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比较长津湖和莱芜战役(3. 华野来了) -- 网海

共:💬76 🌺30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比较长津湖和莱芜战役(3. 华野来了) -- 有补充

华野来了。在华野确定攻击北线之后,一系列假动作的掩护下,大军掉头向北,直扑王耀武李仙洲而来,但是400里的山路狭窄崎岖不仅上山下山比400里要长很多,而且通过能力有限,需要1个1个纵队通过。排在第一个行军的1纵(叶飞,后来的20军长津湖中负责包围隔断美军所部),已经离新泰很近了,尾巴还没出发呢。

对于时刻警惕的王耀武来说,华野主力的出现并不意外。王耀武有天生能洞察事物预见危险的能力,这是军事天赋,不是任何人能有的。他立刻命令李仙洲收缩,李仙洲所部如同一条长蛇一样迅速盘了起来。蛇头从离后勤补给基地口镇130里的蒙阴寨,新泰(距口镇150里),后缩至颜庄(46军距口镇60里,距莱芜30里),以莱芜(距口镇30里李仙洲总部+73军军部+1个师)为中心,蛇身盘在口镇(莱芜北30里1个师,身后12军为蛇尾),和庄(莱芜东北20里1个师),博山青石关(莱芜东40里1个旅)。补给点分为有铁路的博山和距离济南较近的口镇,3角排列,坚若磐石。这样王耀武不但进可攻,退可守,而且地形上以平地为依托,以山关为险要,在预定战场做好了迎击华野的准备。

王耀武的这一布置,不仅让华野无从下口,还惹恼了一个人,奉蒋介石之令督战的国军总参谋长陈诚。陈诚立刻质问王耀武为什么无令要撤退。面对王耀武的一系列解释和担心,你陈诚给我调兵保护后路就可以,比如国民党临沂主力到莱芜是4天路程,催大军出发接应王耀武就可以。陈诚面对王耀武的的质疑,说出“已败之师,无足顾虑”。这就是说你王耀武的判断不对,要听我的,是以势压人,而不是科学决策。 同时陈报告给蒋介石,蒋介石以空军侦查到华野败退的假动作为借口,给王耀武空投手令,要求王耀武服从陈诚的指挥。给前线指挥的李仙洲手令,要求李仙洲听从陈诚指挥。

作为一名总指挥,首先的任务要确定指挥各部是攻击是防守,还是机动。如同股票判断大势,如果大势判断错了,无论做什么操作都会赔钱。陈诚的判断是华野丢了临沂,已经溃不成军了,据此报告给蒋介石。蒋介石立刻就相信了,因为他盼望一场胜利太久了,要求李仙洲立刻恢复原来态势,准备堵击和追击华野的残部。李仙洲所部46军回到新泰,73军放弃和庄进入莱芜和颜庄。

同时按此判断,陈诚调动离李仙洲最近(约3天路程)的胡链掉头向西(变为离莱芜7天以上路程),李仙洲所部陷入彻底孤立。

对比长津湖,陆一师师长史密斯不愿去打武平里,理由是自己的侧翼无法保护。10军军长阿尔蒙德立刻给他调一个北极熊团保护侧翼,然后规定史密斯去打武平里。这是科学决策,是依靠充分必要条件来判断。

通宝推:桥上,真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3)
家园 国军的指挥能力低下,体现在无法正确理解退却 -- 补充帖

前线指挥官认为有必要退却,是地形(没有固守条件),态势(周围无友军),补给(耗尽和不畅通),士气不高等多个要素组成的,通过退却来解决这些不利因素,国方的高级指挥员无法正确理解前线情况,而且掺杂个人恩怨。

1)鲁南战役,薛岳不同意马励武退却,26军被歼

2)莱芜战役,陈诚不同意王耀武退却,46,73军被歼

3)孟良崮战役,汤恩伯不同意张灵甫退却,74军被歼

4)黄龙战役,胡宗南不同意钟松退却,36军被歼大部

家园 陈诚回忆录中对莱芜战役的回忆 -- 补充帖

于作战方面:弟身为幕僚长,就地位言,自应负责。但此中不能告人之事,实在太多。仅就山东与东北言,山东军事失败,莫过于新泰莱芜之役,此役之计画,究竟谁建议于主席,主席如何决定,弟在徐州,均无所闻。吾人绝不怨天尤人,应就事论事,吾人绝不愿与伪君子计较耳。

陈诚回忆录中对莱芜战役,就这一笔。他不认为自己错了。

陈诚认为锅是空一格的,他只是执行命令。

家园 目前态势图 -- 补充帖

李仙洲所部46军回到新泰,73军放弃和庄进入莱芜和颜庄后的态势图

点看全图

家园 陈诚搞政治还行,为人在国党中也算清廉,军事是实在不行 -- 有补充

一个适合做营团长的放战区,简直是胡闹。

王耀武的困难是在强大的国军当中始终只能选择保守打法,没办法。因为国军习惯保守实力。有了军队才有说话权力。

辽沈大战~政委外出,不坐他的吉普车,偏要骑马。 https://v.douyin.com/iFtcbKtw/

注意廖耀湘的思路,就是这样。请注意18分钟左右开始的一段分析。

应该说陈诚的方向是对的,也确实一直在督促,从红军时期开始,这也是蒋介石喜欢他的原因,但是即便是莱芜战役期间,国军要做都这点也是很难的。

所以黄维总喜欢说,大家重新展开部队再打一次。这个说法很尴尬啊。廖耀湘也有点这个意思。

按照正常的兵棋推演,解放战争我军也是很难获胜的。但是毛主席抓住了所有,所以我军胜利了。

通宝推:网海,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我也补充一个,也不是国军做不好撤退,只是太多问题掺杂了 -- 补充帖

淮海战役(下)# 淮海战役 https://v.douyin.com/iFtTVtEY/

比如理解为何对陈官庄围而不歼?这是给傅作义一个理由不向南方撤退。

傅作义的想法是只要守住平津就有办法,等到后期美国出现,他好要更多的条件,比如,割据华北。

这个思路和卫立煌是一样的,不是他们有多么正义,后来的正义都是新中国共产党加给他们的。

这个也是中国的传统,历史军阀文化传统。他们还认为自己正义呢,保护了中产阶级以上。

通宝推:和平共处,网海,
见前补充 4971209
见前补充 4971220
家园 陈诚靠拍马屁起家,主要能力是党同伐异,是古代清流的一种。

陈诚第一个喊出了绝对服从总裁,提空一格名字就要起立的做法,这就是靠马屁起家。

起家之后陈诚贪的不是财而是权,陈诚正因为指挥能力低下,总打败仗,在军中威信不高,才被空一格信任,赋予军权。陈诚党同伐异的能力很高,作为蒋介石的棍子很好使。陈毅评价国民党高层没有独立人格,就是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

生命最后几年,陈诚才明白,党的利益,集体的利益需要高过领导人的个人利益,才能有前途,而不是对个人100%忠诚。

廖耀湘是避战根本就不敢打仗,要从彰武跑500里到营口去。王耀武是后退决战在预设战场,从新泰退到颜庄90里,本身就是正常的战场机动,如果华野来打莱芜,层层抵抗,有点儿诱敌深入的意思,莱芜的两侧都有保护,如果华野敢插入莱芜后方,马上就被夹击。

家园 国军的指挥能力低下的根子还是政治

国军的指挥能力低下,体现在无法正确理解退却

军队要正常指挥,需要上下互相信任。当时的共军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指挥上就比较顺畅;而国军上下互相欺瞒,互相怀疑,就导致缺乏互信,指挥不畅。掺杂个人恩怨就使得困难更大。具体到这些实例而言,上级指挥官很可能首先就不相信下级的报告,认为下级胆小怯懦,消极避战,所以逼迫下级进攻。而出现这样的情况后,其他下级为了让上级相信局势危险,会更加夸大危险……长此以往,毕然国将不国了。

从这个角度看,国军不可能使用林彪的三三制,把士兵撒出去分散进攻的根源还是普通士兵的战斗欲望。放到国军那里,这么干的唯一结果就是全都趴地上等着别人进攻。

通宝推:网海,
家园 是的。和老蒋的指挥体系有关系,基本就是兵蒋分离。

和宋太祖有一比。后面继续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家园 陈诚拍马屁一般,贪污一般,主要是执行命令,没啥军事能力

听指挥没啥问题,关键是为人清廉却听从蒋介石的正统,这一点啊在海外老华人恐怕还存在吧。

陈毅说得其实不对,应该从国民党反动政府上说事,陈诚应该为了国家,谨慎分析蒋介石,而不是因为所谓正统性听从,他确实忠诚于蒋介石,对蒋经国不感冒。

然后,蒋介石为了家天下就搞掉了陈诚。如果单纯执行蒋介石政策,其实陈诚还是很好的。

廖耀湘是有点怕野战,损失自己,所以搞了彰武,瞎晃悠,也有截断东北野战军获取物资的意图。晚了五天左决定,确实很实失策,因为有个战争谜语期时期,如果那样,锦州没失去,也许对于九兵团的战斗力还是消极影响小。

锦州失去,九兵团就有点心态崩溃了。

塔山之战,四纵使用了五个团,还有三个团,还有两个独立师,和11纵,一纵的总预备队实在没有动用的必要。

锦州在炮火攻击下,31小时就拿下来了,可见毛林判断的差距。

唯一的问题可能就是梁兴初十纵加一个独立师在黑山大虎山对九兵团还是难度有点大。

看来让廖耀湘去彰武得瑟,有可能是个计策,就是诱惑廖耀湘,廖耀湘救援太不真诚。

粟裕初登神坛之战,苏中战役,三万对决十二万,歼敌五万,美械装备不过如此 # 铭记历史 # 历史 # 牢记历史

https://v.douyin.com/iFnLncyk/

通宝推:网海,
家园 那就是个军阀体系

老蒋之所以能指挥得动,就是手里有钱。没钱了分分钟被赶下台。

好多说老蒋非要打延安,后来非要占着济南王耀武被活捉。 当年觉得他真是脑子进水。现在看来,想想虎视眈眈的桂系,想想三大战役都打完了,国民党都要完蛋了,几派还在那互相拆台。所以老蒋内战打的也是宣传战啊。 跟公司股票似的,必须每几个月就弄出点成绩,否则就有大跌然后换董事长的风险。

老蒋的问题就是明明自己内政不稳,偏偏他不这么认为。如果他能意识到这一点,就应该暂缓内战,把自己派系整合完了再说。 他以为可以凭借四大领袖的威名让军阀听话呢。

通宝推:网海,
家园 比较长津湖和莱芜战役(4. 华野来了后续,问题所在)

华野来了国民党指挥系统的反应,能看出高级指挥体系的若干问题。

1. 指挥体系的扭曲问题。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调整了军队体系,三大派系之一的何应钦,抗战中有能力但是指挥不动的高级将领(卫立煌关征麟)被剥夺了军权。剩下的就是高级将领不指挥自己的起家部队,形成大小相制,防止尾大不掉的局面。这是蒋学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做法。

何应钦派别的王耀武一直想要指挥自己的基本部队,但蒋介石坚决不肯,只给了73军。

胡宗南是个例外,胡宗南一直指挥着自己的基本部队。不知为何?

这次莱芜,王耀武不肯听命下新泰,蒋立刻给前线的李仙洲投了手令,让他听陈诚的指挥。这样前线的李仙洲很难办,很犹豫。王耀武第一次要求李仙洲撤退,李仙洲立刻行动,5天后王耀武第二次要求李仙洲撤退,拿着蒋的手令的李仙洲很犹豫,想知道陈诚的态度,只能用拖的办法等王陈争执的结果,拖了3天,结果华野合围成功。后来突围中73军积极执行王的指令,而46军就显得非常犹豫拖拉。这是国民党指挥体系的结果。这种事情一直贯穿于整个解放战争历史。

但是不能说这么做不对。淮海战役中,蒋就指挥不动杜聿明救黄维。辽沈战役中指挥不动卫立煌廖耀湘救锦州,平津战役中傅作义南撤。

这和解放军形成了鲜明对比。你要是蒋介石该怎么办呢?

2. 上下级没有信任,不解决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蒋介石只信任陈诚的报告。

莱芜王耀武担心被围被围,陈诚只要派兵接应即可,陈诚反而让蒋介石施压,靠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来解决问题。尤其是前线指挥员一提出要退却,高级指挥员就显得特别刚愎自用,哪怕勇猛如张灵甫的在孟良崮的退却要求都不能被上级信任。主因是高级将领指挥的不是自己基本部队,总希望建功立业,不信任下级指挥员的建议,说下级胆小如鼠,喜欢叫苦。后来李仙洲也这么说守卫口镇的曹振铎的。

这就是散户心理,买了股票希望它天天上涨,小涨之后开始下降,觉得没问题再坚持一下还会涨的,结果迎来了跌停板。如果你是股民,我相信你一定能理解这段话。

3. 蒋介石的指挥和手令问题

蒋介石的手令本来是个杀手锏,起到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作用。手令用得不好搞得前线很乱。蒋介石的手令一会儿投给王耀武,一会儿投给李仙洲,因为为尊者讳和没有原稿,王李都没在回忆录里提到太多太详细,但是蒋介石的手令干扰了王李的判断是个绝对发生的事情。命令这个东西不能解决前线的困难,基本就是给前线打气,鼓励蛮干硬干,实际上不影响战争结果。

说到蒋介石的手令问题,蒋给你投手令是瞧得起你。等到孟良崮第一天,本来74师形势不好,攻守之势难以确定。蒋马上来一份电报,又是忧怕74师无法坚守,又是喜,喜的是终于抓住华野主力了,希望张灵甫坚持。但是蒋这个时候只顾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改为看戏了,天真的等待天上掉馅饼。如果和莱芜一样把陈诚派到现场督战协调,督促援军急进可能还要好些。这个时候蒋只说不做,既不到徐州督战,也不到战场上空视察,也不空投手令给各个军长了,就让汤恩伯指挥,每天就是催促汤恩伯,给汤恩伯手令。这是要锻炼汤恩伯的大兵团指挥能力啊。可惜,汤恩伯能力不够啊。最后74师完蛋了,把陈诚派到现场收容伤兵。

孟良崮被围,蒋把王接来南京,问问该怎么救74师。其实根本就不是这个目的,是蒋介石3个月前莱芜在王耀武面前丢了面子,这次刚刚有点儿小成果,想炫耀一下,想听王耀武给蒋背书说74师肯定能完成任务,蒋介石是多么正确的。

王耀武提出正确建议,集中全国空军轰炸孟良崮周围的建议被当然无视了。因为蒋说轰炸太猛怕共军跑了。实际上孟良崮周围都是解放军的人和炮兵,只要地毯轰炸,就能多次瓦解共军攻势。蒋介石认为王耀武对自己来不到盲从的地步,特意来教育一下王耀武的,王耀武不管提出什么实际建议都不会被蒋采纳的,王耀武不明白这点,还是不会当官,

可惜打脸来得太快,蒋钓鱼不成,把家底的进口鱼竿让鱼给带跑了。

假话,空话,套话的蒋介石把相信他的张灵甫给忽悠了,什么中心开花,张灵甫先占住垛庄,和黄百韬连起来,保住后路要紧。

通宝推:桥上,
家园 人才要用在适合的地方

陈诚是蒋介石的周恩来吗?能和周恩来比吗?

见前补充 4971390
家园 蒋是抓不到战机,能力有限

总是在不该下命令的时候,态势崩坏的时候下,要么就是盲目的希望,做不到的东西他非要做。

不知道军队的能力,好吧,军队是有能力的,只是掺杂太多。

通宝推:网海,
家园 几乎了吧,资历差一点,最初他是学生,周是老师

而且周起点太高,自己有势力。

陈诚完全依附于蒋。

不同,没有形成接近蒋权力的状态,所以大家不服陈诚,陈诚无法整合蒋体系。

很多人比陈诚几乎差不多。

比如胡宗南,还领军,原则上蒋介石不愿意军人能打。

通宝推:网海,
家园 王耀武也许不是不明白,而是对党国还有点愚忠
通宝推:网海,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