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新版古典决战:亚力山大征战记之吉达斯浦战役 -- 史鉴

共:💬36 🌺1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麦帅和野熊都有道理,主要是印度人太不争气了。

亚力山大渡河地点大概距离印度大营17公里。这个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骑兵20分钟肯定到,步兵得走3个小时。所以波鲁士的保守使他错失了最佳战机。印度哨兵发现马其顿渡河部队时,马其顿绝大多数部队仍然在大河心岛上,亚力山大和一部分骑兵在第二个岛上。假设印度哨兵快马回报,波鲁士20分钟以后就能得知消息,如果他立刻命令骑兵和战车倾巢而出,部队准备20分钟,行进20分钟,所以我推算印度军队可以在一个小时里面到底登陆点。这个时候马其顿军队能上来多少人?我估计最多几百斯基泰骑兵而已,那能顶什么用?结果波鲁士花了好几个小时考虑(估计开了个作战会议),然后派侦察部队去的时候,马其顿所有的骑兵都已经上岸,步兵多数上岸,这就没法阻击了。

波鲁士的谨慎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对岸马其顿牵制部队的动静也不小,这是他能够亲眼看到的。哨兵报告的情况,他是否完全相信还是个问题。这个时候考虑一下,听取部下意见也无可厚非,但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应该意识到面临的危险,当断不断,必受其患。波鲁士的统帅能力比亚力山大就差在这里,后者看到印度哨兵发现自己,立刻下令涉水强渡,他就没有召集将领讨论一下,搞个民主决议,因为他知道何时应该当机立断。

家园 如果印度人发现马其顿人渡河后,后撤一段距离重新选择战场如何
家园 福勒分析,波鲁士有六种应对选择,都很被动。

1. 波鲁士如果按兵不动不予理会,亚历山大就会运动到他的侧背发动进攻,然后牵制部队过河夹击;

2.波鲁士全军离开营地,应战亚历山大,克拉特罗牵制部队就会过河攻击他的背后;

3.波鲁士原地布阵,排列两条战线,一条面对克拉特罗牵制部队,一条面对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会用步兵正面进攻,骑兵迂回侧后;

4. 波鲁士留下一支部队防守克拉特罗,主力应战亚历山大,这是实际发生的情况,的确避免了遭到夹击;

5.波鲁士向南撤退,亚历山大会以骑兵追上来截击,然后克拉特罗部队过河攻其侧背;

6.波鲁士向东撤退,同上。

其实撤退是最差的选择,因为印军以步兵为主,行动缓慢,亚历山大肯定会率领骑兵猛追,如果印度军队在行军途中遭到马其顿骑兵的打击,根本没有时间再布阵,将很容易溃散。所以这样看来,波鲁士错失阻击亚历山大半渡的机会以后,做出的选择是最好的一个。

家园 我觉得他分析得有问题

1. 波鲁士如果按兵不动不予理会,亚历山大就会运动到他的侧背发动进攻,然后牵制部队过河夹击;

这一条没问题。

2.波鲁士全军离开营地,应战亚历山大,克拉特罗牵制部队就会过河攻击他的背后;

马其顿人两军分离太远,无法互相呼应,因为看不见。印度人完全可以用少量疑兵骗过克拉特罗所部。只有绝顶笨蛋才会当着敌人面不作掩饰的拔营。

3.波鲁士原地布阵,排列两条战线,一条面对克拉特罗牵制部队,一条面对亚历山大。亚历山大会用步兵正面进攻,骑兵迂回侧后;

这是更蠢的做法,不明白西方历史学家为何如此轻视东方人。

4. 波鲁士留下一支部队防守克拉特罗,主力应战亚历山大,这是实际发生的情况,的确避免了遭到夹击;

前面讨论过了。

5.波鲁士向南撤退,亚历山大会以骑兵追上来截击,然后克拉特罗部队过河攻其侧背;

6.波鲁士向东撤退,同上。

其实撤退是最差的选择,因为印军以步兵为主,行动缓慢,亚历山大肯定会率领骑兵猛追,如果印度军队在行军途中遭到马其顿骑兵的打击,根本没有时间再布阵,将很容易溃散。所以这样看来,波鲁士错失阻击亚历山大半渡的机会以后,做出的选择是最好的一个。

马军隔河相对,如何传递信息?至少不可能迅速有效协同。如果印军得到马军渡河的情报当机立断立即撤退,我看不出马军能够立即追击。

再说,我说印军后撤并不是逃走。而是后退决战。如果印军能够先派遣一部后撤占领有利地形,本队在马军面前从容后撤,当马军骑兵追击到预设阵地迎头痛击之,没准亚历山大会被活捉。

家园 我还是觉得印军后撤比较危险。

此战波鲁士的战略目标就是阻止马其顿军队过河。他最早得知马其顿军队渡河时,不太可能后撤,因为他无法确定过河的敌军是不是主力,不会贸然放弃自己的阵地。等到侦查部队被击溃以后,马其顿骑兵已经逼近,这个时候必须立刻选择地点布阵。波鲁士之所以前进数公里布阵,是因为要掩护河边留守部队,如果南撤或东撤,等于抛弃留守部队,将他们暴露在亚历山大骑兵的锋芒之下。不过波鲁士可以故意牺牲留守部队争取撤退时间,不过这属于未战先逃了,波鲁士估计也不会干。

如果波鲁士全军后撤,吉达斯浦河附近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去哪里都差不多,而且步兵和战象行动缓慢,根本走不多远亚历山大就能赶到,因而非常危险。此时亚历山大距离他不过十几公里,马其顿侦查骑兵发现印度军队后撤以后,一定飞报亚历山大,而亚历山大也一定会率5千骑兵追击(亚历山大登岸以后率骑兵先行,就是准备一旦印度军队撤退,就转入追击),估计半个小时之内就能追上印军。亚历山大的5千骑兵里有1千斯基泰弓箭手和4千近卫骑兵,足以将印军拖住,让印军欲走不得,欲战不能。纠缠两、三个小时,马其顿步兵就能赶到,而此时印度军队已经没有时间布阵,就危在旦夕了。

亚里安记载吉达斯浦河里马其顿的快艇来往穿梭,估计是承担通讯的任务。另外克拉特罗的牵制部队能看到印度军队的动静,如果发现他们离开,肯定要渡河。

所以此战亚历山大的布置的确很高明,如同和高手下象棋,真是把人得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啊。

家园 正文怎么看不见了,这里重贴。

此战波鲁士的战略目标就是阻止马其顿军队过河。他最早得知马其顿军队渡河时,不太可能后撤,因为他无法确定过河的敌军是不是主力,不会贸然放弃自己的阵地。等到侦查部队被击溃以后,马其顿骑兵已经逼近,这个时候必须立刻选择地点布阵。波鲁士之所以前进数公里布阵,是因为要掩护河边留守部队,如果南撤或东撤,等于抛弃留守部队,将他们暴露在亚历山大骑兵的锋芒之下。不过波鲁士可以故意牺牲留守部队争取撤退时间,不过这属于未战先逃了,波鲁士估计也不会干。

如果波鲁士全军后撤,吉达斯浦河附近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去哪里都差不多,而且步兵和战象行动缓慢,根本走不多远亚历山大就能赶到,因而非常危险。此时亚历山大距离他不过十几公里,马其顿侦查骑兵发现印度军队后撤以后,一定飞报亚历山大,而亚历山大也一定会率5千骑兵追击(亚历山大登岸以后率骑兵先行,就是准备一旦印度军队撤退,就转入追击),估计半个小时之内就能追上印军。亚历山大的5千骑兵里有1千斯基泰弓箭手和4千近卫骑兵,足以将印军拖住,让印军欲走不得,欲战不能。纠缠两、三个小时,马其顿步兵就能赶到,而此时印度军队已经没有时间布阵,就危在旦夕了。

亚里安记载吉达斯浦河里马其顿的快艇来往穿梭,估计是承担通讯的任务。另外克拉特罗的牵制部队能看到印度军队的动静,如果发现他们离开,肯定要渡河。

所以此战亚历山大的布置的确很高明,如同和高手下象棋,真是把人得进也不是,退也不是啊。

家园 继续讨论

印军的战略目的不是阻止马其顿人过河,而是消灭侵略者,一劳永逸。

我认为如果印度人一发现马其顿人正在下游迂回就可以立刻组织退兵,而不是先留守一部分人并派出少量侦察部队去送死。这时马其顿人两部分人马分离过远,即便使用快艇上下奔波送信也不会效率很高。

我不知道具体地形,但根据一般的规律,河岸两侧地形必然有高地和崎岖不平的地方,否则不可能形成河道。印军伏兵不需要占领谷口之类的地点。只要配置在一个丘陵的反斜面上让敌军不能在河岸上看到就行了。当马其顿人使用骑兵追击时,很容易展开成疏散队形,当驰过印军埋伏的丘陵时已经无法收拢队伍。这就是印军的机会。

印军在此次战役中似乎根本没有如何与马军交战的预案。遇到突发情况后犹豫迟疑,这说明双方在作战指挥上相差不知一个层次,这是兵败的主要原因。并不一定归于印度战士比马其顿战士单兵作战技巧和勇气差异过大。

马其顿人虽然取胜但我认为其作战部署仍有冒险之嫌。例如对河道的情况显然缺少了解,两部军队之间的协同也缺少实现的规划。留驻河岸大营的马军渡河太晚。如果主力顶不住印军大象的冲击,马其顿人的分兵就是导致灭亡的失策了。

家园 这里有两张吉达斯浦战场的照片,波鲁士的难处一目了然。

我认为波鲁士还是想御敌于国门之外,让亚历山大知难而退,估计还没有消灭马其顿军队的雄心壮志,否则他就诱敌深入了,守河干什么。印度军队在吉达斯浦战场附近不太容易找到理想的伏击地点,即使有丘陵地形的反斜面,但周围地形开阔,马其顿军队可以任意进退,无法形成歼灭机会。再说印度军队无论步兵还是骑兵都不能跟马其顿的步骑兵单独对抗,战象又无法潜伏,所以波鲁士选择阵战也是有道理的,这样各个兵种协同,可以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古典史家对印度士兵的勇敢顽强大多赞赏,印度军队还是输在战术素质和统帅指挥上面。后来孔雀王朝的创始人旃陀罗笈多就击败了塞琉古,可见印度军队指挥得当也是可以打赢马其顿军队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吉达斯浦战役就发生在前方远处的平原上,我是看不出了地势有任何起伏,这种地形除了利用河流阻击,根本无险可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亚力山大渡河的出发点,注意前方就是河心岛,上面的山麓依然可见。

家园 我说说看法

首先说一句,看史鉴兄大作看得心潮澎湃。很少看你这样详细细致地战史介绍。先敬兄一杯茶。

吉达斯浦战役的特点到后来的蒙古西征中,蒙古军队涉渡绍约河的莫希平原战役是一样的,采用分进合击的办法。但是这样做法就有危险就是一旦被对手识破就有被各个击破危险。后来明对后金的萨克浒战役就是一反例。

我提供另几张图,是从google中搜索到的。

战役地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战场实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吉达斯浦战役过程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从战役过程结果来看主要胜在马其顿骑兵机动优势上。波鲁士败在防守阵型中没有能限制对手机动,最终限于被动。既然防守阵型,阵脚没有相应的远程火力配备,骑兵和战车方阵中没有印度长弓手的配合。那么这样布阵就要保证一侧翼不被对手包抄,然后腾出多数力量加强另一侧。当波鲁士看到马其顿骑兵移动,加强一侧就正常了,但问题是兵力加强之后没有动作?防守不等于放弃机动,在远程火力缺乏情况下,骑兵只能通过发挥机动强特长来弥补射程短的缺憾。所以错误之一侧翼骑兵出击迟了,而且缺乏协同,没有后备支援,在双方骑兵交手过程中,本来可以利用战象冲击对手骑兵,同样也堵挡对手骑兵冲击压力限制其机动,但是直到自己骑兵溃败再出击恐怕已经迟了。这是错误之二。这时对手中央也压上来,而且自己的一个侧翼已经被对手击破。这样形势已经很难扭转了。唯一希望是在侧翼彻底崩溃前,集中全力撕裂对手中央阵线。

家园 机动目的

机动的目的在于让对手露出破绽,当然机动本身就是自己也会露出破绽。而自己的破绽就需要更好地机动来弥补。兵无常势,兵贵神速,这两点是亚历山大比他任何敌人都更明白这样道理。

家园 史鉴兄高抬亚历山大阵战了

我看亚历山大阵战可能不能说阵战,应该说野战,擅长的是机动作战。说阵战,他父亲发展的马其顿方阵恐怕才是为了他的胜利奠定了一个基础。而野战,亚历山大能在对手看似铁板一块军阵中找出一丝一毫的破绽,然后打开突破口。具有这样能力绝对就是一优秀统帅标志,象汉尼拔,象拿破仑都是这样。兵无定势,这样不循规蹈矩作战,恐怕也就是他能缔造一个个胜利的原因吧。特别是高加米拉战役,简直是千钧一发的冒险。很难有人能像他那样做。也许这就是命运造就英雄。

家园 楼上兄台说的有道理

后世罗马军团对希腊方阵,就是让希腊方阵战士先前进,在重装压力下,战士体力下降而军阵出现散乱。这时罗马一方才出击。

家园 仁兄高见,咱们的照片同一个来源,呵呵。

我这个古典决战系列下面还有十几个战役,还望多多捧场。印度长弓本来是防守利器,但因为步兵排列在战象后面,弓箭手射界被挡,难以发挥作用,等到双方接阵,弓箭手就派不上用场了。印度骑兵看起来独立作战能力不强,需要战车上面弓箭手的支持,但是战车这个兵种早已过时,弱点太多,真正打起来其实是累赘。战象的问题是笨拙,行动缓慢,指望战象歼灭骑兵,不太现实。所以印度军队面对马其顿军队,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如何击破密集阵,而是如何遏制对方重骑兵的进攻。波鲁士本来打算由紧密排列的战车阻挡马其顿骑兵的冲击,但亚历山大派遣斯基泰骑兵骚扰,让印度骑兵不得不出击,这样就失去了战车和战象的保护。印度骑兵被击溃以后,左翼就洞开,马其顿骑兵自然乘虚而入,向侧背迂回。整个战役中间,马其顿骑兵都没有和战象正面较量,而是运动到侧后攻击步兵和骑兵,这也是非常明智的。

二十多年以后旃陀罗笈多击败了塞琉古,很可能使用了好几百头战象,看来他找到了对付马其顿骑兵的办法。可惜我们对这个战役知之甚少。老兄说亚历山大分兵比较冒险,这难道不是他的特点吗?要想出其不意就得冒险。亚历山大之所以是亚历山大,就体现在这里。

家园 这里的讨论氛围甚好。咱们接着说

史鉴兄和meitnerium兄都是认真而谦虚的人,与你们讨论问题是一种愉快!

诱敌深入是一种非常规的计谋,一般来说古代的守土之君很少采用,因为这意味着对本国资源的破坏。很多人都会心疼的。前面我提到了印度人逼近河道布防,是一种攻势战略,如果考虑让敌人知难而退,反而应该后退一定,派少量人看住渡口。这样敌人面临着渡河时可能遭到半渡击的威胁就不敢轻易渡河。不过此战的表现说明印度人很可能不知兵,所以您的推论也可能是对的。

两位提供的地图和照片很好,但是有的是枯水期的,有的是丰水期的,不足以说明距离河岸4至5公里的地形地貌。

而且我所提出的印军后退作战方案选择伏击地点只要从河岸方向远眺不能发现就可以了。虽然整个地形比较开阔平坦,但只要马其顿追击的轻骑兵来不及在战术地幅内收拢部队,再加上马其顿人因胜而骄,就有可能将马其顿人击溃,一旦马军轻骑兵失败,剩下的重步兵背水作战是容易对付的。

即便马其顿人没有上当追击,只要马军不能准确获知印军退却路线及时迂回侧击印军就摆脱了因马军机动而面临的两面受敌的局面,仍可有效组织防御,因为马其顿人劳师远征,不消灭印军主力不能在当地站住脚。

而如果印军在发现马军渡河就当机立断采取机动的话,马军肯定难以及时发现印军的行动和路线。

家园 熊兄既然有这个兴致,我一定要奉陪啊。

我估计印度军队找一个地方伏击的话,是有可能击溃马其顿追击骑兵的,但不可能歼灭。如果印军后撤,亚历山大一定率骑兵会追击。那么波鲁士面临的问题是,在哪里伏击?伏击部署什么部队?多少部队?伏击达到什么目的?吉达斯浦附近的地形,即使有丘陵也无法设伏,因为周围地形平坦,马其顿侦查骑兵会很容易发现伏兵。唯一可能设伏的地方是一片密林里面,印度热带气候,找一片茂密丛林应该不困难。下面的问题是派什么部队伏击?战象目标太大,战车钻林子估计比较困难,那么只有步兵和骑兵了。步兵比较适合伏击的是长弓兵,配属相当的长矛兵支持,再加上一些骑兵。部署多少部队伏击?这要看波鲁士想达到什么目的。如果纯粹是迟滞亚历山大的追击,不需太多;如果他打算大量杀伤马其顿追兵,那至少需要数千人。

我们现在架空一下,亚历山大得知印度军队后撤,立刻率5千骑兵追击。按照马其顿军队的惯例,轻装侦查骑兵先行,大部队稍稍拖后。波鲁士估计会在伏击地点近旁布阵,引诱亚历山大攻击。亚历山大会派侦查兵逼近密林察看,这就看印度士兵隐蔽伪装的本事了。假设马其顿人没有发现伏兵,亚历山大等步兵赶到,立刻撒开骑兵攻击印度左翼的战车和骑兵,步兵密集阵步步逼近。此时密林里面的伏兵突然发箭如雨,马其顿密集阵促不及防,大量伤亡,然后印度骑兵突然杀出,带领步兵攻击密集阵侧后,马其顿密集阵在印度战象和骑兵的夹击之下顿时崩溃. . . 且慢,这怎么跟汉尼拔的特雷比亚战役一模一样啊?

所以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波鲁士是否能跟汉尼拔一样用兵如神,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不过亚历山大遇到汉尼拔,这个仗一定非常精彩,呵呵。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