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三国随章侃(连载) -- 沉睡的天空
说佩服勇将多一些,是因为那是靠实力,实打实的实力。
谋略和外交,依赖过多,就容易导致投机取巧的情况出现。
不过这个也许是我的偏见。
对刘备有点疑问。
从你这个系列看下来,觉得有一点还不是特别明白,就是刘备从什么时候开始奠定地位,什么是契机?
之前他在刘表那里作宾客,应该没有什么地位。刘表亡后,儿子投降曹操,刘备被追杀,然后,感觉上是突然之间刘备有了可以和孙权联盟的资本。这个资本是从什么时候建立起来的?靠什么?携民渡江是不是其中的关键?
实力实力,是实的,那些智谋啊,毕竟还是虚的。
至于刘备,假若说他的整体地位,那在徐州时期就确立了在群雄的位置,之后虽然失败多次,但是不论曹操袁绍都是认可他的能力和作为诸侯一员的地位的,用武侠的说法,是早就成名的老前辈了。至于说在荆州的地位嘛,应该是慢慢一点点建立的,靠之前的威名,再加上几年的经营积累的力量,谈不上什么关键的地方,假若说一定要有,可能在博望一战算是吧,不过也是可能而已,至于携民渡江只是这个地位的体现而已。在之前刘表死亡消息到了,鲁肃向孙权进言时就表明刘备乃天下枭雄,把刘备视为游说荆州的主要对象,可见刘备在荆州的地位在之前已经确定了。
携民渡江是史学家对于刘备品格的评价会高一些,但是对于当时的诸侯名士来说,更看重的是实力,美名有何用处,
现在通用的标点是五四以后才发明使用的罢,但是之前用什么呢?一直用的是什么样的符号呢?这个句读问题前人也早就发现了啊,孔孟的时代没有断句,导致有很多歧义。那么当发现有这个问题以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标点符号的呢?比如说明清之际用的是什么样的符号?
不少流传下来的古代经书都有真伪问题:好像唐朝就有人议论“文子”的真伪问题,甚至“老子”的成书年代也争论颇多似的。
想一想古代教科书四书五经都是些薄薄小册子,不加点教学内容老师怎么折磨学生啊
是不是继续谈谈东吴的内政啊?好像换了个话题啊
人类五千年以来脑容量就没变过,古人也不比现在的人笨,那时用的是一些虚词做标点。五四以来用白话文写作自然就要搞出标点符号这些东西了。文言文比较难,必须进行专门的训练才能掌握,而且是一种书写体,所谓叫做文言“文”,平时古人也不是这么说话的,大致用的是白话吧。
这是咋的了?呵呵
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幸福我们都可以跟魔鬼打交道,何况当一当修正主义者。
所以这跟俺的立场并不矛盾。
哈哈不多说了。
按照《通鉴》记载,(建安十四年)“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会刘琦卒,权以备领荆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给备。”
一个“以”字,隐含上下级关系。不久后刘备这个“荆州牧”就不得不冒被扣押的风险亲自去求孙权多分给自己一些地盘,足见双方实际地位不平等。“孙刘联盟”中蜀汉一直是屈辱的,包括刘备死后双方和解后的联盟。毕竟这东西还是要靠实力说话。
三国随章侃 第四十五章 水军
(演义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会蒋干中计)
本回演义的内容若是对中国戏剧有所爱好的票友必然十分熟悉,“群英会”这一出是三国戏中不可缺少的一幕,戏剧中重点突出的是蒋干的愚蠢,周瑜的智谋,曹操的多疑,是很考验演员表演功底的。这也是演义中赤壁之战连环计谋的第一出,先是对蒋干的反间计,再是黄盖的苦肉计,阙泽的诈降计,庞统的连环计,最终才是火烧赤壁。赤壁大战是演义中花费篇幅最多的一次战役,而其中重点则主要放在那些计谋上,可说赤壁战便被罗贯中写成了计谋战,一些还成了日后计谋所用的例子。
不过,这些计谋很多并非真正的史实,就拿本回这一出来说吧。蒋干确有其人,也曾受遣劝说周瑜,也是如演义一般无法说服周瑜,甚至连话都没说上几句,便回来了,但是却不曾拿了周瑜的书信,为周瑜反间计助力,而曹操更没有杀蔡瑁,且说他没中反间计,就算中了,刚定荆州,需要安定人心,蔡瑁这样的大族怎么可能随便杀了。只是蔡瑁日后的事迹不显,所以罗贯中便在演义中这样处理了。其实相对这而言,群英会中的一位更不可能出现,便是做监酒的太史慈,太史慈在建安十一年就死了,赤壁一战是建安十三年的事,罗贯中对太史慈也颇是偏爱,硬是让他的鬼魂坚持完赤壁之战,直到合肥一战中才死。
不过这并非本章的重点,本章的重点乃是说古代的水军,演义中周瑜为何要使反间计害死那蔡瑁张允,便是因为担心他们为曹操训练水军,所谓南北对峙中南方依仗着长江天涯,假若要渡江,那必须胜过南方的水军不可,而南方在水军上一直要胜于北方。
多江河湖泊且拥有中国第一大河的长江的南方是最早建立水军的,在春秋时期的吴楚两国都拥有着强大的水军力量,他们都是处于南方,这是因为他们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假如在南方没有一支强大的水军,便意味着对内没有压制力量,对外没有防御力量。相对而言,北方建立水军的必要性则小得多,中国北方多是平原,交战大都以骑步为主,甚至北方的游牧民族甚至连船是何物都没见过,他们的战争态势决定了他们没有必要建立一支庞大的水军,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北方的水军远远落后于南方,三国时期也不例外,曹操所谓的在玄武池操练的水军根本毫无用处,他只能依赖荆州水军,然而荆州军新降,根本无心作战,这样一来则更不是原本就拥有最强水军力量的周瑜军的对手。这是曹操在赤壁水战中战败的一大原因。
需求决定着选择,中国虽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大量地区并不沿海,而且中国一直以来最主要的对手便是北方的敌人,而在东面南面的海洋,根本就没有任何值得中国注意的对手,既然没有敌人,那就没必要建立海洋性的水军,所以这决定了中国长期以来以陆战为中心,水军主要是以内陆江河为主,而且这往往也是在南北分裂对峙的情况下,一旦统一,保留南方庞大水军则就毫无必要了。但是即便如此,中国的水军力量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之前依然在整个东亚世界甚至整个世界占据着领先的地位。
因为正如上一段所说的,只要有战争,尤其是南北对峙的战争中,水军的力量就是必要的,很容易得到快速的发展。假若说之前的两汉统一的太快,那三国形成的相当长的南北对峙的局面使得水军得以更加强大的发展起来,(当然,两汉在船只上的发展也是很快的,橹,舵和中国式硬帆便是此时的发明。)东吴甚至有余暇派遣水军由海路到辽东和台湾等地了。而在西晋统一后不过几十年,东晋南迁,再加上漫长的南北朝,中国水军力量从速发展,南方固然是保持着水军的强势,北方政权也在不断赶上。等到重新一统的隋唐时代,因为对外征伐的需要,中国水军也一度在海上与外国作战,如白江口一战,不过在政权重心向西面和北面之后,中国水军的身影就不多见了。而到了两宋尤其是南宋,中国水军再度得到了快速发展,偏安的南宋政权为了防御,极大程度的发展了水军,尤其罗盘等技术的运用,使得宋朝的船只业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宋朝的水军力量也前所未有的增强,这种发展态势一直持续到明朝,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是中国古代最大规模的水战,而郑和下西洋也是中国古代最大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此时的中国古代性水军达到了顶峰。
中国古代水军的作用主要为两种:
一为运输:水运的便利使得军队能够快速的从一地机动到另一地,这对于军事上是相当有利的,毕竟大部分情况下陆战占据着主要地位,而陆战中军队的集中和快速机动最为重要,就拿古代战争中极其重要的骑兵来说,在最早的时刻,马匹很多情况下是用于军队的转移,一旦作战时士兵依旧是要下马作战的。而由于水运的便利,能更多的运输大量军队和物质到达前线,这使得在陆战中便占有优势,北方入侵南方时很多时刻往往便是因为水军的不足,使得在兵力集结上比不过水军强大的南方而退却的。但是这也有明显的缺陷,水运固然便利,但是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河流,一旦没有河流的地区,水运则无法前进,则也是南方北伐时后继不振的一大原因。
水运对战争的影响有很多例子,如东晋时期桓温的枋头之败,很大程度便是因为豫州刺史袁真未能开通石门的水运,粮食补给不上,仓促退兵的关系。刘裕之后第一次北伐南燕也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南燕朝廷举措失当和百姓支持下才得以继续,而第二次北伐后秦也是得益于能自黄河而上的关系。
在经济重心日渐向南方倾斜,而大多数政权建立在北方的情况下,水运的重要性更加重要了,京杭大运河和海道漕运,使得南方的物质能够便利的到达北方,尤其在北方遭遇重大战乱如安史之乱时,南方的漕运更加突出。
后勤补给运输说完,那便是作战了,谁都知道后勤补给的重要性,那便很容易任凭一方都会想到击溃击沉这些运输船只,而另一方则要保护这些船只,如此一来,水战便无可避免,尤其是在相比海洋狭小得多的江河之上,船只几乎无处遁形。而且,只是用于运输的的船只也不能称之为水军了,否则最早的中国水军便不是春秋时期,而是商周时代了。
中外水战几乎都没什么区别,基本上以投射,冲撞,接舷,拍竿,还有并非是常规的火攻几种。
冲撞或许可说是除了投射外最早出现的水战武器了,不同于古代陆战战斗单位多为以人构成的个体,水战的战斗单位是以船的形式出现,一旦船被击毁,无论船上有再多的人,也就没有战斗力了,而击毁体积庞大的船撞击则是一个很好用的武器。尤其在处于上流的船只,动能要远远高于下流的船只,所以在早期的船只中,舰艏冲角是最主要的武器,而也有专门为了冲撞而制作的船只如“蒙冲”等。而为了船只的安全,船也日益向大型化发展,在汉朝便出现了三层的楼船,到了三国时期东吴更是拥有了五层高的楼船,可载士兵三千余人。唐朝还发明了水密隔舱,使部分漏水的舱室不会影响整个船只。
而随着发展,另一种攻击方式出现了,便是接舷,靠近的船只然后冲上武装士兵作战,这样有时甚至可以俘虏整艘船,而对应着接舷便是钩拒与乌鸦式战船的出现,钩拒相传是公输班所造,主要用于将要逃走的船只钩住,楚军据说用此物战胜了越军。而乌鸦式战船则是古罗马的发明,是为了弥补他们水军的不足,而用船头乌鸦嘴一般的小桥联结上敌船,再接舷作战,据说在用了乌鸦式战船后,罗马一跃成为海上强国。这两种武器都是建立在接舷战的基础之上,这就意味着自己的船上拥有大量善于在摇晃的船上作战的武装士兵。
拍竿其实也是两者的进化品,拍竿是一种巨型大锤般的武器,利用杠杆原理砸击靠近想进行撞击或接舷战的船只,威力巨大,自然这样的武器只能装在楼船之类的巨型船只之上。
实际上以上这些战斗方式都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只有投射武器依然在水战中发挥着作用。投射武器,顾名思义,便是以弓箭,投石,火炮为主的武器,这是水战中最早出现的武器。在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答周瑜话中称大江之上,弓箭为先,便是说在水战中弓箭是最主要的武器,用于射杀对方的士兵和水手,陈友谅便是在与朱元璋水战中被箭射杀。而楼船之所以成为战斗主力,便是因为楼船高,所谓“站的高,也射的远”嘛,而且弓箭也可带火箭以燃烧对方的船只。到了东晋,更是装备了能把船只击碎的巨弩,日后又将投石机装备在船只上,如此一来威力便更大了。到了火器时代,随着火炮威力的加强,水战便渐渐成为了火炮互射的舞台,所谓的巨舰大炮时代。
除了以上几种,火攻也是水战中的一种手段,不过火战船只是战斗中的一种辅助方式,毕竟这是一种自杀性站船,不过到是常出现于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中,比如三国中赤壁大战,再比如鄱阳湖之战朱元璋七艘火船火烧陈友谅几百艘巨舰。都是如此,但是毕竟只是辅助方式,不能常用。
水战之中速度因素极为重要,三国时期的“蒙冲”,“走舸”,“赤马”无不是讲究速度的船只。顺流而下的船只往往在速度上占优,但是只依赖水流也会受到限制,所以船浆和风帆相继出现,尤其是前者,使得水军可以逆流而上展开攻击,而南北朝祖冲之发明的车船,可说是轮船的前驱,日后在宋朝水战中发挥了不少的作用。
水战和陆战截然不同,北方屡次对南方用兵不利,往往便是在水战上吃了亏,战船技术不如人,(如刘裕攻后秦时,因为晋军进攻的艨艟包裹,看不到里面的人,秦军便以为神仙下凡,而到了隋朝攻陈时,隋朝的造船技术已经不亚于陈朝。)水军素养不如人,(古代水战中且不说其他,便说和陆战最接近的接舷战,若是没有长期的练习,在船上只怕都战不稳,何况交战。)
不过,水军并非机密。长江天险也并非难以逾越,只要给几年的时间,锻炼出一支水军并非难事,尤其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初期失利,但是依然拥有了相当大量的船只,还保有着荆州水军的部分,假若曹操耐下心来,缓战练兵,则刘孙联军绝对不是曹军的对手,所以对周瑜来说,击败曹操水军,速战速决,这是绝对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