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老帅少帅 – 张学良父子二三事 -- 萨苏
真要让他和日本人干,也不一定敢的。
其实老张出关实际上就是在日本人的胁迫下的决定(这和这段对话中得到的信息不一致,但是这个是有外交文件作证的),而且据一些史料,日本人要求的“五路协定”老张也是“许”了的(当然老张一向是说话不算数的)。
只是日本上下没有协调好,关东军对日本上层的做法没有什么成果渐渐不耐烦,所以出了皇姑屯这回事。
张如果在关内,因为依靠日本争夺全国权力,或许东北问题上可以让步,他也未必有那么多对舆论的顾忌.但如果张战败北归,东北就是他的命根子,对于一个军阀来说,去动他的命根子,无疑他是不会认帐的.张退出关,加强自己对东北的统治无疑是他必走的一步棋,否则他就完了.这一点,张作霖明白,河本大作明白,东京的官僚未必明白,如果张学良不入关,他也会明白,可惜,九一八的时候他已经入关,而且当了全国的副总司令了.
哈哈,和您谈张氏父子,老萨是班门弄斧也.
是日本上下协调的问题,田中当时得到这个消息,据说正在吃饭,吃惊得筷子都掉下来了。
皇姑屯事件的时候,当时东北军内部也有争论,也有要和日本人决一死战的说法,小张当时甚至有要扣押前来吊丧关东军司令的想法,后来最终都没有实行。日本政府对东北易帜虽然开始恶形恶色,露骨地威胁,但最终也没有阻拦。
小张,包括整个东北上层,对那次的处理应该说是很满意的,可能也就留下了,只要我方处理得当,对日方作适当让步,日本政府还是一个 resonable 可以打交道,并可以节制关东军盲动的政府, 这种印象,对于后来918事变的处理决策,应该说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我说话直,有时不那么周全,这个不用我多解释吧?
原来看的一些东西,也不一定记得准确。
我的看法是奉系和日本在东北应该说是一种共生关系,互相需要。关东军和满铁集团因为涉及更多的切身利益,所以要激进一些,也短视一些,日本政府考虑的要全面一些,有远见一些,也相对温和一些。
特别是现在,不记下来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
南北不会和谈。老张一代枭雄,绝不会居人之下,况且老张控制的北洋政府当时仍为各国承认的正统。几十万东北军的战斗力不容小视。而奉张视华北为禁脔,绝不会轻易弃之。即使形势所迫一时退出关外,一有机会还是会入关。
如此一来,中国将是个长期内战的局面。北伐军无力消灭经营几十年的奉系,只要南北还在内战,奉张就离不开日本的支持,日本在东北的影响力和实际利益都会与日俱增。
而炸死老张,要么是日本全面接管东北,要么就是迫使小张东北易帜(杀父之仇不报,在以封建伦理维系的军阀部队中要丧失正统性的,何况张氏父子情深,既然同日本之仇不共戴天,没有妥协的余地,那么小张投向南京恐怕是唯一的选择)中国完成了老袁称帝以来的首次统一。对日本来说,中国内战总比一个统一的中国(那怕是形式上的)要好。
过去在东北各地出差,常听人说小日本把东北各地的矿藏摸得清.一些地方的矿49年后很长时间还未搞清.
很多问题不是一时的军力对比,简单地打几仗就解决的。
有远见的政治家不会看不到这一点的。
他在北京的时候不是和孙大炮相聚甚欢么,畅谈未来国家大计么?
战略资源啊
他在北京的时候不是和孙大炮相聚甚欢么,畅谈未来国家大计么?
这倒是头回听说,老孙是冯玉祥请来的,到北京时,老冯已经被老张赶走了,老孙因此非常郁闷而病倒,这一病就没再起来。
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儿跃然纸上...
老张一辈子刀尖上舔血混日子,他的心理是典型的江湖心理 -- 在江湖上混的,可以没有本事,但不能没有胆子;有本事没胆量,会被人看得很低。敢不敢打,是胆量问题;能不能打赢,是水平问题。
正如老张这一席话所说,小日本真要闹事,他老张绝不会前怕狼后怕虎 -- 又要考虑南京的态度,又要考虑会不会伤着日本朋友的面子(小张的顾虑)-- 老张的策略也并非万无一失,日本关东军一万几可人家还有强大的海空军呢,真打起来人家也会有增援啊。老张才不管这个,肯定先打了再说 -- 大不了帅府不要了依旧上山当胡子...
至于说老张跟日本人暗通曲款 -- 依老张的性格,东北的主权财权军权他是肯定不会放手的,那是他跟日本人讨价还价的筹码... 顶多他那是在等着黑吃黑呢... 只要主权在,借日本人之手开发东北,又有何错...
两人称兄道弟。《北洋文武》中也有描述。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观点立场姑且不论,内容十分详实,还了历史人物很多本来面目。摘一段:
“ 让我有些吃惊的是奉张与中华民国之父孙中山的良好关系。
尽管展览的说明文还在用愤怒的口吻说:张作霖“无耻地”称自己与孙中山先生是“老友”……,但孙中山曾接受过奉张的十余万大洋和五千支步枪的襄助一事却是有案可查的,孙中山派自己的儿子孙科与汪精卫等要人专赴东北为张氏祝寿的事儿也无须否认。困境中的孙中山,筹划建立孙、段、张三角同盟以南北夹击独霸北京政坛的直系。而他辞世前的抱病北上,即是为建立这种联盟的最后一搏。到京后,病中的孙中山还曾前往张作霖的住处拜会。作为回访,张作霖派长子张学良到中山先生下榻处探望,垂暮之际的中山先生的那番“你们东北地处红白两个帝国之间”的无比英明的论断,就是那次在病榻上阐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