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的官办经济--世界上最怪异的经济(一) -- 陈经

共:💬1310 🌺3017 🌵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8
下页 末页
家园 扩招并不能解决就业问题。

扩招是对的。再怎么说,能上大学的多了好几倍。学费虽然交得多,但如果没有扩招,很多人不可能上大学找到收入高些的工作。

社会需要的就业人员是一定的,这个无法通过扩招解决。

而今天的研究生扩招是把今天应该就业的大学学生,让其推后到3,5年后就业,以减缓政府目前的压力。

3,5年后的情况谁知道呢?如果没有有力的增加就业机会的措施。

而大学的扩招,让许多本属于中专水平的岗位从大学生眼中溜掉。

家园 这样搞政府就成了公司了

而公司是有外部性存在的。公司只用对内部人负责,对外部是没有责任的。这就是它的不经济。比如石油公司开采石油天然气,他是不管对于当地环境的破坏,对居民生活的威胁的。这个时候就要有一个政府来强制收取它的资源税,要求它环境评价达标。这就是把外部性重新转化为公司内部成本。

但是一旦政府本身成为一个大公司了,那就不可能有其他力量来追究它的外部性了。所以政府可以胡搞乱搞发洋财,屎都拉在百姓头上了。

家园 从正面考虑,教育医疗产业化也是有意义的。

从正面考虑,教育医疗产业化的意义在于:在极短的时间内,向这两个产业投入了极多的资源。完全解决了这两个产业在文革以后没有人没有钱的被动局面。这个成就可以讲也是史无前例的。现在在中国,全社会投入到教育上的资源是个天文数字。单靠政府估计连其中的1/10都拿不出来。

不过,现在的问题又回到,医疗是为了什么?和要教育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上了。如果,能够合理解决这问题,我觉得可以认为这个产业化是螺旋形前进中的一个特定阶段而已。

产业化解决了一个有没有资源投入的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怎样分配资源和利益。这个问题应当比前者相对容易一点。希望,政府的政策和社会的有识之士会给出正确的引导。

家园 你那个算低的,而且

你想想,你的那个学校一年收到4000元,那么供这个孩子上学的家庭的年收入要多少?如果还不止一个孩子要上学,那么这个家庭的负担有多重?你再看看现在中国的人均年收入才多少,这个学费比人均年收入所占比例如何?你看到没有什么人辍学,正是因为能付得起钱的都进学校了,还有很多付不起钱的都被关在门外了。而且一个家庭还要支付买房,医疗等等等的钱。

这里转贴一个学费比较。

一、1950-1985年间的学费

  小学到高中基本上是义务教育,每学期的学费是二元到四元不等.虽然当时一般性的地区特别是农村一个工只有几角,但对于一般性的贫困家庭来说,孩子读书仍然出得起,不会债台高筑. 上大学基本上是国家全包干,对于家庭差的学生来说,每月还可以享受到十七到二十三元不等的助学金.一般来说,一个贫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只要能够考上大学,不会给家庭增加任何负担.并且一旦毕业,还可以有旱涝保收的工资,有工作,有事做。

  二、30年代大学收费

  30年代国立大学的学费

  我查阅了1932年修订的《国立北京大学入学考试简章》,其中第14条明文规定—— 北京大学学费每年银圆20圆,分两期,于每学期开学前交纳:第一期自9月至次年1月,交10圆;第二期自2月至6月交10圆。又,体育费每学期银圆1圆。这就是说,北大学生每年交费共22块银圆。宿费全免。30年代清华大学以及北平医学院、工学院、法商学院等等的学费跟北大基本一样。国立上海商学院、国立上海医学院等,学费都是每学期10银圆,每年20银圆;但此外须交宿费12圆。铁道部所属的交通大学(总部在上海、而在北平设有分部)的学费为每学期20银圆,每年40银圆。

  又,1936年制订的《国立北平(北京)师范大学学则》规定:“本大学不收学宿费”,“入学新生除办理注册手续外,须交纳保证金20圆”,“本大学学生所交纳之保证金于毕业(或病故)时发还,但自请退学或因故由学校令其退学者,已交纳之保证金概不退还。” 全国各地的师范学校一律不收学宿费。   

30年代教会大学的学费

  我又查阅到1934年修订的《燕京大学本科教务通则》中关于纳费的规定:“本大学学生,每学期须于注册时,依照下列费用表纳费——

  本科正式生学费55圆;特别生附习生学费每学分5圆(学生以学分为交学费标准者,每学期至少需交学费15圆);宿舍费(电,炉,水等)20圆;医术费(药费另计)2圆;体育费2圆;杂费2圆;

  这就是说,30年代燕京大学本科正式生的学费每学期银洋81圆,每年162圆。此外一些著名的教会大学,如北平辅仁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以及广州岭南大学的学费,跟燕京基本上一样,每年大约160银圆。

  30年代私立大学的学费

  我还查阅到私立天津南开大学的学费。据吴大猷教授回忆:“南开的经费,学宿费为一 主要来源。学费每年60圆,宿费两学期30圆(每年共须交费90圆),这与国立大学(如北大)之学费每年约20圆钱,自是很高的;但与教会大学(如燕京岭南等)比较,则是平民化的了。”

  北平市私立平民大学学费第一学期26银圆,第二学期25银圆,每年共51银圆;私立北平铁路大学(私立铁道学院)学费每学期29圆,每年58圆。

  又,1934年制订的《私立中法大学组织大纲》规定:“本大学本科学生每年应该纳下列各费(甲)学费全年30圆,分两学期交纳,每学期各15圆;(乙)实验费每学期5圆,不足补交,有余退还。此外,须交纳保证金10圆。”这个学校是由留法预科改办的,不必住宿,所以学费比较低,合计大约45圆。

  1933年制订的《北平私立朝阳学院学则》规定:各科系学生每年纳费如下——学宿费52 圆,讲义费10圆,图书费2圆,制服费2圆,体育费2圆,新生入学费2圆,杂费1圆,共计交费71银圆。

  1934—1936年上海市最著名的四所私立大学,被公认为学费比较昂贵,(因为当时上海市生活程度为全国最高):

  复旦、光华、不同、大夏,所收学费如下——上海复旦大学每年学费100银圆;上海光华大学每学期学费50银圆,每年100银圆;上海大同大学每学期学费60银圆,每年120银圆;上海大夏大学每学期学费45银圆,每年90银圆(以上如住校另收宿费)。

  总之,在30年代我国的大学收费情况大致分为3种:国立大学每年约22—40银圆,师范类甚至不收学费;私立大学每年约45—120银圆不等,中间数约为90银圆;教会大学每年约160 银圆。

  30年代学费占平民家庭收入的份额

  30年代我国民众各阶层的收入情况又是如何呢?根据1929—1930年进行的社会调查报告《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所提供的数据,30年代初,一个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费为454银圆。

  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通常为16—33银圆之间,平均约为22银圆;每个家庭必须有两个人同时做工方能维持生计。所以,一般劳动人民家庭若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只能是国立大学,如北大、清华、交大、北师大等等,或免费的师范院校。30年代北京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师大有许多大学生来自劳动人民和小市民家庭,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史实。

  而私立大学或“贵族化”的教会大学,对于工农子弟来说确实是上不起的。特殊情况如清贫的青年周恩来能上天津南开大学,是因为减免学费的缘故。

  30年代,国立大学的学费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费的份额大约5—10%,或者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两个月的平均工资。而贵族化的“教会大学”的学费占平民家庭生活费的份额为35%,即三分之一;或者说,教会大学的昂贵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年工资的三分之二。怪不得当时有人说,教会学校是培养“高等华人”和“精神贵族”的温房;而北大、北师大则洋溢着“平民意识”。这是足以引发我们深思的。

  3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起点月薪一般为50银圆;待遇高的可以拿到80银圆。一般从事脑力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阶层,如中学教员,工程师,记者,编辑,职员等等,月薪在100—200银圆之间。大学教授平均月薪为350银圆;一级教授最高月薪可达500—600银圆。这些人群组成社会的“中间阶层”或者叫做白领劳动的“中产阶级”,鲁迅在《二心集序言》里面就认为自己属于“中产的知识阶级分子”(参看《鲁迅全集》第4卷151页),他们正是劳动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时我国的大学生们多数来自这样的中间阶层。原因之一是这个阶层热爱知识,并且以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服务;原因之二,是他们的劳动所得能够保障子女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费,一般说来,大学学费不高于他们一个月的薪金。他们中间,收入稍低的可以把子女送入国立大学,收入较高的可以把子女送入私立大学。我曾经统计分析了当时许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本文因篇幅所限,兹不赘述 。

  三、1985-2005中国高等教育收费变迁

  从新中国成立到1985年,高等教育一直是免费的午餐。1985年,中共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等教育“可以在计划外招收少量自费生,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从此,开始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双轨制,只对部分自费生、委培生和定向收取学费。直到1989年,国家才对高等教育进行收费,当时的收费也只是象征性的只收200元,但总算迈出了高等教育收费的关键性一步。1993年,我国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南大学开始收费并轨试点。1996年在部分高校试行并轨招生,学费一下子涨过2000元,这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1997全面并轨后,学费一直徘徊在3000元左右,人们也渐渐适应了这种制度变化。2000年,各地高校收费标准猛涨,普遍提高15%左右,有的地区提高20%,学费超过4000元。北京市的大学学费一般专业每年每生介于4200至5000元之间。理工科专业介于4600-5500元之间。外语、医科类专业学费介于5000-6000元之间。艺术类院校突破一万元,只有师范、体育、民族等专业较低。浙江省的大学收费为4000元,专科学校为3200元。其中浙江大学可在20%的范围内上下浮动,其他高校可在10%的范围内活动。广东省一般专业介于3800元-4800元,8所211工程院校可浮动20%[4]。上海市财政局、物价局、教委联合发文,规定高校一般专业学费不超过5000元,特殊专业(热门专业)经批准可最高上浮30%。高职每年每生7500元,高等师范院校按一般专业收费,艺术类和民办院校维持1999年标准,每生每年不超过10000元。2001年大学学费普遍在5000元左右,复旦大学5000-5500元,南京大学4600元,南开大学4200-5000元,湖南大学5000元,西南政法大学4500元,浙江大学

4800元,四川大学3500元。2002年,大学收费基本与2001年持平。

  对于如此高的学费,新浪网做了一个网上调查。22155人参加了调查,认为价格合理的占13%,勉强接受的占24%,难以接受的占63%。反对方认为,一年学费4800元,四年就是19200元,再加上生活费每月400元,4年下来就要50000元,更何况有的专业学费要6000元。

这对农村学生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能上网的大都是青年学生,如果广大家长参与这次调查,反对的人比例恐怕更大。

  四、2004年几所大学的收费

  清华大学---5000元,北京大学---4900元-5300元,医学部6000元,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4800元,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文科5000元,理科6000元,对外经贸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等---6000元,上海外国语学院--10000元,上海复旦大学--5500元,哈尔滨工业大学---4000元-5500元,南开大学--4200元-5000元,中山大学--文科-4560元,理科--5160元,四川大学--文科4600元,理科5000元,西安交通大学---3750元-5000元,淅江大学--4800元,南京大学--4600元,山东大学--3600元--3940元。

  五、2005年民办大学与二级学院的收费

  一般少在每年一万元左右,多的如与外国机构合设的学院高的达到二十万。。。。现在城市读小学每生四百左右(当然开的发票只有二百)高中每生一千二,还不包括书本费

  大学每生七千——一万如北京人文最低的也有七千3百多

  读技校每年也是二千到四千不等。如我随便找了一张报纸数控,三年,每人年3160元。

家园 “还有很多付不起钱的都被关在门外了”,这点我不同意

至少不能把这个原因完全归咎于大学的收费。

我之前说的“没发现有哪些人因为交不出学费而辍学”是指就我所读的学校而言,只要能够到学校报到的人基本上都没有辍学,而不是仅仅因为大学收费昂贵就不能够入学。扩招之前的人从小学到中学再一路厮杀到大学门口,有多少人可以顺利走完这个路程?我初中之前是在所谓的“子弟学校”读的,一班小学同学里,最后一次通过顺利考上重点大学的只有两个人,这绝对不是因为家庭是否负担得起的原因。

同样借助于你后面转载的文章,比较一下三十年代与目前中国工人(或者城市居民)所占的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以及考虑一下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包括农村)的人均年收入,你会发现学费跟人均年收入的比例其实没有太大的差别以支撑你的论点。就是在现在,父母都是大学毕业生的,没有能力供子女上学的比例甚少.

另外,我有很多同学当时都是在努力学习的同时赚钱来补贴自己的(包括我自己),同社会多做接触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可以开阔眼界,也对毕业之后走上社会奠定基础。在很多人抱怨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今天,我一个朋友曾经在南京的一家报社里兼职4年,从实习生作到负责4个国际版的编辑,今年研究生毕业的她已经拿到了几个年薪在10万以上的工作机会了。

家园 细细的路径被拓宽了

楼下说:“它摧毁了自从隋唐科举制以来一直存在着的一条细细的然而确实存在着的自社会下层向上进入社会中上层的路径。”

是的,是摧毁了,或者说拓宽了,这条路已经变粗了。不明白,上大学的人比以前多了几倍,难道这多出来的近千万全是不该上大学的?

按照才/财的组合,可以把人分成4种,1多才多财,2多才少财,3少才多财,4少才少财。

4一般都上不了大学,1一般都可以上大学。大学扩招,影响到的主要是2和3了。

先说3少才多财,他们一般原来是上不了大学的,现在可以上了,而且在大学里,他们有可能让才多起来。从这一条讲,大学扩招是有功的。

然后是多才少财者。大学扩招,到底把多少这样的人挡在了门外?这是评判大学扩招得失的重要标准。我认为这样被挡在大学门外的人很少。

而且,现在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多的家庭有能力拿出或挤出这笔钱,当然如楼下所说,这会挤占买房子的钱,可是有孩子上大学的家庭,本身就有房子啊。

楼下说“大学的扩招,让许多本属于中专水平的岗位从大学生眼中溜掉”,这到底是大学生的错还是岗位的错呢?扩招不一定能解决就业问题,但解决就业本来就不靠扩招,扩招能让近千万本来上不了大学的孩子上学,能让大学们实力做大,已经是很好的主意了。

最后能否在这里进行一个小调查?诸君不妨说说自己的年龄。本人自报在先,1989年的大学生,今年34岁。

家园 大学扩招的第一声--《汤敏、左小蕾的建议》

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的思考                    

扩大高校招生量一倍的建议             

汤敏 左小蕾     

通过扩大内需来启动经济,是使中国经济走出当前的增长低谷,化解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重大战略决策。实践证明,这一决策是正确的,及时的。因此,不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热点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

我们认为,在诸多的选择中,扩大高校招生将是一个国家投资少,刺激内需力度大,又能实现群众迫切愿望的有效措施。

为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考虑在三至四年内使高校(含成人教育等)的招生量扩大一倍,即从每年两百万人增加到四百万人。新增学生实行全额自费。(按目前的标准为每人每年一万元左右)同时国家建立助学贷款系统。给部分有困难的学生提供贷款。

此项建议基于如下理由:

第一,扩大高校招生每年可增加一千亿元左右的消费需求。

根据我们的估算,如高校招生量扩大一倍,每年可多收取学费两百个亿。加上这部分学生在校增加的消费约四十亿,则共产生直接消费二百四十亿元。这笔钱所带动的间接消费,即高校使用这笔钱后所产生社会上的第二轮以及尔后若干轮的消费,再包括大学附近的服务业和有关行业的投资消费,还有因大学招生扩大所带动的高中的扩大从而一系列增加的投资与最终消费等等,用我国的消费乘数匡算,这二百四十亿元可拉动近一千亿元左右的投资与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每年也可达半个百分点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与扩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不同,这一巨额消费的形成全部来自于城乡居民的收入与储蓄。它并不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相反地,国家还可以通过税收增加财政收入。同时,它对通货膨胀也没有不利影响。

第二,扩大高校招生可部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我国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国营企业及行政改革。职工和干部下岗的压力在未来的几年中将更为严峻。而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又会与下岗职工争夺有限的工作岗位。大学的扩大招生可使每年一至两百万左右的新增劳动力延迟进入市场。在今后四年内可给下岗职工腾出五百万至六百万个工作机会。换言之,下岗职工的人数有可能为此减少近三分之一。(据估计未来几年内下岗职工的人数将达一千五百万人左右)对正处在改革攻关的关键时刻又恰遇亚洲金融危机的我国经济改革来说,这几年的缓冲期无疑将发挥重大作用。

第三,通过挖潜与增加投资,我国现有的大学有能力承担招生量增加一倍的任务。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我国大学生与教师的比例为7:1,(不包括职员)这不但远远低于韩国的33:1及我国台湾省的21:1,也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15-20:1。如果我国大学生与教师的比例能提高到15:1,则现有的教师就可以基本满足扩大招生的需要。据粗略估计,如果增收的学费能基本留在大学里,则每年大学的收入与开支可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将近一倍。学校可用这笔经费来提高教师待遇与改善条件。再配合适当地增加博士生与硕士生留校人数和延长老教授退休年龄等措施,师资应不成问题。短期内,在校舍与图书和教学设备上可能会有些困难。但只要资金充足,经两至三年的努力后,这些问题也应该不难解决。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通过扩大走读,办校外公寓,办分校,办社区大学等措施来缓解对校舍的需求。

第四,配合助学贷款系统,大部分群众愿意也能够承担全额学费。

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给下一代提供一个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以说是所有家长的最大心愿。不少社会调查都揭示,老百姓储蓄的第一动机是为子女上大学做准备。投资子女的教育应是老百姓真正愿意花大钱的项目之一。

当然每年一万元的学费对相当数量的城镇居民与大部分的农村居民来说,还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对确有困难的家庭,国家可以考虑建立助学贷款系统加以解决。按目前的利率,以十五年期的贷款为例,四万元的贷款每月连本带息要付三百元左右。如果家长补助一些,加上大学毕业生本人的收入一般要高一些,这一负担应该不会太重。对特别贫困的学生,国家还可以用助学金和奖学金的办法来加以解决。

对贫困学生提供助学贷款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扩大高等教育,提供平等教育机会的通行做法。在澳大利亚,挪威等发达国家,将近百分之八十的大学生靠助学贷款上学。在美国,这一数字也高达百分之三十。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助学贷款系统。

第五,扩大高校招生对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我国十八至二十二岁适龄青年上大学的比例仅为2。4%,包括成人教育等在内也不过为4%。这不但远远低于韩国的51%,我国台湾的39%,香港的20%,也大大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我们接近甚至低于我们的印度(8%),印尼(10%)和泰国(19%)。

长期以来,国家包投资,包分配的高等教育体制束缚了人们的思路。从发展速度与人均GNP水平看,印度经济只相当我国的一半。如果他们的市场都可以支持和容纳8%以上的适龄青年接收受高等教育及就业,就应该没有理由认为我国反而没有这个条件。在这一问题上,我们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找出更多的办法来。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高校扩大招生是于国,于民均为有利的大好事。它不但可以在短期内形成一个巨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提高民族素质,加强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科教兴国战略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数量。

为此,我们建议:

一、迅速组织一个高层次的专家班子来评估在三至四年内使高校招生扩大一倍的可行性;

二、制定一个从1999年开始,每年递增25%-30%的扩大招生计划与具体的实行办法;

三、防止一哄而上,不注意质量的方式扩大招生。招生扩大的重点应该在正规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对那些高质量的,有条件的大学,扩大招生的规模可以更大一些,速度也可以更快一些。而对那些条件不够的新办学校,应少扩大,甚至不扩大招生。

四、组织教育部门与金融机构共同探讨设立助学贷款系统的可行性以及具体做法。必要时可利用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或亚洲开发银行的技术援助项目来引进国际经验。

五、发动社会各阶层,各部门的力量来帮助高校解决因扩大招生所产生的困难。

六、加强监管,防止部分高校的不合理收费。同时也要防止一些部门对高校的借机乱摊派。

七、扩大高校招生不应是权宜之计,也不应局限于扩大一倍的规模。要从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的知识化,全球化的新环境中能否重新崛起的高度重新认识与设计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在十五规划以及国家的远景规划中加以通盘考虑。

(1998年11月呈交有关领导。)

注:该文的主要内容在《经济学消息报》1999年2月19日以“教育启动消费呼之欲出”刊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政府的职能是服务人民

在这一点上国人有权说政府做的不好,因为人民拿了钱供养了政府就有监督政府的权利。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民和政府有相互制约的关系。

家园 中国根本就没有人民对政府,政府就是人民的政府

所谓的人民对政府是人民对公务员。

对每个公务员,都有自己的权利和责任,都时刻被监督。

而且大多数情况是个人或小团体对公务员。人民?我看是借人民的名义。种地也是人民,占地建厂的也是人民;交税的是人民,花钱造原子弹的也是人民...然后基本上是吃亏的大声叫占便宜的不吱声。

最后中国是公有制,中国政府都是属于中国人的,不是公务员的更不会是个人的。这就是坚持公有制的重要,否则就有资本的更加有资本,政府和大多数人都会没资本。

这个问题和监督无关,如果说陈经的经是监督政府,那浅水鱼的经也是。

家园 实践是最好的评判标准

教育产业化作为国家的一项政策,坏蛋是旗帜鲜明地反对的,即使坏蛋扩招后上学期间不用为学费发愁。但是坏蛋真是亲眼所见许多同窗好友为了学费生活非常拮据困顿,你也可以说是家庭环境造成了这样的状况,即使国家不产业化教育,也不能保证他们能宽裕的读大学,但至少有一个判断是可以得出的:教育产业化对这些家庭贫困的学生而言绝对是雪上加霜而不是雪中送炭,有时候想一想真的很有讽刺意味。我们天天喊着再穷不能穷教育,我们天天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是我们的实际行动往往给我们自己的口号一个很是响亮地大嘴巴子。

教育原来真的是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如今的决策者不也是从国家大包大揽的情况中出来的么?怎么当上领导了做了归国留学学者了就出这么一个馊主意,一点都不念过去的好呢?

坏蛋以前跟过帖子硕果教育产业化一方面带来痛苦的时候另一方面也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促使了人才自如的流动。但是随之而来的绝对不仅仅是自由。各位河友如果家里有读书儿郎的话问一下现在的孩子,谁还会说祖国培养了自己???竟眼看着电视里睁眼睛说瞎话!

纵然退一步说,学费总要涨,但是一切能不能考虑周全了再涨?坏蛋看绝对值得商榷:

1、现在全国各地有钱没钱的全部大上特上快上大学城,请问这么多资金直接投资新大学好不好?搞得现在好大学被拖得奄奄一息。新大学不被大家承认,绝大部分的学校都背一屁股债,某些学校全校学生学费加起来不如一年债的利息。

2、中国觉得部分仍然是农民吧?上大学的学生一般总是农民的儿子吧?坏蛋大学是水利学校,那里生源更极端,几乎全部都是农村的,被别人嘲笑为土包子学校。为什么我们农民工工资20年可以不涨一分钱,而我们的学费两年可以翻一翻?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产业化的同时没有及时跟进奖学金制度呢?为什么贷款不能下拨呢?

3、教育是不是国家的义务?大家都承认以前上学也是收费的,但是那时很少的一点,几乎是象征性的,为什么这么讲?坏蛋的姥姥家穷得很,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姥姥带着妈妈舅舅们在垃圾堆上捡东西糊口(坏蛋没听妈妈讲家里过去的时候都暗暗哭得不行),但是妈妈舅舅们都上了学校,都算受过教育了。现在呢?坏蛋没有统计过,但是坏蛋姥姥农村那里的孩子现在上不起学的,现在坏蛋随口就能说出一大串。你说,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还能说什么好呢?

4、现在教育质量的问题真的是跟不上了。扩招以后老师不够,根本达不到国家规定的30:1(30个本科生一个老师),于是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一泻千里,放羊是最好的形容,坏蛋读硕的时候还要给本校300来号的本科生讲课呢。而且最大的一个好过就是学生素质大幅度下降。我们老师在一起就说这研究生的素质能力一泻千里,以前考试都是85分几个从没抓过人,现在100个人里便一次抓15个,只叹一代不如一代。

5、就业压力加大。这个等会再说。现在出去一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不能按GDP来比啊

因为近几年以前 中央财政规模占当年GDP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而且比例也远比发达国家低 只有20-30%而已 欧美国家都50%以上 甚至有的重税高福利国家可以60-70%的

而这几年中央财政收入大幅好转以后 免农业税免义务教育学杂费 不是就都出来了么

如果教材改换没有旧书可租借 欧美大学的新书可是个个贵的吓死人 动肘一本就几百美金的

家园 嗨 全世界不都一样 你看米国肯加入京都议定书了?

列宁主义的最大问题就是 在生产力未真正达到共产主义程度时 整个国家就成为一个超级垄断巨头 并且一般垄断巨头之间的竞争会升级成几个国家垄断巨头之间为扩大经济圈范围的争霸战争

实际上这也是马克思不仅要求实践中进行各国无产阶级联合 互相支援 同时页在理论中着重提及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多个帝国主义国家要共同胜利的原因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是很主张世界政府的国际主义 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最后建成了个挂马克思牌子的垄断帝国 是世界共产主义事业严重挫折的根本原因

家园 这一条看来是太善良了 果然国人素质很差

第四,配合助学贷款系统,大部分群众愿意也能够承担全额学费。

结果遭遇80%逃债率 最后信用贷款成了必须全额担保外加复杂的一塌糊涂的手续

家园 那是说话不利索 直接说 大学不是义务教育 政府没有付费的义务多好

然后大谈一通逐步免除义务教育全部学杂费 和国家将扩大承认学历的民办高校的数量

家园 这里在谈两个问题了。

以前是统得过死,什么都国家包,再加上国家财政本来就穷,结果国家财政无法支撑。

现在是又走到另外一个极端上去了。你看那个上海外国语学院,一年10000元,能有几个普通家庭支付的起?按教育部发言人的意思,北大清华要继续涨价才行,因为是稀缺资源。如果你没钱,就不要来上了。这个应该是国家公立学校的办学原则?

我认为学费是要收的,不然不足以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学费的制定要考虑到人均收入水平。公立学校的对象是全体民众,而不是少部分人。就不说农民了,城镇里的那么多下岗工人呢,他们一个月的收入能有多少?就按你那个三千多元一年的水准,要几个月不吃不喝才供得起吧。美国这里的州内学费相对于其人均收入水平就比较低。美国的medicaid申请线划在年收入$24000左右,低于这个是认为较贫困,需要国家帮助的。中国的贫困线是多少?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才1000来美元,合8000多元,算上两口子都工作,结果有25%以上的收入交了学费,还不考虑吃饭住房医疗赡养和自己的养老。全世界哪个地方是这样的比例。前面我贴的文章里,30年代,国立大学学费占家庭收入的5-10%的比例。以这个比例计算,学费在1500元是较为合理的价格。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