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闲聊世界经济 -- MRandson
都是网上所得,记得其中部分数据曾在河里看到过。
上海市政府公布的房地产开发成本(住宅类)
年份 开发成本
1995 1,363
1996 1,969
1997 1,812
1998 1,955
1999 1,946
2000 1,947
2001 1,959
2002 1,983
2003 2,987
2004 2,958
数据来源:1996-2005年上海统计局年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这个应该是含地价的成本。除了土地价格全国差别比较大之外,其他建筑成本全国差不多的,每平米都在一千元以内。因为钢材和水泥全国统一价格的,民工工资也很接近,大城市机械化程度高,成本应该更低些的。而03、04年的房子,基本都是01、02年或更早拿的地。那时候地价摊下来才千多块每平方米(约一百万/亩)。
另:上海市商品房预售均价(数据来自:外链出处)
年份 商品房预售均价(元/平方米) 商品房登记预售面积(万平方米)
1999 - 1075
2000 - 1452
2001 4352 1831
2002 4895 2685
2003 5897 2809
2004(未公开)7075 3200
这儿还有个有趣的帖子,贴主准备记录从05年中开始的上海房价走势:
78年我爸到上海去接收潜艇,在江南船厂等的时候,住的附近有个老农跟我爸聊天的时候说:两个瓦房加上地,只要200元,问我爸要不要。
那时候我爸在旅顺,我妈在湖南,我妈是洗脚上岸当的工人,难道还辞职到上海来种地么,当然没要了
谁能想到现在呢
打板子的时候有目标。
一对一的如果从新规划就不好办了。
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兄台这段话所言极是。本来从经济学角度讲,既然房地产开发利润很高,应该会吸引很多经济人投身开发商的队伍,结果激烈的竞争会使该行业平均利润率下降到全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水平。现在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是由于时间较短,开发商的数量还没有增加能到使竞争残酷化的程度,第二是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开发商的数量就是增加不到这种程度,第三是开发商的数量虽然增加,但房地产的价格上涨也很快。
第一种原因成立的可能性很小,因为房地产市场已经发育多年了。第二种原因就值得讨论了。上面引用的那段兄台的话指出,某些人具有关系和资本的优势,不才以为关系的优势最为突出。现如今具有一定资本实力的团体或个人已经不少了,如果他们都参与到上海和北京等地的房地产开发中,那么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但很多人由于没有“关系”,根本就插不进腿来。最后都是一些“有背景”的在玩,游戏的难度就降低了。搞关系自然要掏银子,这银子没有进入政府公家的口袋,却成了个别人发家致富的手段。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对所有地块进行完全公平的公开招标,谁出的地价最高谁来开发。这样一来,第三个种情况就值得考虑了。
地方政府为了吸引房地产商来开发自己的辖区,获得较高的地价收入,会纵容甚至助长房价上升的速度,就算实行公开招标,同样的问题还是无法避免。诚如andson兄所言,地方政府需要通过地价收入来弥补财政的亏空,但也不能就这么个补法,总要受到中央的严格监管。不然的话道德风险会很严重。假设某地政府财政亏空5亿,某块地正常来说也值5亿,卖掉正好填平赤字,于是中央政府就说:“你们卖吧,毕竟有难处。”结果地方政府努努力卖了个10亿,不但弥补了亏空还富余了。如果没有严格的审计和监管,类似的例子就会不断发生。andson兄说没有地价收入各地政府就会破产,这个不才觉得可信,但不才也看到上海、北京市政府肥得冒油,只是苦于通过正规渠道发不出钱来。
中国土地紧张,不可能彻底放开供应,形成激烈竞争。激烈的竞争,必然带来大量的浪费,中国承担不起。
今天的房价之中,地价的部分实际上并不高。去掉房地产开发的暴利以后,房价至少可以下降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可是,现行的开发方式把政府的利益和开发商的捆绑在一起。政府为了地价,把自己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绑在一起,任由开发商折腾。不但如此,最后迟早还要为他们买单,这就很成问题了。
财政这杯羹尽量不动。个人认为,第一,中国人多地少,住房短期内不可能敞开供应,也就不可能按照建筑成本出售。这杯羹必然存在,给开发商不如给财政。第二,财政开支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经济转轨和城市化加速造成的。比如安抚下岗工人,比如建设地铁轻轨。个人认为,北京如果不修地铁,堵车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第三,一旦夺去地方政府这杯羹,地方政府也有办法从别的地方生财,那时对社会的负面效应更大。比如,我曾举过的派出所的例子里。一年给一个民警三万经费(包括工资),派出所能维持;一年一人两万,也能维持;甚至一分不给,派出所也能维持。不过那时候,民警就变成有钱阶级的保安了。
个人意见,随便闲聊而已。
我是没见过。
相反,许多时候,政府官员对他们是远接高迎。因为,有共同利益嘛。
我的意思不是一对一开发,而是集体性开发。
房地产,高风险,高收益,王石能干,史玉柱就不行。
楼下andson兄说房地产是自然垄断,这个不才是赞成的,中国人多地少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在于,这个垄断方应该是谁?土地是国有的(全民的),那么垄断方至少应该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利的政府,可现在看来获得主要垄断利润的却是房地产开发商和部分腐败的政府官员。不才以为,只有进行完全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来进行房地产开发才有可能比较有效的解决房地产商的暴利问题。招标所得资金部分可用于该地段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可用于弥补当地财政收入之不足,部分则应通过适当形式上缴中央政府用于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这样可以缓解地区收入差距。也就是说,象北京、上海这种发达的大城市,有钱的主比较多,愿意出大钱买贵房子,但这些大钱不能都让开发商赚了去,大部分应该归当地政府和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又可将这笔收入用于对欠发达及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
地方财政这杯羹不是不给吃,但要有比较严格的监控,尽量防止道德风险和“地方保护主义”,上面提到将招标所得部分收入上缴中央就是这样一种手段。当然了,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这次提高贷款利息率也能起到限制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目的,但不够直接。
我生活的地区,房地产业根本不涉及开发商,所以我以为国外没有开发商。谢谢你指出我的错误。
但是,另一方面来讲,也说明开发商在我生活的地区基本没有存在的必要,开发商并不是房地产建设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像目前这样,盖房子必须经过开发商,发展商大玩空手道,恐怕是中国特色了。
现在的开发模式之中,土地转让确实是公开招标。
谁出的价格高给谁,至少我当年工作的省份表面如此。这中间也有漏洞,但不是想象的那么大。
现在的问题是,土地卖给开发商之后,开发商怎么做就不管了。房子卖得动卖不动不管了,卖到天价不管了,老百姓买得起买不起也不管了。而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土地拍卖的价格不下滑,就要用各种方式保持房地产业的热度。无形中,把自己和开发商绑在一起。
房地产要是没有开发商,那还有啥房地产业啊?国家拥有土地不等于一定要政府自己来搞开发。开发商就是有钱投资房地产的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设立的公司,靠投资开发来赚钱。没有开发商,谁来付钱请建筑商造房子?除了投标政府项目外,建筑商怕要饿死了。至于房子造了卖不卖得动,那是开发商风险自负,政府本不需多管闲事的。政府需做的是宏观上的控制,用政策调控,而不是与民争利。
就算不含各种玩意 20层的结构就要2000-2400块一平米 这才能结构封顶呢 当然你用某大能集团那样每方钢筋用量少到不可想象的400克 那种保质期只有10年的高级设计产品的话 1700也成的
除了承重墙其他都漏的呢
加上隔墙 外墙 最基本的低顶墙面 电梯 门厅 每户的内外门 绿化 外加通水电气 少说再摊200-300进去
这是成本的成本了 建筑队工资都不算的 所以成本少说2200吧
水费加起来40多种 每平要1500-3000
地价和拆迁 这个不一定的 500-3500的都有
然后是交通 一条线路150W 一个站20W
最后是公关好处费等等灰色支出(水电气最黑 不送大把红包就能把你排一年后去)
再是广告 设计规划等等
总的成本要6000-10000 再然后才是实打实的利润
所以使劲的提升房价啊 要卖20000 那就挣一倍了
国内有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只是具体执行起来又走样。海外在这方面有成功的先例,新加坡的政府组屋就是“居者有其屋”的典范,香港、台湾也有政府公屋,这些都属于政府开发、微利甚至补贴的房地产,目的在于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而不是赚钱。至于开发商,商人投资一定是处于有利可图的。
纯建筑成本就要这么高啊,看来卖不到6000到10000就要亏本了。这么说,看来除了北京上海这样房价超过6000的地区以外,房地产开发商都在赔钱啊。
沉陷区搬迁改造的例子中,盖的房子不可能是豪宅,但不是你说的二三层的砖瓦结构——那是要向中央交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