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人民日报 【以数字化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 谈起 -- chuchong
数字化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教学工具而已!
与教育体系没有直接关系!
没有获得视频内容提供方的授权而进行视频发布,这是违法行为!
“两猫论”的破坏性有多大,想必很多人现在才能切身的感受到!
除了标题吸引人,内容乏味无聊,用某网络红人的话说,【甚至谈不上错,连被骂的资格都没有。】
难道不是从57年反右开始延续几十年的运动不停+打开国门后发现原来要去解放的世界上2/3的人其实过得都比自己好造成的?
不管说刘邦也好,朱元璋也好,甚至不远的毛主席,都有很多关于他们私德的段子。这些或真或假,但是重点在于,群众不需要知道这些细节。评价他们的核心,应该是他们对自己,自己的阶级做了什么。
表面社会主义,内里中国特色,挂羊头卖狗肉时间长了,就会出现这种佯谬。
人从直观感受中,抽象出客观规律是难的。为了抽象的高级的利益,放弃短期的眼前利益是需要努力的。反之则更容易,邓就是利用了人的劣根性。
好比后妈告诉孩子你不用学习了,去玩吧,给自己省下了大学学费,还能换来孩子眼前的喜欢。只是孩子总有长大的那一天。
钱是目的还是手段。最终目的是什么。
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你是怎么理解的?
就是把”国“当做"家" ,同样他也把”家“当成了"国”! 现在来看他是一个很优秀的"政客"!
仅此而已!
不少人说他执政的十年,彻底的摧毁了国人普遍的信仰,价值观以及道德体系!
这几年,我应学校要求装十多个相关APK,装得我都麻了。基本上没啥用,主要是卖东西做广告。还有两个是用来公布成绩。说是有用的是一个练习英语的,但是还是有个VIP选项,老师每次布置作业,都有一句话:XXX题是VIP才能做的——摆明了引诱良家妇女。
教育的问题,不要凑热闹搞概念,踏踏实实把工夫做好:先保障在校时间,15:15分放学这么离谱的事就别来了。第二把教材搞好,十多年来我一个本科生都组织不起教材里面的逻辑。第三,公布成绩和排名吧,起码公布一部分。一边到处吹要快乐要赞美,画面弹琴是本领,读书做题难道不是本领。这一二三是从教学角度。第四则从社会角度:保护好学校和老师,这是一个很综合的,展开的话很多,走个偏锋就算了:大家觉得多数,7成吧,学生喜欢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老师,还是喜欢一个流里流气带学生吃喝玩乐开房打炮的老师?很遗憾,后者——不认同的可以不认同。
线上也好,线下也好,教育不能社会化资本化。我目前倾向于认为这个教育数字化,是教培的替代物,相当不乐观。
另外引申的一个问题是:购买社会服务正在把政府的行政和其他职能的业务能力削弱,我看直到废掉,变成了只会填表和盖章。不知道chuchong河友实践中有没有这个感觉,还有 @菜根谭 @从来 河友。
对于有的优秀学生选择出国深造或工作,我认为这并不全然代表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认同或对社会主义的反感。很多时候,他们出国是基于个人发展、寻求更广阔的学术研究机会或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选择,这些选择可能是基于他们的兴趣、愿景或职业规划。而出国留学或工作只是其中一种选择。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为其贴上标签。
至于某些高级领导人的子女选择出国,也不应简单地归结为对资本主义的追求。在全球化的今天,跨国互动和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也为我们的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最后,对于“上梁不正下梁歪”这样的说法,我觉得不应过于简化。在任何社会、任何制度下,都存在着多样性。我们应当鼓励开放、包容和理性的讨论,而不是轻易下定论。
历史中的政治领导者通常都会受到各种评价,其中包括他们的公共和私人生活。然而,评价一个领导者的真正价值和影响力,更多地应该基于他们的政治决策、行为和为国家或民众做出的贡献。
私德问题确实对公众评价领导者有一定影响,但重要的是要区分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一个领导者的私人行为,尽管可能会影响到公众对其的看法,但其对国家的政策和决策通常才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例如,刘邦、朱元璋和毛泽东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领导者,他们的决策和政策对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评价他们时,我们应当首先考虑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位置、他们为国家所做的决策以及他们为民众带来的利益或损害。
总的来说,评价政治领导者时,他们的公共决策和对国家和民众的影响应当是首要的考虑因素。而他们的私人生活,虽然可能会受到关注和讨论,但在评价其历史地位和贡献时应当被置于次要位置。
“黑猫白猫”论断本意是为了强调实效,但不能简化为放任和纵容。邓小平所提出的这个观点是为了激励大家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追求实际的效果,而非拘泥于形式。
以“后妈”作为比喻可能过于极端。实际上,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为了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中国迈向现代化。如果只看到短期的“玩乐”,而忽视了其背后长远的战略目标,那么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
每一种政策、每一种选择都有其双面性。仅从单一的角度去批判,可能会失去其本来的深意。我们更应该全面地、客观地看待历史和现实,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情绪化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