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讨论】发到河里来,让大家看一下这个才叫好帖 -- 狙个梨子

共:💬345 🌺2135 🌵10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家园 芯片在国外本来就是夕阳产业

芯片本来在国外就是夕阳产业,投入大污染大,老美根本就瞧不上,要不然也不会转移给东南亚和亚洲四小龙,苹果才是想要的好日子。

家园 可笑,又成“夕阳产业”了?

你真是左右互搏,知不知道自己在狠狠抽自己的脸呀?

如果真的是“夕阳产业”,那老登子一伙人至于不惜破坏自己制定的规则,用尽一切下三滥手段,威逼利诱,强迫各国芯片厂去美国投资建厂?

以前都是中国突破了某项技术,公知才说“那是不值一提的低科技”,现在倒好,好家伙,中国还没有突破芯片最高端,就被你一脚踹成“夕阳产业”,悄悄问一下:这事人美帝知道吗?

家园 你们听不进别人的,活在文宣制造的世界,没有自己独立思考能力

建议好好去看世界产业分工和转移的历史。

家园 开局一个可乐瓶,上来就搞显微镜

1980年,中国钢产量3712万吨,人口按10亿算吧。 1980日本钢产量1.1亿吨,人口按1亿算。 一个中国人拥有37公斤钢铁,钢铁比重7.8。 也就是说,2个2.25升大瓶可乐体积,就是一个中国人在1980年所能拥有的所有钢铁理论极大值。而当时日本一个人拥有1.1吨,大约相当于60个2.25升体积可乐瓶的钢铁。

我们做个思想实验,假如一个人维持生存所需的一切投入都可以转换为钢铁,现在技术水平是工业时代1900水平,你可以用钢铁资源来开局一个可乐瓶(钢铁)。在1980年,一个一年只能有2个大瓶可乐体积钢铁的中国人,如何短时间上来就点亮科技树自己研发出一台显微镜来?有点游戏经验的人就会觉得这不靠谱。 游戏进行下去的前提是你得活着,而要维持活着则需要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2个可乐瓶中一个维持铁路,公路,机场,港口,医院等等等基础设施。那么个人可以自由投入的只有一个大可乐瓶的钢铁,而你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都需要靠这一个可乐瓶体积的钢铁来维持一年的生存。比如你必须分配一定钢铁给农业,不然锄头坏了没了粮食,你就挂了,必须分配一定钢铁给纺织,否则没衣服你就冻死了,必须分配一定钢铁给土房子维护,否则房子塌了你也要完。然后,现在有人说,集中几年的资源,攒出几个可乐瓶的钢铁,他就能点亮整条科技树,搞出一个显微镜,技术水平打败隔壁新手村大藏省规划下的小日子。

我不是不相信这位叫陈王的游戏玩家的水平和热情。但历史的游戏经验告诉我,在这种开局下,资源和隔壁小日子差距如此巨大的情况下,上来攀高科技树妄图用高科技压倒对手那基本都是要gg的。小日子同学哪怕只集中他手中资源(钢铁代表唯一资源)的六分之一,也是10个可乐瓶的钢铁投入。而陈王同学即使有逆天手速和游戏热情,也撑破天一年集中出半个可乐瓶的资源投入到攀科技树。而我们这些游戏玩家都知道,科技树这玩意,那是真烧资源。

实际这么讲估计有游戏经验的河友就明白了。这种开局,在上来不开战的情况下,最优解肯定是迅速提升自己的资源开采量,也就是多造农民和房子,多开矿。资源跟上甚至超过对手后再爬科技树。实际人家总设计师也确实是这么玩的,而且赌赢了。

这个结论实际适用河里芯片,运十等类似热门话题。假如你真的肉身穿越某个异世界,真的只能靠一年2个可乐瓶的钢铁来维持生存和发展,你敢上来就梭哈科技树我先研发个显微镜,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都不要了吗?

通宝推:夜郎国主,
家园 你和毛粉讲啥大道理啊

况且河里的左派是真的毛粉,还是伪装的,真不好讲。

家园 经济运行不是数人头的

否则邓小平不用当初给欧美下跪。难道当时中国人口少了?我看全球占比比现在还高些。你真把今天的印度(人口已超过中国)完全圈起来,怕是要大批人饿死。

家园 面对困难倾向投降的人总喜欢用宏观对比

从汪精卫到稻公,历史历史一脉相承。

一二三次反围剿,教员如果做了你的思维实验,就没有我们今天在这里网上论道了。

面对一张厚厚的牛皮,我们可以把自己变成一支针,戳穿这层不可一世的牛皮;

面对上百吨的西瓜,我们可以化身一把薄薄的西瓜刀,把这些西瓜切成薄片,送到嘴里。如果我们做了思维实验,我们就要在炎热的夏天见瓜而逃,留下千古笑柄;

面对一颗不可怀抱的参天大树,我们哪怕是一捆绳子,也可以每天在同一个地方磨,不出一年,就可以把大树锯倒。

从1979到1994,稻公全面执政的15年,是新中国人民最困难的15年,是中国人自杀率最高到15年,是中国和国际水平拉大的15年,是贪污腐败大发展的15年,是贫富差距急剧恶劣的15年,是人均GDP国际排行倒退的15年,是科技发展接近停滞的15年,是科研人员社会地位最低的15年,是恶性通货膨胀最严重的15秒……我们还可以列举很多很多15年,只要你愿意。

这些灾难和挫折,主要原因都是稻公内心失去了战胜对手的信心:他想投降,想找个更好的投降位置。中国太大了,只有大分七八块才行。如果中国人民没有更好的投降位置,它不介意自己的儿子🈶一个更好的位置,为此他的小儿子去了美国,入了美国籍,他的孙子也入了美国籍。

我是一个精致利己主义者,我完全理解稻公,我在稻公位置,如果我也认为要输且没有办法的时候,我也会做出稻公一样的决策,自私的人心是相通的,如果不能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即可,古人早就教导我们了。

好在我是受到教员启蒙的学生,我的智商远高于稻公,我认为中华民族能屹立在世界东方几千年,一定有它深刻的唯物主义原因。

因此我成了一个种族主义者。

任何时候,我们不应该投降。即使投降,也是经过浴血死战,赢得对手足够尊敬后才投降,这才不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胜利者荣耀,才是我们未来子孙的骄傲。

稻公,身居高位,🈶投降之心但没有投降之实,可以配享太庙,但死无葬身之地。

通宝推:天涯无,云山,棋人鲁大耍,吃土的蚯蚓,梓童,kekepei,大胖子,hattie,天狼星,湘江北去,起于青萍之末,史料推理,newbird,nettman,老调重弹,
家园 不做毛粉难道做邓粉?

让自己的儿子去收捐献?

家园 再补充两个 -- 补充帖

王守觉,沈绪榜

家园 改开朝一天文宣文人大喊学美

明明技术大会战、产品大会战学美国人,学曼哈顿计划成功经验,学系统工程领域典范。

骗骗小青年就算啦,40多年时间罗,骗个鬼么。想想当年一帮诸侯门阀的喉咙们,真能忽悠,不过是大棒胡萝卜两手老手法。近2年LGBTQ再次套路一遍,拉横幅游行堵路,哪个司机等等受损害人士跳出拉开示威者,马上资本阶级铁拳(警察)介入抓扣破坏示威的司机。西方玩LGBTQ利益导向太明显,谁出头配合LGBTQ给谁胡萝卜,谁破坏暴力机关严厉打击。多亏互联网视频大发展,西方直播视频满天飞,西方媒体跟不上技术快速发展速度没封住。非西方老百姓不好骗啦。

家园 不要拿江泽民90年代的拨乱反正给80年代洗白

1996年,江泽民说,“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我们国家的半导体产业搞上去”。

早在1989年5月,江泽民还没当上386的时候,就指出“要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将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摆到国家战略重点的位置上,要立足于自己的力量,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引进技术为辅,着眼于国家长远利益,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关系,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结合我国情况。。。”

江泽民刚一当上386,就启动了908工程,908工程情况并不理想,尚未结束江泽民又启动了909工程:

“1989年,我主持中央工作以后,决定启动了908工程,这在当时是下了很大决心的。以后,中央决策建设了909工程。这两项工程对我国微电子工业发展起了奠基作用。”

这里的关键词——

砸锅卖铁

国家战略重点

自力更生为主,引进技术为辅

国家长远利益

奠基。

奠基,何为奠基,就是之前没有基础,80年代二代领导下的中国半导体产业,居然几乎被清零了,386还得而今迈步从头越。

什么是有远见、有担当的国家领导人?386这就是。

所以386一上任就充分肯定80年代被黑成翔的三线建设的战略作用,随后重整国防工业,从头开始建设半导体产业,中国半导体产业从90年代末艰难地重新起步,909工程只是第一个产业平台,现今中国最接近应用材料的北方华创,就是2001年在北京酒仙桥7字头工厂的基础上整合成立的,到今年销售额可能达到200亿的级别。

中国的半导体事业,从1956年毛、周领导下起步发展,艰苦发展到70年代末,到80年代被清零,95年江core又重新发展,随后接力棒又被传到胡温、习大大。

所以,中国的国防事业有今天,靠的是第一代领导人奠定的基础和传统,和386的重新发展;

中国的半导体事业虽然到今天还是落后,但现有的水平,也是靠的386/486/586的重新发展。

80年代就别过来碰瓷了。

通宝推:时间的影子,西安笨老虎,闻斜阳,青青的蓝,empire2007,东海后学,无此人01,阴霾信仰,氵氵,湘江北去,心远地自偏,黄序,杨微粒,起于青萍之末,落木千山,五磊山,xiaomut,老老狐狸,潜望镜,陈王奋起,真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粉毛和粉邓并不是区分人优劣的标准

粉毛的有大把的人渣,粉邓的也有大把人渣。看一个人不是看他说什么,而是做什么。

首先说明,我既不粉毛也不粉邓,我的观点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代表,但都是人,不是神。

另一方面,我是极端厌恶造神,不管这人有多优秀,到不是这位神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一旦开始造神的传统开始,掌握权力的人就会把自己打扮成神,很多人就会自觉的把自己当成奴才和太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神奴总以为自己比凡人高一等的。

通宝推:加东,
家园 部队对东风汽车评价很高。

汽车也造不好,却可以造大飞机。

家园 江泽民确实有些事情做得是可以的,虽然没有完全扭转

但是他真已经尽力了。

家园 上海志书

https://www.shtong.gov.cn/difangzhi-front/book/detailNew?oneId=1&bookId=4456&parentNodeId=59275&nodeId=47691&type=-1

第五节 工厂选介

2003/03/20 14:04:34

上海通用机械行业,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出现了第一家专业制造厂起,到1990年末,生产厂家达230多家,其中代表性的专业制造厂有上海压缩机厂、上海鼓风机厂、上海水泵厂、上海四方锅炉厂、上海工业锅炉厂等5家,直属于上海市机电工业管理局;上海第一冷冻机厂、上海冷气机厂、上海空调机厂等16家厂隶属于上海通用机械(集团)公司。还有上海通惠—开利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上海合众—开利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等2家中美合资企业。此外,另有一些专业制造厂分属于上海市第二轻工业局、上海市郊县工业局等。

一、上海压缩机厂

上海压缩机厂坐落于中山北路903号。前身是精业机器厂,以陈云舫为主创建于民国29年(1940年)10月。工厂占地100平方米,人员6名,旧机床5台。主要生产手摇摄影机齿轮、36英寸滚齿机、造纸厂用的打浆车等产品。到1949年底,工厂资产达19.5亿元(当时币制),在当时机械加工行业中具有一定规模。

1955年,由于资方经营亏损,企业濒临破产,由上海市第一重工业局接管,改名为地方国营精业机器厂。1957年,并入24家私营小厂,职工增至508名,机床228台,产品转向生产石油机械配件。1958年,为适应国家发展化肥工业的需要,开始生产压缩机,仿照美国产品试制成功第一台400立方米/时氮氢气压缩机。同年,还试制成1200毫米轧钢机,并转入批量生产。1959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到厂视察,对该厂改造小机床加工大零件“小猴骑大象”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给予高度评价。随着国内石油、化工、化肥工业的发展,1960年,自行设计制造了L型氮氢气压缩机,用于全国1千多家县级小化肥厂。1965年9月,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对称平衡H22型大型压缩机,结束了大型压缩机的仿制历史。1966年11月,改名为上海压缩机厂。

70年代中期,成功地制造了国内第一台年产30万吨合成氨的高压透平压缩机,质量达到当时国外同类产品水平。80年代初,开发成功了国内螺杆转子直径最大(630毫米)的CO2螺杆压缩机,为大型制碱设备国产化作出了贡献。1984年,经国家劳动部、机械工业部验收合格,获得了同行业中第一家含3类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许可证。H8、4M8K4、H12等型号压缩机先后获国家银质奖、机械部优质产品奖。1987年,和美国英格索兰压缩机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在上海闵行开发区建立了上海英格索兰压缩机有限公司,同时引进了国外螺杆压缩机的最新技术和设备。1988年,与美国德莱赛兰公司合作生产了4台HHE循环氢压缩机和新氢压缩机,为石化工业加氢炼油设备国产化打下了基础。

1990年末,工厂占地面积11.8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76万平方米。职工3264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管理人员29人,中级工程技术管理人员165人。主要加工设备644台。固定资产原值4439.6万元,净值2101万元。199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103.5万元,实现利税1809.3万元,其中利润1167.2万元。生产品种有各种气体介质压缩机达100多个,产品遍销全国各地,出口援外到东欧、东南亚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在国内中小型化肥厂中,该厂生产的压缩机分别占40%和70%以上。

二、上海鼓风机厂

上海鼓风机厂坐落于共和新路300号。前身是中国柴油机公司,创建于民国36年7月。以经销柴油机及汽车配件为主,兼营修理业务。

解放初期,转产风机和水泵。1950年,自行设计制造成国内第一台离心通风机。1951年,为青岛毛纺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42立方米/分罗茨风机。1952年,试制成功坑道式通风机,支援了抗美援朝。1954年,先后并入林惠昌铁工厂、德庆机器厂和华生机器厂等8家厂,并开始生产透平鼓风机。1956年起,产品开始援外出口,先后销往非洲、欧洲和东南亚等27个国家和地区。1957年,改名为上海鼓风机厂,专业生产离心式压缩机、离心式和轴流式鼓风机、通风机、罗茨鼓风机和各种配套消声器及联轴器。

1968年,为黄浦江第一条隧道设计试制了轴流式通风机,风机叶轮直径达2.8米。1969年,开始生产离心式压缩机。1970年,为南京梅山铁厂试制成功重达60吨的56500大型烧结风机,高11米的冷却轴流风机和援助阿尔巴尼亚的S4500大型烧结风机。1974年,试制成功燃油和燃煤两套30万千瓦火电机组的送引风机,风机最大风量每小时133万立方米。同年,完成了国内最大流量的500立方米罗茨风机。1979年后,从联邦德国、丹麦、比利时等国引进多种类型风机的先进制造技术,从而使该厂技术水平达到国际80年代水平。

1980年,试制成功3米、8.5米冷却塔轴流风机。1983年,试制成功上海第一台TLT轴流风机整机,以及用于20万千瓦以上电站的大型双吸离心风机、180转/分转炉煤气回收鼓风机。1984年,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引进技术改造企业奖。同年,TLT电站轴流风机、矿井轴流风机、隧道轴流风机均被评为上海市新产品一等奖。1988年,承担国家重点工程任务占全年总产值的74%,1989年为82%。全国已投运的大型火电机组配套风机的55%、大型及特大型煤矿配套主通风机的70%、隧道用动叶可调轴流式风机100%,均为上海鼓风机厂生产。FAF型电站动叶可调轴流风机1988年获国家金质奖,这是全国风机制造业第一块金牌。到1990年,生产的风机、压缩机等产品达13类、200多个品种、2000多种规格,主要用于电站、煤炭、化工、冶金和国防工业。

1990年末,有职工204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2人。占地面积12.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825万元,净值3105万元。工业总产值5102万元,利润1270万元,出口创汇93.4万美元。

三、上海水泵厂

上海水泵厂坐落于闵行江川路1400号。前身是上海机器厂,由颜耀秋创建于民国19年,职工40人。主要生产五福牌4马力小型柴油机、抽水机、碾米机等。

民国26年,抗战爆发后,上海机器厂先后内迁武昌和重庆。民国33年,在重庆的周恩来、王若飞等中共领导人,曾邀请颜耀秋等40多位民族工商业者座谈,鼓励他们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民国34年10月,颜耀秋以4亿法币标购国民政府接管的敌产上海江南造机厂,改名为上海机器厂,当时有职工100余人,主要生产小型船用柴油机等,民国37年秋工厂倒闭。

上海解放后,1949年9月工厂全面复工,1952年制造出国内第一台口径51英寸的大型轴流泵和44英寸混流泵。1954年公私合营后,先后有17家小厂并入,主要生产柴油机、水泵等。1960年8月,又有华昌机器铁工厂等6家小厂相继并入,并迁至闵行新厂址,定名为上海水泵厂。

1961~1977年,为国内最大的水利灌溉枢纽工程——江都电力排灌站设计制造33台大型轴流泵,该工程被评为“国家全优工程”。1967年,为核潜艇动力装置配套研制了主循环泵和设备冷却水泵。1969年,为火炮导弹舰提供给水泵、凝结水泵机组,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2年以来,先后研制成功锅炉给水泵、凝结水泵等,为12.5~30万千瓦电站机组提供了大量配套设备。1974年,为航天远洋测量船制造的主循环泵和主冷凝泵,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表扬和奖励。1976年,为国产第一套30万吨合成氨设备配套,制造了能量回收涡轮机组、贫液泵、半贫液泵等高难度化肥工业用泵。1978年后,从联邦德国KSB公司引进RSV、RSN、RSL系列船用离心泵制造技术和HPK、HPH系列热水循环泵制造技术,从美国SEALOL公司引进焊接金属波纹管和标准系列机械密封制造技术,引进产品获上海市技术进步新产品一等奖、二等奖。1979年,试制成功国内最大口径叶轮直径为6米的液压全调节立式混流泵。1987年,从美国DRESSER泵公司引进MF、MN系列中小型污水泵制造技术。1989年,从英国WEIR泵公司引进12.5~60万千瓦电站锅炉给水泵和凝结水泵制造技术。还为国内第一套30万千瓦核电站机组配套,自行设计研制了核电站安全系统关键设备——高压安全注射泵、安全壳喷淋泵、停堆冷却泵3种核2级泵,填补了国内核电领域的空白。同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

1990年末,占地面积18.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职工总数245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36人。固定资产原值5580万元,净值2926万元。工业总产值6263万元,利润1030万元。主要产品有:电站锅炉给水泵、凝结水泵、低压疏水泵、核电站用泵、大型轴流泵和混流泵、热水循环泵、石油化工流程泵、船用离心泵、城市污水泵、屏蔽电泵、各种离心泵和机械密封等46个系列、493个品种。

四、上海四方锅炉厂

上海四方锅炉厂坐落于共和新路2901号。前身是四方机电工程公司,由蔡正粹创建于民国20年11月。以加工外商的五金零件和买卖旧货翻新为主要业务。民国25年,公司建机械厂,职工不足40人,主要以修配小型锅炉为主。同年12月,为常州民丰纺织印染厂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台水管锅炉,取名“四方式水管锅炉”。1949年,为“江华”轮制造了2台2400马力的船用锅炉。

1950年,为支援舟山解放战役,制造了3台2吨/时人字式船用锅炉。1953年,开始小批制造4吨以下工业锅炉。1955年,先后有勤兴铁工厂、万兴铁工厂等28家小厂并入,成为上海市第一批公私合营单位,有职工708人,定名为上海四方锅炉厂。1958年,工厂由昆明路迁到共和新路的彭浦工业区。同年,试制成功工作压力达320个大气压的化肥设备多层包扎高压容器。1960年,开始批量生产化肥设备。1961年6月,陈云副总理来厂视察,并在厂召开了上海化工设备制造单位座谈会。为满足国家石油化学工业的需要,该厂1963年试制成功铝和不锈钢的尿素设备、维尼龙设备以及大型气体压缩机辅机。1964年,试制成功1000立升工作压力50公斤/平方厘米的复合式高压釜。1966年,试制成功纯钛设备。

1976年,开始形成SHL系列散装锅炉,品种有6.5、10、20、35蒸吨。产品遍销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国内各省市。1984年,开始与美国休斯敦公司合作生产油田热采用蒸汽锅炉。1988年,参与世界银行主办的、有6个国家16家厂商竞争的12套油田注汽锅炉的国际招标,一举中标,为国家创汇600万美元。1985年,从丹麦引进具有国际80年代水平的角管式锅炉生产技术,并于1988年试制成功样机,1990年又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安装了3台。1985~1990年的5年间,共生产9.2吨/时和23吨/时的油田注汽锅炉65台,占全国油田炉总量的一半。

上海四方锅炉厂主要设备有:国内第一条用于工业锅炉的膜式水冷壁生产线和钢板预处理生产线、锅筒生产线和对各种压力容器进行爆破和应力测试的爆破试验室,原材料进厂的先进检测手段和各种新材料进行试验的焊接试验室。生产的SHL6.5—2A—AⅡ、AⅢ型双横锅筒水管锅炉1981~1983年连续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直径600系列合成塔外筒,1983年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1984年评为上海市优质产品。1987年,企业获机电部质量管理奖;1985年起连续3次获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1988年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89年评为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1989年,SG—20—NDXT—26和SG50—NDS—25油田热采用蒸汽锅炉获国家金质奖。同年,取得国际ASME规范中的5只钢印,即:“S”、“U”、“PP”、“H”、“A”,除了10吨、20吨的角管式锅炉外,还制造600万大卡、1200万大卡的热水锅炉。自行设计制造了适应各种燃料(烟煤、无烟煤、贫煤、褐煤、油气、废木柴、稻壳、椰壳等)的工业锅炉。

1990年末,占地面积11.47万平米,建筑面积7.11万平方米。全厂职工2401人。固定资产原值2940.3万元,净值1350.6万元。工业总产值8320.7万元,利税总额1197.2万元。出口创汇303.3万美元。

五、上海工业锅炉厂

上海工业锅炉厂坐落于鲁班路789号。前身是四方机电工程公司,由蔡正粹创建于民国20年。民国35年,因家庭矛盾,公司分为四方工程公司、四方铁工厂和中建机器铁工厂3家。解放前夕,均濒临倒闭。

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扶植下,四方铁工厂和中建机器铁工厂生产有了很大发展。到1955年共生产4吨以上水管锅炉110台,职工增加到182人。1955年7月两厂合并,定名为公私合营中建锅炉厂,职工增加到440人,厂址分设在静安、提篮桥、黄浦3个区。1956年,并入两家里弄小厂,同年,全部迁至鲁班路789号。生产也由以修为主转为以造为主。1957年,将锅炉的铆接结构改为焊接结构,实现了锅炉制造“以焊代铆”的新工艺。1960年起,锅炉产品开始出口援外。1962年,与上海锅炉修造厂合并,仍名为上海中建锅炉厂,职工增至700多人,生产基本机械化,生产流程基本形成。1964年,响应上级号召为革“煤老虎”的命,掀起“锅炉革命”高潮。经3个月奋战,制成中国第一台卧式水火管快装锅炉,热效率比旧式锅炉提高15%以上,1965年,该厂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周恩来总理曾批示:“上海要在锅炉革命中起带头作用。”该厂对全市旧式锅炉全部改为卧式快装锅炉作出了贡献。1966年,设计制造了1000吨水压机,开创了锅炉封头优质高产的新局面。工业总产值达1290万元,利润总额456万元。1967年,改名为红旗锅炉厂。1972年,改名为上海工业锅炉厂。

1980年,开始形成具有国际70年代水平的水火管节能蒸汽锅炉和热水锅炉系列,品种有2~10蒸吨蒸汽锅炉,120~600万大卡热水锅炉,产品出口到东南亚、非洲等地区。4吨Ⅱ型锅炉和360万大卡热水锅炉,获机电部、上海市优质产品和节能产品奖,4吨Ⅲ型锅炉获机电部节能产品奖,并被机电部列为行业替代老产品的推广产品;热油载体锅炉被上海市经委列为代替进口产品。1986年,开始与美国联合生产全自动燃油锅炉,品种有100~700马力,产品全部返销国外和国内三资企业,被国家定为外贸扩大自主权企业。1988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1989年,自行设计开发试制成功900万大卡角管式组装热水锅炉,改变了过去只造水火管一炉型的局面。同年,获得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及压力容器委员会颁发的ASME“S”钢印生产许可证,全国行业产品质量评比获第一名。生产的单锅筒纵置式锅炉获一等奖,4吨Ⅱ型卧式快装链条炉排锅炉获国家银质奖。

上海工业锅炉厂主要产品是工业锅炉,品种有2~10吨/时快装、组装卧式链条炉排蒸汽锅炉系列;120~600万大卡快装、组装卧式链条炉排热水锅炉系列;360~900万大卡角管式热水锅炉系列;100~700马力中美合作生产全自动燃油锅炉系列;还有热油载体锅炉和适应不同燃料的特种锅炉系列。

1990年末,该厂占地面积6.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33万平方米。职工1475人,其中一线生产工人949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0人。固定资产原值2945.2万元,净值2291.2万元。工业总产值6314万元,利润800万元。出口创汇71万美元。

六、上海第一冷冻机厂

上海第一冷冻机厂坐落于江浦路1200号。前身是合众冷气工程公司,由郁鑫尧、周和甫等5人合资,创建于民国23年7月,工场设在归化路68号,工人4人。主要从事进口冷冻空调设备维修和配件制造。

1953年初,厂址迁往江浦路1200号,职工增至68人,有各种设备32台。1954年11月,改名为公私合营合众冷气机械厂。同年,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标准制冷量为1400大卡/时的氨制冷压缩机。到1956年,先后有12家小厂并入,职工人数增加到289人,全年生产冷冻机39台/套,年产值为152万元。1959年,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100万大卡/时离心式冷冻机,安装使用于首都人民大会堂。同年,又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蒸汽喷射制冷机,为纺织工业提供了以蒸气为动力的新型制冷设备。1960年,又相继并入3家小厂。

1966年,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填补了国内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空白。1958~1966年,有40套制冷设备援外到蒙古、越南、柬埔寨、阿尔巴尼亚、朝鲜等10个国家,并协助安装调试。1967年,改名为上海第一冷冻机厂。

1975年,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年产30万吨合成氨化肥设备配套用1600万大卡/时氨透平制冷机。1983年,完成了SXZ—50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试制任务,该产品在1986年获机械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87年,该厂一部分与美国开利公司合资,创办合众—开利空调设备有限公司。1988年,试制成功4FV6B封闭活塞式制冷机。同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企业。1989年,试制成功RXZ—30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机等产品。8AS—12.5活塞式氨制冷机分别于1980年、1982年、1988年3次获国家银质奖,这是上海冷冻空调设备制造业获国家银质奖的第一个产品。该厂产品注册商标为“合众”牌。

1990年末,有职工128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3人。占地面积4.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406.5万元,净值923.3万元。主要设备140台。工业总产值3000万元,利润272.6万元,出口创汇57万美元。

七、上海冷气机厂

上海冷气机厂是由雷电冰箱行中心厂和江南冷气工程行中心厂于1957年合并而成。雷电冰箱行中心厂是在1955年由雷电冰箱行为主,合并华电电业行等5家小厂而组成。江南冷气工程行中心厂是在1956年以江南冷气工程行为主,合并北美电冰箱修理行等6家小厂而组成。两厂合并后,厂址设在共和新路1301号。1958年,又有钱合兴机械厂和丁祥鑫家庭手工业社并入。同年,试制成功第一批2F63氟利昂制冷压缩机和全国第一台P—2型冷风机。1961年,试制成2F10型、4F10型氟利昂制冷压缩机,并在当年形成小批量生产。1963年,该厂与七机部联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台1立方米高空箱,为国家填补了空白。1979年,试制成功LS系列冷水机组,包括LS—250型、LS—500型冷水机组。

80年代,冷水机组产品从LS系列发展到LSB系列,由半封闭压缩机取代了开启式压缩机。1980年,设计制成国内第一台LCK—20型列车空调机组。1981年,与美国川恩公司签订技术引进合同,引进全封闭压缩机及柜式空调机制造技术,1988年正式投入生产。1982年,上海第五焊接厂并入该厂。同年,生产的8FS10氟利昂制冷压缩机获上海市优质产品奖。1985年,试制成LCK—35型列车空调机组,产品达到日本80年代初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替代了进口产品。同年,引进日本大金公司平台船用半封闭制冷压缩机制造技术。1986年,生产的SWUC系列水冷柜式空调机获上海市优秀新产品特等奖。1988年,被批准为国家二级企业。

产品有压缩机与机组、列车空调、柜式空调、冷水机组、速冻与冷藏设备、船用与非标设备等6类。商标为“企鹅”牌。

1990年末,有职工125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35人。工厂占地面积3.2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1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615.3万元,净值961.8万元。工业总产值3301.7万元,利润402.7万元。

八、上海空调机厂

上海空调机厂是由上海冰箱厂和上海第三压缩机厂于1979年12月合并而成。坐落于浦东源深路1号。

上海冰箱厂是以胜利冰箱厂、万国冰箱厂和上仪冰箱厂等3个中心厂为主,共17家小厂于1958年4月合并组建的。其中胜利冰箱厂在1956年开始仿制2F4.8制冷压缩机,并试制成功1.5立方米厨房冰箱、棒冰贮箱、家用冰箱等产品。1957年,万国冰箱厂试制成功高温车间用行车空调器。1965年,上海冰箱厂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CKD—2窗式空调器,副市长宋日昌、张承宗到厂视察,表示祝贺和赞扬。上海第三压缩机厂的前身是铸明铁工厂,民国36年7月由柳荣海创办,主要加工纺织机械零部件。1951年起,生产纺织机械。1957年,开始转产VC3、VC4锅炉给水泵。1957年,同新昌铁工厂、胜德机器厂和大通机器厂并入。同年,开始制造5马力蒸汽机和仿苏W1—20/8型空气压缩机。1963年,制造的4L—20/8压缩机获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第一名。1964年,试制成功3L—20/35二氧化碳低压压缩机。1965年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L56—50/3.5螺杆压缩机。同年,改名为上海第三气体压缩机厂。1966年,改名为上海第三压缩机厂。1967年,试制成功LG20—20/7半移动螺杆压缩机。1968年,研制成功LGY25—17/7全移动螺杆压缩机和LG31/20—64/5氧气螺杆压缩机。1970年,研制成功4m12—59/30氧气压缩机。两厂合并后,成为生产全封闭制冷压缩机、中小型空调机、去湿机和其他冷冻空调设备的专业工厂,产品商标为“燕”牌和“解放”牌。

1980年,生产的2FM4全封闭制冷压缩机被评为机电部质量信得过产品。1981年,引进美国川恩公司10000~50000大卡/时立柜式全封闭压缩机共4个系列、21个品种的制造技术,同时还自行开发出F5.2Q、Q1.2、Q2.65等压缩机和秀丽型立柜式空调机、分体壁挂式房间空调器等派生产品。1989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

1990年末,有职工91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6人。占地面积3.7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086.2万元,净值1617.9万元。工业总产值3334.6万元,利润449.6万元。

九、上海真空泵厂

上海真空泵厂是由上海第一真空泵厂和上海第二真空泵厂于1971年合并而成。坐落于青浦县白鹤镇。

上海第一真空泵厂的前身是上海永固机器厂,由裘玉如创办于民国23年,有职工40人。民国25年起,仿制德国进口的活塞真空泵,主要用于日用化工行业,成为中国第一家生产活塞真空泵的工厂。解放初期,生产活塞真空泵已有V3、V4、V5、V6等4种型号。1956年公私合营后,相继并入鑫泰机器厂等6家小厂。1966年,从市区迁到青浦白鹤,改名为上海第一真空泵厂。

上海第二真空泵厂的前身是上海申光机器厂,由侯文卿创办于民国36年,初期以修配纺织机械为主,有职工15人。民国37年,开始仿制美国定片油封真空泵,定名为101型真空泵,主要应用于医疗和仪器行业。解放初期,发展到101、202、303、707等4种型号。1956年公私合营后,相继并入天和机器厂等4家小厂。1966年,从市区迁到青浦白鹤镇,改名为上海第二真空泵厂。

60年代,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罗茨真空泵,并试制成蜗轮分子泵,把真空技术引向了高真空及超高真空水平。1970年,试制成溅射离子泵和弹道式钛泵等新型超高真空产品。80年代,设计出新颖的带旁通阀的罗茨泵和气体循环冷却罗茨泵,并且旋片泵又有了第4代A型产品。

上海真空泵厂产品有粗真空、低真空、高真空、超高真空获得设备和真空应用设备等5类、21个系列、101种规格型号,以及供配套的电源、电控设备和真空仪表。其中2XZ—4、2、0.5以及2XZ—2A/4A产品获上海市优质产品和机电部优质产品称号。

1990年末,有职工72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6人。固定资产原值1014万元,净值644万元。工厂占地面积3.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8万平方米。工业总产值1251万元,利润288.5万元,出口创汇5.1万美元。

十、上海曙光机械制造厂

上海曙光机械制造厂坐落于黄陂北路227号。由宋邦记、文达、黄涌泉、达洲、长泰、生泰、生昌和华记等8家小型机器厂于1957年合并而成,当时有职工80余人。其中宋邦记机器厂建厂最早,是由宋耀章创建于民国4年,民国9年起修理和制造各种制药机械。文达机器厂在1952年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真空分子蒸馏装置,1955年,按美式样品制造出中国第一台真空火花测定器。

1958~1960年,先后研制成功UKP系列三种高真空油扩散泵。1962年,自行设计制造了当时国内最大的ZD—1000镀膜机,可镀直径800毫米的大件。1968年,为发射地球人造卫星的需要,试制成功中国首批KM—0.5和KM—1超高真空宇宙模拟试验装置。

1971年,制造成中国第一台GDM—2200B大型多层光学镀膜机,为国内制造大型天文望远镜创造了条件。1972年,为中科院上海天文台试制成功国内第一台精度为30万年误差1秒的氢原子钟的真空抽气系统,为国内标准时提供了先进设备,填补了国内空白。

1979年后,试制成功新产品30余种,其中有国内第一套超高真空KFT同步卫星试验装置、液氧贮存蒸发装置等。DJ—750高真空制镜镀膜机、VMY—600空心阴极离子镀膜设备和KD—700高真空多层光学镀膜设备等获1983年国家优秀新产品奖。

上海曙光机械制造厂的产品有真空获得、应用、测量、低温和真空非标准设备等50类、90多个品种,广泛应用于国防、科研、电子、光学、轻工、机械和冶金等行业。产品远销泰国、新加坡、印尼等国家和地区。

1990年末,有职工427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8人。占地面积4998平方米,建筑面积799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71.5万元,净值272.4万元。工业总产值872.7万元,利润153.2万元,创汇38.2万美元。

十一、上海阀门厂

上海阀门厂坐落于安亭昌吉路。前身是上海闸阀管道厂,1959年由元大机器造船厂等6个中心厂和33个卫星厂合并组成。主要生产低压阀门。1960年3月,迁至市郊安亭。同年5月,改名为上海阀门厂。根据上级要求,停止生产低压阀门,专业生产高中压阀门,有截止阀、闸阀、止回阀、安全阀、减压阀、给水阀、排气阀等高中压阀门7个品种、233个规格。1966年发展到444个规格。

1983年,生产的A42Y—16C全启式安全阀获国家银质奖。API200×16闸阀获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三等奖。1985年,CZ40H—16CDN200铸钢闸阀获上海市优质产品称号。到1990年,产品已达2000余种,产品口径小至3毫米,大至1000毫米,使用温度可从-196℃~65℃,最高工作压力可达250MPa,产品驱动方式有手动、电动、气动、手气联动、气液联动等。材料采用碳钢、不锈钢、耐热钢、优质合金钢等。产品已获美国石油学会授权使用“API”证书,并已按美国石油学会(API)、日本(JIS)、联邦德国(DIN)等国际标准向中外厂商提供各种规格的优质铸钢阀门。产品广泛用于石油、电站、化工、化肥、矿山、冶金、军工、科研等领域。产品商标为“上阀”牌。

1990年末,有职工128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6人。固定资产原值2153万元,净值1092万元。工业总产值2252万元,利润375万元。出口创汇86.32万美元。工厂占地面积8.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5万平方米。

十二、上海良工阀门厂

上海良工阀门厂坐落于荆州路101号。前身是良工机器厂,由吴贤哲、赵叔安、李惕民等人创办于民国35年1月,职工近20人。经营维修和制造造纸机零件业务。厂址设在周家嘴路1127号,民国36年5月迁至荆州路。年底成立良工阀门厂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增加到60人,业务范围扩大到抽水泵、真空泵和车床的制造。1952年下半年,试制成功石油机械配套用2英寸、1500磅级高压铸钢闸阀,开创了国内自制高压铸钢阀门的历史。当年批量生产1000台送往玉门油矿。1955年12月公私合营。1960年7月,为吴泾化工厂生产了第一套压力为160~320公斤/平方毫米口径为25~90毫米的全系列高压氮肥阀。1962年11月,改名为上海良工阀门厂。1966年12月,曾改名为上海阀门一厂。1969年,承接了制造中国第一套12.5万千瓦火电站高温高压阀门配套任务。1972年,试制成功的压力为500公斤的高压闸阀被用于“勘探1号”船上。1973年12月,恢复厂名为上海良工阀门厂。1977年,完成为毛泽东主席纪念堂配套用的100多套各类阀门。

1981年,生产的仿日油压自动切换阀,擦伤寿命试验达2万余次,性能良好,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2年2月,上海阀门三厂并入。1985年,采用国际标准生产的CVA铸钢闸阀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年,试制成功核电工程用的阀门电动装置,并为秦山核电厂配套了各类阀门电动装置。同年7月,中国机模厂并入。

上海良工阀门厂的产品注册商标为“工字”牌。以高、中压阀门为主导产品,是国内第一家获美国石油学会认可使用(API)会标的企业。1990年,API闸阀获国家银质奖。同年被批准为国家二级企业。

1990年末,有职工166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97人。固定资产原值1575万元,净值924万元。工业总产值2500万元,利润411万元。占地面积2.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