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阿富汗的悲剧(1)开篇 -- 思林

共:💬76 🌺138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莫非抢到沙发?
家园 花不错不错。
家园 昏昏读续中被您的惊堂木拍醒!

什么什么什么?马苏德跟奥马尔竟然是同脐学子?

掷花盼解!

家园 献花。这些图片好亲切阿
家园 谢谢!阿富汗30年历史确实奇异,几乎所有的道路都走过了
家园 花!快续啊
家园 总算等到下文了。花!
家园 传统的阿富汗社会结构为何能压住原教旨主义?

思林兄能详细谈一谈么?

原教旨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必有其土壤。阿富汗的宗教问题如何?民族问题如何?

家园 六十年代末,马苏德只有16,17岁,奥玛尔更小,11、12的样子。

中学或小学生而已,还不可能有什么作为。马苏德学的是工科(喀布尔大学工学院),奥玛尔学神学(伊斯兰学校)两人相差5岁左右,基本上并不相识。

家园 俺觉得原教旨主义就象极左派,正常人都不会接受的

要生根发芽就得在兵荒马乱的地方,要不就是有足够多心里极度扭曲的群众,比如海湾地区,虽然比较富足,但被以色列压得太惨,文功武斗都不是对手,只好走野路子了

家园 多谢老大回复,献花!

长知识了。

家园 广义原教旨主义是严格意义上的传统主义,绝不是

西方传媒所误导的"政治暴力"、"国际恐怖主义"的代名词。拉巴尼,马苏德也是原教旨主义者。达乌德时代1975年拉巴尼,马苏德,希克马蒂亚尔等组织了暴动,被达乌德很轻松的镇压。原教旨主义并没有赢得民众的响应,无法在国内立足,只能流亡国外。起义的失败也导致原教旨主义温和派和激进派的分裂。可是到了人民民主党执政之后,尤其苏军入侵之后,这些人回到国内,并能迅速壮大,这跟人民民主党的所作所为分不开的,这在《革命成功之后》详细介绍。

我本人认为原先阿富汗社会结构特点是部落第一,宗教第二;宗教领袖的影响一般是次要的,部落长和风俗习惯的影响才是第一位的。阿富汗不是伊朗,也不是伊拉克,如果不是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激化,阿富汗不会是激进的原教旨主义的温床。

家园 长见识了,花一个

从宏观上看,无产阶级革命还真是公式化呀。

家园 看看阿富汗国旗的演变,还真是让人感慨

在掉了千万颗头颅之后,几乎又回到了原点。

家园 【原创】阿富汗的悲剧(3)《王室内讧》

一、达乌德其人

进入七十年代,阿富汗的政治斗争进一步加剧,政府内阁一个接一个的替换,局势更加的混乱;‘屋漏偏遭连夜雨’,1971-1973年阿富汗连续三年罕见的大旱引发大批牲畜死亡和大规模饥荒,加上官员贪污腐败日益盛行,引进民众的不满,进一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此时一个已经沉寂了近10年的枭雄登场了。

达乌德,1909年出生于喀布尔,是查希尔国王的堂兄兼妹夫。早年留学法国之后服役于阿富汗部队,升迁至喀布尔军区司令,领中将衔。1946年出任国防部长,进入核心领导层。1948年竞争首相失败,被贬为驻法大使。1953年利用国王主政机会,登上首相宝座,执政近10年。后因与国王政见不合,争权夺利,被国王免职,闲置在家。他外表给人以稳重寡言、心计深沉的印象,但内心却异常奸诈诡谲、暴戾成性。其政治手腕毒辣,也很高明。下台之后, 他似乎无声无息地隐居了整整10年, 几被人们遗忘。实际上他夺权之心沫 ,暗地里联络多方势力,企图东山再起。

二、传统中立政策的破坏

达乌德第一个要联络的就是苏联。阿富汗原来加在大英帝国和沙俄的中间,二战后,又是处于两大阵营的交汇点,因此国外势力频频扶植各自势力,企图插手阿富汗国内事务。从阿富汗民族利益出发,历届政府都采取了传统中立外交政策。当然也不可能‘一碗水端平’,中立中可能会有所偏向,但这种平衡一直没有被打破。

二战之后,特别是巴基斯坦独立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人把50年代的阿富汗向苏联靠拢归咎于达乌德一人的作为,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诚然,达乌德被人称之为‘红色亲王’,有着强烈的亲苏情结,执政的10年间,4次访苏和治病,两次邀请赫鲁晓夫访阿,成立了‘苏阿友好协会’等...。但是逐渐倒向苏联的主要原因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关系长期不睦。阿、巴之间存在着普什图巴克同尼斯坦问题的纠纷。早在1893年,英、阿签约划定的杜兰线把一部分普什图人居住的地区划归英属印度(让人想起了麦克马洪线,南亚许多事都是大英帝国搞出来的)。1947年印巴分治时,又在英国主持下通过‘公民投票’,该地区归属巴基斯坦。阿富汗一直支持当地的普什图人要求脱离巴基斯坦的独立运动,致使两国关系不时紧张。另一方面,阿富汗是内陆国,其对外贸易多半要依靠巴基斯坦的港口运转;巴一封锁边境,阿富汗为其自身发展也不得不谋求同苏联加强联系。1954年,巴基斯坦与美国签订了《巴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从而阿巴关系又影响到阿美关系(阿富汗曾向美国提出购买武器,遭到拒绝,后者的条件是调整与巴的关系)。所以阿富汗逐渐倒向苏联阵营就不足为奇了。1953至1963年,苏联向阿富汗提供了大量的援助,供应了所有武器装备,培训了大批的年轻军官,向阿军旅以上部队派驻军事顾问。尽管查希尔国王后来对苏联势力的大举渗入越来越感到惴惴不安,于1963年解除了达乌德的首相职务,换上了亲西方的优素福,企图重新回到传统中立的道路上来。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已经付出巨大投入的苏联能善罢甘休吗?

三、查希尔PK达乌德

查希尔国王出于对苏联的疑惧和戒心,采取措施逐步摆脱对苏联过分依赖,如改善同巴基斯坦的关系,派学生到土耳其学习军事,与伊朗签订赫尔曼德河水条约,结束了百年来两国之间的争端等等...。对于阿富汗的渐行渐远,苏联开始加紧扶植和支持阿富汗反国王的势力。当时人民派和旗帜派的实力和影响都还有限,还成不了气候,于是乎苏联看中了达乌德。

达乌德在阿富汗政界、军界苦心经营几十年,门生、部下、党羽众多。在达乌德10年执政期间,政局相对稳定,在苏联帮助下搞了一些基础建设,经济上也有所成就。加上私人出版物经常刊登材料宣扬达乌德50年代突出政绩和他的’英雄业绩’,一时间颇有人望。而有了苏联的帮助,亲苏力量自然能够兼收并蓄,此外由失意政客、部分军政官员、宗教上层人士等右翼分子也唯他马首是瞻。于是在他周围聚集了左中右各派势力。

反观查希尔国王,相貌英俊,风度翩翩,知识渊博,但作为一个政治家,缺乏必要的权威和权谋。在位前20年,由其叔叔主政;亲政后前10年,又一味听信达乌德;后10年做了一些改革,却引发政局动荡。当时阿富汗政治的三大支柱是王室—自由化地主、知识阶层(包括官僚、军官等)和保守势力(部落酋长、宗教领袖、少数民族领袖)。知识阶层基本倒向了达乌德,而保守势力也因为他的改革和亲西方的生活方式对他不满,并形成一种意见:国王不能成为阿富汗正统信徒的精神领袖和民族家园的捍卫者。就王室而言,分成两派达乌德氏族和瓦利氏族。国王能依靠的仅仅是瓦利氏族而已。

双方力量的对比,使胜负一目了然。

请看下集《政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