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冰眼看日本之四十一:战败和“蝎子尾巴”(2) -- 冰冷雨天
这和前一段港台批评神六的口气和逻辑有何不同?
国家的钱要既花在教育上,也要花在国防上,也要花在科技上,是也要花在让某些闲人闭嘴上。
事情是发展变化的,10年前有多少人上不起学?十年后呢?显然少了很多,这就说明政府在努力啊。
难道因为今天冷,就把家里的钱全拿去买木柴,结果躺在柴堆上饿死?
一点实际内容没有
不就萝卜酒说的吗。 你偏要说中国的钱多得发愁没处花了。
现在恐怕失效了.
不知罗卜酒大侠是如此不一般人物,以为只是练家子呢。
那个什么的,也就幼稚点 .....
肯定不知道什么是极值问题...
政府用来投资的钱是中国经济投资的大头。投资搞建设的钱多少年都不够,现在基本上够了,而且有点花不出的感觉。说钱多是指这个。
怎么说,种子是不能当饭的。
现在种子多了,多到有点愁没处去播种。这不代表粮食多的吃不完。
哈,,,恐怕女人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没吃过伟哥呢?
◎◎◎你办事我放心,有差错也找你。推荐已被记录!!!
15天内至少四人推荐,则被推荐者正式成为认证会员
请务必保证被推荐者查阅“认证”说明,并保证指导被推荐者了解相关必要操作-》【复制主题到认证、推荐新的认证会员】
返回 关闭
不过俺水平有限.惭愧!
http://china.nikkeibp.co.jp/china/news/mech/mech200606060120.html
为什么日本功能材料厂商的国际竞争力高?(上)
Tech-On!
2006/06/06
spacer
spacer
【日经BP社报道】尽管在液晶面板等核心部件领域被韩国厂商赶超,但在这些核心部件使用的高性能薄膜等材料方面,日本厂商可说是占据了绝对优势。而且,越向上游优势就越明显,不少材料领域几乎已经被日本厂商垄断。需求如此旺盛,但为何这种垄断状态还能得以延续呢?原因就是其它厂商难以轻松模仿的介入门槛。
在研究日本厂商强大的原因时,“结构论”很有参考意义。从材料来说,可以运用将目标功能和生产工序结合起来的“工序结构”。从这一角度分析,即可看出功能材料不同于通用材料,它属于通过对各生产工序进行调整而实施综合管理的“磨合型”产品,与日本厂商长期培育出来的组织能力非常适宜。而且最重要的是“内磨合·外组合”的战略,也就是说在开发阶段利用磨合方式追求高附加值,而在产品阶段则以标准等级为主进行生产。功能材料这种致胜模式是不是值得半导体等其他领域参考呢?
每次乘坐东海道新干线,笔者总会条件反射似地进入梦乡。但1个月前的那一次,笔者却在似睡非睡的状态下毫无目的地看起了电子指示牌上的新闻,突然间注意到中间插播的一段广告。这是日东电工投放的一条广告,广告内容是“力争成为全球利基巨头”。
当然,笔者此前就知道有这么一条广告,但说句实话,此前从未这样留意过。因为笔者过去总以为,即便成了全球巨头,但毕竟是“利基(狭小空间)”市场规模很小,可能很难赚钱。
但那一天,笔者注视着这条广告,心中却有了另一个感受。因为突然想起日东电工在不断增产的液晶面板组成材料偏光薄膜领域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厂商。对于产量增长到这种程度,且对液晶面板来说非常重要的材料,我们还能把它称为“利基”市场吗?
带着这些想法回到家以后,笔者首先在网上对日东电工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该公司在其主页上对“全球利基巨头”是这样解释的——我们并不把“利基”作为单纯的“狭小空间”。“尽管只是一部分,但不可缺少,而且非常先进。”这就是我们心中的利基。通过将资源集中投入到能够发挥优势的“目标”领域,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信任感。而且具有全球性的广阔空间。我们的目标就是成为全球利基市场的 No.1。
不仅是偏光薄膜,在构成液晶和等离子等平板显示器(FPD)的元件与材料方面,日本厂商在全球均具有压倒性优势。但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从面板本身来说,日本厂商的地位正在逐渐下降,而三星电子等韩国厂商却已崛起。
而且,越是上游材料,日本厂商的份额越高。比如作为液晶组成材料的偏光薄膜,上面提到的日东电工估计占到了42%。而构成偏光薄膜的PVA薄膜,日本东丽则以85%的全球份额占据绝对优势,该公司和日本合成化学2家日本厂商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而用于保护PVA薄膜的TAC薄膜,富士胶片也以 80%的市场份额保持绝对领先,柯尼卡美能达以20%的份额紧随其后,2家公司垄断了全球市场。
“元件材料厂商越来越强大”
日本元件与材料厂商对市场的垄断似乎在FPD面板以外的所有数字家电领域都已形成。前不久出版的《日经电子》杂志2006年5月号专集《元件与材料厂商越来越强大》曾表示,过去总的来说处于弱势的元件与材料厂商最近突然强大起来了。
元件与材料厂商的市场垄断为何会不断加强呢?这是因为随着平板电视和便携音乐播放器等数字产品市场的不断扩大,对元件与材料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即便不断有新的企业进入也没问题。
的确,尽管有一些新的动向,比如,索尼通过合并集团公司下属的索尼化学和索尼宫城,成立新公司,自主生产液晶面板使用的元件和材料等,但《日经电子》杂志通过采访仍旧得出了“少数厂商的垄断趋势今后将日益增强,元件与材料的不足今后仍会持续下去”的结论。
尽管需求正在不断扩大,但垄断趋势却在加强,原因就在于介入这一业务的门槛很高。《日经杂志》在该专集中分析说,第一,在制造技术中拥有长期培育出来的经验,其他公司难以轻易模仿;第二,介入这一业务,需要巨额设备投资;第三,各元件材料的市场规模本身并不是太大;第四,某种元件与材料一旦被产品厂商采用,要想使用其替代产品,必须在各工序中进行认定。
磨合型“工序结构”
详细的分析请读者参阅该专集,在此笔者准备利用“结构”一词对材料厂商的优势做一次分析。本栏目此前就曾涉及过,材料也分为“组合型”和“磨合型”。
首先在此对本栏目此前的内容做一下更正。由于笔者才疏学浅,过去在材料和化学品等方面也一直使用“产品结构”一词,其实好像是错误的。化学产业、玻璃、陶瓷业、钢铁、非铁金属产业等材料产业都属于由“制造工艺”发挥决定作用的“工艺产业”。重新拜读藤本先生就化学品结构所写的论文后发现,材料和化学品已被定位于“所生产的产品其大部分设计活动都属于工序设计(工艺设计)的产业”。
这里所讲的“产品结构”指的是,所要求的功能与组成元件之间的对应关系及组成元件之间的接口结构。而材料等工艺产业,由于其对象是固体和液体,因此结构不像“元件”那样明确。因此,藤本通过将结构概念应用于生产工序,对化学品中所说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将其称为“工艺结构”。也就是说,要将眼光放到通过对原材料进行变形和加工制作指定产品的工序组上,研究各工序组的“连接方式”(工艺流程或布局)。
如从上述工序结构的观点来分析,可将只要买来现有设备并把它们装配起来即可生产的材料划分成“组合型”材料,而将为实现不同功能而自制各工序设备进行统一生产的材料划分成“磨合型”材料。
其中,“组合型”材料是指只要引进化学设备等生产设备,即可得到相应材料的通用塑料,在钢材中也有面向建筑等领域的通用钢材。而上面提到的面向FPD面板的各种元件和材料等功能材料则可看作是磨合型材料。日本厂商在这种磨合型材料领域之所以具有很高的国际竞争力,就像日本商厂商在汽车领域非常强大一样可利用结构论加以说明。作为磨合型材料来说,日本厂商战后在人、财、物都不足的情况下逐步培育出来的协作精神和精细的管理手法有效地发挥了作用。(未完待续。藤堂 安人)
呵呵,老冰说的是不是二十年前啊?
十几年前,我刚刚读大学,网球课上要求自己买拍子,那时候就有碳素网球拍了,记得当时,碳素的500~1000大洋左右呢~~我那时候穷啊~~~~200多的铝合金拍子都买不起,最后搞了个70块钱的铝合金拍子,呵呵。
但是碳素网球拍的价钱,对于顶级运动员来说,还不是小case?对于民用来说,那时候碳素材料也不能算太奢侈吧??
不过也有另一个可能,就是当时这些网球拍都是炒概念来骗钱,^O^,说不定其实根本不是碳素的呢。就好像现在的奸商经常说“纳米”什么什么的一样,呵呵
哎,咱和人家可比不了啊~~~
说起低级趣味,前些天有个哥们这么评价我
“风筝同志是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是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就不能生存的人~~~”,
郁闷~~~
国内碳纤维是一大块心病,国家往这个无底洞里砸钱砸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