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读史札记(3)--施琅?郑成功?康熙 -- 温相

共:💬55 🌺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的理解

尽管我们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 那基本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实际上是到郑成功台湾才纳入中国政治版图和中华文化圈的. 没有郑成功夺回台湾, 也就不会有施琅征台.

李登辉的意见不必问. 在他看来郑和老蒋是一样的.

家园 我在指出施琅的叛逃一事时:

也是就事论事,何尝没有批评成功的偏激呢?只是,成功走的较远,而施琅走的更远,后来

促使台湾归化,各有各的功劳,我也说了。还特意指出施琅没有纪念旧日的恩怨的事情,是不是因为施琅有复台的功绩,就可以把他的缺点错误一笔勾销呢?我们谈论历史人物的时候

,当然是在今天的角度看,但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当时背叛南明,投奔满清就是

大节有亏,这不是个人私德的小事。

我同意cba兄的理解。

家园 关于粟裕和内战、外战的解答:

抗美援朝的统帅的第一人选就是粟裕,组建东北边防军之后,粟裕身体不行,所以,才有后来的林彪、彭德怀的动议,看一下《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另外,中央文献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周恩来传》中也提到,粟裕年谱中也有记载。

此外,抗日的时候,我党的方针是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主,大兵团作战几乎很少,所以,粟裕有可能像昆仑关那样与敌人交手吗?不过,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粟裕的韦岗、车桥等

战役仍然说明外战不是外行。要说到抗日,林彪不也只是一个平型关吗?而徐向前等人连平型关一类的都没有,他们是不是都不属于名将呢?

一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几乎不都是内战吗?那么,是不是韩信、郭子仪等等都算不上

名将了呢?是不是因为他们的内战的涵义低于外战的涵义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呢?除了岳飞少数人可以勉强算作外战,其他的只好都已内讧的高手来评定了,其实,要是以中华民族为范畴,那么,岳飞也不算是纯粹的外战的名将。

军事将领包括军事行动都是政治的延伸,忽略了这一点,谈战争就没有了应有的涵义,在和平主义者眼中,一切战争都是非正义的,都是反人类的。

家园 Re:【原创】读史札记(3)--施琅?郑成功?康熙

抗美援朝的统帅的第一人选不可能是粟裕,只能是林彪,指挥东北军进朝鲜,粟裕没那个影响,控制力。

粟裕外战的确不行。韦岗灭了几个日本鬼子?才20个吧。

抗日,林彪除了平型关还有广阳,再说林彪在抗日战场呆了才几个月?林总38年就去了苏联!粟裕可整整八年!

说粟裕外战不行,不是排斥他的名将地位,是要说明不能一味说外战一定比内战重要!说郑成功比施琅强,不就是说他打得是荷兰人,施琅打得是内战吗。

“军事将领包括军事行动都是政治的延伸”,所以说施琅收复台湾有重大意义啊。

“在和平主义者眼中,一切战争都是非正义的,都是反人类的。”是不是偏题了。

温相的文章有内容,有骨架,文笔老练,没把握的地方写的破绽不明显,这些都是长处。为什么这里偏题了呢?非不能也,实不为也。温相是想回避对自己已经下了定论的施琅,林彪等人有利的部分。

家园 老兄:

抗美援朝的统帅的第一人选不可能是粟裕,只能是林彪,指挥东北军进朝鲜,粟裕没那个影响,控制力。

你指出来,就应该把根据或者出处写出来吧。为什么是林彪呢?至少温相在说这点的时候,他指出了出处,为什么选粟裕的。

家园 关于抗美援朝最初入朝司令员人选:

以下摘自《粟裕年谱》1950年。

7月上旬 毛泽东主席提议,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中国国防问题。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毛泽东于13日批示:“照此执行”。

  7月14日 复发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经中共中央批准,到青岛治疗。8月1日,托罗瑞卿带信给毛泽东,报告病情未见好转,为不能立即承担新任务感到焦急。毛泽东8日复信说:“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到苏联疗养。

注:此后入朝参战部队就是东北边防军。另外,可以看一下萧劲光回忆毛泽东点将粟裕的有关文章。

家园 【建议】看一下《粟裕传》

以下是转引的关于此书的一些评价: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位列十大将之首。经中央军委批准撰写的《粟裕传》,从收集资料到定稿出版,历经十年有余,堪称“十年磨一剑”。该传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运用大量历史资料,全面系统客观真实地记述了传主的生平业绩、军事思想、道德情操和优良作风,成功地反映了粟裕作为军队高级将领和国家领导人的光辉形象与崇高风范。它史料翔实,结构合理,内容丰富,逻辑严密,评述得当,文笔流畅,具有权威性、史料性和可读性。

  粟裕是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烽火硝烟的历程中,在党和人民的英勇奋斗中成长起来的军事奇才,为夺取中国革命和反侵略战争的胜利,以及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有理论建树;不仅业绩辉煌,而且品德高尚。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称赞粟裕“出奇制胜的军事指挥艺术,创造性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长达83万字并附有200余幅图片的《粟裕传》,记述了传主77年的生命历程,特别是再现了他从青年学生到共和国大将的成长足迹,形势转折时的处变不惊,一心为公的宽广胸怀,面对厄运的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革命学风,平易近人的领导风范。许多珍贵史料是首次公开发表。

  粟裕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军事家,这是党和国家的高度评价。同时,又是一位在战局发展的各个关键时刻,主动提出全局战略构想的当之无愧的军事战略家,这也是早已为革命实践所证明了的。在我军灿若群星的将帅中,粟裕以其高水平的战略眼光、灵活机动的决策运筹、能征善战和长于指挥大兵团作战著称于世,赢得了“常胜将军”的美誉。《粟裕传》作者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写作,把这条主线贯穿始终,从而写出了传主不同于他人的特点、成长道路、性格爱好、辉煌战绩和卓越贡献。

  作者写红军指挥员的粟裕,突出他跟随统帅毛泽东、朱德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他置身一线战斗,不仅学习战术,而且认真思考战略问题:如何分析把握军阀混战的全国形势,如何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如何正确选择战略出击方向,等等,写出了粟裕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打一仗进一步的经历。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粟裕独立领导一个游击区、一块根据地、一支野战军全面工作的时候,《粟裕传》展示的粟裕大将善于进行战略思维和谋划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和苏中抗战时期,作者着力表现粟裕得到进一步发挥的善于从战略上思考问题的长处,突出写他在战略指导、战役指挥以及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种种创造。此时作者笔下的粟裕将军,既是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指示的典范,又是不唯上、不唯书,勇于从实际出发、机断专行、决战决胜的成熟的领导人。而且,他的不少决策极富远见,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

  全国解放战争,是粟裕军事生涯的辉煌时期,他组织指挥了一系列名彪中国革命战争史的大仗、恶仗、巧仗,经略中原,驰骋华东,运筹大兵团作战得心应手,一个战役几万、十几万、几十万地消灭敌人,令人叹为观止,有口皆碑。《粟裕传》作者以饱蘸深情之笔,记述了20多个战例,个个都是传主的得意之作,仗仗都有独到的战略构想。特别是对传主立足战区局部,通观战争全局,以战略上的远见卓识,“斗胆直陈”,向中央提出的一个个战略性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集中主力在中原地区歼敌;举行淮海战役,将敌主力歼灭在长江以北;建立总前委,统一指挥华东和中原两大野战军主力打大仗;将华野主力置于徐州、宿县线西侧,在徐州西南地区全歼蒋军徐州逃敌等,作者不仅详细记述了传主在提出这些建议前的周密思考,更是酣畅淋漓地描写了这些建议被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采纳后,在中原和华东战场演出的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以及对推进解放战争胜利进程所起的重大作用。粟裕无产阶级军事战略家的形象,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粟裕一生致力于战争指导规律的研究,卓尔不群,成就显著。新中国成立以后,他身居副总参谋长和总参谋长领导要职,更是从战略全局出发,对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和巩固的国防,发展我军的战略战术,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观点,做了许多扎实有效的开拓性工作,如提出建设强大的空军,加强坦克机械化部队建设,组建战略预备队,组织制定作战预案,加强后备力量建设等,他的建议和观点,大大丰富了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粟裕到军事科学院任职后,心系军队建设和国家安全,协助叶剑英元帅领导军事科学院工作,总结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积极探索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指导规律,将注意力放在未来反侵略战争准备和战争指导上,阐述了许多新的思想。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在军事理论领域提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晚年他抱病精心撰写战争回忆录,留下了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为后人完整地正确地学习,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粟裕传》作者以一种新的视角审视传主,同时牢牢把握主题,把和平年代和战争时期的粟裕有机地联系起来,深化了传记的主题思想,丰富了传主的形象。

  粟裕在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被错误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1994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为粟裕平反,指出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批粟”,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

  由于历史的复杂性、看问题角度不同及年代久远、记忆不清等因素,对同一件事情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甚至相反的结论。《粟裕传》作者对涉及到的每件事都严肃认真地作调查研究,反复论证,求得符合实际的结论,做到所写材料言必有据,论从史出。例如,淮海战役的最初战略构想是如何形成的?《粟裕传》作者经过调查证明,1948年4月18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建议华野三个纵队暂不过江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仗的时候,就最先提出了这个战略构想。1948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接受了粟裕的建议。几年前出版的《周恩来传》也记载:中共中央根据粟裕建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

  《粟裕传》奉献给读者的不仅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奇观,更有战场之外的决胜运筹。在军事实践方面,粟裕是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模范;在军事理论方面,粟裕对一般战争规律和中国革命战争特殊规律的探索都取得了创造性的成就,成为毛泽东军事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读《粟裕传》,既是学习中国革命战争史,也是学习军事战略学。

家园 国防大学战役教研室主任徐焰关于粟裕入朝和解放台湾的描写:

“祖国大陆解放后,中央让粟裕负责筹划预定的解放全中国最后一役??台湾战役。在1950年6月上旬召开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期间,毛泽东确定由粟裕来指挥解放台湾。6月下旬,因美国出兵台海,导致这一计划未能实现。同年7月,毛泽东又考虑要粟裕指挥入朝部队,任命他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因粟裕当时患病,边防军又由原来四野的部队组成,毛泽东才转而考虑派他人挂帅。 ”

原文部分在《解放军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北京青年报》上发表。

家园 【给话龙】金庸其实在鹿鼎记后面谈了一下施琅及其儿子,评价不错的。

但剧情需要,为了歌颂韦公公的丰功伟绩,只好委屈他了。

大陆的盗版不少是不留后记和前面的精美笔画的。

有些人批评金庸的小说歪曲历史,其实他在不少书的后记中都试图阐明,做为小说家这样严谨的我只知道他一个。

鹿鼎记后记中还有,

- 建宁公主其实不是康熙妹子

- 顺治出家及他的皇后暴死之谜

- 等等

家园 啊4好象有点纠缠不清

这不是内战外战的问题,至多是对手强弱的问题。

对手强弱又包括武器装备(抗战时与内战共党装备不可同日而语),经验的问题(抗战时他可能还未成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