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古诗词一字之差,哪个意境更好? -- 俺老孫

共:💬119 🌺56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然而唐代并没有“寒山寺”

“寒山寺”主要是为了和”霜满天“对仗,唐代苏州(甚至全国)都没有叫”寒山寺“的寺庙,”寒山寺“、”乌啼桥“、甚至”枫桥“都是后来因为这首诗才有的名字。

这首诗的原名叫《夜泊松江》,也就是说作者是在”松江“(现在的吴淞江)上,而现在的枫桥景区(包括”寒山寺“)在上塘河附近,而上塘河是大运河的支流,和吴淞江没多大关系。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这首诗的名字变成了《枫桥夜泊》,从而引出一系列新的解读。

通宝推:桥上,
家园 哈,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不上黄沙上?

就从地理讲,黄土高坡那可是高原。黄河著名的几字大拐弯先北上再南下,兰州海拔高度1500-2000米,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在河南成悬河 天上河。

“一片孤城万仞山”讲明是大全景 无人机视角,那么自然也是大视角下的黄河,一路北上 远接天边。往南更高,黄河发源青藏巴颜喀拉山。

通宝推:铁手,
家园 黄沙直上白云是典型沙尘暴场景

但古代一般人没见过没法想象,不能共鸣

而黄河远上,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立即有了画面感

抛开君恩不及这些深层次类似穿凿附会的解读,一般人哪怕小学生看过这样画面感十足,文字浅显含义隽永的诗也会印象深刻

所以我觉得作者写的应该是 黄沙直上(他可能和边塞人士交流获知),但人民群众不理解不喜欢,改成了 黄河远上

结果大行其道,就跟李白的原诗“举头望山月”,今本做 举头望明月 类似的,虽不忠于原著,但人民喜欢

家园 你分析古诗用无人机全景视角去套古人的思维?

王之涣听了你的解读都会一脸懵逼。

对古诗的解读各人有各自的理解角度,这个本无可厚非,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最基本的原则还是要说得通逻辑,更重要的是回到诗人的历史环境中去理解写诗的逻辑,而不是自己强行解读。像你这样把“一片孤城万仞山”讲明是大全景 无人机视角,就属于自作多情了,诗人是不会有这种写作思维的,更何况如果是大全景 无人机视角,从高空看过去,更不可能有什么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感觉了。

家园 你的解读逻辑让人有莫名其妙的感觉

先说“黄沙直上白云是典型沙尘暴场景,但古代一般人没见过没法想象,不能共鸣”

直接否定了黄沙直上的可能,最后又写“所以我觉得作者写的应该是 黄沙直上(他可能和边塞人士交流获知),但人民群众不理解不喜欢,改成了 黄河远上”

因为都没有,如何出来的所以呢?既然黄沙直上是古人没法想象的场景,你的所以从何而来?

而脱离全诗去就某一句去解读,其实是最不可取的,诗人写诗全诗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句都是为全诗服务的,前面两句写景,与后面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如果没有呼应的意思在里面,是看不出什么必然联系的。

各自对古诗理解不同,这是正常的,毕竟每个读者的见识认知都不同,读诗的心境也不同,但起码要符合逻辑,自圆其说。

至于说“君恩不及这些深层次类似穿凿附会的解读”,属于对此诗的完全不了解了,事实上很多诗集对此诗的评点都是关于这点的。只不过后人只会背诵,流于词句隽永的表现,而忽视了诗的内涵了。

《唐诗正声》:吴逸一评:神气内敛,骨力全融,意沉而调响。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

《升庵诗话》: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唐诗镜》:此是怨词,思巧格老,跨绝人远矣。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一语不及征人,而征人之苦可想。

《唐诗训解》:句奇,意奇。

《唐风定》:字字雄浑,可与王翰《凉州》比美。

《唐诗摘钞》:王龙标“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李君虞“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与此并同一意,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须”二字略略见意故耳。

《而庵说唐诗》:此诗只要说玉门关外之苦而苦见矣。风致绝人,真好诗。

《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状凉州之险恶也。笛中有《折柳曲》,然春光已不到,尚何须作杨柳之怨乎?明说边境苦寒,阳和不至,措词宛委,深耐人思。

《一瓢诗话》:“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苦思妙响,尤得风人之旨。

《唐诗别裁》:李于鳞推王昌龄“秦时明月”为压卷。王元美推王翰“葡萄美酒”为压卷。王渔洋则云:“必求压卷,王维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龄之“奉帚平明”、王之涣之“黄河远上”其庶几乎!而终唐之世,绝句亦无出四章之右者矣。”

家园 为什么不是笔直长路,漫漫黄沙,直上云间呢

“黄河远上白云间”,画面是一条蜿蜒的黄河,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上的白云之间。

“黄沙直上白云间”,就是一条笔直的长路,扬起黄沙伴着旅人,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上的白云之间。

我是更喜欢“黄河远上”的。事实上,今天的流行版本是“黄河远上”,也可以看作千百年来众多读者集体用记忆、传诵和教育投票筛选的结果。

家园 “塞”就是长城

“塞”就是长城。秋到沈阳,那就是看塞上红叶;在北京香山,那就不好意思说看塞上红叶了吧。

“塞上”、“塞下”还有一点攻守之势的差别,以及由此带来的情绪差别。“塞下秋来风景异”与“浊酒一杯家万里”“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情绪更一致些。要是“塞上秋来风景异”,那可能要搭“万木霜天红烂漫”“他日活捉XXX”。

家园 不一样吗?

不都是结束,完结,完全之意么?

了无生趣,了无音讯,了无踪迹,意不都一样么?

匿名 以无人之境入有人之境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半夜,离家,孤寂,以无人之境入有人之境

,夜半钟声才如此动人。

家园 塞上到张家口就差不多了,沈阳太远了

今天的中国地图,对大家的历史地理,有严重的干扰。

-------

长城历史上是贴近本土的防线。

以北京八达岭长城一带为例,塞下是南口,塞上是延庆,最多到张家口就到头了。

南口是塞下,不代表30公里外的香山也是赛下。

香山已经是核心汉地了。

-------

北京历史上有几个古迹,延庆(赛外)的古崖居,山戎文化陈列馆,跟长城内部的文化,完全不同。

尤其是古崖居,离汉族核心区这么近,在古代长期都不为人所知。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建的?历史上属于那个部落?

家园 逻辑是有一丢丢绕。关键在“恍若”二字。

在张冠道晃悠,有些像在塞上行走。“恍若”说明不是“塞上”。所以,只能是“塞下”了。张冠道在陕北,如果这地能用“塞上”的话,教员的诗将会是:

踟蹰张冠道,潇洒塞上行。哈哈!

通宝推:铁手,
家园 这样重点就是”道路“了

笔直的长路上铺满黄沙,但不可能只有大路上才有黄沙,旁边也有,所以重点不能是”黄沙“只能是”道路“,而用”黄沙“指代”道路“又不太妥当。最终写出来应该是类似“远上寒山石径斜”的感觉。

.

不过话说回来这条长路可能还真的有。《魏略·西戎传》中说:

从敦煌玉门关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庐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到龟兹,到葱岭,为中道。从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壁三陇沙及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

实际上南道是从敦煌(沙州)出发的,并不经过玉门关,而新道从玉门关到时高昌这段,又称”大海道“,从地图上看是非常”直“的,是古代敦煌-哈密-吐鲁番之间最近的一条道路,在古代可能只有”秦直道“有这么”直“。唐代称这条路为”大海道“(此处的”海“是”沙海“的意思)。

唐《西州图经》记载:

大海道。右道出柳中县(今鲁克沁)界,东南向沙州(今敦煌)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 ,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

这条路后来淹没无踪,近年来又被考证出来并成了热门自驾游路线之一。

.

其实丝绸之路在汉代以前早就事实上存在了。秦朝就有”西方道“。而更早的西周穆王西征也能循此直到中亚。有人推测周穆王回师的时候走的就是”大海道“。

而且那时候路况应该还算不错,至少能让周穆王的车兵通过。怎么确定是车兵呢?首先穆王本身就有”八骏“,就是用来拉战车的,但拉的不是一辆车而是两辆。

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赤骥之驷,造父为御,南征翔行,迳绝翟道,升于太行,南济于河。

癸酉,天子命驾八骏之乘,右服骝而左绿耳,右骖赤而左白亻莪。天子主车,造父为御,为右。次车之乘,右服渠黄而左踰轮,右骖盗骊而左山子。柏夭主车,参百为御,奔戎为右,天子乃遂东南翔行,驰驱千里,至于巨蒐氏。

有一次在沙漠中穆王口渴,曾在”次车“中的为”右“的奔戎曾杀了一匹拉车的战马用血给他解渴。

辛丑,天子渴于沙衍,求饮未至。七萃之士高奔戎刺其左骖之颈,取其青血以饮天子。天子美之,乃赐奔戎佩玉一只。奔戎再拜䭫首。天子乃遂南征。

但这件事可能发生在上面那段之前,被杀的“左骖”应该是“奔戎”,而他也因这件事而成为周穆王”次车“的”右“。有人推测,这件事有可能就发生在大海道上的库木塔格沙漠中,时间是穆王十四年。按张闻玉的推算,武王灭商是公元前1106年,一百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006年穆王即位,穆王十四年就是公元前993年。

周穆王”西征“过程中,经常接受当地的”献“,并且还有回”赐“。比如:

甲戌,至于赤乌。赤乌之人丌献酒千斛于天子。食马九百,羊牛三千,穄麦百载。天子使祭父受之,曰:赤乌氏先出自周宗,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诏以金刃之刑,贿用周室之璧,封丌璧臣长季绰于舂山之虱,妻以元女,诏以玉石之刑,以为周室主。天子乃赐赤乌之人丌默乘四,黄金四十镒,贝带五十,朱三百裹。

这种“献”和”赐“可以理解成早期的朝贡体系,但也可以理解成是贸易关系。因为周穆王收到的大多是马、牛、羊之类的实物,而付出的大多是金、贝、布等有货币属性的东西。这说明早在汉代之前几百年丝绸之路上贸易就已经很兴盛了。

通宝推:俺老孫,铁手,燕人,
家园 没见过没法想象的是普通读者

作者是可以通过广阔交游了解 黄沙直上白云 场景的,但一般读者应该做不到!不能引起读者共鸣,诗如何能被流传至今?

我猜猜有啥不行的!

后面你引的那堆里,没提君恩的也不是一个两个呀

《唐诗镜》:此是怨词,思巧格老,跨绝人远矣。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一语不及征人,而征人之苦可想

家园 了放在词头这个用法后面跟的都是否定词,

了无生趣,了无音讯,了无踪迹,还有“了不知……”,用在“雄姿英发”前面真是“了不知所云”。

家园 诗词一字之差,作者表达的意思有何不同

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是主席为杨开慧烈士写的悼亡词,公开发表的版本如下: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然而据主席身边人回忆,后来得到李淑一提供主席手书原件证明,有一字之差:

我失杨花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据当事人回忆,曾问主席为何从“杨花”改为“骄杨”。主席说:女子为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

杨开慧烈士不只是主席的爱人,更是革命伴侣!

五十年代曾有谣言说杨开慧烈士是因和主席革命观念不同,反对武装斗争,所以和主席分开的——我妈说的,她说她中学老师就是这么教的,当然这个老师后来成了“右派”!

八十年代修缮板苍故居时发现的杨开慧烈士遗稿无疑驳斥了所有的谣言。遗憾的是老人家没有看到!

我想“杨花”是一个男人对自己的挚爱的悼念;而“骄杨”是革命领袖对自己的革命伴侣的颂扬!

多希望能像网文作者写的:“…让这个世界对某些人温柔一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