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保卫西河——原创】萨所知的电影传奇[全文完] 一.兵临城下 -- 萨苏
老萨呀,不带这样的。
荣国府里有个贾蔷,这里出来个贾坑……
明星公司的消亡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
明星公司作为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名义上说在一九三七年就已经不复存在。日军侵占上海,明星同仁不愿附逆,一部分在洪深的带领下沿江撤退,更多的则进入当时的文化孤岛 – 上海租界。而原来显赫一时的明星公司旧址,包括办公楼,仓库,摄影棚,演员宿舍等,则变成了日军兵营。到一九三九年,已经投日的明星败类邢少梅到租界拉拢明星旧部,以投日作汉奸为条件恢复明星公司,遭到明星同仁的集体抵制。拉拢不成,日军一怒之下将明星公司原有厂房设备付之一炬。
进入孤岛的明星公司成员,干什么的都有,日子过得极为艰苦,可以和侯宝林的相声“改行”有一比,周曼华,舒适等去演话剧,大导演张石川改行去造纸。这些“不务正业”的举动一方面给市民阶层增加了不少趣谈,一方面因为文不对题这些过去的明星们糊口都成问题。
这种情况下大家没有别的办法,只盼着能再有机会去拍电影吧。此时靠明星自己是不行了,场地,设备,资金都不称手。时势造英雄,1938年,柳中浩,柳中亮两兄弟提供资金,和明星旧人合办国华电影公司,又揭开了电影史上新的一页。
这柳氏兄弟,在电影界可算一对奇人,有人评价他们是电影界的巨子,贡献很大,因为他们开办的国华公司,国泰公司,大同公司,都是电影史上数得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人说他们是电影界的恶棍,因为他们俩都不懂电影,只是出资就取得利润的大头,而且还是青帮杜月笙的弟子,有黑社会背景。其实,抛开评论,单看二人所为,用“唯利是图”,“掉在钱眼里”而言,最是贴切,他们办电影,决非作为一种事业,而是要种一棵摇钱树,但正因为是摇钱树,所以二人种的也颇为尽心。这样的人评价起来是好是坏十分难说,如果喜欢看玄幻的朋友,也许还记得酒徒的《明》,里面有一对开拓世界保险事业,同时热衷贩卖妇女儿童的北平詹氏兄弟,活脱脱就是柳氏兄弟在另一个世界的影子。
说国华是明星的后身应该没有争议。因为作为一家电影公司,最重要的资源不是摄影机和胶片,而是演员,编剧,导演等人才的集合。国华的台柱子周璇,白云,张石川,吕玉堃等都是明星旧人,拍戏的独立性也很强,与柳氏兄弟只是利润分成而已。
明星的班底十分雄厚,来源则五花八门。胡蝶是从天一公司拉来的,阮玲玉是招聘的,这总是来路还正,来路不太正的大有人在。
比如Handiman介绍过的中国著名早期电影摄影家董克毅(耀川),就是发明武侠片吊钢丝的那位,其实来路就相当的不明。他最初不但和摄影风马牛不相及,而且根本没想到和电影搭上关系。最初,明星的老板张石川是个小买办,他的岳父大商人何泳昌重其才华,送给他一笔钱开拓事业。张石川想想什么赚钱呢?他和蒋委员长想法一样,认为股票交易最赚钱。于是利用这笔资金筹办“大同交易所”。董克毅就是当时应征招聘的交易所实习生,以后应该是穿红马甲的。要一切照着这个轨迹走,中国电影史就得改写。筹备到一半,申请执照颇多曲折,张石川的两个朋友郑正秋和郑鹧鸪聊的兴起,发现电影更有搞头,于是改弦更张,干脆开电影公司算了,这一改主意,就诞生了明星电影公司。那已经招进来的实习生呢?大部分遣散,少数伶俐的就留下来打杂吧。董克毅就是打杂的之一。
不过那时候董还没有机会当摄影师,摄影师是请的外国人。洋人太贵,几位老板心疼钱,觉得应该培养自己人,就让张石川的弟弟学习摄影,而董给他打下手。谁知道张的老弟为人不端,放老哥的鹞子,第一部片子《孤儿救祖》拍到一半跑了自己开公司去也,几位老板好玄集体上吊。幸好董人很聪明,打下手的时候学了不少,老板们都看在眼里。这时老板们一咬牙,就“让他顶!”,这回换到董差点上吊,因为他的手艺纯属半吊子,根本没正规学过啊。他是全凭自己钻研硬顶上来,竟然半吊子的把这部片子拍了下来,而且一下子畅销,就此出人头地,成为当时最出色的电影摄影师,也成了明星的台柱子之一。
除此之外,中国第一代大反角王献斋也是“来路不明”
王献斋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中,地位等于陈强,葛存壮加上陈述三个人的总和,几乎包揽了明星公司所有的反面角色。他的表演火候精到,真实准确,让人一看就觉得不是好人,从这个角度说,后来中国反面角色的脸谱化问题,王还有一定的责任。
可是这位“王坏蛋”本身却根本不是学电影的,他本来是上海一家有名的眼镜店的店员。一天,张石川到他那里修眼镜,因为王技术好,服务热情,就和他交上了朋友。此后,经常到他这里来修眼镜,一来二去,张发现这个王献斋表情特别丰富。善于观察的张石川动了心思,于是不断动员王辞职跟他出来拍电影。王后来演反面角色出名,为人却是十分古道,他对自己的工作并无不满,只是架不住张三番五次的相邀,最后却不过情面决定出山一试,在《孤儿救祖记》里面演了个谋夺叔叔家产的恶侄,就此一炮打红,在上海滩“千夫所指”,成了中国最早的职业反派演员。
还有贺绿汀,陈波儿等,则是另一家电影公司电通影业倒台后被明星集体收编的。
说到这里,多说一点陈波儿,因为和老先生谈到她的时候,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奇特。
去绥远前线返回上海的陈波儿,左二。这位英年早逝的电影明星不但在银幕上留下了婀娜的倩影,也留下了颇多难解之谜,比如她的投奔延安,她对周恩来的崇拜,她和蓝苹的密切关系,等等。至今,我对她依然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那是谈和电影无关的事情。
大家可能都有这种经历,在国外接待国内来的朋友,有的时候说着说着就会谈起国内的一些禁书,其实这和政治倾向无关,倒有点儿和看毛片一样,越是禁的东西,越让人好奇。
老先生也不例外,兄弟便弄了一本给他看,老先生房间那天晚上到夜里三点还没熄灯。
第二天,老先生委靡不振的把书还给我,说:浪费时间,这纯粹是胡说八道么。
我说可不是,现在写什么的都有,还有写书自称总理私生女的呢,结果她亲妈都出来作证了,就差作个DNA鉴定。
哈哈,老先生说总理帅么,编排他的早就有了,这回说的孩儿她妈是谁啊?
上海的。。。我就把那本书的内容大致描述了一番。
老先生听着听着忽然一愣,冒出一句来:我还以为说的是陈波儿呢,不是阿?
嗯?兄弟脑子里那根弦就绷起来了。因为这件事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陈波儿对周恩来的崇拜是很多人都知道的,而我也曾在一位四十年代到中国采访的外国记者的作品中看到过陈波儿和总理间的一些流言,只是言之凿凿,却全无证据,当时只当作笑话来看,难道。。。
无奈再怎样问,老先生也绝不肯多说,问得急了,说你去问伊琳先生吧,拍《大浪淘沙》的,他是陈波儿的学生,都知道的。如此打发走了老萨,五分钟之后我又回来了 – 伊琳先生七十年代就去世了,您不能就这样打发了我啊。。。总理夸过陈波儿身材好么?总理是在重庆期间和陈波儿经常有交往么?外国人写的《XXXX》这本书您看过么?
我的问题,都是那位外国记者的作品中来的。
老先生却一反常态,不再多说,只是最后终于开了金口,告诉我:那是国民党和美国人的造谣,当不得真的。。。
只好打住,陈波儿,依然是一个谜。
言归正传,太平洋战争爆发,孤岛沦陷,国华公司解散,明星同仁再次星散,重新聚首,已经到了抗战胜利。此时,柳氏兄弟重建国泰,大同两影业公司,不过,胡蝶远走,石川已老,能够重新聚集的明星人少了很多。
很快,解放军就占领了上海,明星旧部纷纷选择出路,大体走了三条路。一条是留在上海,后来随柳氏国泰电影公司加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主要是一些左翼成员;一条是前往台湾,这支的主力是徐欣夫摄制组,他们在台湾拍摄电影,因为战争被迫截留台湾,后来创作了《高山青》,成为台湾电影的早期骨干;第三条是去香港。当时去香港的人很多,右翼的主要是不看好国民党,不敢跟着去台湾,中间派主要是看不准形势,在那里等一等看。在香港的很多明星同仁加入了比较保守的永华电影公司。
不久,永华经济困难,面临破产,此时,又一个“国泰”出现了,这就是马来西亚巨商国泰集团开始了在香港的电影事业,建立了电懋影业公司。从永华公司出来的明星人又有不少进了国泰。国泰老板陆运涛很会做买卖,当时香港的两大影业,一个是“空降”的国泰电懋,一个是邵逸夫的邵氏兄弟,双方竞争激烈。邵氏也很老辣,曾经一度挑起陆运涛和洋人的官司,试图牵制国泰。但陆镇定处置,终于把官司打赢。值得一提的是和陆对簿公堂的对方律师,名字叫作李光耀。
因为国泰的名字与当年的国泰影业相同,很多人视其为名星-〉国华-〉国泰/大同-〉永华-〉电懋(国泰)的终点。陆运涛才华横溢,又有资财,眼看振兴国泰有望,却不料于1964年在台湾台中遇空难而死,国泰电懋一蹶不振,到一九七一年终于倒闭。此时,明星早已是昨日黄花,终于连公司带人员走进了电影的历史。
陆运涛的空难,我另有文章说明。
这一部分,内容多,所以写多了,下次,说说《火烧红莲寺》,写短一点。
[待续]
这帮明星的创始人们的确是不一般。你就是让他们去刷马桶,他们也能在短短一年内垄断上海滩的马桶市场。
跟他们一比,张聿光先生在明星公司有点可惜了。上海美专的创办人,正经的大画家在明星里面搞舞台背景设计。乱世啊。
陈波儿,陈波儿,陈波儿。。。。
中国电影史上,二十年代有个特别的历史阶段,叫做“明星公司火烧上海滩”。实际上明星公司当然没有这么大本事,白色恐怖呢,蒋介石不是吃素的,能让你一个拍电影的火烧上海滩?这说的是明星导演张石川1928年开创中国武侠电影的先河,连续拍出十八集《火烧红莲寺》,风靡一时的事情。
不就烧了一个红莲寺么?怎么又叫火烧上海滩呢?
原因是明星拍《火烧红莲寺》一炮打红,观者如潮,其它公司十分眼红,一个接一个起来效仿。但人都是有思维定势的,既然“火烧”红莲寺如此叫座,各公司就认为想拍武侠片必须“火烧”。一时,《火烧白莲寺》,《火烧白雀寺》,《火烧剑峰山》。。。纷纷出笼,上海滩的电影院火光冲天,不烧不足以开张也。
这个电影Handiman家的老先生曾经参加拍摄,对此的掌故比我熟悉得多,比如吊钢丝空中飞人,飞身上房,“接顶”等的描述都十分精彩,我就不必多说了,就绕开技术,说说拍片中的一些趣闻。
其实,拍《火烧红莲寺》,是张石川在马桶上想出来的主意。此人性格十分有趣,一方面活跃异常,应酬交往极有章法。女子做到这一步叫“交际花”,张先生可以称为“交际树”了;另一方面他属于工作狂,自己的生活十分乏味,回到家中,不是睡觉就是坐在马桶上看小说报纸 – 不是消遣而是在寻找拍戏的题材。
当时,明星公司面临激烈的竞争。
这也属于相当早的一种恶性竞争了。
竞争对手是一些“皮包”电影公司。当时,由于《枪毙阎瑞生》的成功,对电影有兴趣的一些商人发现,只要有好题材,电影是非常赚钱的一门买卖。于是,纷纷成立自己的电影公司。这些电影公司一无场地二无设备三无演员,却给明星等正规公司带来相当大的威胁。
原因是这些公司只要看到好题材,就会立即投入开拍,演员是临时找的,摄影机和摄影师是临时租的,内景?几块钱找个旅馆,不用任何修改,就是富豪家大厅或者小姐的绣楼,外景?几块钱找个公园就可以花前月下了。至于摄影的光线,演员的表演水平,布景的真假,那根本不在考虑之列。这也因为当时的电影都是鸳鸯成双蝴蝶飞这类的题材,可以如此因陋就简,要都流行《大决战》的场面,估计逼死这些皮包公司也没本事变出来。
作为明星这样的正规公司,拍片总要讲究质量,于是时间上往往就不如小公司快,也因此被这些粗制滥造的东西抢去了不少市场。为此,明星上下颇为烦恼。
张石川就是在琢磨这件事。这次在马桶上,他看到了一部当时的武侠小说 – 笔名不肖声,向恺然的《仙剑奇侠传》 – 哦,打错了,《江湖奇侠传》,不然向先生成游戏大玩家也。
和后代金庸梁羽生的小说相比,《江湖奇侠传》其实还颇为粗糙,但向恺然也有他的优势,那就是他是个真正练武的,所以对于动武写来更加真实生动。这种感性的描写顿时给了张石川导演一份灵感 – 要是找一些武术家当演员把这个东西拍成电影,那可不是皮包公司能竞争得了,对啊,为什么不把它拍成电影呢?
于是他第二天就去找明星写剧本的台柱子郑正秋,跟他商量写《江湖奇侠传》的武侠剧本,也就是《火烧红莲寺》的第一集。
郑正秋是个善于写恋爱故事的,对写这个东西很没把握,对这种片子能不能卖出钱来更没把握。他也是大股东,在明星说话比张石川还响,如果反对,就没有后来的《火烧红莲寺》了。不过此人是个好好先生,一贯立场不坚,张石川极力怂恿下,终于半推半就的写了剧本。
当时,整个电影界还从来没拍过武侠片,即便明星内部,也有声音认为这种片子下里巴人,不会受到看得起电影的人的喜欢。
于是,片子拍摄过程中,批评不断,最后弄到张石川自己都没了信心。所以,红莲寺第一集根本没有第一集的字样,明星是准备作一锤子买卖的。但是,张石川拍到最后,琢磨一下又觉得也许。。。于是这家伙就卖了个关子,本来应该是红莲寺的和尚都被杀掉的,他却故意放跑了一个大和尚叫知圆的,琢磨着万一万一这片子有人看,就可以利用这个和尚把下面的文章作起来。
后来有人说别的和尚都没跑了,这知圆和尚怎么会跑出去的?答案是这大和尚是跑出去替明星公司打探行情去了。
没想到的是武侠的魅力超出大家的想象,《火烧红莲寺》大受欢迎,于是明星立刻接着往下拍,集集火爆,成为明星早期成功的象征之一。
不过,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下面可没内容了,用现在话说,太监了。怎么办?等着这湖南佬往下写恐怕是来不及,让郑正秋接着写?他老毛病一犯把剧情变成和尚尼姑情天恨海那可就全玩完了。再说,他也没有这方面的生活啊。
导演张石川
最后张石川一咬牙,我来!
张是导演,还没有谁听说他会写剧本的,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等开拍了大伙儿问:剧本呢?
没剧本。
张石川真敢干,后边的戏都在他脑子里,每天一上工他就给大伙儿讲故事,然后开拍。张口才极好,据说是想让演员笑就能让演员忍不住笑,想让演员哭就能让演员好像死了老子娘,他讲故事还得了,每次开拍之前,除了演员还聚一大帮职员杂役,“听总经理说书”(当时张石川是明星的总经理)。这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那就是别的公司想盗他的版都不可能。
张石川怎么这么能编呢?原来他是有生活的。他的岳父是个特别好佛的人,家中常有和尚出入,这张先生就在那儿交了一些和尚朋友,庙里的各种事情被他听了无数,张记忆力惊人,这回拍戏,就全都用上了。
火烧红莲寺剧照
居然靠这样拍成了这部历史性的“巨片”。有人说《火烧红莲寺》拍摄的时候,明星只有张石川一个人知道后面的情节是怎样的,如果他出门被汽车放倒,那这碗饭大家就都不要吃了。
事实是这样么?
据张石川的太太后来回忆,并非如此。
因为张石川经常是上午拍完了就在摄影棚转圈 – 他自己都不知道下午要拍什么,在那儿忙着编呢!
敢情,连一个明白人都没有啊!
[完]
中国电影的传奇无数,但我掌握的资料十分有限,这个系列,且写到这里为止,也期望从其他朋友处,听到看到更多早期电影历史的有趣故事。
真能编啊。。。
这个就叫“吃柳条子拉粪篓子 -- 现编现卖”
只知道写网络连载有这么干的,没听说居然电影也有这么拍的.... 强就一个字!
后来拍到哭道人笑道人的时候,当局忍无可忍,勒令停拍,总算是划上了句号.
5天一部,一个月拍5,6部,翻成VCD在一些录像厅放给民工看。
否则...
看来小电影公司有小电影公司的好,导演,编剧的意图能够被采纳贯彻。哪像现在的公司,买个本子花上半年,考虑要不要拍又花上至少半年,甚至10多年。
黎民伟2,30年代拍木兰从军是大制作。而且调用真的骑兵部队,那个年代能拍出那个水平,比现在的大决战有过之而无不及。也难怪,一路跟着拍过北伐的人,他眼睛里的大场面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可惜后来没有那个公司经得起他这么折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