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连载) -- 沉睡的天空

共:💬334 🌺140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家园 又长知识了。

而且我们还要注意到一点,汉文帝又被称为汉太宗,我们注意下,日后看到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明成祖原本是明太宗,后来被明世宗改为明成祖)这个太宗称号就知道了,他们都不是正宗的第一代皇帝嫡长子那一房的,

家园 在下见过关公第61代孙, 果然是卧蚕眉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三十五章 刘备在荆州的日子

三国随章侃 第三十五章 刘备在荆州的日子

(演义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隐沧 单福新野遇英主)

上一章说到刘备被蔡瑁蒯越所逼,被迫跃马过檀溪,这载于《世语》,不过东晋史学家《魏氏春秋》的作者孙盛认为假如局势到了这种地步,刘备不可能再在荆州呆下去了,认为此事是妄说。而本章说到刘备遇司马徽,并得徐庶来投,这则是千真万确的事,只是怎么遇到司马徽和徐庶来投奔的细节上应该和演义不同,如此一来,引出一个话题,刘备在荆州这段时间到底过的怎么样?

刘备自建安六年来荆州,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刘表死,刘备败退,刘备在刘表治下的荆州过了近七年时光,人生有几个七年?刘备在荆州这七年怎么样呢?

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备过的不错,自刘备征讨黄巾以来,便没有几天安生的日子:黄巾军平乱后做了安喜尉,没几天得罪了督邮就逃亡了,等到后来再立功成为高唐令,但是也没做几天,投奔公孙瓒之后就跟着公孙瓒与袁绍打仗,自然也不是什么太平日子,日后到了徐州,接了陶谦的位,不久就被吕布抢了去,等吕布死后,又是和曹操对抗,从徐州到河北,再从河北到汝南,这么多年就是打仗,逃亡,准备打仗,大半日子在与战场打交道。

而在荆州这七年不同,是刘备难得的安定日子,刘表虽然不重用刘备,暗地还防他,但是表面上对他也算不错,给的地盘小点,但是也算有自己的地盘和实力,也没干什么削其兵夺其将的事,刘备在刘表之下还是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更不用种菜来韬光养晦了。而且刘表虽然是个不思进取的人,但是也有他不思进取的好处,就是安定啊,刘备在新野帮刘表防着曹操,但是曹操那时主力在河北与袁家抗衡,顾不了荆州这边,有段时间是要南下,但是还没到就被袁谭拉过去了,所以也没打成,刘表嘛,也没怎么想过去打曹操,刘备这七年除了博望大胜夏侯惇,也没发现他和曹操有什么大规模冲突,所以说日子还是很清闲的。闲空了用耄牛尾结结帽子,(还被孔明说了一通,)去刘表那喝喝酒吹吹牛,连髀肉都有了,阿斗也就是刘禅也是此时生的,可见小日子也过的不错。

但是对于刘备来说,更多的是苦闷,曹操当年为何说刘备是英雄,有很多点,其中一点便是刘备不象刘表等人一样是个守成之人,守成并不完全是坏事,假如王朝处于顶峰时期,守成之君也是明君,但是在乱世之中,守成便等于是灭亡的代名词,乱世之中只有战才是唯一生存下来的条件,三国之中,论战之多,无人比得上曹操,自起兵起,无时无刻不在战,战袁术,战吕布,战刘表,战袁绍,可是越战越大,而刘表刘璋张鲁呢,守成多年,最终的结局只是将库房锁好,钥匙交给敌人的份。太平日子或许还有人愿意跟着守成之主过安稳日子,反正天下都这样,乱世之中就不同了,今日是诸侯,明日就可能是阶下囚,今日是一介平民,明日就可以是朝中重臣,在这样的乱世,那些有才能的人或为一统天下,或为发达富贵,都只愿意跟着有前途的主子,而那些守成之主,是很难指望他们有前途的。所以曹操称刘备为英雄,便是因为刘备有雄心,也有配之的雄才。

但是现在一个有雄心雄才的刘备只能在荆州编编帽子,喝喝酒,吹吹牛,而眼睁睁看着当年的盟友袁家一天天被灭亡,而自己的对手曹操一天天壮大,自己则虚度光阴岂不心焦,也难怪刘备见自己髀肉而落泪,从一个驰骋沙场的英雄成为一个只能靠编帽子消耗岁月的宾客,而且自己还受到刘表的提防,如曹操北上征讨乌丸,这是一个大好时机,刘备献计于刘表,刘表却不能用,英雄无用武之地,这种感觉并非是刘备独有,也不单是古人独有,大家回忆一下过往,必然也有这样的念头,只是刘备这些经历过而且意志坚韧的人更为强烈了。

心清苦闷,因境遇而至,演义中称刘备在曹操处有笼中鸟,网中鱼的说法,那刘备在刘表处呢?笼中鸟肯定没到那种程度,刘表虽然说防着刘备,但是比曹操好多了,给了一块地盘,给兵给粮,刘备的武装也保持着独立性。不过刘备并不是真正的自由,给兵给粮是不错,但是也就是一般够用而已,新野区区一地也养不了多少兵,从日后诸葛亮与刘备所言之中看,大约只有几千人,大概防御曹操非主力的骚扰是可以了,进攻则肯定不足,只怕比之当年张绣还要逊色三分,荆州虽有兵有粮,但是还是在刘表手中。

可以说,此时刘备能在七年之久的时间内仍然保有自己原本的势力就是一个奇迹,如关张等人都是有大将之才,无论到何处都会得到重用,他们却跟着刘备在荆州一呆七年,毫无叛心,这不能不说是刘备的个人魅力所在了。

但是单靠那原有的老班底无法壮大,只有继续招揽人才,可招揽人才也难,假如是在徐州,那是刘备的大本营,刘备登高一呼,必然众人相随,可荆州不同,刘备初来乍到,荆州人只闻其名,而从未见过其人,对他谈不上熟悉,且荆州本地大族如蒯蔡两家已经被刘表倚重,蔡家更是与刘表结亲,要他们放弃到手的权势来帮刘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即便他们也欣赏刘备,但是刘备若敢拉拢之,只怕刘表也不会放过他。所以刘备在荆州这七年挺麻烦的,不用说那些大族名士,就连一般的官员刘备也不能太亲近,不然就要遭到猜忌。

而且正如之前说过的,地方世族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无心角逐天下,所以即便他们不认同刘表,也不会倾向刘备,而更倾向于势力强大的曹操,以保富贵,这些人不单包括蒯越蔡瑁等热人,也包括那些名士如韩嵩等,刘琮日后投降曹操,他们是主要原因。而另外一些来荆州避难的士人呢?人才择主,不单要看雄才雄心,还要看有没有实力,刘备固然有雄才雄心,但是本身尚在荆州寄人篱下,固然自身还保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是实力太弱,且不说曹操,就连江东孙家,益州刘璋实力也强过他不知多少,人才都是择强而去,象当时一些颇有名气的如王粲等避难荆州的名士倾向的都是投奔曹操,所谓世人喜欢锦上添花,少有雪中送炭的,会来投奔刘备的自然少之又少了。

正由于这样的困境,刘备在招揽人才上并不顺利,只是刘备有他自己的办法,三国志陈寿评价刘备弘毅宽厚,折而不挠。三国演义中常说曹魏得天时,孙吴得地利,而蜀汉得人和,这人和便是说的刘备。虽然演义中刘备的形象与史实大不相符,但有一点是相通的,便刘备得人心,是“仁”的代表,而刘备也最重视人心。无论是在平原,在徐州,刘备都能得到世人的爱戴,在荆州也不例外,所谓得人心也。虽然地方大族们仍对刘备敬而远之,但是仍有相当众多的荆州人士接受了这个宽厚爱民的刘豫州,(自然,这也进一步使刘表对刘备的戒心加剧。)刘备作为抵御曹操的代表人物,并在博望的成功战例,也使得一些仍旧尊奉汉室,认为曹操是叛逆的士人倾向于刘备。自然,这些人主要是荆州的中下层官吏和一些尚未成名的士人,这些人在荆州没有如蒯蔡这般大的势力,也没有太大的名气,本身也不受刘表重视,招揽他们不会受到刘表的反对,这些人前者以伊籍为代表,后者以诸葛亮徐庶为代表,他们在加入刘备阵营之前才能都不为人所知,加入刘备阵营之后才能一展才华。(这也十分正常,就好象那些小公司只能招收一些新人进入,而对于这些新人来说,小公司更有发展的空间。)

但是,刘备所做的这一切要在刘表死后荆州巨变才真正的完全展现出来,刘表死后,在曹操重兵压境之下,刘备依旧能获得大量的荆州士人来归。(三国志先主传:“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日行十余里,”江表传:“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之后刘备能入蜀三分天下,这七年荆州经营功不可没

荆州这七年,或许是平静的七年,或许是苦闷的七年,或许是凤凰待鸣的七年,就看大家从何角度去看了。

元宝推荐:铁手,海天, 通宝推:方平,
家园 天空这句话有考究

而刘表刘璋张鲁呢,守成多年,最终的结局只是将库房锁好,钥匙交给敌人的份。

诸葛亮“后出师表”-----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呵呵,和天空开个玩笑罢了,“精”送上。

家园 精辟!但从老百姓的角度没啥不好……

所以曹操还是很怜惜张鲁同学的……不烧储藏,封闭府库,最后还是节约了百姓的牺牲啊……

家园 得大钱一枚,纪念一下。
家园 这七年,是凤凰待鸣的七年,所以也是苦闷的七年

对刘备算是一种磨炼。

一个问题是,当时的刘备,是不是只能在刘表那里呆着,无他处可去,还是因为本身的确是有所图,有长远的打算,所以才在刘表那里委屈着?

家园 当时的情况刘表是最好的选择

首先他离刘备最后兵败的汝南最近,要投奔最方便,当时几个势力刘表是最近的,这也意味着刘备以后要对付曹操,刘表那出兵最方便,刘备那时还没想到这七年会这么空。

其次各方势力来看,刘表也是比较强的,而且和上面说的地理位置合在一块看,刘表这对曹操的威胁又大了几分。

再次,刘表怎么说也是同宗,还能拉点关系,此外能拉上关系的刘璋太远了,而且投奔了刘表之后,再到其他地方也难了,比如去江东?那可是刘表的对头,还没等想去就被干掉了。

最后的一点,刘表对刘备还是挺不错的,要是去了其他地方还不一定有这样的待遇。

家园 无处可去

大耳贼领着一班兄弟在表哥那里混饭吃,肯定自己也不是滋味,能跑早跑了... 可天下就那么大,能占的地盘都被人抢光了... 想出去闯也得有点实力 -- 就他那几千兵马给谁都是塞牙缝...

要说他老谋深算蛰伏日久有所图咱不信 -- 哪个能算得出风风光光的刘表家七年之后有一过不去的坎儿?万一刘綜刘琦哥俩儿好商量,他这七年不就白蛰伏了...

家园 我是觉得如果他没有长期打算,这个时候不如投靠有点冲劲的去

总比呆在刘表这里守成等着长肉比较比较好一些。

好歹他那里还是有那么一些大将,投靠别人也不见得不会有人要。

估计着呆刘表那里还是有所打算,至少是希望通过刘表来实现一些东西。也或者是刘表老是让刘备吊着那么一些希望不肯放弃:)

家园 【原创】三国随章侃 第三十六章 养子

三国随章侃 第三十六章 养子

(演义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计袭樊城 元直走马荐诸葛)

本回演义主要说的是徐庶,演义中的徐庶与现实中的徐庶相差很远,他的事我们以后会陆续提到,这次想说说的是另一件事,其实这件事在历史上意义只怕比徐庶要重要的多,但是在演义中只是一段话。便是刘备入樊城后收养了寇氏之子寇封,改名为刘封。

演义中所诉说的此事可说是半真半假,其前半是真,刘备在荆州确实收养了刘封,但是后半就是假了,哪后半?关羽见到刘备收养刘封后说:“兄长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乱。”。这半段是假的。

为什么?因为关羽在话中说刘备有子,但是史实上其实刘备就是因为没有子嗣才收养了刘封,所以关羽绝对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这完全是演义为了情节需要虚构的,日后还因为这个虚构的情节来解说刘封为何不救关羽一事。历史上确实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但并非关羽,而是诸葛亮,当然并非收养刘封时,此时诸葛亮还未加入刘备阵营呢,而是在关羽兵败被杀,刘封被背叛的孟达攻打逃回成都时,“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

其实这里也引发出一个公案,也就是我曾经在之前的一章提到过,便是刘禅到底是不是刘备的长子,三国志上的记载很明确,刘备在来荆州前是没有儿子的,所以收养了刘封为子,而后才生下了刘禅,那已经是刘备四十多岁的时候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古人十多岁就结婚生子,刘备想来也不例外,三国志中称刘备数丧嫡室,那至少刘备之前单是正妻便换了几个了,而刘备在生了刘禅之后又生下刘理刘永,生育能力也很正常。那按理说,刘备在之前几十年也早该有儿子才对,但是史书上却对刘备的前半生记载太少,更别提他之前的妻子儿女了。只是知道刘备在徐州兵败时,妻儿都被曹操掠去,这其中是否包括刘备的儿子呢?就不得而知了,演义中有关羽千里送刘备的二夫人,但是没提到刘备的儿子,更不用说史实上关羽是逃亡到刘备处,根本很难带人出来了。

对于此时,裴松之引过《魏略》的一段,说刘备的儿子在曹操攻徐州那次与刘备失散,后来跑到汉中,被刘括买到,得知了其真实身份,为其娶妻生子,后来刘备得益州,无意中发现其子,由张鲁送还,刘备立为太子,既刘禅。其故事曲折离奇,可写一部三国版的《苦儿流浪记》了。但是这故事并不为史学家接受,因为最了解刘禅岁数的陈寿在《三国志 后主传》中明确写明刘禅在即位时十七岁,在其他的记载中也屡次说到刘禅在荆州出生,建安十二年出生等等,这样一看和《魏略》的记载完全冲突。《魏略》中的记载只可能是虚构的故事

只是,《魏略》的假故事并不能使我们了解到刘备之前到底有没有儿子,这只能是千古之谜了。幸好本章也不准备在此问题上深究。本章要说的是古代这个养子现象。

先说说养子的含义,养子的含义一般是说收养子嗣并改为自己的姓氏,比如寇封被刘备收养后改叫刘封便是如此,而义子的含义通常是说虽然认父子关系但是并不跟随着改名,比如演义中吕布和董卓丁原便是义子。但是很多情况下两者混在一起,我们就一起说说这义子养子。

养子在历史上并不希奇,三国蜀汉曹魏孙吴的皇族都有这样的情况,蜀汉上文说了刘封,曹魏魏少帝曹芳便是魏明帝曹叡的养子,孙吴宗室中孙河一系也有这样的情况,只是他的情况比较复杂,他本来和孙坚同族,也就是姓孙,后来入俞家做养子,姓俞,后来和孙坚孙策征讨,又重新姓孙,其侄子孙韶子孙桓都是东吴大将,也都列为宗室了。(另三国志中孙韶为孙河侄子,而资治通鉴称孙韶为河子,不知何故。)

而其他各朝这类事也不鲜见,我们在之前《长子继承下的迷雾》一章便已经说过,皇帝没有儿子往往收养子作为继承人,比如宋高宗收养宋孝宗作为继承人,后周太祖郭威收养柴荣为继承人。(所以其实柴荣也叫郭荣。)有时皇帝突然死亡来不及收养的,选择宗室中人作为继承者,等于是变相的养子,比如明武宗突然死亡,明世宗继承皇位,他是应该作为明孝宗(明武宗之父)之子的身份继承的,这样他就是要叫明孝宗为父亲,原来的生父为叔父,这件事还引起了明朝的“大礼仪”一争。

收养子的最主要目的便是继承家业香火,所以收养人往往是没有子嗣的,最典型代表是宦官,他们一般不可能有儿女,所以便收养儿子继承自己的家业,如曹操父亲曹嵩便是曹腾的养子。因为这样明显的目的,所以一旦收养人生下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养子的继承作用便不存在了。比如诸葛亮原来没有儿子,便收养了哥哥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后来诸葛亮的亲子诸葛瞻出生,(随便说一下八卦,好象刘备诸葛亮这两位都是中年得子啊,诸葛亮还只有一子,这个生育能力比司马家曹家孙家是差了一点。开个玩笑。)而诸葛瑾一家因为诸葛恪之事全家族灭,后来诸葛乔之子诸葛攀(诸葛乔当时已经死了)就重新回到诸葛瑾那一系去了。

一般来说,古人收养儿子最好是同族同宗,甚或就是兄弟的儿子中选一个,刚才说的诸葛亮选诸葛乔便是如此,一般来说,对方的长子是要继承香火,不会过继给你。假如亲兄弟之中没有的话,那就尽量从比较近的亲族中选择,这点到是很正常,是皇室也是如此,皇帝死去,假如没有继承人,那皇室中血缘的远近也是选择继承人的一大标准。当然,这主要看收养人自己的选择了。假如不同族同宗,那妻子一族也是很重要的来源,比如后周太祖郭威一家都被后汉隐帝所杀,便收养内侄即妻子兄长的儿子柴荣为儿子,改名郭荣;再比如朱元璋也收养自己姐姐的儿子李文忠为养子。这类情况在一般的平民家庭也是很常见的,我们的父辈往往就有这样的情况。

此外,还有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收为养子,这往往是在找不到适合的亲族子女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往往是必须得到宗族中的许可才行,一般情况下是以选择宗族中人继承为上,否则一些地方还不能入家谱祠堂。这种养子还有另一种表现形式,便是入赘。

在现代对入赘这种事已经很少有概念了,甚至有戏称儿子为母姓女婿住妻家就叫做入赘。但是实际上的入赘比这个苛刻的多,一旦入赘,不单儿子要改姓,(也有订约生多少子后可以改女婿本姓的情况)自己也要改与岳父同姓,这等于是变相的养子,入赘之人在古代是比较受人歧视的,汉代没兵员了便将入赘的女婿和刑徒一样送去充当军士的,社会地位比较低。

还有一些情况,养子并不是为了继承家业,而是作为事业的帮手或者护卫家族,这也就是最常和义子混淆的情况,这类养子有时改姓,有时不改,(这就称为义子)有时改了还回归本姓。极其混乱。养义子作为己力争夺天下在乱世屡见不鲜。曹操就养自己的族人曹休曹真,形同亲子,这也是变相的养义子了,也不用改名。

这种事在五代十国最为显著,李克用收留了诸多义子,作为沙场战将,后世有十三太保之说,其中在戏剧中最出名为李存孝,英勇无比,不过因人挑拨李存孝被迫造反,最后投降被李克用所杀,而历史上最出名的应该是李嗣源,他夺了李克用亲生儿子后唐庄宗李存勖的位,后人称之为后唐明宗。有趣的是,他的义子李从珂又夺了他亲生儿子闵帝李从厚的位,即后唐末帝。这后唐亲子一直斗不过义子,也真是有趣至极。

其他各代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宋代名将岳飞便养岳云为子,勇冠三军。(另:演义中是说关平是关羽养子,三国志中只说到羽兵败后,孙权“斩羽及子平”,其他没有提到关平的身份。)

明代太祖的养义子也是出名的,其中亲侄又是养子的朱文正,外甥作为养子的李文忠,收养的孤儿沐英三人最为出名,三人都为名将,除朱文正早死外,李文忠为开国六公之一,沐英死后封王,世代镇守云南,与明朝始终。他们都是起初改姓朱,最终恢复了本姓。(沐英是孤儿,所以后来的沐姓是朱元璋所赐。)

至于民间就更多了,收义子,收干儿子,这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官宦人家都是屡见不鲜,这类更多的是拉拢感情,就好比师生同乡之类的关系,而比较少带有养子那种继承家业的性质了。

一般来说,无论是养子或者义子都有着比其他人更多对自己的感情,即便是亲生子女,其亲近程度也未必比得上养子。养育之恩并不亚于出生之恩,历史上很多对养父母还比生父母还亲的情况,然而,也有不少亲子与养子争锋,甚至诛杀养父义父的情况,人们对此总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解说。

只是,作为血缘制度的一个有效补充,养义子已经在历史上发挥过不小的功效,其作用不单为继业,也为奠业,更是拉拢感情,甚或是一种感情的表达方式。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情况会依旧继续下去。

元宝推荐:海天,
家园 沙发啊...花。
家园 残唐五代确是干儿子特别多的时代

上起藩镇割据,大大小小的军阀就认养干儿子成风。记得有某藩镇(河北的?)头子养的干儿子可以组成一支亲军。

南方也不例外,徐之诰,就是南唐烈祖李昇(这个字忘了读音)也是徐温的干儿子出身(有一说是杨行密本人想收他做养子,因亲儿子反对就给了徐温)。

家园 好像别的材料说岳云是岳飞的亲儿子

岳云和岳雷是岳飞前妻刘氏所生,岳飞投军杳无音信,刘氏就改嫁了。后来岳飞续娶江南李氏之女李桂生下了后面的儿子。演义里面给弄成了养子,大致是为了衬托民族英雄岳飞的高尚品质吧。

家园 明孝宗朱佑樘是明武宗朱厚照的老爸。。。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