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对北传佛教的体会 -- 飞羽

共:💬121 🌺266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善心

写下这段文字是想提醒朋友们不要轻易尝试精神修行的东西。

这是善心。赞一个!

朋友们,在过去的一年多,我常常处在这种自我的旁观者的状态。一切的思想,情感,行为都变得隔膜了,好像在看着另一个自己在表演。

你是觉得自己无动于衷了。我个人觉得这个是很微妙的事情。一方面,能够不为外物所扰,是良性的,但是完全无动于衷,又违背人的本性了。所以我认为,如果 你对你自己的感受是真实的,那么就是你的哪里暂时受到了蒙蔽,就是说你暂时地还并没有看清你自己。

给你举个例子。有个新闻,说有个四岁小孩被坏人拐走了,但是这孩子比较聪明,坏人卖了几家没有卖出去,因为这孩子太记事,后来坏人就把孩子和石头装在一个袋子里沉河里溺死了。十五年以后,其中一个坏人(因其它犯罪罗网)在监狱里检举揭发出此事。孩子家长本来一直怀着孩子还活着的愿望,指望他现已长大成十八岁的大小伙子了,得此噩耗当场晕厥。

看了这样的事情,请问你怎么能做到无动于衷呢,如果觉得这是一种外在事物而无法动心的时候,想想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没有孩子的话,想想自己是那个孩子,想想自己的父母。我相信,这样一想,人性就会回归了,即使他被这样那样的因素带离躯壳。

人非草木!这就是恻隐之心,孟子说,这就叫“仁之端”。

这是人人都有的,只要是父母所生所养,都有,没有也只不过被蒙蔽了。

找回自己的本性,不是取缔自己的人性。

爱生活,爱人,即便做不到佛陀说的大慈大悲,即便做不到耶稣说的爱邻如爱己,也要至少爱自己的家人。如果还没有组成家庭,那么至少也要爱己。如果什么也不爱,那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了。

要爱而不执着。不执着讲的是把握一个“度”的问题,把握一个“方式/方法”的问题,我相信,佛说不执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并非是不爱,假如佛确实教人什么也不爱,什么也关心,那么为什么不干脆教人立即自裁呢,一了百了,所以肯定不是那样。佛的本意,我想必定是出于善心,教导人怎么脱离烦恼,获得幸福,只不过他所言的幸福的定义和世俗的定义有所不同罢了。假如佛确实教人无动于衷,那么这样的佛肯定就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不过,我相信佛经里面还是有一定的合理因素的。《圣经》其实也是。

另外,我给楼主提个醒,很多古代的文献,象经文这类东西,不管是《圣经》,还是佛经,还是印度教的《奥义书》,还有其它民族的神话,都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许多概念你如果不是宗教信徒的话,那就不能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要按其“隐喻”的意义去理解。比如基督教的耶稣复活和童女生子,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我们非信徒是难以接受的,但换一个思路,取其隐喻之义,这些福音书又活了。还有涅盘,什么叫涅盘?什么是西方净土?在哪里?这其实都是隐喻!不可生硬地去按字面意思去理解。要象读诗一样读经文的隐喻。这就是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的核心观点。象楼主你这样注重内心体验的,确实可以读读坎贝尔的东西,这不是一个只知道神话的狭隘的学者,此人所知极广,读通了人类的核心典籍。

家园 你的文章很好,多谢!

你的文章写的很好,是真心声的流露,给我很大的参考。多谢。

要接受这种旁观者的状态,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吧。如果接受了,应该就不一样了。

我是学道家的,这种状态,适合于吟诵道德经。以事练心吧。和你的不一样,或许有旁通之处。

善心
家园 觉得您还没有理解那种状态

比如那个孩子的个例,会觉得这是一种因果,是一种解脱。所以不会生起什么恻隐之心。同样的事物,看的角度不一样,所生的心也是不一样的。

也许你是对的,是我的感知有些特殊吧。

家园 哈哈,学佛的人就是这个样子的。

活生生的例子!

家园 你说的也有一定的道理

比如不幸发生了,就算过去了,你可以哭一下,但哭过就算过去了,不必总是耿耿于怀,耿耿于怀就是一种执着。

从最最根本的本质上说,一切可以说都是注定的,谁死谁活,谁幸谁不幸,这都是宇宙秩序注定的。但是在现实社会中,你不能总是这样考虑问题,否则社会也许会瘫痪。这是个很深的哲学问题。斯宾诺莎就是持这种决定论的。所以对于一切都被决定了的东西,也就可以淡然面对了。可是吊诡的是,我们人的恻隐之心,我们人的善心,也是被决定的,可以这么说,宇宙秩序决定了人本身具有恻隐之心。同时,人的本性里面恐怕也是有一种恶性的。也有哲学家认为人本性无所谓善恶。

我个人感觉是,对一切都不必执着,都可以容纳,都不执迷。现实社会中还是得吃饭睡觉与人打交道,与人为善总是没有大错的。

善心
家园 争鸣两句,以此训练我浅薄的心

道听途说,了解到佛家三重境界:一见人心,二见天地,三见众生。

一见人心,是飞羽先生所讲修炼,或称“发展心智的方法”,或称“关系我们的一切感受”,或称“自我的旁观者”,尤其以自我的旁观者的描述最准确,但这应该是佛家初级修炼,修炼过关者能够更多的自省,现实的意义是更多的能意识到自已可能是错误的而不再对外物强求,不再霸王硬上弓,追求人心本我,顺最真诚的心意。

二见天地,就是通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项修炼,就会产生“智慧”,就是见天地,明白掌管和支配宇宙的原理和原则。到达这个境界,人不再会有慌乱和不安,能够看出自然而然的事,人生自得圆满。心也就包容天下,即九霄环珮兄所讲“也就是不管是《圣经》,还是佛经,还是印度教的《奥义书》,还有其它民族的神话,都是有可取之处”。

三见众生,即九霄环珮兄所讲“恻隐之心”,修炼到这个境界飞羽先生将不再执着于是“是觉察还是人格解体”,将重新感受最“真切的喜怒哀乐爱恨忧欢了。”托尔斯泰所讲的“怜悯”是一个意思。人,此时离佛最近,洒向人间都是爱,对自已的感受已经融入众生,看见悲剧就悲,看见喜剧就喜,以上文四岁小孩被拐,小孩聪明反被溺死的案例来讲,回归众生的目的是帮助众生,原谅众生,人生中的不幸与秋天落叶黄一样自然,能原谅一切,包括上面案例中的坏人,为什么他们不做其它正当行当,为什么放人这么轻松的事不做而愿意杀人,为什么他们的心中没有爱???多问为什么的最终结果是,我们通常都可以看见社会的重压,人性的挣扎,坏人都是好人变成的。

我们既要看见大海的宽广和美丽,也要看见海底的白骨累累,既要看见森林绿树荫荫,也要看见丛林原则下,植物界、动物界、人界相互的竞争,博弈,老虎咬断了羚羊的脖子,桉树长高的动力来自于可以争夺顶端的阳光并遮盖对手的叶子,或者是钱从A的口袋流入了B的口袋,尽管可能钱对于A来说更紧要,这些事例每天都在发生,自然得象自然一样,指责是没有用的,站在所谓道德的高地来指责同样没有用。

那么见众生到底有什么用?我的理解是,力所能及的帮助自已能帮助到的人,救一个是一个,救二个是二个。

通宝推:捣蛋鬼狐狸,王小棉她妈,
家园 兄弟,感觉你这篇回复,有点落了下层呀。

我觉得瀛洲海客的回复,非常的好。

佛学,我觉得是门实践的学问。要修行,要实践。要站在佛的角度去看问题。

家园 说得好!
家园 我觉得您的状态似乎有问题

这种感觉非常难受,好像再没有真切的喜怒哀乐爱恨忧欢了。我查了一下,似乎这是人格解体,但我的心理医生却说这是觉察(mindfulness)。我也说不清楚,但和正常的自觉,自省是不一样的。时时刻刻都感到自己无法投入到任何事情中。

《阿含经》里面关于“涅磐空”的解释 “一切行寂止,一切取定弃,爱尽,离欲,(灭),涅磐。”

我感觉您还没到要“涅磐”的境界,“无法投入到任何事情中”绝对不是什么修行成果,就是出家人也要“精进不止”才对。

印顺法师对“涅磐空”也做过评论,要“观空而不证空”。

要做到这一点,最主要依赖“本愿与慈悲”。

个人感觉,要想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关键要靠自己的“本愿与慈悲”。

同意您“不要轻易尝试精神修行”说法,就跟练气功没老师指导容易出偏一样,看您前一篇对北传佛教的批评,估计是遇到的江湖骗子不少。

关于心理医生,刚看到东拉西扯那个帖子里面一个段子 链接出处

“听说一朋友的朋友得了抑郁症。我对朋友建议说可以让她去看看心理医生。人家回答我:有用吗?那家伙自打有了症状后已经学完了整套心理学课程,心理咨询师执照也考出来了。不过自己该抑郁还是照样抑郁!”

家园 说说我的感受

我也曾把自己包括之外作为一个客体,原因是我不想忍受痛苦和虚无,但是我的还没有你这么深入。这样的结果是失去了自我,又由于没有达到无我(这里的无我指的是爱怜众生的那种)的境地,更加虚无。后来我意识到,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人和人之外,应该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的实现,应该是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的把握。说白了就是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对每一份感受的认可。唯有先学会爱自己,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和爱之外其实是相长的。很多时候,我们转了一大圈,终于发现那些曾经看起来很简单的让我们发笑的假大空话,才是真实不虚的。我们笑是因为我们本身看到的扭曲的比较多。

家园 你是幸运的,又是可悲的

说你幸运是指你生活在这个时间,是难得的修炼机会,善与恶,自由与管制,幸福与痛苦,互相压制并争相展现在这个世间,何其壮哉美哉!

从05年到现在,七年半的时间,你经历了很多,也学习收获了很多,你学会了内观,但又觉得难受,从开始的一知半解到现在的浅尝辄止,进步不大(或者说你在旁门左道上进展很大)。

精神修行是为了什么?终极目的是什么,想明白了这个,你就会有一个很好的根基。

世界上做什么事死亡的人最多,答曰修行!自古修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牛角。

想要修行,以下条件必居其一:

1.有师父肯教你。师父何其多,可惜无人肯学。

2.得修炼法门真传。佛门十万八千,道家三千,医家武家强身健体,得其一真传,必躬身勤修。

3.从身体或思想上亲近大自然,或者你就是一个率真无邪的人,可自然悟道。

一切修行的门都是大开的,可进可出。

人都是自己的主宰,任何人不会逼你做什么。

人选择了什么路,就会成为什么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下面的瀛洲海客就是一位很好的老师,七年前他说的话,至今对你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家园 看破红尘—>大慈大悲—>经世济民
家园 是觉察还是人格解体二

首先谢谢大家的热心回复,不单独回帖了,接我自己的帖子继续写。

修行,其实也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我对这个话题是越来越不敢发表意见了,同时怀疑也越来越多,怀疑究竟有没有真理。这次实在是个大坎,实因求助心切,才提起这个话题。

修行,蛮危险,如果我早有此认识,就老老实实作个俗人就好。现在的问题是,东门黄犬不可得。对朋友我建议:一不要碰阴谋论的东西;二不要碰新纪元运动的东西;三不要碰佛教哲学心理学的东西。黑格尔批评孔子没有思辨哲学,只有常识道德。其实这才是孔子的可贵之处,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困扰于形而上的无穷思辨之中,是可悲的。

前文中提到镜子,我觉得是一个有用的比喻。当哭泣或大笑的时候,拿一面镜子放在面前去观察自己的表情,顿时就觉得那哭或笑就有点不自然了,有点做作,有点象在表演。我现在大概就类似老在镜子前面观察自己的心情一样。

当这种做作感变得越来越强烈,就觉得那种心情不真实了,进而找不到自己真实的心情,进而开始怀疑真正的自己是怎样的了。甚至觉得自己可以在悲伤的环境笑,开心的场景时候哭,反正都是表演。就好像演员按剧本表演,演喜剧时家里出事了也要搞笑,演悲剧时多开心也得流泪,但不知道自己的真实心情一样。

此外好像有禅宗的僧人反对观心,说心本变化多端,观心容易迷失。我还有一点想法。以心观心就好像用镜子照镜子,会映出无穷多面的镜子,就像迷宫一般。

先写这些,有时间再写更多的问题。

家园 如果有帮助,参考一下大乘经典也无妨,如"楞严经"

大乘小乘只不过是一种区分方式.与普通区分方式一样,他们并没有说明确切的对象.正如语言是具体元素(字或字母,句等)构成,它们也只是表明区分而没确切表明所表示的对象.推广到所有能表示的东西也是这样.这就引出了无诤.

所以公孙龙讲:白马非马.是对(语言)表示的本质而言.

家园 睿问魔命题101:无常之中谁存在?

魔鬼的命题,慎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我们的痛苦源于对永恒的渴望。

谁说爱人就该爱他的灵魂,否则听起来让人觉得不诚恳。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相爱的人,常常希望爱彼此的灵魂,大概是觉得灵魂不像肉体般韶华易逝,这样的爱情更加坚实。

可是,可有不随时空改变而改变的东西?

无常,不仅仅是生命的际遇在变。生命本身也在不停地变化。身体会变,思想会变,情感会变,承诺会变,价值观会变,性格也会变。

五羟色胺能影响大脑的化学反应,让人从抑郁到开心,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有多大把握?曾经坚信的理想现在自己都觉得幼稚得好笑,我们对自己的观念有多大把握?肾上腺激素给我们爱的感觉,我们对自己的情感有多大把握?乐观开朗的人遭受打击变得阴郁消沉,我们对自己的性格有多大把握?可能短短的一生之中,相貌会完全不同,讲话方式会完全不同,思维模式会完全不同,爱恨会完全不同,你是否还是你?

男孩子多喜欢小汽车,女孩子多喜欢洋娃娃;文科生常多愁善感,理科生常冷静缜密;东北人爱表现豪爽,上海人喜欢精打细算。。。基因设置我们,家庭塑造我们,经历改变我们,教育影响我们,脑子里的化学物质左右我们。。。刨去这些皮,我们剩下什么?

生命中有没有不变的坚实的东西可以让我们把握而充满信心地说那就是我?

可是,如果生命的本质不变,那何来这许多的变化?而且,如果不变,那还能称之为生命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