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下半场开踢 -- 方平
的开核开缓存,,,这几个最经典。
300A的低价和超到450后的性能,使得其成为一代神U,我手里至今还有一块做留念。。哈哈。
300A当时是随便买,基本都能超。另外几个都是要挑特定生产序号的。
那个时候的DIY市场啊。。。
对不同厂商的对比,需要对各厂商的商业模式,技术路线以及商业的运行效率等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的分析!
如果不是被制裁,早在2019年华为就将OPPO,VIVO 给拍死了!
至于小米汽车
小米汽车的竞争对手可不是理想,吉利....这样的国产汽车厂商,而是特斯拉,保时捷!
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只有去挑战比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才能够使自己能够变得强大!
小米汽车的短期目标:只要能在 20W ~ 35W的这个区间市场站稳,那么未来小米进入全球第五不是虚幻的梦话!
未来5年左右,小米汽车将会对那些至今还在使用传统思维造车的汽车 进行碾压!
2024年1月16日,长安汽车老总 怒怼余承东,说明了华为内部徐直军与余承东之间的造车路线的争论公开化了!
华为内部的主流是倾向于做为一家汽车部件供应商,而余承东则倾向于华为自己造车!
如果余承东有足够的能力撇开合作的汽车厂商,像小米一样自己建造工厂造车!
对于华为来说太难了,因为汽车整车制造的“窗口期”已经过去了!
客观的说余承东能力很强,但格局略有不足,但他这样的人适合做"将",而不适合做"帅"!
你不说还真不知道日本有过这种事😂,不过看结果也确实进步很大。
嗯,你这一说我也是涨姿势了,看来日本倒不是碰运气的结果。尤其你提到棒球这些运动,日本有长年的组织联赛与培养经验,各种动员体制与成熟的规则等,可能会有很大关系,倒不是从无到有的。
20W ~ 35W
至于华为,目前看,国内主流车厂大多数主流车厂,不愿/不能把灵魂放在国内,华为实质性造车的需求显得十分迫切和有意义,如果华为不实质性自己造车,华为车机系统要废的机率是大概率。
华为不实质性自己造车,那就得大力扶持目前主流车厂外的新车企小车企,难度不比自己搞低,甚至还高。而如果华为花大力气扶起车企,一个并购或股权收购或股东收买,就是白费工天。
华为现在造也难,不造也难,两条路都不好走。
未来的小米会活得很好,这已经是相当一部分人的共识!
不难看出,你还在使用"农业文明时代"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在分析,判断"工业文明时代"的事情!
你连这么简单的功课都没做?
小米在行业内玩“商战”,至今似乎还没有敌手!
看看曾经红极一时的htc,魅族。。。。!
至于蓝绿,除了小米之外似乎华为也从未将蓝绿当成竞争对手!
至于个中缘由,你自己去猜!
非常赞同这一段:
我认为,一共是从1976年10月6日的“怀仁堂政变”开始了它的死亡,在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一共在肉身完成了它的死亡,1981年6月27日通过的《二决》和1982年12月4日正式颁布《八二宪法》先后从党和国家的层面对一共的肉体死亡发出了正式讣告,1989年的六4事件则标志着一共的灵魂也已经被无情的Tank碾碎。
一个个困难如芯片被突破后,对手跟不上,找的这些合作伙伴也跟不上。高效的代工行业比较合拍。
车厂现有的知识与技术储备有限,交给华为后,只剩埋头干活一条路。工人还好说,再往上的和背后的都要清洗一遍,这么多人财物围着车辆转,真受不了剧变。
长安最近与华为有些摩擦,估计是余承东的一些小动作激怒了长安,在与其它华为高层沟通过程中或许是受到“暗示”,要不然长安的老总不会出来做恶人炮轰余承东!
余承东这人有能力,有眼界,但缺乏大格局,他这人只适合做“将”而不适合做"帅"
华为自己造车的窗口期已经过去! 自己造车会消耗掉很多资源和时间!
而且现在任何行业的技术迭代速度越来越快了,2023年11月华为发布 转速 25000的电机,兴奋期还没完全消散,而小米2023年12月28日就发布了27200转的电机,这就让华为有越来越强的紧迫感!
现在来看,华为似乎侧重于做一家汽车部件供应商更恰当!
则华为只能在我国以及部分一带一路国家拓展。
华为完全可以给小米等公司授权一部分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小米蓝绿们可以做华为技术拓展民主阵营国家市场的马甲,大家完全可以是合作伙伴关系。
改开后“跟倒走”,按照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论,中国的产业结构是按美欧的计划走,做什么,做多少,做到什么层次,原料哪来,产品哪去,都是计划,中国的企业,基本上是无法挣脱这个计划网。变数在于国企。
华为的技术水平整体上是否远超美欧?按任正非的说法,是开始进入无人区,也就是说局部可能领先了,仅此而已。并且华为的技术力量,含大量的国外资源。故而不是华为太快,而是友商无非突破。友商无法突破,则导致华为的车机,鸿蒙无法被友商釆用。
中国工业的突破,重点难点已经甚至说一直都不是科技水平和工程能力,而是规则和秩序,包括国际法律体系,贸易准则,原料和市场分配,金融和结算,运输与物流等。故而搞一带一路,搞高端服务业。
那么,中国工业突破,国内原来依附原有秩序的东西,必然会受到冲击,比如 @史料推理 海峰河友的外贸行业,比如上汽的MG品牌,他们必然会反对反击的。二十大后一系列关于民企的向好言论和政策,是安抚他们,不过显然双方都不信,所以最近直接就提出要民营经济为主,这个已经表明是颠覆和反颠复问题了,双向的。
很多鼓吹放水和赤字经济的,其实是装傻。他们不是不知道中国财政这些年投了多少钱出来,而是要威逼利诱中国政府自杀,把资金和政策投向金融业。
其实我很多分析预判是准确的,老工人嘛,实事求是,不吹不黑,又不天真幼稚,自然就符合客观情况。只不过细碎,并且没数据名人名言。
小米们如果接受华为的东西,高通们就会断供原料和技术,砍掉小米们的销售渠道。而这一切,是基于小米们有能力决定接受华为的东西,而这个前置条件,小米们都无法完成。
空总,相信我的判断吧。想想政府为什么搞出个“实控人”。 @王小棉她妈 河友比你通透。
@时间的影子 河友,请问对新能源车,什么是窗口期?长安那个总裁叫朱啥来着,说人家国外车企还没发力新能源而已,路现代那个中国区(营销?)总裁说的一样。他们的依仗是什么?贸易规则秩序,简单的说就是他可以打你,你不能打他。最近据说欧盟的人到中国车企进行反倾销调查。
华为要做车,当然难,这个不否认。风口上的猪蔚小理财报还在巨额亏损,威马等直接倒了。快速迭代还是形成较稳定标准的新能源车行业,所谓窗口期,只能是融资。
说起融资,小米1200亿“现金流”,当然有用,大约能顶个球。
目前为止,你对小米车的信心,给不出有力的证据。当然,给不出才是正常。那么就是我之前说的,我们等着看着,我乐观其成。我是老工人,没有情怀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因为“二共”这个词是我创造的,首发于西西河。
起因是为了讽刺当前的这个“羊头狗肉党”(忙总的文章),对中共进行切割,将其分为一共和二共。
没想到后来二共成为了流行词。有人在二共基础上,又发明了三共。
三共这个词跟我没有关系。
一共和二共,以76年怀仁堂正变为分界点,之前是一共,之后是二共。这是最权威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