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谈所谓购买民族品牌:感情还是理智 -- 山猫部落
旭日升曾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品牌,当时大有与洋品牌一争争高低的勇气,但现在在市场上已经看不到旭日升的名字了;三株的辉煌曾经让世人为之侧目!
但现在三株显然已成反面教材的典型!自有品牌有狗屁用?他们显然不能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中国公司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来的实际。
有爱国热情是好的!但分时间、分情况,像中国现在的汽车工业,无论怎莫看都像个刚会走路的娃娃,几乎所有的核心技术都来自国外,妄谈什麽自主品牌,强行建立自主品牌,就像在中国中学生中一定要建立美国篮球梦之队一样扯淡。现在中国中学生如果能学来美国梦之队的技术和手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使自己的技术与世界水平逐渐缩小差距就不错了,中国中学梦之队--中国人自己没事偷着叫叫就行了,千万别喊到世界上,让人贻笑大方,让人说不自量力,让人说不知天高地厚。
当你的自产能力达到整车的百分之九十多时;当你的核心技术被公认为世界一流时;当你的产品被世界各大品牌公司争相抢购时;在喊你的品牌不迟!
你的产品整体在三流晃动,你的产品质量连自己想起来都想吐,你有什麽资格喊自主品牌?
你准备把国人都当成阿Q?盲目自大?
看看何光远坐的什麽车?一准不是奇瑞、奥拓。
以后不要跟表里不一的伪君子谈什麽民族情感!都是扯淡!
国货样样不如人是否样样都不买?
这是部分自诩爱国的同胞对我的质问。
咱们姑且接受这个爱国高标准,分析一下——
A、良性循环
某行业的国货品质比较差,但是很有发展潜力,而且业内的公司都全心报国,向国内用户提供合理的价格,在国内用户的支持下,不断改进技术,终于在一段时间之后赶上洋货的水平。
国内用户从此能用合理价格购买具备一流水平的国货。
B、恶性循环
某行业的国货品质比较差,但是很有发展潜力,但是业内的公司依然全心圈钱,向国内用户提供不合理的价格,哄骗国内用户的支持,要求政府提供垄断资源,不思改进技术,十几年产品一贯制,终于政府不堪高额补贴,用户拒绝购买,此类公司倒闭。
作为用户爱国,作为政府扶持,却有两个结果。
用户不大可能了解某个民族产业的相关企业是否全心报国,还是一心圈钱,用户能知道的是性价比。
中国民族品牌汽车的性价比如何?
我认为非常糟糕。
顺便重复一下我的观点:
1、民族品牌可以要
民族品牌的生存能力,不在于用户的爱国,而在于自身产品的竞争力。
2、打造落后产业的民族品牌,需要经历:
合资/引进,打造销售体系——消化吸收,培养研发、管理体系——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自创民族品牌
3、落后产业中企业为了品牌而创品牌,在不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情况下,企图搞“跨越式发展”,必然失败。
4、中国汽车制造业,正是一个此类落后产业的典型。
国货样样不如人是否样样都不买
假如样样不如人(品质、价格、服务、供给量等),哪性价比肯定糟糕,自然绝对不应该买。
而且我很怀疑,谁自愿购买过样样不如人的国货?
跟贴宣传一下,让我敬仰一番您的赤胆忠心。
中国承诺开放市场,倒是干净利落,说到做到.纺织品本来是今年1月一日美国开放市场,到现在美国还不是赖账,还要谈判.还有欧洲呢.
前一段时间,在家电商场上看那些电视,觉得那些康佳,tcl,海信,长虹,就是不如飞利浦,索尼,松下.就这么看上去品质都差不多,但是心理上没有底,还是觉得那些牌子可靠些.
所谓抵制,只是政治考虑,那又是一种利己主义.
以前外国牌子的电视多贵啊,现在跟国产电视差不多价钱.
有时想想,还是要支持一下国产品牌的东西.前提是,这些国产品牌自己争气.
Sorry to type in English. My typing in Chinese is so damn slow that really killing me.
Let’s discuss that from legal point.
This case is not a strong one at all.
First, you need to understand what is "intellectual property" (IP).
In practice, IP usually refer to 3 parts: trademark, patent, and business secret.
Trademark:
No reason to believe any trademark involved in the case.
Patent:
If GM did not file patent for the shape of Matiz, this claim for petant infrigement is totally baseless.
Unfortunately,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 usually do NOT file patent for car shape.
Reasons:
a) those cosmetic shape patents if filed, belong to "appearance" class, the effective life is 2~3 years. By the time it is approved, the protection period is almost gone. Not worth the effort.
b) Most of car you can see has a shell, 4 wheels, and some lights on the outside. Unless some particular cosmetic feature on the shape is really, really, really unique, no one can really file the appearance claim for a whole car. Maybe only some tiny feature, because someone can always find that feature exist so many years ago. For the particular feature alone, most likely it does not worth the effort either.In here, you have to differentiate cosmetic feature and utility tool.
c) Industrial reputation also prevent their own product look like other’s. That is the most deterring component prevent copying.
If you compare the front panel of a 2005 Subraru B9 Tribeca with an Alfa Romeo one, you will notice the amaing similarity. No one heard about any lawsuit for this issue.
First conclusion: I don’t think GM will win on patent of some appearance similarity, even though it could prove the 2 model appearance could be EXACTLY the same.
Now, let’s see if the appearance is business secret.
Once the shape of Matiz in public eye, the manufacturing of the shape could be secret, but the shape itself is no long any secret. I bet the car was already in public before, such as some auto show.
Now the only uncertain part is: if Geally reverse engineered the design of Matiz, or Geally bribed some people inside Martiz to get the design draft out?
If Geally did reverse engineered all by themselves base on public info, case is done, no guilt.
If Geally just bribed some people inside Martiz, then copied the design, Geally might be hold reliable for stealing business secret.
The burn of proof will be then on Geally that: first, it did not PHYSICALLY steal the desig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through 3rd party.
Once Geally proves that someone give them for free, Geally is free of guilt, because it is no longer business secret.
Or Geally shows that Martiz did not guard the design at all, for example, Martiz gave 3rd party the design draft without demanding them to safeguard or asking 3rd party to prevent the design from distributing freely, Geally then also proves the design is no longer secret.
From the report I read before, Geally got the design, mostly due to its own reverse engineering. The gray area is on how much portion Geally did the reverse engineering.
This case will not likely make much financial impact. Usually, car manufacturer will change the appearance of one particular model in 3~4 years. The whole purpose of the lawsuit as I can see, is that: GM tries to deface Geally for their design ability, therefore discourage Geally to reverse engineer any more. In US, it is pretty common to use lawsuit as a main tool to defer other party from development, to distract competitor management focus. Just think about Microsoft, see how many cases it initiated and lost, but indeed crashed competitor!
首先,感谢你认真地回复。
其次,对QQ调查分析显示它们的共同之处:一样的车身结构;一样的外形设计;一样的内部构造;一样的主要零部件。调查同样显示了实质上所有用于这两款车的部件都是可互换的。
女士们,先生们,事实很清楚:这一事件对奇瑞关于清白的辩白提出质疑。QQ和Spark是孪生的,莫非它们是由同一DNA衍生?
这番话来自美国前商务部长Donald Evans,我相信此言非虚。
最后,没有什么专利的有效期仅为2-3年的。
结合上下文,注意理解。
我反对:不管国货是否争气,都为了国产二字去买。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汽车产业注定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我们不能够为自主品牌而搞什么自主品牌。” 华都汽车论坛上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的话音刚落便受到全国政协常委、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的强烈质疑。
然而,龙永图更没想到自己的一席话所引起得反响才刚刚开始,更没想到后来会招来如此之众不友好的脸色和如此之多的批驳反对之声。大家表情严肃,国内国外引经据典、甚至大有上升到正义与非正义的决斗之上,状况蔚为观止。今天有幸又看到一篇以各国政府用车来看我们要不要自主品牌的檄文,不免牢骚几句。
龙关于中国汽车发一次不经意间的表述仿佛触及了中国汽车的痛穴,引得这些专家学者们的慌不迭为中国汽车这身老腰病一通捶背按摩。“天真说”是角度不同视野不同造成的看法不一也就罢了,更有甚者,在讨伐之声中竟搬来了国外政府用车的数据,要“对比各国政府用车看我们要不要自主品牌”,以此论证自主品牌的价值,真想借此上去看看他身上手上是否一色的自主品牌。
自古都是吆喝者众,实践者寡。或者说中国智慧者太多,吆喝又不搭工不费力还可以锻炼身体,但真正的实践者去买单就是“傻”了。自主品牌叫好不叫座的现实又不是一天两天了,中国忧患意识的人很多也有一种自觉维护“道义”的传统,但真正“为实”的有多少呢?自主品牌就是这样一个“鸡肋”,骨子里受到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支持,但看看身边的状况确是惊人的反差,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周星驰影片中常常出现的逻辑:一群人站在远处声嘶力竭地喊着——“站起来,打死他,我们精神上支持你!”
并非有意针对谁,但最讨厌的是一些学者动辄便求解于国外的作风,让我们看看这些论据和观点吧:“能跨越小米加步枪的艰苦阶段,直接引进生产导弹的确省心,欧盟军售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全球化了嘛。”首先军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商品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把导弹与汽车联系起来有些大而化之“泛政治”的味道。即便是这样,军火制造研发所建立的基础也绝非闭门造车,不知道自己研究的东西在国际上具不具备分量就敢拿出来兜售和演示显然不只是遭人嘲笑的问题了。其次,全球化的意义就是在于缩短与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军事技术之间的相互窥探也是一种博弈和交流,虽然涉及到国家安全不可能像不同商品那样有价流通,但这种国际化的视野是必要的,因为它策动的是自主军事研发的方向,两耳不闻的创造是行不通的。
文中慷慨激昂的文字饱含悲天悯人的情怀固然让人钦佩,但事实就是事实,在没有力量与国外汽车品牌实现同一量级的竞争得时候,为我所学为我所用,也是中国的汽车的现实之路,如同身边很多学者疾呼中国自主品牌同时却大摇大摆享受国外汽车品牌带来的舒适感和尊贵感的现实一样,强加在自主品牌身上的责任和重担不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也像一符众人皆念得“魔咒”,让原本可以自由交流学习的空间变得狭窄而闭塞,本来这些不靠天地、令人骄傲的美猴王与国外品牌争斗本属不易,此时却要“唐僧们”的紧箍咒缚住手脚,悲哉!
难怪有自主品牌企业自己都悲愤不已地说,中国的自主品牌的名头不要也罢,看着众人怜爱,事实上却并不卖货,企业是为自身利益而活,不是为某个名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利润,何谈自主品牌的复兴!中国政府用车并非没有考虑自主品牌,但在成本和技术相差一大截的情况下凭什么要政府付出更高的代价为其买单?抛开中国这个逐渐向国际化迈进的大环境不说,即便是扶持也并非良策,没有公平和残酷的竞争磨砺下的中国汽车永远像不能断奶的孩子,看似从母体上获得了更多的营养,其实却丧失了自我快速成长的机会和环境,本来并不硬朗的身板只能继续羸弱下去。
中国的传统意识非常的强大,事实上,到今天依旧难以破除。相信龙先生在强调国际化环境生存和竞争策略的时候,对于国内浓厚的本土化意识也是深感忧虑。既然已经意识到了某些方面的落后,采取引进来的策略就应该敢于玩到底。国际竞争环境下,对于中国自主品牌的关注是应该的,但不能退回到我们曾经走过的那条路上,单单看到自主品牌所代表的民族色彩,纠缠于字面的概念、血统的纯宗,为了自主品牌而去搞自主品牌,而将商业规则之外的因素强加在这些负重累累的企业身上,是不负责的行为。
此外,不要把国外品牌的进入与“侵略”划上等号,惟有进一步开放才能充分发挥国际竞争带来的成本优势,为中国的老百姓的“汽车梦”降低门槛,而不只是政府与元首坐驾的一时风光。汽车领域如此,别的领域同样是这样,如果在中国汽车稍稍起步的情况下就可以高谈阔论而陷入自主品牌的自我陶醉的旋涡,那么中国的航空又如何呢?难道也要所有的飞机都标识上“made in china”才肯坐吗?如果是这样,我相信专家们没有几个有幸坐坐飞机来全国各地巡讲自己的国计民生的理论了。
总之,在现今的环境下空说无益,和小平当初关于“姓资姓社”的决断一样,“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如同应试制度下的考生一样,如今的自主品牌最需要的是一个轻松的成长空间,不要还没真刀真枪地与国外竞争便自己把自己绊倒了。即便是中国自主品牌在众人的期望中、在政府的接济中长大了,也不愿看到连中国的汽车也会出现曾经如此熟悉的千篇一律的面孔,而是更加开放、充满活力、更具个性的未来。
广州日报——
随着汽车市场的成长,这几年,涌现了不少快速成长的民族汽车品牌。在刚刚结束的上海车展上,几乎各家本土汽车公司都推出了自主开发的整车或者发动机,甚至是概念车。一时间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于是就越来越多地听到种种豪言壮语。比如“要让洋品牌毛骨悚然”、比如“从某种程度上我比他们(指合资公司)强”等等。
当然,如果是从宣传和鼓劲的角度,这些说法也无可厚非。但是个人的感觉是,民族汽车品牌现在正陷入一种集体自我炒作的狂欢之中。在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中,当主持人问奇瑞公司老总在攀登汽车工业的珠峰过程中,奇瑞现在处于什么位置时,该位老总把子落在了离峰顶只有一寸之遥的地方,这让我非常惊讶。
如果把丰田看作是已经“登顶”的话,那么我想,即使本田也不敢说自己就已经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奇瑞这几年的确发展很快,但是无论从技术、开发、管理、生产、采购、营销等哪个方面比较,和世界水平还差得非常遥远。
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该老总的一时意气所使。因为之后,奇瑞又自封“奇瑞风云已经是国民车第一品牌”!
从几年前李书福的“2万元造车论”,到现在的“自封国民车第一品牌”,无不显示出民族汽车品牌的浮躁。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愤愤不平地说:“民族汽车品牌被边缘化了!”但这是哪个坏分子干的?遗憾的是这个坏分子并不存在。如果被边缘化是现实,那么只能怪自己。
举个简单的例子,韩国现代汽车刚开始也一样以为,凭着超低的价格,还不是轻易打入美国市场?但是可怜的可靠性,让现代车在美国“边缘化”了多年,直到最近几年,现代汽车真正改善了汽车质量,在J.D.POWER的质量调查中,一举超过了很多欧美品牌,才开始逐渐被美国消费者接受,才开始渐渐有成为主流的迹象。
所以,没有人能将你边缘化,除了你自己。同样,要想成为市场主流,也只有靠自己,别人帮不了你。
汽车行业是越来越热闹了,并且有娱乐化的倾向。在中国车市经历了“2003年的井喷行情”和“2004年的寒潮”之后,各种资本的进进出出,辅以媒体的推波助澜,汽车行业的这种娱乐化倾向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这种倾向达到高潮,还是在2005年。
3月30日,重庆力帆集团第一款轿车正式亮相,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抛出了“汽车论斤卖”的高论。他说:“未来5到8年国产汽车价格将从每公斤100元降到40元。力帆的目标是比别人先降到40元。”
这种话媒体当然如获至宝,从这个角度看,尹明善的这番话是能吸引眼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番话也折射出国内民营汽车资本的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
关于尹明善“汽车论斤卖”的不够严谨之处,不值得讨论。问题是,不仅仅尹明善,很多本土汽车企业的高层,在对待自主品牌的发展上,都给人一种不够理性的印象。比如之前吉利的李书福,声言“要造两万元的轿车”,到现在,李书福本人也承认,两万元的轿车估计是很难造得出来了。
汽车价格每公斤40元,听起来耸人听闻,但实际上以1000公斤计,尹明善无非想表达要把轿车价格降到4万元而已。比起李书福的“2万元轿车”还差得远,但是两者都反映出目前国内的民营汽车资本还很稚嫩,要真正成熟起来,还需要在汽车市场上经受更多的挫折才行。
汽车行业是越来越热闹了,并且有娱乐化的倾向。在中国车市经历了“2003年的井喷行情”和“2004年的寒潮”之后,各种资本的进进出出,辅以媒体的推波助澜,汽车行业的这种娱乐化倾向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这种倾向达到高潮,还是在2005年。
3月30日,重庆力帆集团第一款轿车正式亮相,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抛出了“汽车论斤卖”的高论。他说:“未来5到8年国产
汽车价格将从每公斤100元降到40元。力帆的目标是比别人先降到40元。”
这种话媒体当然如获至宝,从这个角度看,尹明善的这番话是能吸引眼球。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番话也折射出国内民营汽车资本的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
关于尹明善“汽车论斤卖”的不够严谨之处,不值得讨论。问题是,不仅仅尹明善,很多本土汽车企业的高层,在对待自主品牌的发展上,都给人一种不够理性的印象。比如之前吉利的李书福,声言“要造两万元的轿车”,到现在,李书福本人也承认,两万元的轿车估计是很难造得出来了。
汽车价格每公斤40元,听起来耸人听闻,但实际上以1000公斤计,尹明善无非想表达要把轿车价格降到4万元而已。比起李书福的“2万元轿车”还差得远,但是两者都反映出目前国内的民营汽车资本还很稚嫩,要真正成熟起来,还需要在汽车市场上经受更多的挫折才行。
我的标注是1够用。2便宜
这哪里算“样样不如人”?
质次价高,供应不畅(你如果干过销售,努力推广后打开局面,忽然供货商告诉你本月缺货,下个月也缺货,你也会跳脚槌头,发誓“我再做这个产品就是猪……”),服务缺失,才算得上“样样不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