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敌后战场双方拼刺刀的形势缘何逆转? -- 忘情
作者:忘情
1933年3月中下旬,29军大刀队在长城抗战中取得“喜峰口大捷”后,诸多媒体无视29军大刀队队员是以20响驳壳枪和手榴弹作为主要武器这一事实,片面强调大刀的作用,一时间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大刀无敌”论。诸多抗日民间团体不明真相,将社会各界爱国人士捐献的款项,不是去购置枪械、弹药和西药,而是打制大刀敬献英雄部队,着实让29军官兵哭笑不得。
受此愚论影响,前些年还有人鼓吹民间武术家发明的“破锋八刀”,仿佛那当真是刺刀克星似的。不过,他们绝口不谈为何以大刀队享誉中外的29军,由其繁衍出的59军、68军、77军到了抗战中后期都弃大刀不用,改用刺刀了。
在战场上与敌以命相搏的爱国军人,永远比躲在书斋里编段子的书生更清楚哪种武器更有效。刺刀看似结构简单,但若无相当的现代工业基础,是万万无法成批量生产出合格刺刀的。和易学易精、简单有效的刺刀术比起来,当年29军在没有充足的刺刀配备,万般无奈下才退而求其次使用的大刀,非得使用者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及长期训练,才有可能与日军刺刀术一拼。而抗战期间国民的营养状况,以及对日作战往往伤亡惨重,新兵往往未经充分训练就不得不补入战斗部队的现实,都注定了所谓“大刀是刺刀克星”这一神话实际上是个笑话。
不过,就算是与日军拼刺刀,全面抗战之初,中国士兵也往往处于明显下风。聂荣臻元帅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全面抗战刚爆发时,日军……拼刺技术很出色。拼刺刀时,三个日军背靠背,十几个八路军也占不到便宜。”
要知道,全面抗战爆发之初的八路军战士,大多是从10年土地革命战争中锤炼出来的老兵,绝大多数人还经历了万里长征的考验,是红军的精华所在。可就是这样的兵源,为何在拼刺刀技能上与日军竟有如此悬殊的差距呢?这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首先,日军手里的三八大盖本来就长达1.28米,是二战各国主力步枪中最长。其配备的友坂三零式刺刀全长0.525米,刀身长0.4米,装上三八大盖枪后,全枪长达1.675米,甚至超过了日军平均身高。反观中国士兵手中的主力步枪汉阳造,枪自身长0.955米,配上加长刺刀后长1.645米,比三八大盖和三零刺刀的组合短了3厘米。另一款主力步枪中正式,上了长刺刀后,全长1.528米,比日军手中的家伙什整整短了14.7厘米。所谓“一寸长,一寸强”,在双方技术水平相当的情况下,日军的刀尖都挑到了中国战士身上了,而我方刀尖还没近人家的身,这仗还如何打?
其次,拼刺刀是个力气活,需要操作者肌肉有极强的爆发力。这需要锻炼,更需要加强营养。在全面抗战之初,日军供给较充分,还在中华大地上大肆掠夺老百姓平日都舍不得吃的鸡鸭鱼肉,其官兵的营养状况,士兵的肌肉发达程度,总体上远超中国士兵。
第三,拼刺刀还是个技术活,需要长期的锻炼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俄军曾长期认为“子弹是个疯狂的东西,只有刺刀才是士兵最忠诚的伙伴”。自日俄战争获胜后,日军也将白刃冲击当成“武士道”精神的具体体现而倍加推崇。在日军的《步兵操典》中,入伍新兵要接受将近一年的军事训练才能分到作战部队。其中前半年中,几乎每个训练日都有强化拼刺术的训练课目。反观中国士兵,根本没有这个训练条件。尤其是八路军和新四军,新兵往往上午入伍,下午就得参战。这种情况下,与日军拼刺刀处于下风,也就不奇怪了。
不过,虽然器不如人,技也不如人,但八路军和新四军既没怨天尤人,也没自暴自弃,而是积极动脑筋、想办法。
1938年长乐村伏击战中,129师新兵团手中无枪,拿着梭镖、红缨枪就与武装到牙齿的日军拼上了,结果却出人意料。因为梭镖、红缨枪远比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强,因此在白刃突击中占尽了上风。侥幸逃出生天的鬼子,管这些冷兵器叫“长剑”。事后一提及“长剑”,个个心有余悸。
不过,梭镖、红缨枪毕竟只是冷兵器,非要近身才能发挥作用,战术灵活性严重不足。因此抗日武装不能拿它们当主流武器用。八路军和新四军在实战中,总结了不少弥补刺刀术不足的战法。
在绝大多数时候,八路军弹药奇缺。在伏击日军时,往往在抵近打出排子枪后,就得立即端枪发起白刃冲锋,迅速拉近双方距离,不给对方排开阵势,发扬火力的机会。在冲锋前,八路军往往拉栓上膛,待冲至日军面前,即将与之展开拼刺时,冷不丁先朝当面日军先开一枪,然后再冲上前补漏。如此近的距离开枪,几乎是百发百中。这种战术能有效消灭日军有生力量,震憾其心理,让幸存日军在气势上先输一筹,非常有利于其后的白刃格斗,因此八路军屡试不误。虽被脑子一根筋的日军称其“不正规”、“没有武士道精神”,但抗日战士哪里会在意侵略者的说辞?残酷的战争绝非擂台比武。只要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就是好战术。
随着敌后抗日游击战争轰轰烈烈地展开,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了八路军、新四军。力量壮大固然是件好事,但新兵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于是,我军将1名老兵和2名新兵编成战斗小组。与日军拼刺刀时,老兵负责在正面牵制日军,2名新兵分别绕至日军两侧,寻机突刺。这既锻炼了新兵,又能最大限度保证他们初上战场时不至于吃大亏。
在拼刺术方面,日军所使用的“东洋刺”招数不多,本质上全靠突刺。我军在详细研究“东洋刺”基础上,结合中国武术,改良出了“华刺”。“华刺”不仅有突刺和防刺,还加入了枪托回砸这一重要的技术动作。如此一来,无论是攻,还是防,“华刺”的克敌手段都更多,使用上也更加灵活。
随着战争走向长期化,侵华日军中的老兵消耗很快,新兵补充标准一降再降。1938年,侵华日军新兵平均身高1.66米,体重56公斤。到1943年,分别降至1.46米和47公斤。甚至连许多跛子、近视、独眼、花柳病患者,以及初中生也被硬征入伍。日军自己也承认,1943年入伍的新兵,如果按全面抗战初期标准,合格率仅为10%。由于从1942年开始,日本本土就已经在闹粮荒了,因此日军新兵的身体素质和营养状况更是下降得厉害。至于训练,对不起,一则前方战事紧,急需补充兵员,二则日本军需物资日渐匮乏,也没那么多资源让新兵充分训练。
而我敌后抗日游击战士,经过一轮轮反“扫荡”的磨砺,能幸存下来的,其技战术水平都达到了相当水平。中日两军素质此消彼涨,连排级作战时优劣之势开始逆转,其中自然也包括拼刺刀。
1944年8月,日军1个中队与我八路军鲁中军区2团1连在山东沂水城西北葛庄及附近展开战斗。我军百余指战员端着刺刀与日军对冲,仅一个照面,就将日军前排士兵全部刺杀。这绝非个案。到了1945年大反攻时,八路军主力部队战士在拼刺刀时,已经能以一敌三,将日军压制得无可奈何,最后只能乖乖束手就擒。
1、从鸦片战争开始,我国正规军的白刃战技术就不如敌军,第一次鸦片战争,输给英军,甚至可以说输在了拼刺刀上。
2、抗日战争初期,八路军拼刺刀技术不如日军,朱德和刘伯承就合编了教材,用于全军训练。
再多加两点:
1、在抗美援朝期间,我志愿军的白刃战居然还输给过了美军、加拿大军等敌军。
2、2004年,一小队英军在伊拉克曾经因弹药不足,而且人数还少于对手,被对方包围,结果靠白刃战打赢了伊拉克反抗组织,英军自身无一 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