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说说曹叡不为曹丕送葬这件事 -- gb2312

共:💬19 🌺187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说说曹叡不为曹丕送葬这件事

《三国志》记载曹丕之死:

丁巳,帝崩于嘉福殿,时年四十。六月戊寅,葬首阳陵。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

也就是说,曹丕是黄初七年五月死的,六月安葬在首阳陵。

重点是下面这句:

魏氏春秋曰:明帝将送葬,曹真、陈群、王朗等以暑热固谏,乃止。

魏明帝曹叡要给曹丕送葬,但是因为天气热,在大臣的建议下,就没去。

这也太离谱了。阴历六月份是有点热,但是也没听说过就因为天气热,大臣就劝国君不要给亲爹送葬的事。

以至于孙胜忍不住评论说:

魏氏之德,仍世不基矣。昔华元厚葬,君子以为弃君於恶,群等之谏,弃孰甚焉!

大意是:以前华元厚葬自己的君主,是“弃君於恶”,是一种恶行。现在陈群等人劝曹叡不为曹丕送葬,是更严重的一种恶行。难怪曹魏的国祚不长久。

仔细想一想,陈群等人的做法很可疑。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陈群等人并没有主动劝说曹叡不为曹丕送葬的理由,他们这种“劝说”很可能是被动的。

《魏氏春秋》这个记载很可能是倒因为果。

也就是:因为曹叡坚决不肯为曹丕送葬,陈群等人才不得不为曹叡找个“暑热”的理由,这个“固谏,乃止”不过是曹叡不肯为曹丕送葬的一个遮羞布。

这种“劝谏”既不合礼法,也不合孝道。曹真、陈群、王朗这三个人就是群臣推举出来背锅的。

那为什么是这三个人背锅?

夏五月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

曹丕死之前,一共指派了四位辅政大臣:曹真,陈群,曹休,司马懿。

排在前面的曹真代表宗室,陈群代表重臣,而王朗名望既高,又有灵活的道德底线,所以说没有比这三个人更适合背锅的了。

那曹叡又为什么不愿意为曹丕送葬呢?

据《三国志》记载:

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鄴。

最主要的原因是曹丕在称帝后的第二年,就处死了曹叡的生母甄皇后。

曹叡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据《魏末传》记载:

帝常从文帝猎,见子母鹿。文帝射杀鹿母,使帝射鹿子,帝不从,曰:“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因涕泣。文帝即放弓箭,以此深奇之,而树立之意定。

文中曹叡所说:“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是曹丕和曹叡父子之间的隔阂的既生动又深刻的写照。

至于文中说曹丕“以此深奇之,而树立之意定。”,也就是通过这件事,决定立曹叡为储君,则不符合事实。实际上,曹丕一直到病危,才决定立曹叡为皇太子的,这也可能是宗室和重臣一起争取的结果。

而曹叡没有为曹丕送葬这件事,也说明了他最终也没有原谅曹丕。

最后值得一说是曹丕在称帝第三年所作的《终制》,也就是自己死后的安排,这个文章很多段落都很有意思: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未有不亡之国”的说法古已有之,“亦无不掘之墓也”的说法则是曹丕原创。

这句是真理,几千年来,你即便逃得过私人盗墓,也逃不过官方考古。

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

曹丕能认识到这个真理,大概和曹魏政权的盗墓行为有关。陈琳在《讨曹操檄》中说,曹操专门设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务,用盗墓所得的财物来解决军费问题,曹丕亲眼所见的实例大概不少。

所以曹丕不主张厚葬,不在坟墓中放任何财宝,不在墓葬上面立标志物,甚至不让后人到墓地祭祀,主要也是怕被后人挖出来。

史书说曹丕死后,“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也就是确实是按照他写的《终制》来办理殡葬事宜的,这也算是如其所愿。不过亲儿子曹叡没为他送葬这件事,他自己大概也没想到吧。

唯一值得安慰的,大概是一直被他严密防备和打压的亲弟弟曹植,在他死后倒是很难过,还为他写了一篇华丽的祭文:

鄄城侯植为诔曰:“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崩山陨霜,阳精薄景,五纬错行,百姓呼嗟,万国悲伤,若丧考妣……

这也算是世事难料吧。

通宝推:onlookor,桥上,张新泉,铁手,回车,大眼,不远攸高,
家园 曹丕的所谓好色

,本质问题其实是子嗣不多。

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祀还在戎先,古今中外,继承人问题从来都是政治上的第一问题。

子嗣不多,从来都是历代皇帝最大难题之一。

在三国战乱、瘟疫频仍的乱世,这个问题更要命。

汉末三国时代,末世感是世人共同的强烈感受。

皇室、贵族与平民在这方面没什么两样。

避世修仙谈玄,乱服石散、符水一直都普遍流行。

医圣张仲景家族,世二千石,算是高门大族了,但瘟疫一来死亡十之七八。这还是家族中有医学传承的上层社会家族。

曹操儿子死于战争、瘟疫的都有,本就没几个。

曹叡自己没有儿子后,还不也是废后赐死,也乱搞一堆女人。

他自己(35岁)死得比曹丕(39、40岁)快,比他爹还更英年就早逝了么。

曹操最终选曹丕继位,曹叡本身就是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所谓"看世孙"嘛。

曹操喜欢他,说是家族三代基业有保障了。

史书野史中,好人妻的曹操曹丕父子互相搞对方的老婆。有些太丑化了。

好人妻也是时代特色。

乱世瘟疫时代,人妻活下来,养出子嗣的概率都更高。

与其说是曹氏性癖独特,不如说是基因为了提高遗传概率,在暗中决策。

袁绍死曹操北伐时,曹丕才十五岁。他纳比自己大四岁的甄氏,要算青少年小鲜肉被"老牛"少妇啃了嫩草。

通宝推:燕人,
家园 为啥要叫首阳陵?伯夷叔齐在首阳山

不食周粟

曹丕逼着汉献帝退位,然后也去首阳,这不是自我打脸?

也许是被一个似粉实黑的给坑了,曹家写诗行,也许历史没学好……

家园 会不会就是严格执行“终制”精神呢

曹丕在终制里面说,

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

既然曹丕不想让人知道他的墓葬所在,那么葬礼就应该悄悄的办,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可如果曹睿去送葬的话,因为皇帝出行有一套规矩,少不了大队人马,皇帝都去了,群臣是不是也要跟着,保卫工作是不是也要跟上,皇帝刚继位,天下未稳,又不可能让皇帝一个人去。所以这些问题,都是陈群他们需要考虑的。

可能考虑来考虑去,陈群他们觉得还是曹睿不送葬最好,反正曹丕的意思是悄悄地办葬礼,曹睿有没有送葬,外面的人又不知道。

家园 曹氏兄弟叔侄之间,可能不是那么凉薄

曹植给曹丕写诔,后来曹叡女儿早夭,痛心不得了,嫌自己写的诔文不够好,专门给曹植下诏让他再写一篇。

总的感觉,曹氏兄弟叔侄之间,虽有防范,大概仍是汉家制度人情范围之内的。到了司马氏,才是兄弟亲戚之间,互相屠戮,毫无底线,亦无遮掩。

家园 有几个原因

1.如果是依照《终制》不去送葬,陈群等人就直接说依照《终制》就可以了,不用再找个“暑热”的理由,这个理由也很不充分。

2.曹叡给汉献帝送葬,就很隆重。

据《献帝传》,汉献帝死后:

帝变服,率群臣哭之,使使持节行司徒太常和洽吊祭,又使持节行大司空大司农崔林监护丧事。

汉献帝的葬礼:

八月壬申,葬于山阳国,陵曰禅陵,置园邑。葬之日,帝制锡衰弁绖,哭之恸。

无论中外,葬礼都是很重要的仪式。

对比一下汉献帝和曹丕的葬礼,简直了……

家园 感觉曹丕处处想学汉文帝

庙号为魏文帝,大约也是群臣知道他的心意按他的意思办。

但他其实又处处学谁都学得都不象。

汉文帝也是杀老婆儿子、搞薄葬的。

曹丕篡汉,得国不正后的政权合法性问题,始终是曹魏政权最头痛的课题。

他为了学舜帝禅让,还让姐夫君父汉献帝赏两个女儿给他做妃。

办完这些粗陋至极的高仿形似政治动作,他还自称尧舜之事吾知之矣。

简直是蠢到了让人恶心的程度。

尧舜禹时代也许真地是旁系亲属之间在玩推举禅让,但那时代那一系列政治举措都有其特定意涵,甚至都属于进步。

到了两千年后的汉代,经过千年周礼四百年汉儒独尊之后,这些就绝对属于乱伦了。

曹叡托孤,也仿刘备白帝城,同样是照抄而不知其本质。

季汉君臣立国之本就在于忠义,汉贼不两立,根本就在于此。

你一个篡汉的贼子却玩这一套,除了恶心自己和别人,还想收获什么?

曹家三代,一代不如一代。

孙刘两家表面亦然,但人家第三代里真地都还算可以。起码寿命上正常。

曹家的寿命,就根本玩不过忍者神龟司马氏老乌龟。

最后成为刘孙曹魏蜀吴三家里最惨的一家,也算天意如此了。

古人重视死葬,说到底也是为了儿孙们活人们家族的继承、寿命。

曹家在死葬上,从曹操开始就没什么好东西。毫州的曹操家族墓地现在是公园,暴发户与小家子气都十足。

最后也是高平陵之变亡国灭族。

由来有自。

家园 唐以前的史书

大都以当时的史官记载编纂而成,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的《魏氏春秋》,就是曹魏的史官记载。

在曹睿送葬这件事上,《魏氏春秋》记载的很清楚:

明帝将送葬,曹真、陈羣、王朗等以暑热固谏,乃止。

如果曹睿不愿去送葬,那么曹真他们的“固谏”,也就是一再反对这件事,就无从谈起,那么,这条记载就属于曹魏史官的编造。既然这条记载都是假的,也就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确实有这件事,但却是曹真他们配合曹睿演了一场戏。不过从常理来说,这种可能也不大。因为如果曹睿不愿去给曹丕送葬,意味着他对曹丕不尊重,那么曹真他们会想,既然你对老皇帝都是这个态度,我们作为顾命大臣,岂不是更没放在眼里,还要我们配合你演戏,怎么可能!从曹睿来讲,刚上位,在位子还未稳当情况下,也不可能对顾命大臣随意摆布。

所以,我觉得曹睿还是真心想去送葬,而且是在严格按照曹丕“终制”精神的情况下,自己带着尽可能少的人去送葬,曹真他们呢,估计会说,陛下孝心感昭天地,但是老皇帝有遗言要遵守,天气这么热,你要只带几个人去,万一服务保障跟不上,有个好歹,我等如何向老皇帝交代。

陈寿应该对此比较理解,所以在《三国志》里面说这件事时,强调“终制从事”,就是说,一切都按照曹丕的意思办,包括曹睿没去送葬。

自殡及葬,皆以终制从事。

至于东晋的孙盛拿曹睿没送葬来贬低曹魏,说,

魏氏之德,仍世不基矣

则是明显站在司马氏政权的立场,贬魏褒晋。因为曹魏和司马氏,在对待礼教方面,确实有很大区别,老曹家不太讲礼教那一套,而身为豪门大族的司马氏,就比较在意这些。

另外,曹睿厚葬汉献帝,是政治需要,他将汉献帝比作尧,尧禅让给舜,汉献帝禅让给曹丕,自然曹丕就是舜了,这是为曹魏政权找合法性,两者不可比。

先帝命公行汉正朔,郊天祀祖以天子之礼,言事不称臣,此舜事尧之义也。昔放勋殂落,四海如丧考妣,遏密八音,明丧葬之礼同于王者也。

通宝推:onlookor,铁手,
家园 曹氏父子文学修养那么高

但干的事,比历史上很多目不识丁的军阀都低。可见,后天的教育文化的作用,真比不上先天的本性。中国古代的株连,还是有一定道理,坏种是有遗传性,也是一窝窝存在的。

家园 曹氏一族本就是奇葩的综合体,有任何事都不奇怪

比如曹操的曾祖父叫曹节,曹操的女儿也叫曹节。

曹操的三个女儿嫁给了汉献帝,曹丕则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纳入宫中。

而曹氏一族的亲情淡漠,互相间残暴对待则是常态。这些有空细细扒一扒。

至于说曹丕的“所谓好色,本质问题其实是子嗣不多。曹操儿子死于战争、瘟疫的都有,本就没几个。”这个不尽然。毕竟曹操有25个儿子,6-7个女儿,即使有夭折的,成年儿子也有11个了,但曹操依然喜欢人妻。甚至杜夫人差点还被关羽抢走。

你以为的人妻是现代20多岁结婚,生完儿女30或者40岁的中年妇女黄脸婆,但其实不是。按照汉例,女子13则可以出嫁,生育后年轻的不过十八九,大点不过20出头,正是女人各方面都成熟的时期。所谓男人永远喜欢18岁的女人,这才是真相。

通宝推:燕人,
家园 曹操曾祖父叫曹萌的可能性更大

曹操曾祖父的名字在裴松之给《三国志·卷一·》作注的时候,注引司马彪《续汉书》记作“曹節”。司马彪的书在初唐到盛唐期间可以确定尚存,武德年间编纂的《艺文类聚·卷九十四》注引司马彪《续汉书》则为“曹萌”。两书所引均为邻人丢失猪只后误索曹家猪只的故事,显然引自司马彪书的同一段落。“萌”与“節”手书相似,而《三国志》流传甚广,抄写手误将“萌”抄作“節”是完全可能的。此外,考虑到“節”是汉魏六朝的常见字(经常出现的“使持節xxxx”),所以“萌”误抄成“節”的可能性要远高于反过来抄错的可能性。

通宝推:桥上,铁手,
家园 这种说法是早已有之的普遍说法,但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

这种说法最早出自清朝,清侯康在《三国志补注续》中写:“若腾父名节,操不应复以名其女。”并表示曹家如果是汉人,那应该考虑避讳问题,不可能给女儿起祖宗名讳 。

清朝梁章钜猜测:“《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引《续汉书》为“曹腾父萌”,节(節)、萌字形相近,或本作“萌”,而误作“节”欤?

这两人的推断都是没有证据的猜测,属于只及一点不及其余的猜测,很容易证伪。

其一,曹腾父亲字元伟或者符伟,这是确凿无疑的。古人的字跟名都是有关联的,这个也是基本常识。比如张飞字翼德,岳飞字鹏举。再看元伟或者符伟的字义:伟,大也。符,节也。节,高峻貌。节和符是一个意思,节和伟也都有高大的含义,叫曹节的话,名和字可以对上,但叫曹萌的话,和元伟、符伟就对不上了。

其二,曹家取名跟祖辈重名不是个例。比如叫曹鼎的就有很多。

第一个就是曹腾的弟弟。也就是曹操的祖父辈。

《后汉书》:劾奏河间相曹鼎臧罪千万。鼎者,中堂侍腾之弟也

第二个是曹洪的伯父。也就是曹操的父辈。

《三国志曹洪传》注引《魏书》:洪伯父鼎为尚书令,任洪为蕲春长”。

第三个就是近代发掘曹操家族墓中,又发现了“吴郡太守曹鼎”的记载,指向曹休祖父。而曹休是曹操的养子,此人应该是曹操的父辈。有可能是前面讲的曹洪的伯父,也可能不是。

《三国志·曹休传》:休祖父为吴郡太守。

第四个同样是发掘曹操家族墓中,发现墓砖中还记载一位会稽郡太守曹鼎。亳州博物馆名誉馆长李灿考证后认为应该是曹腾的另外三位兄长之一的后人。

无论二三是否是同一人,至少曹操的祖辈、父辈均有叫曹鼎的。

其三,曹操的另一个女儿曹宪也可能是重名。

在亳州的曹氏家族墓群中有一个曹宪墓。曹宪嫁给了汉献帝,按理死后不应再跟曹氏家族葬在一起的。而且曹宪墓出土文物中也不见女性用品,全是生产捕猎用的陶磨陶狗,以及铁锏、铜刀一类的兵器。显然这不是女子的墓穴。

其四,曹家从来不讲究避讳。

比如曹操直言祖宗名字。

曹操《求才令》: 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

《三国志》将曹操的先祖追溯到西汉开国功臣曹参。按理曹操提及先祖应该避讳,不过考虑操父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原来可能不姓曹,因此曹操与曹参可能并没有血缘关系。内心不拿曹参当回事,倒也情有可原。

而曹操的亲儿子曹丕也不避讳父名。比如他写了一本书叫《士操》。这让古人也奇怪,百思不得其解。

《隋志》:《士操》一卷,魏文帝撰。

姚振宗曰:魏武讳操,而魏文著书不讳操,未喻其故。

曹操与曹参没有血缘关系,内心不拿曹参当回事,倒也情有可原。曹丕可是曹操的亲儿子,也不拿曹操当回事,有点说不通了。除非不是亲生的?此事后面有空细细扒。

综合以上四点,曹操曾祖父叫曹节的可能性更大。

通宝推:燕人,桥上,铁手,张新泉,
家园 有没有可能是司马一家对曹家的抹黑?

要说得国不正,曹魏和司马晋都一样,尤其是司马,更有理由抹黑曹魏来为自己取带曹魏多一点正当性,以此收拢民心。所谓负负得正。

不过,从汉末到唐初的乱世,也确实能反映出基本价值观念在民心取向中的重要性。

家园 可能性不大

后世研究三国历史大多依据的是《三国志》,陈寿在此书中是尊曹抑刘孙的,曹操传记为皇帝本纪,刘孙传记是诸侯大臣的列传 。更主要的是,一般抹黑只能是从黑的角度去解读,不可能凭空虚构事实。曹家的黑历史很多都是基本事实,而非后人抹黑。

《三国志》:武宣卞皇后,琅邪开阳人,文帝母也。本倡家,年二十,太祖于谯纳后为妾。

倡娼相通。曹丕以下都有这种基因,好色淫乱其实也不奇怪了。

家园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魏氏春秋》的作者就是孙盛吧?

据百度百科:《魏氏春秋》是东晋史学家孙盛撰写的书籍,二十卷,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的是三国曹魏政权之事。

《魏氏春秋》是曹魏的史官记载,请问有何依据?

另外,本朝史书大概率会美化本朝历史。

比如《魏略》记载赤壁之战,还说曹操是“烧船自退”呢。

这里面曹操撤退事实,究竟是不是“烧船自退”就大可以商榷。

同理,《魏氏春秋》这句记载,曹叡没给曹丕送葬是事实,他为什么没给曹丕送葬的原因大可以商榷。

曹丕的《终制》只说丧事要简办,从来没说儿子不要给自己送葬。

“察今可以知古,察己可以知人”

天下有几个儿子,老爹说丧事要简办,就决定不给老爹送葬的?

天下有几个儿子,别人劝两句,就决定不给老爹送葬的?

这就是曹叡自己不想去,怨恨曹丕杀了自己的母亲。

再举个反例:

孔子一生碰壁,都是不怨天,不尤人。

听说颜回去世了,忍不住脱口说了句:“天丧予”。

然后颜回的同学们,就把孔子的车卖了,要给颜回厚葬。

孔子说:我是一贯反对厚葬的,厚葬颜回都是你们自作主张。

然后大家就把颜回厚葬了。

这就是真的有感情,一定会在行动上体现出来。

还有就是毛主席,周总理去世以后,你说什么都不重要,万人空巷大家也都要送一程……

(近期 cchehe.net 国内似乎需要梯子才能访问,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问题? )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