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续三十) -- 王外马甲
常看见这样的争论:国民党的支持者狂挺正面战场,狂贬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共产党的支持者则针锋相对。结果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对方。不过我曾经看见过一篇文章,大致内容是说抗战初期国民党其实也有很多部队由于各种原因留在敌后,不过随着抗战的长期化,敌后的国民党部队是越打越少,而敌后的共产党部队是越打越多,于是乎后来国民党干脆也很少提自己当初在敌后的部队了。好象《毛选》中也这么评价过敌后的国民党部队:“大约一半被敌人消灭了,一半投降当了伪军。”(不是原话,只是大概意思。)为抗战而死,别管打的怎么样(那是能力问题,有时候也有运气因素),算是为国尽忠;当了伪军的那部分原国民党部队,怎么个算法?曲线救国?
马甲的《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中深刻地反映了敌后抗日根据地当时的状况:42、43年是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但是共产党领导的军民最后坚持住了,过后还得到了大发展,而国民党的部队则纷纷投降,说句“国难显忠臣”,不过分吧?
咱YY一下历史,假如小日本不经打,42、43年前就完了,估计国民党后来一定会把他们在敌后的部队大大夸耀一通,敌后战场的重要作用也一定会被国民党充分肯定;那么假如小日本45年还没完蛋呢?(比如说希特勒这小子领导德国“英勇”奋战,在欧洲战场在拖上几年,让苏军没心思考虑日本关东军;美国的原子弹计划遇到点难题,完出来几年。)恐怕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会越搞越大,军队越打越多。印象中王震的359旅就是45年开往南方去开辟新的根据地,结果45年国际形势大变(苏联出兵没和中共通气,美国人更没义务告诉原子弹的秘密了,人家杜鲁门总统当副总统的时候都不知道原子弹的事情的),害得王震的359旅又往回走,经过后来的中原突围,又回北方了,其中359旅的第二梯队干脆在出发半路上就被中央的一纸电令转道东北去了。要是苏联事先跟中共通了气,最起码359旅能少跑不少冤枉路。
顺便再说一下边乔参谋的那句“现在开辟根据地就象鸡拉屎一样,东一摊西一摊,中看不中用……”。我的看法是边参谋有点眼光太高了。
以前书本上讲,敌后的空隙很多,没什么直观认识。一次我查看江苏地图,发现泰州离南京很近呀,联想到抗战时期陈毅与国民党驻守泰州的二李(李明扬、李长江)部队打交道的故事,不仅感慨已经占领从上海到南京一线的日军连泰州都没去占领,可见敌后的空隙大到什么程度。放着这么大的空隙而没有什么想法的人,估计脑子一定有问题,共产党考虑到了,国民党其实也考虑到了(有些敌后战场的国民党部队甚至就是本地原来的驻军),在抗战初期,很多敌后战场的国民党部队比共产党部队要多很多。于是乎敌后的情况可以说“相当”复杂:日、伪、国民党、共产党再加上什么地方势力、土匪武装等等各占一方,那时共产党的势力还强大到见谁灭谁的地步,工作得一步一步做,初期的时候开辟根据地东一摊西一摊恐怕就很正常了,就好象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上网、打手机很方便就贬低以前通讯相对落后的时代。我看有的资料甚至这么说过敌后的一支国民党部队:有时候上午遇到一支日军就与之干了一仗,下午又碰到八路(正赶上大气候是国民党的反共高潮,双方都有火)就再打一次,可见各方势力“犬牙交错”到了什么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两面政权”、“两面纳税”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比如说解放后大大有名的大寨的领头人陈永贵就干过这事。“文革”期间有反对陈永贵的人说陈永贵是汉奸如何如何,甚至“文革”后还这么说,其实有关部门很早就给人家陈永贵下过结论(要知道那时候的政治气候还是比较左的):陈永贵抗战时期是“两面政权”性质,大功算不上,小功还是有的。不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没法理解“两面政权”、“两面纳税”的。
是这样的,不能光看贼吃肉,看不见贼挨打呀
一边招待日本人,另一边招待国民党吃饭,本人是个帮会头目,后院里住着新四军的伤兵
终于能下河了,赶紧发一篇
开辟滨河根据地(三)
在后张楼,曾玉良团长牺牲了,孙步月却又一次逃脱,沙区的人民闻讯愤恨不已。
过了不久,刘大爷护送一批缴获的油墨和纸张到滑县去(四分区的《先锋报》办在滑县,并且,分区党政机关材料的印刷也这里进行),当地干部很热情,刘大爷晚上就住在报社里。这儿本来是个财主大院,鬼子来了以后,老财主跑了,留下他的儿子女儿当共产党抗日。于是,财主家的三少爷聂元昂当了政府干部,就把自己房子贡献出来当公家的办公机构。聂元昂留分头、穿皮鞋,身着人们从没见过的翻领衬衫,打扮十分洋派,刘大爷因此对他的印象很深(这位少爷还有个妹妹叫聂元梓,好象被萨苏弄到“婆婆妈妈的李先念”那里做军鞋去了)。
到底是财主的宅院,家里有汽油发电机,屋里还有电灯,亮堂堂地把刘大爷他们兴奋得睡不着觉。晚上,四分区的宣传部长也来了,他询问了后张楼战斗的情况后,当即就在报社起草文章,声讨孙步月,说大汉奸又欠下了抗日军民的一笔血债,我们一定要报仇什么的。这位宣传部长也是滑县人,刘大爷在沙区垦荒救灾时就认识他,只是当时没想到,以后他当了总理又当总书记,搞得名气那么大。
说起来,孙步月确实十分凶悍,从42年,冀鲁豫军民就一直想要消灭他,几年内,光是四分区(后改为九分区)的部队对孙匪核心据点(郭小寨)的围困攻击就不下十次,可是总也打不下来。就这么着,新帐累旧帐,仇恨越积越深,到最后,其他敌伪份子都知道八路军是真的跟孙步月急眼了,谁靠近他谁就会倒霉,于是都不敢和他打交道,把他当瘟神了。45年,冀鲁豫军区动员七、八、九分区集中六千兵力(其中有四个主力团),围攻郭小寨的一千守敌,如此大的阵仗,整整打了三天,浚、滑、内黄三县的各路伪军楞是装作不知道。孙步月拼命拍电报求援也没人理睬他,这真可谓是人鬼共弃。(详情请参见烤猪兄、子渊兄和flyingcatgm兄的说明)
不过,后张楼一仗确实打得不好,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反而损失了团长。上级在肯定了骑兵团战斗意志的同时,也指出其中的教训在于:一、战前对敌情地形侦察不够,是“无准备之仗”,导致进攻路线选择不适当,使部队在接敌运动中为阻碍地所断绝;二,战斗过程中的指挥位置选择不当。
指挥员作战时不遵守指挥位置原则,是八路军各部队的老毛病了,批评了多少回也不管用。这以后,军区明确规定,营一级单位实施战场外追击要有命令,团级单位作战要设指挥所。还规定了指挥所里要有观察哨、参谋室、通讯站。刘大爷他们这些基层干部也集中起来学习旗语,“原来光看见日本鬼子打手旗,现在咱们骑兵团也会了”。
八路军的作战经验是在战斗中逐渐丰富起来的,主力部队如此,地方团队也是如此。比如昆张支队,后来是一纵五十八团,在解放战争中曾获刘邓首长全军通令嘉奖,成为了战功显赫、独当一面的王牌团。可在43年,他们还只是本事有限的地方部队,是名副其实的“土八路”。
“土八路”的底子也多是正规八路。比如昆张支队,就是以115师教三旅(旅长杨勇)的四个排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他们原属于鲁西军区。大扫荡之后,敌人切断了鲁西和鲁南的联系,使得鲁西和冀鲁豫军区孤悬于山东各军区之外,于是,42年底这两个军区合并(统称冀鲁豫军区),从罗荣桓手下划归刘邓首长指挥。129师骑兵团进入冀鲁豫之后,就时常和昆张支队协作。当时,冀鲁豫军区的各部队多是115师系列的,干部也以中央红军的为主,而曾玉良、况玉纯和昆张支队的吴忠却都来自四方面军红三十军,而且,况政委当军部政治秘书时,比他小八岁的红小鬼吴忠,正担任团政治干事,俩人很熟悉。骑兵团的其他干部和吴忠相处得也很好,一则是因为吴支队长年纪轻;二则是由于他总是笑嘻嘻的,很爱说话,让人觉得挺随和。
43年的时候,和骑兵团相比,昆张支队还是“土八路”。之所以说是八路,是因为他们受八路军领导,有正式部队番号,可以穿军装、征收军粮;而说是“土”的,则是因为他们尚没有进入正规的战区部队序列(按当时老蒋政府的规定,地方政权守土有责,最高可以颁发纵队、支队、独立团之类的番号,算做是地方军,但只能在当地活动,出那个地盘就不认帐了)。
当然,县一级政府也可以授权组织“特务大队”,但这是更“土”的队伍,甚至不属于正式部队,只好算做游击队、义勇军,还够不上“土八路”的资格。
“土八路”是八路军的地方部队,“老八路”当然就是野战主力。其实,大家都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队,也不指望老蒋政府授衔、发饷,番号是什么倒也无所谓。可是,打仗的时候,这“老”的和“土”的有什么不同呢?
要说差别,首先是部队的作战任务有所不同。野战部队的任务是保持主动,集中优势兵力歼敌。因此,老八路就避免和日军的无谓接触,经常采取大范围机动,适时跳到外线,寻找有利战机;而地方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倚靠根据地与敌周旋,这就使得他们必须经常处于内线,与敌人保持接触。所以,“土八路”的作战与民兵的联系更为紧密,如果游击队不能有效地袭扰敌交通线,内线作战就会极为疲劳和被动,时常有被合击的危险。在“大扫荡”中,地方部队也就因此损失较大。
在战术原则上,“老八路”强调集中力量,团以下单位很少分散作战;而“土八路”迫于环境,则经常需要分散,进行连排规模的突围和游击,因此他们的大行李很少,也几乎没有重武器。
部队人员构成,“老八路”中党员比例一般在30%以上,政治自觉性较好;“土八路”一般在10%左右,组织纪律弱一些。另外,“老八路”以工农干部为主,军事经验丰富,文化修养较差;而“土八路”中虽然有一些老的军事骨干,但新干部、知识分子干部相对较多(军政大学的学生大多都分到了地方部队),这是因为地方部队要承担更多的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的任务,也就更需要具有政治理论和文化素质的人才。土八路比老八路爱唱歌,那时候新出来的抗日歌曲,都是土八路先会唱,然后老八路再跟着学。
在战争中,日军总希望捕捉到八路军野战部队进行决战,而每当这时候,我地方部队就总是缠住他们进行袭扰。敌人若是搜索还击“土八路”,“老八路”就机动走了,若不还击,又被敲打得挺难受。小鬼子有劲使不上,对“土八路”真是十分头疼、不胜烦恼。
其实,“土八路”和“老八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八路军就多次精简野战部队、充实地方武装。比如大青山、冀东等根据地,由于环境恶劣,难以实施外线作战,就干脆完全取消了野战部队,大家都当“土八路”去,连120师骑兵团都下马当步兵了。
说实在的,在游击战争中,“土八路”的作用一点也不亚于“老八路”野战部队。骑兵团和地方武装配合,最常见的是破袭作战,比方说,破铁路——“老八路”守在交通要道上警戒和打援,“土八路”负责把附近的车站或者据点围困住(一般都攻克不了,只是围着打枪,吓唬住敌人不让出来就是了),民兵专门拆铁轨,其他的老百姓就去扛东西。正太路是小铁轨,好办,七八个人就能抬走一根。而平汉路是大铁轨,十几个人也难以搬动,不用大车根本没办法,只好烧掉。那铁路的设计倒也科学合理,下面的枕木架起来点燃刚好够把上头的铁轨烧红,民兵们拿大铁锤砸几下就敲弯了,一点不费事。如果敌人援军来了,地方干部就组织老百姓撤退,八路军死多少人也得顶住,坚决不能让群众吃亏,这不仅是军事任务,也是政治任务。
43年下半年以后,日军的扫荡越来越少也越来越无力,根据地建设发展很快,八路军的作战样式也随之有所改变,从以前的破袭骚扰为主转为以拔点攻坚战为主,地方部队也就经常参加大规模作战。“土八路”和“老八路”一起打正规战,差距立刻就显现出来了。
首先是“土八路”的枪法不准,远射是浪费弹药,只有抵近射击(一般打上三枪左右,敌人就差不多到面前了,所以又叫“三枪八路”。董存瑞在电影里打阻击,能把九颗子弹全放完,说明他执行的是“老八路”的标准)。44年骑兵团配合第十一分区在微山湖以西作战,看见一个鬼子兵抱着个无线电话机跑过分区直属团的阵地,“土八路”那边四十多杆枪劈劈啪啪响了好一阵,人家居然还安然无恙地回到据点里去了,把十一分区司令员王秉璋气得脸发青。其次,不大懂得利用地形地物。野战的时候喜欢往开阔地上跑,冲进村镇后又爱站在房沿边上东张西望,被别人一打一个准。
再就是夜战动作不熟练。晚上找不到目标,经常自己打自己。一个夜间穿插下来,营长找不到连,连长找不到排,战士全跑乱了,甚至连通讯员都转迷糊,见人就问“看见我们团长在哪儿么?”。有一次骑兵团早晨集中,行李队发现多出来一匹马,原来是那边的“土八路”在路上打瞌睡,战马跑到骑兵这边来了都不知道……马甲我原先以为八路军都是天生的夜精灵,其实不然。夜战是最考验部队的指挥组织能力的,不经过磨练,没有严格的战术纪律,就不会有过硬的“夜猫子部队”。七八个人走夜路和成百上千号人搞夜间穿插作战,绝对是两码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马甲兄好久不见,拥抱一下先。
最近是在风霜雪雨搏激流,日以继夜抓赌球吗?
辛苦了,敬礼!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