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发到河里来,让大家看一下这个才叫好帖 -- 狙个梨子

共:💬345 🌺2135 🌵10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贵体
家园 苏联以外关苏联屁事,人家苏联又不是为外国人服务?你思路也是搞

搞笑,苏联是以自己国民为主,虽然不够精细,但是在能力所及先满足自身!!

不是为了出口!别人爱买不买,也不是以出口汽车为导向!!

苏联依靠飞机火车公交和小轿车满足国民交通线需求!!

不是你理解的私人轿车为主,有问题吗?苏联土地广袤,当然飞机火车为主啊!!

我个人觉得你们的思路简直离奇!!就是美国,也是飞机为主啊!

家园 你的问题其实我前面已经回答了

不要说八十年代,现在发展芯片工业也要国家大基金长期支持,尚且如此艰难,现在很多钱也就是打水漂的,你觉得有没有产出呢?

举一个你们能够理解的例子,就一个芯片工业最简单的恒温恒湿高洁净度的中央空调系统,保证三百六十五天二十四小时不能中断的,你们觉得八十年代国内哪个厂家能够配套。

如果进口那有多坑,记得一个小的设备电气配件,必须买国外厂家提供的,同样品牌型号,市场几百,对方要求1000美金,否则设备不提供保修。

家园 其实就是人类没法预测未来

当年没人能预测芯片是未来科技的制高点。特别是中央处理器就是未来科技的制高点。计算机价格昂贵,应用范围狭窄。没人认为它会和工业,生活发生广泛的联系,包括美国在内。

看美国当年排的星球大战,未来的战舰轻松的进行超光速的飞行。但是操纵方式是一排排的按钮。 3PO擅长宇宙中上百万种语言,打开一看一堆堆的电线。技术都这么牛了,难道信号不该用蓝牙吗?

回到当年,包括美国在内,我估计认为未来科技的制高点都是:

核聚变反应堆;

太空飞行,人们早就殖民火星了;

生物科技,粮食肉类都在工厂里生产了。

这些也都是当年科幻片里着重描述的。没有觉得电脑一定要牛成什么样子,互联网更是没影的事情。 人与人有可视电话不就完了?

所以就算你穿越回去,80年初,你能和小平同志说上话,也没用。

家园 80年代做不到,90年代还不行?您这个思路离奇啊?

美国一开始就有你说的?

家园 有时间你看看小灵通漫游未来,那是60年代的作品

叶永烈小时候很喜欢看书,从11岁开始对写作有兴趣,他理科成绩不错,考入了化学系,大学期间看着学校图书馆的文学杂志自己也写一些,但投稿能刊登的很少,1959年他发现用文学笔法来写化学,投稿发表的比例较高,因此转到了写作科学小品方面;1960年,20岁的叶永烈参与写作了第一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当时还是个大学生的他为写这套书遇到的知识不足问题翻阅了大量的书籍 [8] 。

创作契机

由于《十万个为什么》都是每篇只有两千字左右的短篇科技小品文,叶永烈写完这套书之后觉得不满足,萌生了试着写长一点的小说的想法 [8] ;于1961年在收集了许多当时科学技术新成就编成的书稿《科学珍闻三百条》基础上,写成了这部作品 [9] ,原名《小灵通的奇遇》取自对他影响很大的《木偶奇遇记》等童话,而主角被写成了他从高中起就很崇拜的记者 [8] 。

形成过程

叶永烈花了一两个月时间写这本书,写完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因把未来描述得过好跟现实不合拍未能发表;1977年修改后,于1978年正式出版,书里大部分是1961年原稿的内容 [8] 。

1961年,大四的叶永烈完成了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他曾回忆说:“那时科幻小说的创作交流环境很闭塞,我当时几乎没有读到世界科幻小说领域的名著,没有看过儒勒凡尔纳、阿西莫夫的作品,只能找到一些前苏联作家的并不出名的科幻小说。”

至于书中的那些“高科技”,则源于北大可以看到众多最新的科技杂志。现在看来,他在书中写到的环幕立体电影、隐形眼镜、原子能气垫船等未来预言,很多都已经成为了现实。

1978年,这部小说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发行量达到惊人的300万册,成为一代科幻迷的启蒙之作。而当《光明日报》记者来到家里采访叶永烈时,发现他们一家四口竟挤在11平方米的房子里。这位记者当即写了内参进行反映。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看后,批示要改善叶永烈的生活条件。《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先后在显要位置发表文章,称赞叶永烈在逆境中坚持创作,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1979年3月,文化部和中国科协联合举行隆重仪式,授予叶永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给他发了1000 元奖金。叶永烈终于告别了住了15年的蜗居,搬进新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他预测计算机了?

计算机家家都有?

互联网,手机?

家园 看图片,我感觉你是既没看,也没懂。

在未来市学生们每天还是去学校里边上课,正常情况下,老师还是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在教室里边讲解课程,但是学生在复习的时候,老师并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把电视机调到老师讲课的频道,用半导体电视电话,打电话给老师,老师马上在线给学生们解答疑问。

预测了当代的智能手机跟智能手表,在这本书当中,未来式的市民通信是靠一个塑料小盒子,上面儿有一块荧光屏,这个小盒子不仅能通话,还能看到对方的样子。

书里边描写了一种叫做石蜡菌的玩意儿,它们会不断繁殖,变得越来越多,把这些石蜡菌捣成浆就变成了人造肉,而在60年后的今天,美国人造肉公司超越肉类已经在美股上市。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芯片不仅仅只有电脑手机才用

比如80年代后期开始“科学的春天”,计算机研究所没经费,只能自己找活干。那时候日本家电的控制芯片配件很贵,然后厂家委托计算机所研发。研究所辛苦研究出来了以后,人家老外一降价就没然后了,白干。

我们芯片的欠账可不仅仅是手机和电脑的处理器,整条产业链到处都是欠账。

像龙芯老胡靠情怀搞的时候,也就几十号人,经费更是无法和老外比,这么多年,也靠嵌入式芯片能盈利,主业电脑芯片也改进了好几代了。

过去几十年,无论啥芯片,包括仪器仪表仪表,微控制单元等等等等都是有老外的就用老外的,国内芯片用得多起来还多亏美国的制裁。

芯片研究是很需要国家组织的,工信部这些年组织各个企业研究所攻关,取得不少成果。国内就缺一条完整的芯片从材料到成品能跑起来的实验性生产线。这东东真不是靠企业自己就能搭起来的。看看现在工信部搞全国集成电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不就是以前的大会战模式改嘛。

80年代彻底放羊真是大错特错,完全废了国内芯片领域的使用,返修,调整,改进的循环,以至于差距越拉越大,现在得花N倍的代价重新追回来。

通宝推:赵美成,真离,
家园 你可以仔细看看我上面的回答?

八十年代不是要发展半导体吗?空调是不是必要的配套系统,没有相关配套企业,你怎么发展半导体,国家是投钱给空调企业,你给钱?就是国家给钱,看看空调系统的发展史,国内真正搞定中央空调的是九十年代之后,这样压缩机等关键配件还是进口的。这样的配套行业还有很多,缺一不可,国家打算先投那个行业,钱从何来?

如果都用进口,不说有没有钱,那不是买办吗?你们比老邓还不如。

家园 进口空调当然是90年代,可是之前也有生产,你的意思是不够达标

呵呵,那么美国没有这个过程了?这有什么不好懂的呢?

至于进口满足清洁和恒温是您的思路了,对不起不是我。我当然知道您就是要进口。

家园 纳米洗盘子

纳米技术也称毫微技术,是研究结构尺寸在1纳米至100纳米范围内材料的性质和应用的一种技术。由于纳米微小,排列紧密,能防止污渍附着。

在《快乐大本营》的节目中,也通过嘉宾身穿纳米材质的衣服在污泥中比赛,展现衣服的特殊性。因为布料上涂有纳米涂料,不论衣服沾染的是污泥还是颜料,都能被水直接冲掉。

同样,纳米技术的碗和盘子也运用这样的原理。这个家居神器有一个很萌的名字“有只兔子”。

大家在使用平常的陶瓷餐具的时候都觉得很光滑,其实不是这样的,任何看似光滑的物质也是由细小的粒子构成,只不过要看粒子的大小和中间排列的距离。当普通陶瓷餐具放大800倍后,你会发现,表面呈夹角状,很容易积累油渍。所以看似光滑的陶瓷在盛完菜后会残留油渍,需要使用去污、去油的物品才能解决。

而纳米材质制作的餐具,表面粒子排布为波浪曲面,油渍、污渍会残留在餐具表面。不论是毛血旺这类大油的菜,还是糖醋里脊这样浓稠的汤汁,只需要用水一冲,立刻干干净净。如果你懒癌严重的话,放在下次做饭前冲洗,还是有一冲就净的效果。

疏性水净瓷采用特殊的瓷土配方加微纳米材料,经过1300度高温烧制而成。外表和普通的陶瓷餐具一样,拥有着瓷器特有的光泽。还通过矿物发色原理,为餐具穿上了不同颜色的外衣。

这样的餐具也可以使用百洁布、丝瓜瓤之类的清洁用具,不用担心会损坏表面,影响清洁效果。水洗去油的效果也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

家园 我问你80年代能够满足芯片要求的空调厂家是谁?
家园 看标准,低标准就可以,你说的明显是高标准,呵呵,你是真

不懂吗?你要的不就是90年代中国或者80年代达到世界一流水准吗?

家园 你仔细看看这个

这不还是半导体+自动化+电视机+机器人。和“星球大战”,“回到未来”在同一个位面上。

你看了这些,哪里有芯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