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听来的德国笑谈 -- 燕人
比较励精图治,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说白了还是不如法国发家的早,昂撒一直不在乎奢华,还是没底气吧😂。亚欧大陆岛之外偏远一隅,比较没那么天时地利人和,传统上一直以番邦自居,玩不走正统的路子,跟罗马以降的大陆上各种比拼高大上文明们不一样。其实说海盗不如西班牙,说正统都不一定比得上东正教,其他神罗法兰西等就差更远了,连殖民地都是后来者。
感觉英国本质上对维京的逻辑继承的最多,各种文明中比较刀头舔血的元素最多,却不是反映的个体舍命上,而是文明本身的脚踏实地上。 记得007daneil Craig有一集好像是某非洲原油的故事,其搭档的一句评价让我警醒,说007说话办事哪怕是闲聊都自带效率感,仔细一品还真是英国人的特点,或者也可以说是商业社会的特点吧,那种一步到位缺不失鲁莽,温文尔雅却不浪费丝毫情绪价值,这火候还真是昂撒系统的独特人设😂。
或许比以诗词歌赋作为筛选机制更好。
例如平均值上,盎撒人比大陆人“在语言上更加尊重黑人&在内心深处更加歧视黑人”,诸如此类。
做到这一点其实是不容易的,这样筛选出来的都是人精,全社会提倡虚伪好不好另说,唐宋社会那种用诗词文章筛选出来的人才肯定是不能对付人精的。
本来就是一个忽悠卖拐的事业,历史几千年下来,尤其自古以来的各大文明下,人人都是老司机了,谁跟谁啊,拿个大旗当令箭,寒掺不寒掺,拉低整体东亚智商平均值啊😂。
现在的世界其实是“我知道你在飙话术”,“你也知道我知道你在飙话术”,“但我更知道你知道我已经知道你认为我在飙话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理发馆中镜像原理。
所以一提“虚伪”就太虚伪了,唐宋?那是千年之前的认知与情怀,今天是互联网时代,是全球化时代,天涯若比邻,朝闻夕至的时代,好好珍惜吧,唐宋古人还不知道要多羡慕我们呢😂,一个连麻辣烫都没有的时代,出了玩押韵之外连微信都没有😂。
含蓄是在确知各自底线的情况下保持体面的一种方式。英国的下等人想学上等人体面,但一不懂什么是“体面”,二不知游戏规则的底线划在哪里,于是学了个邯郸学步。
欧洲各国从封建社会转型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这种情况挺多。
法国人倒是真懂一点什么叫作含蓄,不过英国人瞧不上,英国人以尖酸刻薄为能。
中国也一样。像“还君明珠双垂泪”这样的含蓄,宋以后就不再有了。忠诚不绝对,绝对不忠诚。像明这样君臣皆起于布衣,各自都没有退路,底线那是相当的低,在利益博弈中,“体面”都要往后放放,就更没有含蓄的余地了,剩下的就只有虚伪了。
英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生了普及教育的需求,这个过程与春秋时期中国社会转型产生儒家的过程非常相似。
我们知道孔子当时所做的是将当时为贵族培养接班人的教育向社会面公开传授了,就是我们现今所知的《论语》。论语里面动不动就是“君子”如何如何,这里的“君子”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君主的儿子”。
类似地,英国在维多利亚时期新生的资产阶级被称为gentlemen,可以看作“君子”的对应物,追求的是“体面”。
什么是体面?
在英国的gentleman那里就是“贵族范儿”:respectable,honourable,presentable,dignity,decency。而在儒家这里,就是礼制,《论语》通篇都在教人怎么“体面”。
所以对“体面”的追求,注定了一个gentleman或者君子是含蓄的,因为“君子恶居下流”,“君子不立危墙之下”等等,这样才可以“防祸于先而不致于后伤情”。而丧失体面后可以预见必然会丧失权威,也就丧失了统治者眼中安身立命的根本,“焉可等闲视之”。
所以礼貌也好,推而广之的道德也好,不过人类在社会中抱团取暖时脱不下的带刺的外衣,是获得一定收益的最低成本罢了。
你我中年人对这一套当然是驾轻就熟觉得理所当然,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最最讨厌的就是虚伪的人了😅😅😅跟个愣头青似的,年轻人主打就是情真意切,不然哪有什么初恋与真爱的美好,那么是不是要给孩子们上上课呢?
才能出海瑞那样的人。中国人论事的时候是情理法一起论,而英美基本上只论法,看过一些英美法庭上的片段,给我的感觉就是,情绪激动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下等人”行为,情绪外露等于不体面?是不是有这个倾向呢?从小就学会隐藏情绪,飙话术滴水不漏,这也算是一项强技能啊。
“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生死不从于天”。
刘伯承是考过前清秀才的,跟他爹一起考中。发榜那天爷俩欣喜若狂,隔天回家的时候刘伯承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当中,却看他爹神色如常,以为他爹有什么心事不开心,一问之下他爹说:“成大事的人要喜怒不形于色”。
刘伯承的儿子刘蒙说这件事对刘伯承影响很大。刘伯承成年后性格沉稳厚重,甚而至于被蒋介石“夸”为“老奸巨猾”,应该是他在儒家的影响下刻意养成的缘故。
这在普通人只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对于统治者,在下属眼中高深莫测则是不可或缺的统治术,所谓的“天威难测”。
情绪外露之所以“不体面”,究其原因还是这是弱者最后的底线。但凡讲道理能够解决的事情没人愿意被肾上腺素支配,而什么是道理是强者定义的,讲道理的技巧更是强者才具备的。只有情感,作为心灵的归宿,才是不分贵贱,人人共通的。
我国曾有一段时期有“伤害中国人民感情”这样的外交语言。每每听到这样的言辞我总是感到气沮,认为太过软弱,屁用没有——我那时还太年轻。其实这句话的潜台词是“我跟你没什么道理好讲了”,“我不打算跟你讲道理了”。我那时候年轻,总觉得这样讲既不理智也太软弱,听不懂这潜台词背后的潜台词是“你突破了我的底线,我将没有底线”。
我们现在不怎么讲这话了,有小二十年了吧?为什么?
三岁小孩不讲道理,顶多不过撒泼打滚;中国这样坐二望一的体量如果不打算跟你讲道理,嘿嘿……
毕竟讲道理能赢的时候,我们为什么还要撒泼打滚呢。
所以只有强者才配“体面”。没人不想成为强者,所以没人不想体面。中外概莫能外。
我记得《权力的游戏》有一集“血色婚礼”,情节很惊悚。史塔克家为了借路,不得不与一家不体面的贵族联姻——我忘了这家姓什么了——结果在婚礼上惨遭灭门。事后,史塔克家远在天边的小儿子——那个瘫子——知道了这件事,说了一句话:吃了他家的面包和盐,就是他家的客人了,他们这样做不对。
对了,小瘫子说这话的时候,“悲怒不溢于面”。
这就是那家不体面的贵族最大的不体面——没有底线。
这一集场面惊悚血腥,看完后心里很堵。但转念一想便很快释怀:这场面我们中国人难道见得少吗?且不说《三国演义》里面“帐下埋伏刀斧手”、“摔杯为号”这样的描写数不胜数,历史上赵襄子无恤请姐夫喝酒灭其国家,项羽摆鸿门宴欲杀刘邦,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
所以看过这一集“血色婚礼”后,我重新审视了历史上的鸿门宴,联想起了一些过去我没有重视的细节,比如项羽他楚国贵族的出身。
“吃了我家的酒席,就是我的客人”——这也许就是项羽作为一个体面的贵族所坚守的底线。
而赵襄子则为“礼崩乐坏”做了一个注解。他并不是罗伯史塔克那样的天生领袖,出身倒更接近于bastard琼斯诺——没有底线的新生代。
韩信曾经评价过项羽“妇人之仁”,过去领会不深,加之过去批判“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以为“仁”是腐朽落后的反动道德。作为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落到这个地步,实在是一言难尽。项羽那旧式贵族的体面,终究支撑不起一个王者应有的胸怀。贵族胸中怀有的是家,有家而无国。刘邦与项羽的王霸之争,在嬴政巡游天下的时候,便已胜负分明。
霸者道:“彼可取而代之!”
而王者袖手喟叹:“大丈夫当如是”。
中美之争亦如是。
某人公务出差,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候机,有个德国便衣警察查证件。
警察说:police ,结果发音太怪,被这位听成了:please
这位就以为是要饭的,觉得你要饭还这么横,就摆了个架势,让这个便衣滚蛋。便衣看着,觉得应该是中国功夫,肯定打不过,立刻就呼叫支援……
最后这位被8个德国警察包围了,最后是领事馆出面解释才放出来……
原创不是在这里就是在爱吱声
我好像是在知乎看到的……
二十岁的年龄不过是人生的初夜,拿来当作普世真理,哄谁呢😂。做人也好飙影响力也好,还是要从初心出发,否则都是套路,加上今天的AI互联网,被打爆的效率前无古人😂。某长者别的不说,这句“与时俱进”真的是精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