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连载) -- 沉睡的天空

共:💬334 🌺140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连载)

 三国演义一章一侃,有几章有附章,前几篇的题目是

  前言

  第一章中国的宗教战争和农民起义

  第二章汉末政治(一)——外戚

  第三章汉末政治(二)——宦官

  第四章汉末政治(三)——董卓背后的故事

  第五章十八路诸侯

  今天先从第五章开始,前四章和前言在以后贴出

元宝推荐:四月一日,海天,无斋主人,电子赵括,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第五章 十八路诸侯

第五章 十八路诸侯(演义第五回 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本回关东诸侯终于云集反董了。

董卓在洛阳挟天子令诸侯,这各位诸侯自然心怀不满,但是最终先跳出来那些诸侯却是董卓任用的,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在当时为董卓信任,不过心里却是反董一族,前文提到的袁绍和董卓争执挂印离开,便是这两人劝说董卓拜袁绍为渤海太守,而此两人推荐的赴各地任州牧太守的韩馥,刘岱,孔伷,张邈等人都是关东反董联盟的主力,董卓见关东诸侯兴兵,便怒极将他们与袁隗一家杀死。(演义上第六回也有所记载,大致无差,而资治通鉴上说董卓杀了周毖、伍琼有所后悔,另有说伍琼和第四回中行刺伍孚的早期事迹相同,可能是同一人。)

演义这回说的是关东诸侯讨董,但是其实突显的是书中两位主角曹操和刘备,如曹操矫诏一事,乃是子虚乌有,曹操征兵有之,但是矫诏一事,并非他所做,而是东郡太守桥瑁干的,而且也不是矫诏,而是矫做朝中三公书,发到各州郡,袁绍牵头,这才引起关东州郡响应。说曹操矫诏只是小说需要,一来突显曹操,二来承接上下文方便。而另外就是这十八路诸侯,其实关东诸侯只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广陵太守张超,长沙太守孙坚是真正地方诸侯,才十二位,加上自己起私兵的张杨曹操,才十四位,所以演义中加了没来的公孙瓒,陶谦,马腾,孔融成了十七位,这样正好十八位,一来符合传统对数字的要求比如喜欢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一百零八将之类。二来将日后早期争霸的几路英雄都交代了,刻意加入孔融,陶谦,马腾,刘备,公孙瓒的目的就在于此,他们都是早期争霸的诸侯,演义都会说到,所以这是一次早期的英雄总亮相,还是有相当意义的。

当然,这次英雄总亮相,十八路诸侯虽然名头响,但是演义里真正的贵族往往是不列在数字之中的,所以演义中最出彩的还是当时还不是诸侯的一县令两弓手,也就是刘关张三兄弟。此回将书中的主要人物刘备三兄弟尤其是关羽,大大渲染了一番,带起第一次高潮,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相比其他诸侯只有曹操显露了才略胆色,袁绍袁术孙坚公孙瓒跑了几个龙套,其他诸侯根本提都没提。当然,这些没提到的诸侯,除了并没有来的陶谦马腾孔融外,其他的几位演义中也不再会详细提及了,真是连龙套也不如了。

至于刘备历史上是否参与了这次关东诸侯讨董呢?前文谈过刘备的早期生涯,除了《英雄记》中说刘备也一同起兵外,其他都没有谈到此事,按时间看,刘备应该在下密丞或者高唐尉这个位置上,还没有资格能同诸侯一同讨伐,而且引出刘备的公孙瓒就没参与此时行动,更别说刘备了,事实上假若刘备真参与了此时行动,那按演义中应该认识孔融,陶谦,吕布了,但是在后来的演义中刘备和陶谦吕布会面都好象第一次认识一般,尤其孔融,假如大家都参与了关东联盟,刘备还会说那句:"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耶?"(见演义第十一回)问题是两人都没有参加联盟的事,这不能不说是演义的一大漏洞。

不过这次十八路诸侯也是演义的一大高潮,除了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外,最大的意义就是

下面我们就一个个说一下,这十八路诸侯日后的归宿:

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 当时结盟诸侯中职位最高者,后将军一职还是为董卓任命,后来逃亡到南阳,正好南阳太守张咨被孙坚杀,他乘机接任南阳太守。日后以此为基业想争霸天下,一度称帝但是与兄长袁绍不和,被袁绍曹操等诸侯击败,流亡中死去。

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 职位同为董卓任命,应为冀州牧,原为朝中尚书一职,在受到桥瑁书后一度犹豫,在谋士刘子惠讽谏放纵袁绍起兵,曾和袁绍同谋立刘虞为帝,被刘虞拒绝。之后在压力下将冀州让给袁绍,本想继续留在冀州,但是在自己儿子被仇人朱汉所杀后离开(事后朱汉被袁绍所杀,但是朱汉也是袁绍任命,袁绍其心可知),流落至张邈处,一日见袁绍使者到,与张邈耳语,惶恐之下自杀。

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 职位同为董卓任命,原为侍中,在这次反董事件后不久病逝。

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 职位同为董卓任命,刘繇兄长,后与桥瑁不和,杀桥瑁,日后青州黄巾入东平,讨伐失败战死。日后演义中曹操派去攻打刘备的刘岱和此刘岱非同一人,演义混为一谈了。

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 本为何进属下,据传杀宦官一事,他也参与,何进死后去官,后任河内太守(不知是否又是董卓任命),和袁绍颇为亲近,是其忠实盟友,后来在河内驻守,被董卓部下所破,后到泰山征兵,想和张邈会合,被仇人执金吾胡毋班的家属(胡毋班是董卓所派到河内解散关东诸侯军队的,袁绍下令杀之,胡毋班是王匡妹夫,所以胡毋班的家属和王匡应该有亲戚关系)和曹操合兵杀之。

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 东平名士,以侠著称,职位同为董卓任命,(除了被孙坚杀的张咨,其他被周毖、伍琼推荐给董卓的都叛变,董卓杀周毖、伍琼确实不冤。)曹操和袁绍都为好友,此时和曹操一起起兵,对曹操资助之,会盟间批评袁绍骄矜,引起袁绍不满,令曹操杀之,曹操拒绝,然自曹操掌兖州大权后,张邈日渐恐惧曹操要杀己,终和吕布合兵叛乱,兵败后在前往袁术求援途中被自己的兵士所杀。

第七镇,东郡太守桥瑁。曾任兖州刺史,原为何系人马,诈三公书于州郡,乃是关东反董联盟发起人之一,后来和刘岱冲突,被刘岱所杀。

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 袁绍族兄,有勤学之称,后袁绍任其为扬州刺史,被袁术击败,之后逃亡中被乱兵杀。

第九镇,济北相鲍信。在历史中不起眼,但是是相当关键的人物,早先为何进下属,募兵回来何进死,劝袁绍反董不成,回乡募兵,礼贤下士,曹操日后的大将于禁便是他招募而来,(鲍信死后归曹操)反董联盟成立后,在大家都支持袁绍时,独他看好曹操,在刘岱死后,是鲍信迎接曹操任兖州牧,使曹操有了自己的地盘,得以扩张,日后曹操壮大,鲍信当为首功,而且在曹操被军围住时,鲍信杀入重围救之,而自己身死,死后百姓将士为之流涕,刻木祭之。

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 这位就并非参与这次关东联军了,而且他当时任的应该是北海相而不是北海太守,他后来到朝中就职,被曹操所杀,他比较出名,以后会谈到,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 张邈弟弟,日后同张邈一起起兵反对曹操,被曹操所围,最终一族被杀,死前送信给臧洪,请来兵救之,臧洪时在袁绍下,袁绍因和曹操同盟而不同意,结果臧洪与袁绍交恶,袁绍围臧洪,城中自相吞食不叛臧洪,最终城破,臧洪死,这是后话。

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 陶谦并没有参与此次征讨,但是之后他有支援朱儁兵马抵御董卓,(之后也资助刘备,看来他好这一手。)更一度联合众人推举朱儁为太师,迎回天子,不过朱儁拒绝之。一直对天子保持朝贡,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就是曹操父亲被杀,征讨陶谦,引出刘备来。

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 马腾此时应该是征西将军,(初平年间马腾又迁征东将军,不过此时应该还没)而不是什么西凉太守,和演义第三回说董卓是西凉刺史一样,东汉并没此官职。他此时还在关西,比长安还远,这关东诸侯他怎么可能赶去,所以这并不可能,只是演义中刻意加的,不过日后他确实屡次攻打董卓西迁后的京城长安,但是没有成功过,后来曹操掌权后,他到是为曹操的建安政权立下了几次功劳,之后与韩遂不和,又觉得年老了,就入朝为官,之后嘛,都是通常所知的故事,马超起兵一年后,马腾被杀,族夷。

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瓒。 此时公孙瓒应该是奋武将军,封蓟侯,兼领属国长史,并不是北平太守。(当然,要是这样写在演义里,那读者就没几个明白了。)他在辽东,并没有参与此次行动,日后他更是与袁绍为敌,并杀刘虞,但最终不敌袁绍,被杀。

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 原为丁原属下,后入京跟随蹇硕,何进,他也是何进派出募兵的一员,何进失败时他在上党募兵,此时他不是上党太守,反而是攻打上党太守的人,在这次联军时,他和袁绍同在河内会合,但是不料匈奴单于于夫罗想造反,袁绍张杨不从,于夫罗挟持张杨而去,后来得以重新统领大军,董卓封其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张杨是汉末对朝廷极为忠心之人,一度救济献帝,而且无野心,送献帝回洛阳后自己也就回去,并没有挟天子的想法。张杨与吕布关系甚好,(同为并州人)吕布和曹操相互攻击时,一度想出兵援助吕布,不料被亲曹操的部下杨丑杀死,之后亲袁绍的眭固又杀杨丑,最终眭固也被曹操灭之。(张杨待下甚宽,"杨性仁和,无威刑。下人谋反,发觉,对之涕泣,辄原不问。")

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 这是下一章的主角,这里就不多说了,结局是被刘表射杀之

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 这位也是出名的人物,他的渤海太守也是董卓任命,原因之前就说到了,之后他用盟主名义封自己为车骑将军,后来被曹操击败后病死。

第十八镇:曹操:董卓封其为骁骑校尉,(马上就跑了)而且之前曾经任过东郡太守(没就任)会盟后袁绍推荐其为奋武将军。后来表之为东郡太守,原先担任此职的桥瑁此时被刘岱所杀,他的故事也很多了。

至于那位不是诸侯的刘备,那就不用多说了。

另外此时其他的地方诸侯,青州刺史焦和也起兵反董,结果还没和其他诸侯会合,遇到黄巾,焦和不敢与之战,使得青州黄巾横行,也没有参与会盟行动。不久病死,袁绍派遣上文说到的臧洪代之。

荆州刺史王睿本也要起兵反董,因为和孙坚有私怨,被其逼死,后来是刘表代之。

冀州牧刘虞没有参与这次行动,袁绍劝其称帝被之拒绝,后来被公孙瓒杀。

益州牧刘焉已经不听中央政权号令,之后资助马腾进攻过长安,未成功,病死。

扬州刺史陈温,曾经帮曹操曹洪募过几千兵士,后来被袁术杀之。(另一说病死。)

家园

好文顶上

家园 【原创】第六章江东之虎

第六章江东之虎(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 匿玉玺孙坚背约)

在三国里最能打仗的是谁?假如按演义来说,那八成就是诸葛亮,至于史实来说,那应该是曹操,不过具体到某个阶段呢?比如就在这次演义写的讨伐董卓这段时期。肯定不是刘关张,虽然他们在演义中最出风头,但是在历史中他们根本就没参与,也肯定不是曹操,现在的曹操还不是以后那个可以为孙子兵法作注,写孟德新书的曹操,此时的曹操唯一一次进攻被徐荣打的连夜遁逃,募兵还遇到反叛。更不是其他诸侯了。

那这时的第一虎将为谁呢?就是这回中藏匿玉玺的江东之虎孙坚了。

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有传言是孙武后裔,那就不知是否有家传的孙子兵法了,不过孙坚和其子孙策确实是三国难得的父子英雄。

孙坚十七岁时便孤身斩杀盗贼,在汉末讨贼,讨黄巾,征边关,战无不胜,确实是汉末难得的良将,不过最令其出彩的便是这次讨董。

此次讨董的关东诸侯联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是大都虚张声势,如大部分诸侯,或者战绩不佳,如曹操,惟有孙坚一人,不单战之,而且颇有胜绩,称这支讨董能逼得董卓迁都孙坚当为首功。

如演义中著名的温酒斩华雄,便是孙坚所为,而且这一战果还是在孙坚刚遭大败,甚至连所带的赤帻也被夺去。便是演义上一回在温酒斩华雄之前的那段,只是史实中并未言明这次胜利是华雄带队,也未说祖茂身亡。

而且之后孙坚重新集合兵力再胜,斩华雄,演义便未谈到了。为将者,胜利固然不易,然能在失败后马上集结士兵转而再战胜之就更加不容易了。因为新败之军士兵不振,往往不敢作战,甚至作战中稍一遇挫便溃败,要集合败军再战,就要为将者有过人的胆识,勇猛,而且为兵士所信任,有号召力,这都是为名将的素质。

另外演义中所说的三英战吕布胜之,史实上也无此事,到是吕布败于孙坚手里,可说孙坚此仗的风头在演义中全被刘关张兄弟抢了过去。

正因孙坚勇猛无比,所以董卓甚畏惧之,讨好于他,要求和亲,将自己女儿嫁于孙坚之子,可见董卓对之的畏惧,而孙坚拒绝之,之后董卓离开洛阳,也是孙坚第一个入洛(自然,他一直在前线。)扑灭大火,将董卓发掘的各王公贵族的坟墓掩盖。(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一事,曹操董卓都干过。)关东诸侯,最忠烈者英雄,非孙坚莫属。

但是,英雄也有自己的弱点,孙坚有将才,对朝廷忠心,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弱点,便是政治能力太差,第一个表现荆州刺史王睿,和孙坚一同起兵讨董,但是因为和孙坚有私怨,便逼杀之。(也是讨董诸侯的第一个自相残杀事件了,比刘岱杀桥瑁还早),此外南阳太守张咨也被其杀。第二个表现是南阳是大郡,人口百万,孙坚杀张咨,却不能控制南阳,结果被袁术做了南阳太守,反而日后粮草要依赖袁术。再如荆州刺史王睿被杀,孙坚也不能控制荆州,反被刘表控制。结果孙坚还不得不再和刘表作战,要夺回之。结果被偷袭而死(日后孙策也是如此,父子两江东英雄都死于偷袭暗杀而非沙场,不可不畏之天命。)不过日后孙策再夺江东,则也要拜孙坚在江东的声望和旧日部属了。

附:孙坚和袁家兄弟的关系

汉末乱世初始,势力最强者莫过与四世三公的袁家,关东诸侯,或为袁家旧吏,或为亲旧,袁绍夺得北方大州冀州,袁术不费吹灰之力得到户口百万的大郡南阳,假若两人联手,关东诸侯无人可挡。但是偏偏袁绍和袁术兄弟不睦,反而各结势力相互对抗,汉末群雄割据的第一阶段,称为袁氏两兄弟之争也未尝不可。而孙坚在两人对抗中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孙坚起兵反董,到了南阳,将太守张咨杀死之事就颇耐人寻味,荆州刺史王睿和孙坚有私怨,但是南阳太守张咨和孙坚素无瓜葛,孙坚却引其赴酒宴上杀之,(三国志的注引也有说张咨不给军粮,孙坚忧心其断后路,所以杀之的说法)而且最关键之事是,孙坚杀张咨最大的受益人却是当时逃到南阳的袁术,孙坚之后进军的粮草还需要依赖袁术调送,不能不怀疑袁术在其中是否参与了孙坚杀张咨的事件。(当然,说袁术设计杀张咨也没有确实的证据,至于得到南阳完全可能就是袁术当时的官职最高的关系,只能说运气太好了吧。)

应该说,虽然后来争霸中袁术实在象一个无能之辈,但是在早期,袁术还是一个以侠义著称的豪杰之士,虽然不如袁绍,但是名声比其他人要大多了,(当时曹操还只能说是小字辈。)无论是否他参与了孙坚杀张咨,他和孙坚结交,而且关系甚好,确实是不争的事实,之后袁术还表孙坚为豫州刺史。

当然,也就是豫州这件事上孙坚和袁绍结仇,演义中说孙坚因为得到玉玺,而和袁绍闹翻,再遇到刘表拦路,其实并非如此。

先说说玉玺,其实玉玺此事的说法也颇为复杂,一般公认的说法是孙坚得到玉玺,但是并非为此事和袁绍翻脸,而后玉玺被袁术在称帝前从孙坚妻子中得到,而不是孙策拿来交换袁术几千人马了。之后袁术兵败,玉玺又回到中央政权手里。但是也有不同说法,比如三国志陈寿就没将此事记录其中,三国志注引中也多是吴书有记载此事,到是之后的史家大都采信此事。

袁绍与孙坚交恶的主要原因是袁绍派遣周喁为豫州刺史,还夺取孙坚阳城,引起孙坚反弹,击败之。不过此事的很大缘故还是袁绍袁术两兄弟交恶,袁绍视孙坚为袁术盟友的关系。

实际上孙坚不单为袁术盟友,更好似其部属一般,刘表与孙坚交恶也是袁术令孙坚攻打刘表之故,而非是玉玺的问题,也是此战中孙坚死,而孙坚余部尽入袁术麾下。几年后,孙策借袁术兵得江东,反而和袁术交恶,在袁术败亡后得其妻子儿女,袁术女配于孙权,后孙女配于孙权子孙奋。正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家园 我觉得孙坚这么拼命也是为了攒人气

不同于其他诸侯,孙坚的事业都是他自己用武力打出来的。因此关东诸侯讨伐董卓,他的积极是为自己在政治上谋分。但是孙坚不如他的儿子孙策和孙权的就在于没有良好建立自己根据地的想法,只是培养了一批忠于自己的部属,如果不是孙策能够青出于蓝,江东孙氏是不可能成为三国之一的。这个原因一个是孙坚本身缺乏政治头脑,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因为孙坚当时手下缺乏有政治眼光的谋士为其分析形势。

家园 吕布败于孙坚能否介绍一下?

是单挑吗?

家园 不过谋士向来是江东的弱项吧?

印象中江东总是靠一班武将打天下,没见到谋士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那个“内事不决问张昭”的张昭,也不过是个大投降派,其他还有什么能人?

家园 我指的是像鲁肃和吕蒙这样的谋臣

他们能够为孙家的发展提出一套比较可行的方案,孙坚身边是没有这样的人才的,所以一直被袁术当枪使

家园 他们其实不好算作谋士

否则周瑜也叫谋士了。

呵呵,小抬一杠。

家园 此事记载于资治通鉴

孙坚移屯梁东,为卓将徐荣所败,复收散卒进屯阳人。卓遣东郡太守胡轸督步骑五千击之,以吕布为骑督。轸与布不相得,坚出击,大破之,枭其都督华雄。

这大破之应该是包括吕布所统领的军队,所以说孙坚打败吕布,而且这段记载也反映了吕布的一大问题,在第九章谈到关中事变的时候我也会提到。

至于单挑......这个~~~~史书上虽然确实有战场单挑的很多记载,但是这两者之间应该没有单挑过,吕布有单挑的记录,但是并不是和孙坚,更不是刘关张了。

家园 无根无基创业是很难的

孙坚算是大族了,都如此,更别说刘备了

家园 孙坚的大族可能是后世的记载给他美化的

他一开始也只是担任的县吏一级的职务,应该还是算寒族。他的能够不断擢升还是同他的军功有关,因为如此,所以孙策的母亲嫁给孙坚之前,她所在的家族曾经有过悔婚的想法。可见如果没有汉末的大乱,如果不走朝廷选拔的那条路,要想出人头地的确非常困难。

家园 呵呵,我指的是那些能够帮助孙家成立霸业的谋士

借用演义中水镜的那句话:“关、张、赵云乃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东吴的谋士如果严格的来说,只有鲁肃和周瑜可以算。前者劝说孙权独霸江东,以立帝业。后者不仅在孙策死后帮助孙权稳定了局势,更在赤壁之战的关键时刻主战而且取得了胜利。如果没有这两个关键人物,孙氏霸业的确难成。尽管演义中提到孙坚看到玉玺后不觉流露自己有九五之志,但是从历史上来看,孙坚一直到死都还没有明显的自己当CEO的行动,他身边的那些将领也的确是武勇有余,政治不足。

家园 虽然比不上袁家那般

但是孙家在当地也是一大族了,上阵还有兄弟兵,你看看刘备,那才叫无根无基呢.....

家园 【原创】第七章 争霸的开始

第七章 争霸的开始(演义第七回 袁绍磐河战公孙 孙坚跨江击刘表)

自董卓迁都长安后,关东联军就已经分裂,各路诸侯自相残杀,已是常事。而此章中说的袁绍谋夺冀州牧韩馥之位,更是将所有的遮羞布都揭开,关东联军彻底分裂,而群雄争霸的局面形成。

此章节基本介绍了当初的情形,但是,在具体史实尤其是细节上,却有很多偏差,例如袁绍夺冀州一事,虽然谋夺冀州的后一部分就如同演义所说一般,袁绍巧用计谋骗取韩馥交出冀州,但是,之前的铺垫却并非如此简单。当时的情形是袁绍又得到了张杨和于扶罗的支持,势力大涨,但是粮草依赖同盟的韩馥供给,而袁绍势力的扩张引起了盟友韩馥的警惕,想断其粮草,使袁军溃散,这在当时并不鲜见,如上一章所说,孙坚军队就依赖袁术供给粮草,而袁术也扣押过孙坚的供给,孙坚亲自来质问才使得供给恢复,袁绍此时也面临孙坚的局面。但是韩馥在冀州的当政并不稳定,当时的手下大将麴义就反叛之,而袁绍既是四世三公的袁家族人,又是联军盟主,众望所归,麴义便投奔了袁绍,无论这本身就是袁绍的计谋还是其他原因,韩馥在当时对于袁绍来说处于被动,而公孙瓒的入侵更加使得其内外交困,在当时情况下,作出交出冀州的决定也不让人意外了,即便他不交出,以他的才能,冀州也迟早是他人之物。

所以说,假如没有当时的压力,韩馥断不会因为谋士的几句话便交出冀州的。

再如公孙瓒和袁绍一事,演义中将两人冲突描述为袁绍先是阴谋和公孙瓒夺取冀州然后又背盟暗杀公孙越。乍一看好似都是袁绍的错,其实两人的冲突却并非如此简单。

两人的冲突首先是缘于公孙瓒和幽州牧刘虞的冲突,两人同为幽州两大势力,内部却不和谐,而刘虞和袁绍交情颇好,袁绍一度谋划刘虞为帝,虽然刘虞拒绝,但是也保持着同盟关系。另一方面,刘虞之子刘和本来在长安做侍中,得到天子旨意逃出,想通知刘虞派兵迎接,途经袁术处,被扣押,袁术令其为书给他的父亲,而刘虞得到消息后派出数千骑兵,但是遭到公孙瓒的反对,而公孙瓒一方面反对,另一方面不想得罪袁术,派自己的弟弟,也就是演义中的公孙越去袁术处,并唆使袁术扣押刘和还有其带领的军队。(之后刘和逃出去了袁绍处,在刘虞被公孙瓒杀死后兴兵复仇。)这不但使刘虞和公孙瓒的关系大大恶化,还导致了另一个结局,就是公孙越之死。

当然,公孙越之死并非如演义那样是在途中被暗杀,更不是有一个人大喊“我乃董丞相家将”这样戏剧性场面,而是在战事中被流箭所杀。(这到是和演义一致)而此战事就是上一章说到的孙坚与袁绍交恶的一事,也就是孙坚被袁术表为豫州刺史,袁绍却派了周昂来统领豫州,并夺了孙坚的阳城。也就是在孙坚攻打阳城一役中,受袁术派遣协助的公孙越被流箭射死。而公孙瓒把这笔帐算到了袁绍头上,出兵冀州,冀州许多地方归顺公孙瓒。袁绍恐惧之下,将自己拥有的渤海太守印送给公孙瓒从弟公孙范,希望公孙范能牵制公孙瓒,却不料公孙范得到实权后将自己的军队支援公孙瓒,一时局势大乱,袁绍才出兵,有了界桥一战。

界桥一战,演义中为了突显刘关张三兄弟和赵云,尤其是赵云的出场,将结局改成打和。但是真实的历史却不是如此,确实当时刘备和赵云很可能已经加入了公孙瓒阵营,但是在界桥一战中是否出战不得而知,更不用说改变局面了。(考虑到刘备在公孙瓒与袁绍的对峙中颇有战功,或许在其他战役中有所斩获,但是界桥一战没有记载。)界桥一战也是以麴义率军大胜公孙瓒告终,演义中界桥之战的前半段是史实,而在赵云出现的后半段就子虚乌有,更不用说麴义被赵云杀死了。(麴义是在之后被袁绍杀死。)

界桥一战后,公孙瓒和袁绍对峙数载,虽然互有征战,但是袁绍在忙于对黑山贼的讨伐,而公孙瓒也陷于与刘虞的争斗中,所以北方局势一度平缓下来。

当时的局势之前也说到,可以看作袁绍袁术两兄弟之争,他们的争斗自然不是如演义所说因为千匹马的关系,而是为了对袁家当家权的争斗,正因为如此,袁绍在得知袁术在对公孙瓒信中称袁绍不是袁家后代如此愤怒。自关东联军解散后,袁术坐拥富饶的南阳,其野心大大膨胀,对袁绍立刘虞为帝之事大为阻挠,之后相互结援争斗。对应袁术和公孙瓒的联合,袁绍的对策是与荆州刘表联合,刘表身为荆州刺史,自上任初始便受到袁术的压力,刚刚稳定下来,而袁术派遣孙坚攻打荆州,但是孙坚被刘表设伏射死后,袁术对荆州便无能为力了。(袁家两兄弟之争,最得利的莫过于曹操,曹操自得兖州后对外扩展的地盘不是夺自袁术便是袁术盟友陶谦吕布之手,可如此说,袁绍本利用曹操作为自己的打手对付袁术,没想这个自己养大的打手得了便宜成了自己最大的对手。)

一时间,关东的几大主要势力,袁绍和公孙瓒在北方对峙,袁术和刘表在南方对峙。而兖州的刘岱投向了袁绍,徐州的陶谦倾于袁术,而日后的主角曹操刘备就要得到正式的舞台。但是此时,关中却发生了巨变。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