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红星照耀中国,东大引领世界 -- 西瓜子
阶级矛盾都不会划分,顶着老河友马甲 两三句话就漏馅儿。
升降息是市场经济中的方法 同样也是阶级斗争中使用的手段。
中央降息来个一刀切得看国内国际形势,针对不同行业企业的不同来采取降息降税优惠很常见。
去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没人消费是这个综合症的一个表现,不是病根。
病根就是央行从2007年开始听吴敬琏说的什么流动性过剩搞大紧缩,导致整个经济体系的流动资金严重不足,进而导致需要流动资金的企业纷纷出问题。
企业纷纷出问题,企业吸纳就业减少,企业大量裁员降薪那不就没人消费了。
流动资金就像人体流动的血液,所以中国经济就是贫血综合症。
如果中央能够认识到是央行的问题,是吴敬琏这一帮经济学特务的问题,现在马上输血,凭借中国人的勤劳和节俭互助,经济大概两三年就可以恢复景气的。
所以我对中国经济有信心,但是前提是中国人要明白特务的用心。
吴敬琏鼓吹流动性过剩是什么意思?
吴敬琏背后的反华势力的用心是什么?
河里有几个人懂得什么是流动性过剩,什么是流动性短缺的?
就只知道望文生义的喊不要放水。
再次强调一遍,放水不是发钱不是福利。
放水是贷款,贷款对于企业而言不一定是好事,对个人不一定是好事。
好像中央要开始搞
阶级斗争似的。
什么升降息只是市场经济的手段,不懂升降息对于经济的影响就承认吧你说这些空话有意思吗?
这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的问题。
选择了市场经济不意味着什么都OK了,还需要学习了解市场经济的规律,特别是金融规律,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
现在中国经济就是一帮特务误导诱骗中央,一帮热心的民众又不懂金融,胡乱为特务鼓掌。
易刚是前任央行行长,他前段时间说了些什么,你知道易刚是什么货色了吧。
加上欧洲更好,这样或许可以解释很多事情。
天天在生产队呆着,都住老房子,电视都买不起,就过年的时候让裁缝做一套新衣服,出行自行车都没有一家一辆,你以为很好?
举个例子,我多次抱怨,银行证券保险公司各几百家,有个毛线用……果然,现在开始要动作了,行业接下来开展兼并重组,主体数量减少一个数量级。一些中小主体要消失,其员工小部分转入头部公司大部分的员工都要失业下岗。这么个事,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你说给企业发贷款、给个人发贷款,干什么用?
调整分配才是药方。不调整分配,放水不就是走日本的老路吗。那打工人直接跟日本废宅一样好了。。你说的节俭和勤劳指的是低工资,然后企业家任意剥削吧。。这套路欧洲一战前就玩过了。资本主义的路,欧美真是前辈了。。咬文嚼字,背书,没啥意义,我是打工仔,我就看就业稳定不稳定,钱够不够花 ,明天还有饭吃没。再说民企一直不嚷嚷市场化吗,经营不下去,要钱就知道找政府了。这是什么逻辑 。也不想想,靠低工资降低成本有多少竞争能力。。
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国家经济决策之一。
换句话说中国在最重要的经济决策之一上被西方深深欺骗。
至于证券公司应该有几家倒是更小很多很多的问题。
你不懂理论。
中国的分配问题不算好,以某些明星企业而言,拼命打价格战的同时员工福利员工工资被不断压榨,反之,外资车企的员工福利还要好很多。
但这个问题不致命,就像高血脂高血糖一样的不致命,贫血症才是真正致命的。
日本现在很好,就业非常充分,大学毕业生就业率98.5% ,高中毕业生就业率更高。
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和现在日本一样,那就是绝对的世界第一了。
另外企业不是困难了找政府,而是政府,准确的说央行拿了人民的税收没有为人民服务,而是在掐人民的脖子,卡人民的血管,配合西方对中国实行休克。
让央行做自己该做的事,不要拿了人民的税收做反华反人民的事。
有多少?是不是仅仅中国就一下子至少增加了美国当年4,5倍的工业化人口?况且还有大量的远比中国人工成本低的东南亚南亚等等参入竞争。以中国人的勤奋和老板的精明中国现在的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会比当年美国低?以上因素综合考虑,你的增加人工成本倒逼企业效率提高在当今的世界恐怕不现实。
以我我老家湖北为例,2024年的最低工资标准分三档,才达到2200,1950,1800。正常的全日制工作有多少能卡着最低线雇到人?我家是经济非常一般的18线 地级市,最低工资我估计就是1800那一档 。老人6年前请的阿姨工资就是2000,不是全日工作,就是午饭前稍微来早点简单做下房间卫生洗一下老人的内衣(其他大件衣服床褥不用她洗,老人自己用洗衣机洗)午饭一起吃完饭收拾完厨房就下班。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全日制工作肯定不是卡着最低工资而是由劳资双方根据行情自己协商确定的。也就是说老板们开多少工资求职者能拿多少取决于供需。你让政府如何强制他开多少?老板们愿意吗?中国的老板开再低的工资你以为他会放任磨洋工或者其他影响效率的因素存在?
中国的现在的卷,不管是企业之间还是劳动者之间的卷,显然不是主要因为什么社会或者国家政策方面原因,就是工业化人口多了,市场相对狭小了。
七八十年代以前就西方那几亿人的工业人口,当然根本不用像现在这么内卷。他们的工业品在全球也只有少部分人消费得起,但足以让企业赚到比现在中国或越南印度的企业丰厚得多得多的利润。想想刚改开时中国人要攒几年的工资才能买一台日本的大彩电,又有多少家庭买得起,这很好理解 。
这才是曾经的制造业大国欧美日不卷而现在中国卷, 印度越南更卷的本来的面目。等到全世界最先进的工业品都只能找中国买的时候,欧美人和亚非拉人都要攒几年的工资买中国制造的“大彩电”时。这个问题才能根本解决。
都是从初期的几百几千家主体发展到十几家甚至几家主体,金融、电器、手机、汽车都是如此,你的意思是所有人大家都活着一个都不能少,如果少一个那唯一的原因就是贷款没给到位……相对而言,前者是道,你的货币政策只能算个“术”。
松下这个名字即Matsushita其实只是公司名字,商标一直是National,就是国产,后来为了国际化,总不能出口中国也叫“国产牌”,这才改名Panasonic。。。
我没说企业不该倒闭。
融资方便了,你其他方面干不好,当然也会倒闭。
当然了你说中国很多行业企业数量太多,这也确实是一个问题。
中国产业结构的集成度不够,这也与中国政府在市场准入或者说资格审批方面做得不够有关。
像新能源一下子几百家,然后淘汰到几十家,那几百家投资完全浪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