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黄家驹30年 -- 达菲
第一, 中国大陆的摇滚跟英美这些地方不是一种东西,第一世界摇滚和第三世界摇滚是两种属性,中国摇滚更接近于拉美革命,格瓦拉那一脉的,欧美摇滚起源是嬉皮士垮掉一代,中国是第三世界革命解放的一部分。
第二,苏联是革命失败的地方,西方摇滚和垮掉一代很重要的一个共谋就是反越战,所以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摇滚也有部分是共通的,包括八十年代的世界和平年和拯救非洲义演,对第三世界都非常同情,至于革命OR摇滚最终是为了其他做了嫁衣裳,那是消费世界的通病。
第三,香港没有摇滚,beyond也不算摇滚,曲风相似,内核完全不一样。说是摇滚cosplay有点像,当年94红磡大陆摇滚去香港演出,是可以跟四大天王叫板的。不过之后就衰落了。
我们两人对目前的西欧的描述相差很大,这还可以说由于政治观点相差太大。但是对当年的上海印象也相差很大。
我92-98年间在上海,上海当时很流行港台音乐,我在上海初期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在上海大街小巷传唱,Beyond乐队的歌曲也经常在广播里播放,黄家驹去世当时也是大新闻,陈百强也类似。尤其那时候刚刚开台的东方电台港台歌曲更多,阿彦方舟的节目里都有出现,阿彦甚至介绍美国乡村音乐,billboard版等,另外还有个节目定期介绍日本流行音乐。
个人做细节处理比较弱,容易向下,需要坚强的意志。
集体创作有时过强,平衡不易。
堵和假疏真噪结合,万马齐喑。很多爱好者听老歌,可见一斑。
全香港根据唱片销售推算,只有五千摇滚受众。
包括Beyond在内,乐队集体转向,带着摇滚帽子,向市场投降。
但由于受众人群小,只有Beyond成功了。
受到其他乐队的集体咒骂。
有点类似汪峰的转变过程。
并不是乐队,就是摇滚。唱爵士的,也很多。
唱摇滚是时髦,门槛低。
说唱更低,有肺活量就能上。
Beyond最成功的地方,是大陆市场开拓的好,黄家驹去世,其他人依然赚到钱了。那一段Beyond乐队在内地的演唱,经常就是最不出名,也没有词曲版权的两个人。
黄家驹弟弟和黄贯中,要是没去(有时他们也去,单跑),反正那两人没给分钱,就不行。骂急眼了,翻老账,黄家驹也被骂。
那时黄家驹已经没了,感觉当时热度也就是郑钧的水平,小火但算不上大火。郑钧的灰姑娘早就被他甩了,现在被新老婆折腾。。。
黄家驹去世时,大陆最火的应该是妹妹你坐船头和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
是黄贯中,包括80年代早期黄贯中刚入队,很多技巧都是黄家驹教他,beyond缺少黄家驹就一蹶不振的原因就是黄家驹是所有创作的主要贡献者,他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个人风格强烈。包括现场演奏各种solo他也是信手拈来,只不过作为主唱没办法兼顾唱歌和solo才改做节奏吉他部分。
最喜欢这几首:谁伴我闯荡,再见理想,遥望,情人。
旋律好听,歌词装杯,低沉嗓音、配合情感,在公司聚会才艺展示环节屡次惊艳全场。😁
当时已经确定回归时间,因不确定回归后会否被关注,歌词写的都用暗喻,相对小心点的。这两首歌后改普通话版,重返卡拉OK歌单是很久以后。
被传唱不是没推手,之前的89年很多人出来站台(侯德健的歌没人记得)。现在有的名星态度转变了 有的是洗清了(两面孔的港 台人)。
就是回归后对港太宽松了,也使前面港暴时候站台的比几十年前态度还恶劣。
。
。
前两天大湾区晚会,草蜢乐队来了,beyond 歌选的是88年的“大地”。
也许你们两之间就是。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
从文字上来看, 您二位应该是差着起码有十来岁年纪了, 各自对年轻时的月亮有不同的回忆,正常得很。上海被唤作魔都,有一百年了。 一百年来, 她是列强的战利品,她是革命的发源地;她是贫民的进身所, 她是土豪的销金窝;她是豪杰的叱咤场, 她是英雄的归葬处。她是历史的纪录片,她也是你我的风情画。不管上海给我们留下多么不同的印象, 我们都爱她。
上海是魔都, 愿她永远是魔都。
在89之后写的。一看歌词就明白。
《皇后大道东》写的是港人面临回归时的惶恐心情,因此在港人那里有极大的反响。当时港人害怕回归后被翻天覆地的改造,就是歌词里的“搞搞新意思”,有一个谣传就是“皇后大道东”要被改名为“人民大道东”。结果是回归后马照跑、舞照跳,底层在回归后生活更苦后就怪“阿爷”妨碍了他们发财。
内地93,94年曾有一次流行音乐的浪潮,产生了第一批流行歌星,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杨钰莹毛宁李春波等。还有就是从80年代末产生的摇滚,那时候崔健黑豹唐朝等都火的很,中国火的带子卖断货,魔岩三杰窦唯张楚何勇正当红,郑钧许巍汪峰蓄势待发。
但很快摇滚就因张炬去世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政策管控而“中道崩殂“,流行也因为没有成熟的造星机制和土壤,最终还是败给了已经非常成熟的港台流行唱片工业。
而97回归和互联网普及后,内地与港台文化的沟通越来越方便,渐渐产生了差异化需求,比如有人问难道香港就只有四大天王,情情爱爱,有没有点有深度、有力度的东西?这时候Beyond原来的一批歌迷就发挥了作用,他们不断向周围人推荐beyond的音乐,而beyond一些代表作如“真海光大”等也确实旋律流畅,歌词朗朗上口,也确实透露出与一般港台的流行乐不一样的气质,所以受众越来越广。
我个人对黄家驹Beyond还是比较尊重,毕竟他们在香港那么一个纸醉金迷的地方,还是有一些不一样的追求。不过之后一些年,Beyond在网上口碑越来越高,就有些捧杀的声音出来,比如亚洲第一摇滚乐队,亚洲第一吉他手(黄贯中)等等等等。
这也激起了一部分人的反感,后来有个讽刺的名称“B斗士”也是于此有关。
至于摇不摇滚的问题,其实80年代Beyond刚起步时做过一些实验性的音乐,这也是很多资深Beyond迷津津乐道的。但总体上还是模仿西方,没有根植于本土的力量。2005年的时候有一个很有名的事件:
故事发生在2005年的3月20日。那一天,曾被知名乐评人王小峰称为「摇滚耻辱日」。
这是第五届光线音乐风云榜举办的日子,这是一个专门设有「摇滚」颁奖板块的榜单,但那天颁出去的奖就像在打脸。问题是,打谁的脸呢?
最佳摇滚新人给了南拳妈妈、最佳摇滚单曲给了胡彦斌、最佳摇滚乐队和最佳摇滚专辑颁给了五月天。而颁奖嘉宾,是郑钧、丁武和Beyond的叶世荣。
实际上,提名名单里不乏到今天仍影响着摇滚乐的音乐人,以许巍为首,还有黑豹、周云蓬、花儿、木玛、Joyside、PK14、王悦、超级市场……都在当天空手而归。
颁奖感言环节,阿信喊出了“摇滚万岁”
那时候我是看了颁奖直播,当报出“最佳摇滚乐队 五月天”的时候,我很清楚看到郑钧脸上一副“这XX都什么”的表情,台下观众也是一脸耐人寻味。
时至今日,五月天是不是摇滚或“伪摇”的问题大家已经没兴趣了,因为他们一直不停的努力已经把他们自己变成了年轻人记忆的一部分,大家也不在乎“是不是摇滚”了。而当代流行乐中摇滚的小众性质直到近年《乐队的夏天》等综艺节目的火爆,终于开始从地下走入地上,则是另一个话题。
所以这也能看出,所谓音乐自身的属性,从来不只是由内容决定的,而是深刻被媒介所影响。所以音乐从来不只是内容,音乐也是媒介,这是一体两面。而当初90年代初内地摇滚乐的“其兴也勃其亡也忽”也与此深度相关。
中国摇滚最灿烂的巅峰无疑是94红磡,明年就是红磡三十周年了,但对于红磡的意义却是众说纷纭。
有些当时的亲历者比如窦唯,认为无需纪念红磡,他甚至认为红磡是一个阴谋。盖九十年代初台湾音乐人张培仁、贾敏恕来到内地发掘、打造内地的摇滚明星,唐朝、黑豹、魔岩三杰都深得二人的帮助,何勇甚至在红磡上当众感谢两人对中国摇滚做出的贡献。
而红磡之后,中国摇滚迅速衰落,张贾二人也先后回了台湾。窦唯对此至今愤愤不平,即:他把我们捧到一个高度,然后就不管了,这就是捧杀。所以他至今认为中国火和红磡是一个阴谋。
是不是阴谋已不可考,但那时候内地没有成熟的唱片工业、造星机制和职业经纪产业却是确实的。所以之后贾敏恕在台湾打造出了五月天,内地摇滚就只能继续“摸着石头过河”,也渐渐有了“北京新声”、“迷笛音乐节”和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等,这可算是中国摇滚、独立音乐的中坚力量,影响力直至今天。
我不知道什么是摇滚,查了一下,说有激情有张力节奏感强的就是摇滚,照这么说那所有好听的歌曲都是摇滚了。
红日、朋友、七友、讲不出再见是不是摇滚,孤勇者呢?
崔健号称中国的“摇滚教父”,听了一下听不下去,为什么能成为教父呢?大概类似于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这个动作本身很重要,至于这个人枪法如何人品如何相对而言就不重要了。
九十年代我还是旱冰场上的一名健将,那三年,beyond的歌曲都是循环播放的,大家腰部以上在摇,脚下的轮子在滚,荷尔蒙溢出来时刻准备打架,可能摇滚就是这么来的,呵呵
要不然文革失败都怪样板戏搞三突出,误导了广大群众对于革命复杂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