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中国的官办经济--世界上最怪异的经济(一) -- 陈经
转自八阙
美国各大名校之间的竞争这几年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其中大家拼的最凶的一个领域,就是看谁给贫困生提供的条件最优越。也就是说,大家通过扶贫来“斗富”。
美国名校的财政实力,主要看其所拥有的捐助资金。在这方面,哈佛、耶鲁分列第一、第二位,捐助资金各有221亿和127亿多美元。但实际上,捐助资金不足100亿美元、排名第四的普林斯顿是最富的。因为普林斯顿规模小,平均每个学生拥有的捐助资金就成了各名校中最高的,学校在每个学生人头上就更花得起钱。所以,1998年,普林斯顿宣布,凡是家庭收入46500美元以下的学生,其贷款将全部用奖学金替代。美国给学生提供的教育财政资助常常是奖学金和贷款混合。奖学金不用偿还,但贷款是需要偿还的。不过贷款从利率到偿还期都非常优厚。用部分贷款上名校,本是一个回报甚厚的投资。但人们很快发现,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受惯了穷,比起富家子弟来,他们特别怕负债。一听说贷款上学,毕业后欠一两万块的债,他们就可能在名校面前止步(蚂蚁注:人和人都一样,美国如此,中国也如此)。普林斯顿这一招,就是打消贫困生负债的顾虑,把最优秀的学生抢到手(再注:中国目前的大学教育理念和这里的差别一目了然)。 2001年,普林斯顿索性把这一政策扩张覆盖所有学生:只要你需要并有资格获得财政资助,你拿到的就全是奖学金。贷款上学在普林斯顿从此消失。
普林斯顿连出两张硬牌,等于逼着其竞争对手跟牌。但是,普林斯顿的钱太多,手面太大,其他学校跟不起。等到2004年,哈佛大学才宣布,凡家庭收入在 4万美元以下的家庭,教育费用全免。这张牌比普林斯顿的牌还是软得多。因为普林斯顿的计划等于给所有需要资助的学生提供免费教育,其中有些学生的家庭收入远远高出4万美元。不过,哈佛这张牌,其他学校跟得起。2004年,布朗宣布以1亿美元将135名学生的贷款替换成奖学金。 2005年,耶鲁宣布家庭年收入低于45000美元的学生,教育费用全免。斯坦福大学在2006年3月宣布了同样的条件。几天后,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布家庭收入5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其贷款将全部用奖学金替换。
大家拼来拼去,还是没有人能挑战普林斯顿,但是全都和哈佛叫板。因为几个学校已经把免费教育的基准,从哈佛的家庭收入4万,提高到4.5万甚至5万,这就把世界第一名校逼到墙角里。结果,3月30日,哈佛大学宣布,其学生家庭收入6万美元以下的,教育费用全免。
这里有几点必须澄清。第一,教育费用全免,并非一切都是无偿的。学校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校内工作,其收入可以作为奖学金的一部分。不过,学生的校内工作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保证不影响学生的学习。事实上,大部分工作非常轻松,许多学生可以在工作岗位上看书。第二,所谓教育经费,不仅仅指学费,而且包括住宿、伙食、学习用品等所有正当教育费用。这些费用加起来,一年可达四五万美元。那些家庭收入 6万美元以下的学生,自然不可能负担这样的费用,他们一般都根据收入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资助,只不过不是免费上大学而已。
当然,哈佛最近的行为,不过是大学争夺贫困生和下层中产阶级的“军备竞赛”的一个小段落,大家日后还会层层加码,名校通过扶贫来斗富的好戏,也许还在后面。
□薛涌(旅美学者)
总结:中国目前肯定是达不到美国现在这样的水平的,但这肯定是个方向。美国学校的财政组成也很值得中国大学效仿,拓展筹资思路,而不是搞校办企业,创收,教授开公司。教育的公益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学校的收支要服务于公益性这个目的,而不是把这个挤到一边。
美国名校的财政实力,主要看其所拥有的捐助资金
不是照搬呐。
我引文的意思是无论如何不能放弃教育公益性的根本原则,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想办法筹集资金,而不是中国目前这样。地主说对不?
美国政府雇员占总雇佣的很大比例。 中国是把
这个当负担。 其实这些都是促进消费啊。
俺觉得中国人还是没搞明白什么是经济。
而且这个GDP说头大了, 一直想写关于GDP的东西。但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大家对中国经济说三道四, 最关键的国民经济核算不提, 怎么谈经济啊。
其他不说了, 中国税收占GDP不过20%, 那里是世界最高的。
那些北欧国家税收占GDP一半的都算什么。
而且印度15岁以上40%文盲, 中国不过几个百分点。 结果中国就是文盲半文盲最多的国家了。
这个半文盲很有意思。 但中国即使算上半文盲也比印度那文盲少啊。
其他的就不看了。
这些名校的财政实力是哪里来的?不是国家的教育拨款,而是历年的私人捐赠,包括校友捐赠,鬼子话叫endowment fund,这类款项在中国大学里有多少?这不是教育理念的问题,说到底,又回到一句说滥了的老话: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而且你列的这些大学都是私立大学,没有一个是公立的,和我们所说的又有绝大的不同。
1、教育的公益性不是问题,问题是对教育公益性的财政承受能力问题,如果在财政上不能承受,原则问题只是空谈。
2、教育作为非盈利事业来经办的话,依然有教育成本的问题。按照人均收入来收取教育费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按照教育成本收费才有意义。这中间的差价,如果国家有足够的财力,应该补足;如果国家没有这个财力,那只有受教育者支付。这里面没有奥妙。
3、教育按照盈利产业来经办,弊病数不胜数。教育的经济角度应该以满足运行开支为限,利用名校赚钱,这是自掘坟墓的做法,迟早要受到惩罚的。
4、历史上中国政府的义务教育只是一纸空文,靠地方拨款,有钱的就拨,没钱的自筹,这种义务教育纯粹扯淡。为什么?不是中央政府不想,而是没钱。
5、城乡差距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中央或省级财政的问题。没有那个钱还填平这个差距,只能空谈必须这个必须那个。
空谈公益性、公平和天理是没有用的,公益性、公平和天理的实现是要靠银子的。银子会有的,但现在还没有到这一天。
一方面,富人们的态度如何?中国的捐助者貌似比较少。另一方面,党和政府的态度如何?是不是愿意私人资金广泛进入高等教育界。
教育是肯定要大量投入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个我们没有疑问.
问题出在搞钱的手段上.目前的搞钱的手段伤害了教育的,产生了很多弊病,必须要改.其实社会上是有很多资金可以利用的,就看国家怎么去引导支持,这方面做的很不够.现在学校的办学成本是始终在增加的,按晨兄的逻辑,如果要保本,学费要始终在涨才行.如果居民收入跟不上,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上不起学.学校成本保住了,结果最终增加社会成本,捡芝麻丢西瓜.
回头另起一主题,转贴一些文章,看看别人是如何扩大筹资渠道,而不是把成本的重负压在就读的学生及其家庭身上,从而保证了教育必须具有的公益性.
要看他们是不是愿意把钱拿出来作有益千秋的事。从美国的历史来看,有钱人的钱到一定程度后,就想有名,办大学(还有办博物馆、音乐厅)是最快捷的路径,所以还是有希望。关键要看政府的态度,毕竟私立学校是否与党同心同德比较难控制。
闲看兄整理一下你的观点,我也把我的观点整理一下,省得开无轨电车。
说是要发展,雷声大雨点小.
"八五"至"九五"中国普通中专以上人才增量(单位万人)
1991 2002
普通高校 61.4 133.7
中等专业学校 74.0 144.2
中等技术学校 49.6 121.9
中等师范学校 24.4 22.3
每年人才递增 209.4 422.1
数量
到"九五"期末人才缺口:
1)IT缺口 100万人 2)IC卡设计人才缺口 25万
3)专业技术工人缺口 1000万
4)中国条码人才缺口 300万
5)外贸人才缺口 100万 6)软件人才缺口 30-40万
7)情报人才缺口 10万 8)保险经济人才缺口 30万
9)数字媒体人才缺口15万 10)汽车人才缺口 80万
11)心理咨询人才缺口 20万 12)电子商务人才缺口 200万
13)制造业技术人才缺口 30万 14)物流人才缺口 600万
15)绿色人才缺口1000万 16)护士人才人才缺口100万
17)精算人才缺口5000
此外到2003年底中国科学院院士688人平均年龄74岁,中国工程院院士663人平均年龄64岁.总量为中国正高职称专业人才的万分之7.51,全部专业技术队伍的10万分只4.37.(至2003年全部专业技术队伍人数3089.3万人)博士导师20%55岁以下.另1973-2003出国人才回流不到30%.
(以上数字来源: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1-2001教育经费结构变化(单位亿元)
1991 2001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 617.82 3057.00
社会团体和个人办学 3.33(1993年)128.09
经费
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 62.82 112.88
经费
学费和杂费 32.35 745.60
其他教育经费 18.56 594.08
(以上数字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3年]>第747页表20-35)
另据1990年与2000年比较.个人交纳教育经费负担占教育经费结构比重从1990的6.95%到2000年提高到了28.23%,国家负担从1990年的84.46%减低到2000年的66.58%.到2000年,中国国家对教育支出比率在发展中大国里仅高于印度尼西亚.印度公共教育经费占GDP4.9%,俄罗斯为4.7%.
世界各国大中小学净入学率比较(单位%):
大学 中学 小学
1990 2000 1990 2000 1990 2000
中国 3.0 7.5 (均缺) 97.8 99.1
美国 75.2 72.6 85.8 88.1 96.0 94.9
日本 29.6 47.1 96.8 101.2 99.7 100.8
德国 33.9 46.3 89.0 87.7 83.7 86.5
法国 39.6 53.6 85.8 92.4 100.9 99.8
英国 30.2 59.5 79.1 93.7 97.0 98.9
印度 6.1 10.5 (均缺) (均缺)
印尼 9.2 14.6 37.9 47.5 97.5 92.2
韩国 38.6 77.6 85.8 90.9 100 99.5
埃及 15.8 39.9 65.2 78.6 88.3 93.6
墨西哥 14.5 20.7 44.8 59.7 100.3 103.4
巴西 11.2 16.5 15.5 71.3 86.4 97.0
俄罗斯 52.1 64.1 (缺) 93.7 100 102.3
(上表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2003]>第340页)
简述:
从"八五"到"九五"看,尽管教育以远高于GDP增长的速度发展,但是长期以来积累的问题依然是中国的教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但是,发达国家在上世界开始的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与中国有明显的不同.尽管在增长百分比上我们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从绝对值看我们远远落后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与韩国的发展.这里主要因素在个人承担能力上,中国还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个人承受能力.而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直到1995年才在城市地区实现80%的初中普及是于中国城市地区家庭负担能力直到1995年达到同等负担水平的情况下才达到的.相比中国的农村地区,这样的情况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尽管中国早已经实现9年义务教育,但是直到2005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还只有8.6年.各种人才的缺口,和我们的教育现实都告诉我们,教育产业化尽管有巨大的成绩,但是绝对依靠教育产业化来解决中国教育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各种问题现在看来效果并不理想.中国地区教育问题不仅有贫富悬殊问题,而且还有地区发展的差异问题.教育产业化的片面性对于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对于解决城乡间\地区间以及不同产业发展的需要之间是有很大局限的.虽然中国发展的现状与发展的需要看,中国原来的教育(教育产业化之前)体制必须改革.但是如果说教育产业化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唯一出路的话,那么对于今天中国的教育改革也一定没有出路.对于教改的过去我想问题与现状报道都是很多了,作为我个人来看,无论今后教改应该怎么走,国家责任是不能回避的.国家应该更多的向承担起对教育的投入中去,这个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们的数字和过去比值得安慰,和世界各个大国比我们唯有惭愧.怎么看教育产业化的作用?我想应该把区别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区别对待,把高收入家庭与低收入家庭区别对待,把不同发展需要的教育区别对待,我想对于问题一刀切的方式方法谁都不能有满意的结果.怎么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发展的需要要顾及,发展中的平衡需要顾及,发展中的平等还是要顾及.如果说过去的着眼是效率兼顾公平的话,我想现在重要的是把公平与效率放在一样的位置上来.不然那种拔苗助长式的效率,到头来反而是最大的无效率.
(完)
起码美国国民是这个公司的股多多少少可以分红的。屎都是拉在伊拉克人头上。
但是在中国这个公司,分红的只有政府官僚,还有一些洋大人,最后外部成本还是中国的老百姓承担。
说句不大中听的话,我国已经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收入已达1000刀以上,1000D这已是轿车进入家庭的标准,再说没资源来投入医疗教育等有关民生的区域是不是有点滑稽。
尽管这只是2005年的数据,但是在前的多年里经济状况一直是大步流星地向好处走,而大部分国民(大部分农民和城市下层市民)民生状况比较而言却原地踏步甚至恶化。政府在干什么呢?或蜻蜓点水或漠然视之或做有心杀敌,却无力回天状。
在这里我说的直白一点:如果等到有钱有资源的时候再在财政分配的时候重视弱势群体,那么以什么为标准,比如国民收入到了多少多少?那又会在什么时候?
引用有闲兄文摘里的话
邓小平曾说过,“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这是至今仍未真正实现的小平同志的遗愿之一。切实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甚至不惜降低一些经济增长速度,把义务教育、农村教育搞好,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即使只出于““财政视角”,需拓宽医教行业的投资渠道,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一直较低,未达基本比例(4%,20%),而且城市教育的投入远大于农村教育投入。站人口多数的贫困的农村人口负担远重于城市人口。
在发展的速度和公平矛盾中,政府片面性功利性地选择了前者。
附:查到一些数字,以供参考
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世纪末,世界这一指标的平均水平为4.8%,发达国家基本稳定在5%~6%,而发展中国家也平均超过了4%。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17252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28%.国务院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上世纪末要达到4%,但至今未能实现这个目标
按财政支出扣除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预算内教育经费包含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口径计算,2004年全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28486.89亿元(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比例为14.90%,比上年14.68%增加了0.22个百分点。从全国情况看,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据统计,200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59878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79%,与上年公布数相比,这一比例发生较大变化。主要原因是,2005年国家统计局根据经济普查资料结果,将2004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作了调整,上调2.3万亿元。
虽然国家有“奖、贷、勤、减、补”等五种方式帮助贫困生,但作为主体的国家助学贷款因种种原因难以大面积推进。
作为主体的国家助学贷款推行至今已有十年了吧,一相情愿地想把贫困生的包袱甩给市场化的银行,至今仍在死脑筋地徒劳无功地强制实行,为什么不在奖、勤、减、补方面多做努力,财政和社会慈善才应成为主要渠道。
关于教育成本问题,我觉得在某些方面同原电信部门论及高收费时的成本观相似,堂皇的高楼大厦和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待遇,都成为高价的理由,(我赞同给教师以较好的待遇以及在教学设施的投资,膨胀的行政开支以及盲目的建设开支是否也在合理成本之内呢?还有虚无的成本猫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