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一些感慨 -- 唐家山
如果觉得这就是否定,那我还就是这么否定的。
实际就是文革理论破产后,开始用物质刺激了,本身就是对文革的讽刺。
实质上和八十年代对国企职工的奖金发放一样,空话破产后,总要给点甜头做补偿的。
给各位看官一个交代。
我认为中国的ICT行业(特别是芯片行业)在改开初期溃败的根本原因是对摩尔定律的认识不足,而不是什么买办路线。
指数型扩张的摩尔定律能够生效近30年,是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的。摩尔定律在明面上是两个,一个是大家熟知的性能翻倍,还有一个是制造成本翻倍。我觉得还有一个隐藏的,就是需求翻倍。这个条件非常残酷,如果能够正常需求翻倍还好,大家还能都有口饭吃,如果需求没有制造出来或者没达到生存线,那就是踩踏和赢者通吃。与之配套的,就是在生态环境上的赢者为王,在如此快速迭代的技术发展面前,选择最主流的生态是开发者和使用者的本能。
从世界范围来看,前苏联和欧洲都没跟上,基本上团灭。美国也是一大波老牌巨头在这场竞争中灰飞烟灭,一将功成万骨枯。
如果事后马后炮来看,比较好的对策是两种。一种是像韩国那样,举国投入,不计国本在前沿硬跟,等厮杀到最后就是剩者为王。另一种是跟随策略,在有护城河的细分需求上保证自己能活下去。
中国当时主要采用的是第二种策略,这个也是正面硬刚撞的头破血流之后不得已的办法。
我导师是做集成电路测试的,757项目里计算机插件的自动测试就是他领导完成的,做了不少开创性的工作。但是事实求是地说,改开初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内的ICT行业的水平看起来跟国外相差不大,但是实际上已经有代差了。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第一线的科研人员还在攻关的技术是国外已量产的产品。这也是改开初期,国内ICT产业一触即溃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当时真正的决策失误,实际上是应该更早采取跟随策略,在国力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国家长期投资和补贴,维持一个虽然落后但是稳定的芯片和ICT产业的小型自循环体系。而不是完全大撒把,把芯片和ICT产业扔到市场经济的海洋。这确实体现了当时领导人的短视,但是仍然谈不上什么买办路线,毕竟当时的领导人就算崇洋媚外,应该还不至于去找个洋爹。
在国内的有识之士很早就看到了ICT行业的特殊性。我之前提到的李国杰院士,领导开发了曙光一号超级计算机。曙光一号上有很多自主开发的东西,比方说操作系统完全是自己写的。但是曙光一号就是卖不出去,用户根本不认可。李国杰的决策是曙光1000改用IBM的AIX系统,要求是操作系统的代码一行不改。实际上这个决策能实施下去是很困难的。当时IBM的AIX并不向外提供关键系统的源码,有几个通信底层API的接口和参数是曙光的开发人员硬猜硬试出来的,当时IBM的人员都很惊讶。
即使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在任何场合下我都没听说李国杰抱怨过什么买办路线。虽然我导师后来只能专注于集成电路测试的理论研究,心里肯定是有遗憾的。但是无论在公开和私下场合,我也从来没听到我的导师提到过买办或买办路线之类的话。大概所谓的买办路线,确实是不存在的吧。
我实在是完完全全的外行,但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J或者K的。所以见到河里那些极端、一概之论,就不禁要生疑。
另外我的逻辑很清楚。
文革初期的夺权风暴中,上海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待遇,改变合同工和正式工差别待遇,结果被打成经济主义,被视为反革命——那时可没人和您那么耐心解释说是啥暂时没条件,直接反革命大帽子派发。林彪折戟沉沙,很多人对文革的幻想破灭后,马上来个加工资,这不是收买人心发糖还是啥?逻辑清楚不清楚?
有些话,我已经是说得很委婉了。非要让我撕破脸皮说那么清楚吗?
但我相信这个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甚至一分为J或者K的。
实事求是,现在从当局到西西河,都不要了,哎。
凳、赵在80年代推行的就是买办路线。
这种说支持毛,然而行为相反的,都是扛着红旗反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