋。
高档公务机也可能
如今美帝工人地位如何,能单独决定这个?
实际上美国早就产业空心化,还有多少工人?
有人是这么评论的
我做软件开发的,我们一个日流水只有几万的交易系统都要做兜底机制,日本靠一个预测就敢梭哈几百亿?你说到底是小日子傻还是你在胡说八道?那按你的说法,就算他研制成功了,小日子会不会预测飞行中不会遇到不稳定气流?
例如,挖煤、钢铁、纺织等等,但汽车、石油、交通运输还是好的。
又是普惠GTF发动机,大概率是因为
普惠据说已经找到解决方案,但供应链不畅,把所有有问题的燃烧室换掉据说要等到2028年。因为总出问题,GTF的综合使用成本据说和上一代相当(不过三哥的航司表示不服,老飞机用的好好的,新飞机用了GTF之后大范围趴窝最后破产了)。不管怎样导致目前没啥理由采用新发动机,上一代发动机产品本来已经打算停产,结果现在枯木逢春了。幸好这次是起火,要是因为GTF故障出了人命,普惠八成就得和客机发动机行业说拜拜了。。。
例如铁路公路建设总是建不起来,歪歪扭扭的老铁路很多,更别说建高铁了。
汽车业其实也不行了,好几次几大汽车公司就要倒闭了,是昧国政府强行扶起来的,现在不说特斯拉,其他几家大汽车公司竞争力完全比不上日德韩
特斯拉电动车有很大的华尔街炒作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