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整理】电影推介 -- 翼德
因为政治正确的原因,豆瓣上把这部片子翻译作《哥伦布传》。
这部电影的导演是英国人雷德利斯考特。故事是西班牙发生的哥伦布探险。男主演是法国巨星大鼻子德帕迪约 。在哥伦布探险中的重要人物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是美国巨星西格妮·韦弗扮演。我看的版本演员们都说法语。可能现场演员各说各的,最后按照不同市场再作配音处理。
电影拍得真一般。票房尤其在美国也是重大失败。雷德利怪罪美国观众不喜欢欧洲人说英语,我觉得可能不是这个原因。他已经把历史事实揉搓篡改地适合美国大众口味,与真实历史相差甚远。但是整个电影叙事缺乏戏剧性,也未能揭示或者激发任何深入的对历史的思考。
公道地说,哥伦布是个半疯子,根本对未来的行程没有了解。运气只是够好,才没有出现大的事故。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随之而来的探险者才确知航向的正确性。哥伦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对未知的探险。
所以这个电影的重点和悬念应该在首航过程和首次与印第安人会面。电影的确花费了大量镜头,但是未能产生足够的激动人心的效果。与印第安人的见面是雷导从政治正确出发编制的段子。
但是因为哥伦布的坚持认为他发现的是印度人所在(“印第安人”之名随哥伦布而成)而不是新大陆,美洲大陆的名字给与了在他之后到达美洲的另一个意大利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在电影最后,哥伦布泯然众人之中,西班牙已经忘记了他。这倒是非常真实的。
这部电影到今天还被人所记住的是电影的插曲。非常震撼,可惜电影中没有相应的场面唱和这磅礴大气的音乐。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最近看了一部法国猛片《独自站立》(原名Seul contre tous, 英文直译Alone Against Everyone“独自对抗所有人”)。导演是加斯帕·诺(西班牙語:Gaspar Noé,1963年生人)是阿根廷出身,主要在法国发展电影。他最为大众所知的作品是《不可撤销》。豆瓣给《不可撤销》6.9分,给《独自站立》7.5分。
《独自站立》是加导的第一步正式作品,惊世骇俗的表现风格和内容。主要特色是男主的独白。我先说电影开始的镜头,算是序言,跟电影内容无关的。但是为整部电影定下了基调。
两个人在酒吧喝酒。一个正装的中年人和一个非正装的年轻人。非正装的年轻人的年轻人在讲什么是道德和公正。他说道德是富人们的把戏,富人总是正确的,穷人支付代价。他拿出一把手枪,说这就是我的道德。中年人和酒保都无话可说。
这个镜头有一个非常对应的中国解释。
舞剧《白毛女》中,黄世仁来到杨白劳家讨债。他看上了喜儿,拿出一张杨白劳以喜儿为抵押物的借据。这个借据显然在法律上是无意义的。但是杨白劳被黄世仁打伤,在神志不清的状况下被按上手印。愤怒的群众赶来支持杨白劳和喜儿时,被黄世仁手持的借据怼得敢怒不敢言,只有喜儿的爱人大春根本无视这个借据,和黄世仁的手下厮打起来。黄世仁拿出手枪对天放了一枪,把群众都惊呆了。他们趁机将喜儿抢走。
我以前没有注意到这段情节。这段情节可以非常简单扼要地总结为毛泽东的“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的问题是,在一个观察者来看,他既不了解黄世仁伪造借据,且无独立证人存在,法律应该如何保持公正。大概只有共产党的办法才行。
回到电影的开始。这部电影所表现的是一个法国阿Q或者网络暴民,因经济失败而仇恨所有比他有钱的人,包括酒吧里的其他客人,为他生孩子的酒吧女老板,以前有业务往来的屠宰场老板;仇恨外国人,穆斯林,德国人;还歧视同性恋;为了小事争吵到不惜杀人。
最后一段情节。他要杀死以前有生意往来但是现在不能雇佣他的屠宰场老板。但从酒吧女老板母亲那里抢来的手枪里只有三颗子弹。他决定去见他的自闭症的女儿。在他的小酒店房内,他抱着女儿痛哭,喊着“不要离开我一个人”。我看到此处都感动了,因为电影发展到此,他确实是独自对抗所有人,孤独地到了要杀人再自杀的地步。
但是,在这个当年他留下种子产下女儿的房间,他把女儿开苞了。电影最后是他的独白,“为什么我不能和女儿在一起?你们反对我们,不是因为我们的爱是邪恶的,而是因为我们的爱太强烈。”
暴民的特色。
有时候很难讲是健康社会偶发个人病态,还是病态社会无法容纳健康人格。在一个吃人的社会里,个人不是吃人便是被吃,“上桌”的方式不同而已。
他的疯狂的独白有很多清楚明白有道理的观点。所以我觉得会有观众因同情而站在他一方的。
1994年的《香港沦陷》在香港被分级为II,放映两周,票房差一点5百万。
这是香港电影数据库保留的一张海报,是泰国市场的。海报上女主邱淑贞的这个形象在电影里未曾见。可能是发行公司的营销手段,也可能我看到的视频是洁本。
至少香港的片名是老老实实的“香港沦陷”。台湾的发行公司玩了心眼,把片名改作《魔鬼女集中营》。还特意标注两个美女“惨受折磨。”不知道台湾的票房是否会更好些。
我觉得韩国的这幅海报比港台的本分多了。此处邱淑贞的形象是香港回到英国手中后在街上走的样子。
电影故事是日据时期的香港平民遭遇。情节方面编写的远不够完满,但是在香港电影行业中我认为也很不错了。电影表现了一个贪婪的香港商人尽管逆来顺受,最终还是被迫反抗的过程。罗家英演的男主。他的表演中总让我感觉有搞笑的成分,因而不够有表现力。
电影演员排名表上第一位是邱淑贞,扮演读过洋墨水的二女儿。表演也很真实到位。邱淑贞的主要表演在临时医院帮手的时候比较出戏。电影剧本安排不合理,她没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把性格串联起来。电影情节安排她最后未能和父亲姐姐一起逃走,被日军收作慰安妇。我估计正版也不能安排具体的慰安妇情节,否则就成了三级片了。
不过要单说表演,叶玉卿演的大女儿是最出色的。特别是大女儿被日寇军官看上,父亲陪女儿去日军司令部路上一段镜头,氛围渲染的很好,叶玉卿的表演超过罗家英。
王晶是制作人。影片中因此难免有不必要的镜头。如日军刑讯,日军强奸妇女等等。
影片结尾有个老者说日本也有开明的人,但是军国主义一定要消除。他这段话让我想起很多年前中央电视台有一期焦点访谈采访河北抗日老战士。老战士说现在中日友好了,他也支持。但是说心里话他看到日本太阳旗就难受。“(他们)杀人太多了。”
这部电影以前看过,那会儿正赶上莫妮卡贝鲁奇在国内走红的时候。我看电影第一喜欢历史题材,第二看美女。我的看法是这部电影真没有法国味道,而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大片。事实上这是法国电影在海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这部电影的题材是有历史作基础的。
上图就是当时法国人所想象的“热沃当怪兽”。热沃当是一个历史地名,现在已经被并入其他省份,地方是位于法国南部。1764年夏天的时候当地开始流传有怪兽杀人的消息,说这个怪兽像狼,比狼大,还不怕枪弹。年底最后一天,当地的主教也是热沃当伯爵主持了忏悔,说这怪兽是上帝派来惩罚人类的恶行。
1765年1月,8个男童在村外玩耍时受到怪兽攻击,其中一个的下巴被怪兽撕裂。但是这些小孩子没有四散跑开,而是用团结奋战的方式将怪兽驱逐。
这个令人惊讶的消息传到巴黎。国王路易十五奖励了这群男童,还为领头者提供了免费教育。他派遣一队龙骑兵前来捉拿怪兽。领队的上尉多次目击怪兽而未能得手。国王又派来一对父子专业猎狼人。这父子2月份来到,带着8条训练有素的猎狼犬。他们杀死了若干条狼,认为罪魁祸首就是在这些被杀的狼中。但怪兽作恶的消息依然传来。6月份的时候,这对父子被国王的狩猎主管,也是御用火枪手弗朗索瓦安东尼代替。
8月11日又发生一件奇迹。一名20岁左右的农家女在河边遇到怪兽袭击。她将手中长矛刺入怪兽。怪兽因此逃走。弗朗索瓦去到现场考察。认为此女的勇敢可与贞德相比,因此叫她“热沃当女郎Maid of Gévaudan”(贞德被称作奥尔良女郎Maid of Orleans)。
9月底弗朗索瓦枪杀了一只大狼,有80厘米身高,1.7米身长,60公斤体重。据他说他未曾见过如此尺寸巨大的狼。部分生还的受攻击者包括前述热沃当女郎认为这狼就是传说中的怪兽。
这条大狼被制作成标本,在卢浮宫展出。弗朗索瓦继续留下寻找大狼的伴侣和后代。10月下旬的时候他杀死了这只母狼和两只狼崽,其中一只的尺寸已经超过母亲。弗朗索瓦回到巴黎,接受了国王的巨额奖赏。
但是怪兽出没的消息依然零星传来。国王认为他的御用火枪手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不再理睬这类消息。热沃当地方上的贵族只有自己想办法解决。 Marquis d'Apcher,就是电影里那个年轻的贵族出赏金号召当地猎人。
1767年6月19日在Marquis d'Apcher组织的围猎中,当地猎手Jean Chastel将一只大狼枪杀。后世传说他用的是大口径的银弹,是来自一位本地作家的想象。本地的教士甚至说猎手在开枪之前向上帝祈祷。
Marquis d'Apcher将大狼的尸体在他的府上公开展览后,派人把尸体送去巴黎给国王看。但是尸体处理未达标,到达巴黎的时候已经部分腐烂,臭气熏天,只能埋葬在他一个远房亲戚的花园里。
法国科学界对热沃当怪兽的探讨,因为是来自对民间传说的分析,缺乏具体的证据而多猜测,如上图,猜测该动物为非洲鬣狗。民间传说因为恐惧感而导致夸大变形,比如说这个怪兽被枪弹击中倒地后会复生。Jean Chastel所杀死的大狼被做了解剖,当地公证人出具了报告。这份报告于1952年在法国国家档案馆被历史学家发现。报告上说,所杀动物看来是狼,只是尺寸外观和身体比例与常见的狼有巨大差异。这结论是电影情节的基础。
导演把该怪物设置为身披铁甲的非洲狮,自小被训练成吃人怪物。在不知情者看来,怪物奔跑快速凶猛伤人不怕枪弹,符合历史传言。
电影的主题还是不错。地方的宗教狂热分子,或者对王室有阴谋的人,利用怪兽作为反对王室的理由。导演不应该把电影搞成东方风格的武打片,看起来不伦不类的。这是一个主要的败笔。
另外一个败笔是豢养怪兽(实则为狮子)的人群,看着不像是法国人。电影里没有明说,我猜导演给安排成吉普赛人。这伙人的角色在影片中纯属浪费。
当然最大的败笔是莫妮卡贝鲁奇。玩卧底情节过于离奇。但是妓女角色把男主角置于道德困境之中。 导演品格实在太差,把莫妮卡贝鲁奇当幌子了。
女集中营,定位风月片,其实剧本是相当贴近真实的,日本人在占领香港时,对女性的摧残是不分国籍的,最出名的反抗事件来自于集中营里的外籍女护士,具体就不展开讨论了。
邵氏鼎盛时期,香港有几家“左派”电影公司,但是这类公司只拍小市民电影,民族大义这些与他们无关,邵氏还是会在右的方向稍微带点左,只是对于观众来说,娱乐性是首要,对此,出品人邵爵士也只能走曲线救国这路了。
法国电影,主演是老猛男迦本和风流倜傥的阿兰,故事情节也无特别,一个出狱的,要和过去say goodbye,但社会制度、国家机器、以前的伙伴都没有给予他重生的机会,走上断头台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此片出品于1973年,法兰西共和国的刑法还有死刑,直到1981年后,才废除。这部电影上映后在法国引起极大的反响,我也是通过该片才了解到,法国是禁止刑满释放人员在首都和几大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在小城市也要有正规雇佣的工作和工资表到警察局申请3个月的居留权,那么国家机器里的人员在此就有相当大的权利了,法兰西的社会分裂走到今天这步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咯。
最后说说电影吧,主演们都是老戏骨了,气氛带动相当入戏,配乐深沉大气,堪比比好莱坞的大片,导演是成名作都是警匪片,此片只开了一枪,可谓惜弹如金。
《八月照相馆》是我最早看到的韩国影视作品之一,对男女主演的表演甚为叹服。其实电影情节方面十分平淡,全靠演员的演绎和导演的镜头提供了值得玩味的地方。男主角的举止温文尔雅,尤其是主动放弃了美女的追求,符合儒家的“君子”观念。女主角青春爽朗,对爱情大胆追求,毫无做作。电影的景物镜头对城市生活各种细节的关注,为电影提供了相当的可信度。男女主角之间并无任何亲昵表现,然而观众能够理解两人相爱的尽在不言中。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还有一部是《因父之名》。他们坏就坏在这不是某个警察个人的违背法律或者道德主流,而是这个制度就这样,而警察不过是工具,因其努力,幸而不幸造成时代的悲剧。即便只是侧写,而不是像《训练日》那样成为主题,但更容易激起观众对国家机器的恐惧。
《难兄难弟》里面,警察和改过自新的罪犯之间的矛盾也是自始至终作为整片的背景。
小时候看《水浒》,翻来覆去都看不出怎么一个“官逼民反”。现在想来,实在是因为在那个社会里,像《推上断头台》或者《因父之名》里面这样的酷吏或者猾吏,其实是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的社会常态,每个人生存的常识,读者只有沉浸在这样的背景中,才能深刻体会作品人物的喜怒悲欢。一如不能以现代平等借贷关系和婚姻、财产关系看待《白毛女》中杨白劳、喜儿妇女与黄世仁的关系一样。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应该是“……《白毛女》中杨白劳、喜儿父女与黄世仁……”
港人把警察称为有牌烂仔的,97以前,警察的权力相当大,虽然警队的升迁制度是有复杂的计分方式,可是还是得靠上司推荐,刷鞋仔(马屁精)才得以上位,有能力的在一线卖命,所以很多一线警员收黑钱,或心理变态拿嫌疑人出气,这些都是制度造成的。
西方惯于以黑治黑来解决社会矛盾,捧一杀一成了社会明规则,所以本片里,探长要弄死主角也是符合西方社会管理者的价值观。
法国影片《如果不利情况出现En cas de malheur》在美国以《爱是我的职业》的名字发行。女主演是西方现代世界第一个性感美女偶像碧姬·芭杜。我想没有其他法国女人会比她在美国更受欢迎。
电影故事可算老套,与西班牙的卡门故事(其实也是法国人的作品)类似。年轻美丽的女子在有钱老人和同龄穷人之间的取舍不定,最后遭到嫉妒心大作的同龄人杀害。
女主是个罪犯,引诱大律师为她辩护的场合。
大律师枉法辩护成功,来索取报酬。
女子和同龄人热恋
男朋友反对她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这导致了两人暂时分手。
女主怀孕了。她向大律师保证是他的种。如果他反对,可以打掉。大律师问,这是第几次?这老头从开始就明白他金屋藏娇的对象。但是他说要。
女主偷偷跑去见心中的爱人。谁知一去不复还。
资本主义社会下,中产阶级利用金钱获得稳定性关系或者爱情的故事在多数情况下会成正果。这是我看到并愿意相信的。只有一个能够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人才会指出这个行为的不道德之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