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新冠尘埃落定了吗? -- 唐家山
做事情还是要善始善终。去年底做了一些新冠的统计分析,现在还是把数据补充完吧。美国2022年的数据一直没出来,新加坡也没有更新的数据。
首先是香港地区的数据:
可以看出第二波的死亡人数显著低于第一波。是否有第三波还不清楚。
英国的数据:
2022年的死亡人数已经正常回落。
日本的数据:
2022年的死亡人数仍在增长。
比较有意思的一张图,冬季确实是老人和病人的一个坎。
美国好像普通看病也不要测新冠了。
他是怎么知道谁得了新冠的?
没有特效药,测不测、知不知道是新冠都无所谓。
呼吸科、重症科病人多了,医生心里有数
我看到的就是办公室,学校有人咳嗽,完全没人在乎。一切照常。所以除非R小于1,否则怎么也把所有人感染几遍了。
点链接图标进去就能看到。
Daily New Cases in the United State
这基本可以当作背景噪声了吧。每天平均死8000人, 0.5%左右。
我上一贴统计的是美国每年的总死亡人数,这个数据2022年的还没出来。香港地区的实际上也应该统计一下每年的总死亡人数,看一下趋势图,这个数据相对比较可信。但是香港2022年的数据也没有出来,非常遗憾。
而全民感染一个月造成的实际死亡数量并不如预期。总数肯定很高,十亿级别的感染就是千分之一死亡率就是上百万。不过人的个体感觉还是靠身边统计学。我知道的是所在小区万人级别的感染,没有死亡记录。
两相对比,自然恐惧心理基本消除了。
新闻里看到的。。。。自己的结论是这两年旅游旺季出门需要慎重考虑,但每年都跟着阳一遍未尝不是保持免疫力的办法,个人感觉打针在免疫力创建上似乎不如低症状或无症状感染的效果好,但要根据个人年龄体质与这两年的感染经验自己斟酌。同时没有任何事可以打包票,类似任何事,在冒险与保守之间自己权衡。
“五一假期的人流密集可能增加新冠二次感染风险。新冠抗体水平通常能保持 3—6 个月,之后会下降,因此可能会有二次感染,尤其是出现了免疫逃逸能力和传染性更强的变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距离上次感染已经超过半年时间左右的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发生二次感染的风险仍会增加,因为这部分人群抵抗力下降得会更快,尤其是面对 XBB.1.16 这种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毒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表示,同一毒株二次感染的风险相对是比较低的。但老年人以及有基础病者,本身免疫功能较弱,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无论是面对新的变异株还是二次感染风险,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这类人更应该完成疫苗接种,以降低重症感染率的发生。专家们都强调,虽然人员流动增加了病毒的传播风险,但更多的是针对“未阳”人群,这类人群尤其要注意防护。 ”
一个月30天,就是小一百万人。这些人都是高龄,基础病,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估计这种传染病跑不了。
所以你要是认真统计,完全可以说一个月死亡一百万。但是这个数字除了用来吓唬人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五一回乡探亲期间,亲戚去车站接我和他过来玩的同学,假期结束回来后我就有了感冒症状,轻微咳嗽,没有发烧。后来亲戚发现同学阳了,自己也嗓子疼,问我有没有症状,才知道这回事。回家测了抗原发现是两道杠,看来果然“重阳”了。
这次感染,我症状很轻,亲戚平时运动比较少,上次感染就比较严重,刀片嗓很长时间,这次又是咳嗽、嗓子疼,相比我倒是有点重。
看来新冠并没有离开太远,希望河友们多注意防护,保重身体。
周围再次感染的好几个了,大家、所有人都不当回事,就当感冒过了
医院也有,不再咋呼
现在想来,人为的因素对大家影响太大了,说你是就是说你不是就不是
只要不被感染肺部,基本没有太大问题,最多就是一次一次地激起抗体反应,一次一次地让身体变弱。
人最后还是要死的,不是这样死就是那样死罢了。或许这病毒会让大家减寿N年,但比起眼前的衣食住行,生存发展,也算不了什么。大多数人都是在以命换钱的年纪,就是有影响,也只好选择无视吧。
近来喉咙也开始有反应了,天气变动再加上不注意身体,真有复阳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