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努尔哈赤(十八) -- zzw78

共:💬23 🌺3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努尔哈赤(十八)

努尔哈赤(一)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二)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三)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四)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五)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六)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七)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八)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九)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十)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十一)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十二)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十三)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十四)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十五)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十六)

链接出处

努尔哈赤(十七)

链接出处

(十八)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天命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后金国的十三万精兵终于抵达宁远城郊,在努尔哈赤的一声令下后,八旗士兵从四面八方,将宁远城围得水泄不通,并且还安插了一支精锐部队于宁远东侧五里处,主要是为了阻挡山海关方面的援军。哈赤同志是太看得起驻守山海关的高第高总指挥了,因为在整个宁远战役的过程中,拥兵十余万的山海关方面屁都没有放一个。

而此时宁远城内总兵力不足两万,但袁崇焕充分吸取了之前辽沈、广宁等战役的惨痛教训,收缩所有附近兵力于宁远城内,并在城内成立了总前委,成员有七人:同知程维模为督察队长,负责维持城内秩序稽查城内奸细;通判金启棕为后勤部长,负责供应饮食;总兵满桂为东区敌前总指挥,把守城东;副将左辅为西区敌前总指挥,据守城西;参将祖大寿总督城南;副总兵朱梅守城北;袁崇焕同志为总前委书记,总揽全局。在总前委的动员大会上,袁书记郑重提出:宁远城的守城要略,在于凭城固守,敌诱不出城,敌激不出战。这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得到了全体委员们的一致同意。随后,在组织与鼓动军队与城内义勇军参战的时候,袁书记不仅手持佩刀,自刺皮肉,用鲜血写成“誓保宁远”的血书,还在全体将领面前屈身下拜,郑重要求他们不惜牺牲,守住宁远。全城军民深为感动,立即行动起来,身强力壮的登城防守;不能打仗的,参加后勤;连妇女儿童也走出了家门,巡守巷口,提防奸细,整座宁远城变成了一座大兵营。人民战争就是汪洋大海啊,伟大领袖诚不我欺也!分工一明确,战略指导思想一对头,军民士气一提高,宁远已经完全准备好了,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第二天(正月二十四日)一早,努尔哈赤,这位高龄的后金国军统帅,在凛冽的寒风中,亲自指挥他的八旗子弟攻城了。看着不远处的宁远城,努尔哈赤嘿嘿直乐:“袁蛮子你当我军还是昔日那支只会野战不懂攻城的土八路啊!你错大了!”原来,为了应付明军的火器与坚城,哈赤同志的确是颇费了一番苦心,设计了一套战车与步骑相结合的“结阵”战法:这就是在阵前排列楯车,车前挡上五、六寸厚的木板,上面裹上生牛皮,来阻挡明军的火力。然后在楯车后面是弓箭手,再后是一排小车,专载泥土,用以填塞明兵挖掘的沟堑,铺平道路。最后一层,才是八旗的精兵,人马都披重铠甲,号称“铁头子”。这一作战思路比较简单,先是利用楯车慢慢推进,减少后金主力的伤亡,然后利用弓箭手反击压制对方火力,最后在到达明军火力无法覆盖的较近范围后,八旗步骑再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击城池,一举夺城。果然,十余万八旗兵士,在宁远城外,四面散开骑兵、步兵、楯车、钩梯,很有秩序地一拥而上,仿佛大海的狂涛,滚滚而来。

看着后金军那如堡垒般的新阵,坐镇城楼上指挥作战的袁崇焕只是略一皱眉,然后一挥手,城头上立即出现了十一尊黑乎乎的大家伙,这,就是传说中的红衣大炮了!!!这红衣大炮是来自欧洲的舶来货,当时军事界最为尖端的武器。明政府在天启初年花了血本才一共买了三十尊,其中大部(十八尊)自然是留守京师保卫中枢,一尊炸了膛报废了(败家子啊!),其它十一尊则全部集中到了宁远。这种炮据说在城楼上能打出十里远,炮弹炸开来可以使一亩地范围内的人畜不死即伤(请参阅姚雪垠先生的《李自成》)我猜我们的高第同志肯定是不太了解这种高尖端武器的作用,否则只怕小袁一尊炮都带不出关去。

当后金将士到达射程范围后,城上的十一尊大炮同时发射,声声巨响如山崩地裂,当前的几座楯车霎时被撕得粉碎,推车军士无一幸免。在远处喝着二锅头取暖的哈赤同志见状差点没一口气上不来被酒噎着,随后在看着自己精心设计的结阵楯车被一座接着一座的打得粉碎后,他眼都看直了。在楯车被摧毁后,后金军的伤亡骤然增大,但好在后金军本钱大,输得起。在输红了眼的汗王努尔哈赤强力督战下,后金兵不顾重大死伤,踏着同伴的尸体拼命向城下推进。不久一些漏网的战车已进抵城墙脚下,猛烈撞击城墙,一些后金兵也在战车的掩护下拼命用斧头凿城,大炮打不到城墙脚下,滚木、礌石也无济于事,一时间有三、四处城墙竟被凿出了大窟窿,幸亏天寒地冻,城墙才没有坠塌,情况非常危急。正在这时我们的后勤部长金启棕出现了,他想出了一招火攻的方法,就是把火药均匀地撒在芦花褥子上和被单上,然后卷成一捆,用火点着,最后把火团抛向城下的鬼子,烧死丫的。这一方法一经实施,作用巨大,城下鬼子被火烧着后,因为火中带有火药扑都扑不息,被烧死无数。可惜创作出这一火攻办法的金启棕同志,在实验火团的过程中,不幸被火药星子溅中,当场全身起火,壮烈牺牲。(在这里请允许我含泪向金启棕同志三鞠躬,民族英雄永垂不朽!!!)

经过一天的攻坚,除了留下遍地的尸体外,后金军无丝毫进展。当晚,小袁还抽空给哈赤同志去了封信,大意是:“怎么样!打不下去了吧!我叫你别来你偏要来,你看…………”把哈赤同志气得够呛,他咬牙切齿的对部下们说:“我就不信,打了一辈子胜仗,还会在宁远这个小坑里绊一跤!”于是第二天,比赛继续!努尔哈赤对兵力作了调整,集中主力对南、北两门进行强攻。这可正中了我们袁书记的下怀了,他在城上镇定自若,一方面指挥炮兵不断的攻击后金军的纵深,另一方面则不断用火团烧死攻到城下的后金步兵。又一整天,后金方付出重大代价而进展为零。不仅如此,宁远方面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根据战地记者现场报告,在傍晚时分,明军的一发炮弹打到了后金军的营地里面,营地里的一个“大酋”被当场打伤。据考证,这个大酋就是努尔哈赤本人!而随着努尔哈赤的受伤,后金方面也无可奈何的停止了攻势。

经过这两天的战斗,躺在病床上的哈赤同志也已经痛苦地认识到,这个宁远小城,他是无论如何打不下来了。但如此便撤军也太便宜袁蛮子了!经过一番思索他把眼光投向了位于海上的觉华岛,当前,正是冰天雪地,海湾结冻的时刻,何不去攻袭一下?因此在第三天,宁远城的压力骤减,后金主力都被派去攻打觉华岛了。觉华岛守军原以为后金没有海军无能为力,但不料当年冬天太过寒冷,海湾全部结了冻,毫无准备的七千驻岛明军全部被歼。努尔哈赤跌倒了也倒还能抓一把沙,潇洒而退。只是,其内心的苦涩却是不言而喻的,打了一辈子的胜仗啊,终于输了!在极度沮丧的心情中,受伤的努尔哈赤沉沉昏睡过去了。

待续................

关键词(Tags): #努尔哈赤元宝推荐:电子赵括,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传说中的沙发?
家园 哇嘎~这第二段写的我好疯狂~~~先回一个
家园 火药的巨大威力……
家园 一亩的杀伤面积?

似乎那个时代还没有这么强的杀伤效果吧

家园 一个关键问题: 火炮的射速怎样?

记得在鸦片战争的时候, 说清军火炮的落后还提到射速的问题, 打出一发以后, 得等到冷却后才能装填, 射速非常慢.

家园 这个信息来自于李老的《李自成》!我个人不甚了了!!!
家园 找到了一些红衣大炮的资料!胖鱼同志也可来看看!!

红夷大炮是明代后期传入中国的,也称为红衣大炮。红夷者红毛荷兰也,因此大部分人认为红夷大炮是从荷兰进口的,其实当时明朝将所有从西方进口的前装滑膛加农炮都称为红夷大炮,明朝官员往往在这些巨炮上盖以红布,所以讹为“红衣”。具考证,当时明朝进口的红夷大炮只有少量是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口,后来因台湾问题与荷兰人交恶,大多数是与澳门的葡萄牙人交易得来的,明朝当时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还做中间商将英国的舰载加农炮卖给中国。

明朝前期的自制大口径火铳在原理上与这些红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装滑膛火门点火式的,但是具体做出来就大有区别了。明朝前期火铳多以铜为原料,内膛呈喇叭型,炮管显得单薄,以其口径而言炮管显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与现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铳”相同。这种火铳与红夷大炮相比火药填装量少,火药气体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过热,射速也慢,以铜为材质虽然不易炸膛,但是费用教高(铜是铸造货币的金属),而且铜太软,每次射击都会造成炮膛扩张,射击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为武器而言寿命太短,唯一的优点是重量轻。在动辄重数千斤的红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铳真是“小巫见大巫”了。红夷大炮在设计上确实有其优点,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 吨以上。

红夷大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即使现今也不例外。明朝自制铁火铳的最大射程不超过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险;而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十里相当于现代五公里多,相当远了,曾经对这个数据产生过怀疑,但是西方的同类型火炮的性能证明了这个数据是准确的(当时西欧各国已有领海这一概念,当时的领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来定的,16世纪末期的领海是三海里,约合五点五公里)。远射程的红夷大炮结合开花弹,成了明朝末期对抗后金铁骑的最强武器。当时的战法为:将后金的骑兵诱入城头红夷大炮射程,然后用开花弹集火射击,效果非常显著,连努尔哈赤都被炸死。很长时间内,后金骑兵不敢进攻装备有红夷大炮的宁远、锦州、山海关等战略要地。

红夷大炮在实战中表现优异,引起了明朝的重视,除了进口以外还大量仿制,但是明朝末期国力不济,无法铸造和进口更多造价昂贵的红夷大炮。但是红夷大炮以逐渐成了明朝军中重型火器的中坚力量,将原来的重型大口径火铳淘汰。

不能不说红夷大炮对中国火器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此后二百余年,清朝进行了大量的仿制,盛极一时,可说红夷大炮的式样已经成为军队火炮的制式,从而压制了其他先进火器的研制和装备。从整体上说,清朝对红夷大炮没有进行过有效的技术革新,只是一味加大重量,以求增加射程,火炮的制造工艺远远落后于西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虎门要塞的大炮重八千斤,射程却不及英舰舰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阴要塞竟然装备了万斤铁炮“耀威大将军”。这些炮看似威武,实际上射程还不如明朝进口的那些红夷大炮,加之开花弹的失传造成与英军对抗时吃亏不小。十九世纪中叶是西方武器大换代的时期,火炮技术大大改进:工业革命使得武器制造业使用了动力机床对钢制火炮进行精加工,线膛炮和后装炮也开始装备军队;火炮射击的理论与战术在拿破仑的实践中新的发展;同时因化学的进步,苦味酸炸药、无烟火药和雷汞开始运用于军事,炮弹的威力成倍增长。反观清朝的火炮,仍然使用泥范铸炮,导致炮身大量沙眼,炸膛频频,内膛的加工也十分粗糙,准心照门不复存在,开花弹也失传,缺少科学知识兵勇的操炮技术比不上明朝!两百年前让明朝苟延残喘的先进武器红夷大炮在两百年后已经风光不在,老态龙钟,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入侵了,真可谓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家园 哪个“李老”?

我只看过姚老的《李自成》,不知李老是个什么人?

兄对明末的火炮和其它火器的威力都过于夸大了,对于后金军的数量、损失的数量也有夸张。当然,相信兄所用材料都是有出处的。但是光有出处还不够,因为许多关于这一时期的史料,和后人的一些著作,都不够严谨,在细节方面多有失实之处,所以必须多做比较,有自己的判断。

拙作中虽然也引用了红衣大炮“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的话,但并没有将此作为一个重要的数据依据,而只是作为时人对大炮威力的描写性话语。因为这个数里显然太过夸张了,毕竟当时还没有爆破弹,实心弹不可能有这样的杀伤力

拙作《有明袁大将军》中对相关问题还有以下一些论述供参考:

“明军虽然拥有大量火器,但火器的性能与使用方法都很成问题。

  

   首先是火器射程较短,一般只有数百步,能打到一两里的很少。因此后金军只需要通过一段不长的路程就可以与明军短兵相接。

  

   其次,火器再装填困难,两次发射要隔较长时间。经常是第一次火器发射完还没来得及发射第二次,后金军就到了面前。而且明军似乎不怎么使用线式战术的轮流发射,总是搞齐射,造成了火力空当,这样问题就越发严重了。

  

   第三,火器威力不够,当时明军使用的小型火器主要是用霰弹,防御时用的大口径火炮也只是用实心弹,如果不直接命中就没有什么杀伤力。而当时的瞄准装置又很差,因此对付奔驰中的后金骑兵命中率不高。这样一来,即使后金骑兵在冲击的过程中挨上一、两次齐射损失也不会太大。

  

   第四,火器容易过热。发射次数一多就变得滚烫,“装药即喷“,无法再发射。沈阳之战,后金军就是趁着这个火力空当攻进城的。

  

   第五,火器大都是土法铸造,强度不高。往往容易炸膛,有的时候对己方的威胁甚至比对敌人还大。“说岳全传“里面就有梁红玉打炮炸了膛,把自己的城墙轰开的故事。当然这个故事描述的并不真是宋朝的事情,而是该书写作的时期--明清时的情况。”

“八旗大军“于旷野布兵,南至海岸,北越广宁大路,前后如流,首尾不见“,浩浩荡荡的向西开来,如入无人之境(或者说就是无人之境)。正月23日抵达宁远城郊。努尔哈赤还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便派人给袁崇焕传信,“我率20万大军前来,宁远必破,不如投降还有大官做。“出乎努尔哈赤意料之外的是,他竟然得到了这样一个答复。“宁远既然是我恢复的地方,就有责任死守,怎么会投降呢?你说20万大军是吹牛,我知道你只有13万人,当然啦我也不会嫌少的,尽管放马过来吧!(关于这个数字,有的史学家提出了疑问,认为当时后金不可能有13万军队之多,而是6、7万人的样子。但说句老实话,宁远城并不很大,过多的部队也展不开,因此不论13万还是6、7万,对于宁远来说反正都差不多)””

“红衣大炮,又名红夷大炮,是天启初年从澳门葡萄牙人手里买来的。当时一共买了30门,其中18门留京师,1门炸膛,其它11门全部运来了宁远。红夷大炮本是英国海军的舰用加农炮,曾经有一艘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战舰在澳门搁浅,这批舰炮遂为葡萄牙人所得,然后又转卖给了明朝,但不知怎么明朝误以为这是荷兰人的火炮,因此称为红夷大炮。这种火炮射程远,威力大,使用安全,不易发热或炸膛,而且各种瞄准设备较明朝原神机火器有了极大的进步。(红夷大炮的引进与仿造是中国火器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开启了中国火器新的纪元。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所谓国产“土炮“都是红夷大炮的变种,其实也是洋货嘞。而真正的神机火器早已不使用了,我只是在山海关城头才看到过真正的神机火器,挂的牌子是“竹节炮“,因为即使是管理员也不知道这种火器的真正来历了)而且,为了更好的发挥红衣大炮的威力,袁崇焕将宁远城按欧式改建,城的4角筑类似棱堡的方形敌台,可以形成交叉火力。并有火器专家孙元化作技术指导。 ”

家园 笔误!笔误!是姚老!至于有关火炮性能,请参详上面的回复!
家园 来了来了,好好学习一下偶家的历史啦~~

偶要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

家园 姚老好像没说过这样的话

姚老的《李自成》,我从8岁读起,到现在差不多20年了,读了二三十遍,不敢说倒背如流,姚老在什么地方说过些什么话,我还是记得清楚的。姚老对火器的描写主要在五卷本第二卷的第49章,我引用如下。其中牛金星和宋献策都是文人,对军事知识所知都仅仅来自于书本,所以他们引用其它文人的夸张记载并不奇怪。姚老自己并没有明确表示红衣炮有效射程到底有多少,但他在注解中明确说了书本记载的所谓二十里不是有效射程,可见他对这个数字是持怀疑态度的。至于所谓一炮打一亩地更是不知从何谈起。姚老在书中很明确的说了当时是没有爆破弹的,霰弹也不可能打一亩地,而且射程会近很多。

姚老在第三卷中对第二次开封战役的描写说明了他对当时火器威力的观点,如果陈永福的炮能打10里,一炮一亩地的话,农民军还攻什么攻啊,早给打死完了

“牛金星和宋献策也想听一听李岩的意见,都请他不要过于谦虚。李岩想了一下,说:

  “我曾看到上海徐相国①几封奏疏,极言火炮的厉害。去年冬天宋军师枉驾寒舍,

曾作数日畅谈。论及当代军旅之事,军师也十分重视火器之利。不知义军中火器多少?

这种东西,目前虽然不一定用得着,但将来进攻坚城或两军野战,威力很大。”

  ①徐相国——即徐光启。详见本书第一卷第829页注释。

  闯王说:“如今我们还只有些小的火器,没有大炮。虽然军师提过军中需要大炮的

话,可是一则没人会造,二则将士们也不很重视。等咱们破了洛阳之后,自然要收集一

些火器。太大的,携带不便,也不必要。便于携带的火器,倒是对咱们很有用处。”

  宋献策明白闯王自己和刘宗敏等大将们对炮火的使用都不十分重视,只偏重将士们

的勇敢和弓马娴熟,这是十几年来流动作战的形势使然。他趁李岩提到此事,赶快说:

  “目前弓、箭、刀、剑虽然仍为战争利器,然论到攻城与守城,或两军对阵相持,

火器最是威力无比。火器的长处在于能及远命中,能摧坚,能一弹杀伤多人。目前因闯

王才到河南,诸事纷忙,自然以招兵买马为首要急务。目前已经有了十几万人,所练精

兵日多,可以腾出手来编练一支精兵专用火器,如明朝的神机营①那样。至于火器,我

们只要重视,就可以陆续收集;将来找到名匠高手,可以自制。晁错说:‘器械不利,

以卒子敌也。卒不可用,以将予敌也。’火器就是今日利器,远过前代。”

  ①神机营——明成祖得到一批西洋炮铳(火器)和制造方法。后来专门成立一支使

用各种火器的部队,定名为神机营,为京军三大营之一。神机是对各种火器的美称。

  牛金星笑着说:“前年弟在京师,听说朝中也有一些儒臣不同意多制造大小火器以

御满洲。他们说,火器本是夷人所长,非中国所习用。中国自有中国长技,何必多学夷

人。自古作战,兵精将勇者胜,未闻一个名将有用夷技取胜于疆场的。”

  李自成和宋献策、李岩都笑了起来。牛金星又继续说:“这些儒臣不知道军旅之事

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应墨守旧规。如说火器来自西洋夷人,然自元、明两朝即被中国采

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再说,这班在朝中的老先生们忘记,倘若不用夷技,那么,我

们如今只好仍旧乘兵车打仗,连马也不要骑了。”说毕,拈须大笑。

  宋献策见牛金星和李岩都主张采用火器,就接着发挥他的意见说:“自古迄今,作

战之道,其不变者为奇、正、虚、实之理,其他则因时兴革,因地制宜,代有变化。然

自春秋以来,最大的变化有两次。春秋末年,赵武灵王学习匈奴人胡服骑射,这是中国

有骑兵之始。骑兵与兵车相较,不但便利得多,而且省钱得多。可是尽管骑兵有种种便

利,却因古人喜欢墨守旧规,不愿革新,所以大约又过了两百年,到了战国末期,兵车

在战场上才被淘汰。这骑兵代替了战车,是中国军事上的第一个大变化。到五代和北宋

时,在攻城时已经知道用炮。但那时的炮是以机发石,不用火药,不用铁弹,力量不大,

与今日的制法不同。所以前人写炮字只写作石字边,不用火字边。从元朝以来,虽然改

用火药发炮,炮弹也改用铅、铁,不再用石头了,但是直到如今,人们写炮字还是用石

字边,这是因袭宋朝人的写法。到了元朝……”

  由于炭火的熏烤,宋献策忽然咳嗽两三声。在他的话暂时停顿时候,李自成轻轻地

点点头,对他说:

  “是的,我听说火器的使用从元朝就开始啦。”

  宋献策接着说:“元朝的蒙古兵远征西域,得到西域大炮①,用以攻金朝的蔡州②,

这是在中国使用火器之始。又过了四十年,蒙古兵攻破宋朝的樊城,并威胁襄阳的守将

投降,炮火更为著名。然而元朝的火器尚不发达,制法也不曾广为流传。到了永乐年间,

从交趾得西洋铣炮甚多,并用越南大王黎澄为工部官,专司督造,尽得其传。成祖又特

置神机营肄习,编人京营之内。铳炮称为神机,足见多么重视。此后火器品类,日益增

多,大小不等,大者用车,次者用架,用桩,小者用托。大者利于攻城守城,小者利于

野战。说起它的厉害:小者能洞穿铁甲数重,大者能一发而杀伤千百人,能破艨瞳战舰。

弘治③以后,又传人佛郎机炮④,转运便捷,远远超过旧制铁炮。万历以来,火器益精,

佛郎机反而渐被淘汰。有些西洋人寄居澳门,与中国通商;有些人在北京传教,并在钦

天监供职,朝廷待以外臣之礼。这些人颇精于格物致知⑤之学,善造火器,称为西儒。

徐相国精于天文、历法、水利、火器制造,就是跟这班西儒学的。近代火器大兴,实是

中国军事史上的第二次大变。劲弩及远不过百步之外,而今日大炮远者可达十数里至二

十里以上⑥,远非劲弩可比。故今日必须详察古今兵器变化,因应时势,多收集一些好

的镜炮,令一部分将士认真肄习,将有极大用处。”

  ①西域大炮——指欧洲的大炮。从元朝初年到明朝末年,在这三四百年中欧洲的大

炮和中国的大炮发展水平大致相等,都停留在后胜发火阶段。元朝的大炮是从欧洲夺得,

而明朝后期的大炮是在国内制造。

  ②蔡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公元1233年,金哀宗由开封逃至此地。元兵攻破蔡州,

金朝亡。

  ③弘治——明孝宗年号,自公元1488年至1505年止共十七年。

  ④佛郎机炮——明朝人泛称西班牙、葡萄牙人为佛郎机人,即FrmkS的译音。由西

班牙、葡萄牙人传来的一种大炮,称佛郎机炮,亦简称佛郎机。这种大炮又名大将军炮。

大批仿造,开始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

  ⑤格物致知——古人对自然科学的说法。

  ⑥……二十里以上——明末所仿制的红衣大炮,射程可达二十里左右,但不是有效

射程。由汤若望口授而由焦勗编述的《火攻挈要》中说:“近有鸟枪短器,百发可以百

中;远有长大诸铳,直击数十里之远,横击千数丈之阔。”当时制造火器的专家李之藻

在一封奏疏中谈到西洋大炮的威力说:“二三十里之内,折巨木,透坚城,攻无不摧。

其余铅、铁之力,可及五六十里。”

  闯王点头说:“咱们的老将士也都知道火器的厉害,但大家没有用惯,还怕用不好

伤了自己人,所以在火器上不是那么很重视。今后如得到好的工匠师傅,咱们也要仿造

一些便于马上携带的轻便铳炮,至于攻城大炮,怕不好造,暂时夺官兵的吧。如遇到精

通此道的人,大炮也是要造的。”

  献策忙说:“闯王所言,实为英明远见。找到精通此道的人才也不难。自万历末年

以来,住在北京的西洋人如利西泰①等,传授制造火器秘法,已有很多人通晓其技。将

来我们多方物色,重礼相聘,总可以请到一二位懂得的人。即令不是精通,也不要紧。

凡事难不倒有心人,经过一段摸索,自然会一旦贯通。”

  ①利西泰——即利玛窦(Matteo Rjcci,1552-1610),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明

万历八年到广州,后到北京。仿中国士大夫习惯,以西泰为表字。

  金星接着说:“军师所说的那些在北京的西洋人,我也知道。他们就住北京宣武门

内的天主堂里。听说西洋有所谓欧罗巴国①、红毛国、佛郎机国,均离中国数万里。那

红夷大炮就是从红毛国传来的。这红夷大炮又写作红衣大炮,能射二十余里。崇祯十一

年冬天,东虏突人北京附近,北京各城上都摆着红夷大炮,遣官祭炮。后因东虏没敢攻

城,也未曾用。”

  ①欧罗巴国——明朝人多把欧罗巴当做国名,将荷兰国称为“红毛国”。

  关于劝闯王重视近代西洋火器的建议,已经结束,所以大家在牛金星说完这几句话

以后,都没有再说别话。”

家园 关于3海里规则

这是18世纪初的情况,最大的海岸要塞炮射程约为3海里。但红衣大炮是仿造17世纪初英国海军的舰用加农炮,时间就差了将近1个世纪,这在火器飞速发展的那个时期,足以造成天壤之别了。而且舰用加农炮通常较岸防炮在口径和射程上都大为逊色。再加上中国仿造工艺不如英国原装,所以袁崇焕在宁远用的11门原装红衣炮的射程就已经很难达到5公里了(估计2、3公里差不多),其他仿制品就更不行了

家园 这个资料不详细,到底这里说的开花弹结构没介绍

西方到鸦片战争时也没解决大炮射程和杀伤面积的矛盾,因为当时只有加农炮才能达到远射程(但应该是线膛才行),但加农炮的炮弹是实心的。杀伤面积大的炮好象叫野战炮,其原理是发射哪装弹丸的薄皮炮弹,刚一出膛就裂开,所以射程很近,就比弓箭远一点,但杀伤面积肯定很大,事对付骑兵的利器,当年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就被A死了。既能打远又能开花的榴弹炮其引信问题一直没解决好,当时好象是先点着引信再把炮弹塞进炮管发射,危险度可想而知,而且加农炮那么长引信也不好作。所以俺对这里说的明朝用加农炮发射开花弹表示怀疑,他们连大炮都是抄人家的却发明了先进四百年的炮弹,要知道到上世纪加农榴弹炮才被投入使用。俺觉得明朝肯定有射程几里的大炮,也有打一亩地的大炮(如果在城头45度发射,弹片应该可以洒这么大范围),但是否是同一种炮就值得商榷了,否则明军几千人护着几门炮还不横扫东北呀

家园 牛人!你还不到30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