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中国人口问题论纲(完) -- 大黄

共:💬114 🌺14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经济学的问题经常很难度量,但是人口却不是.
家园 这坟被你挖的..
家园 倡议组建人口论研究小组。
家园 好文,我也一直感觉一些政策已经走到尽头了

再维持就是倒退

家园 强贴!请问最新进展如何?

河里有没有相关的人口问题的文章大家推荐一下吧!多谢!

家园 过来人的大实话,同感,花
家园 [Update]郭志刚2008年论文对几个焦点问题的辨析

郭志刚: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8/11/1556.html

2004 年我曾经在《人口研究》连着发表两篇论文(郭志刚,2004a ,b) ,认为全国生育水平可能真的很低。我并不否认调查数据存在出生漏报,而且知道很多同行都认为生育率在 1.8 左右,但是我也有自己的理由,因为 1990 年代后期以来我一直在尝试用不同指标和方法做生育率研究。与其他研究不同,由于并没有出生漏报程度的确凿依据,我并不试图得到对真实生育率的准确估计,而是希望用不同方法的生育统计结果与常规总和生育率的对比,来寻找调查的很低生育率在出生漏报原因以外是否还存在着其他可理解的重要因素,并且发现调查数据中的确存在着其他影响很大的原因(注1)。当时正值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刚开始,因此我很希望提请政府有关部门和人口学同行,不要忽略中国真实生育率很低的可能性。4 年已经过去,国际国内在生育研究方面有了很多理论进展和新的数据,我也有了更多思考,于是很愿意应《人口研究》编辑部之邀对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及其影响因素问题做一些综合性的分析与讨论。

原文出处:《人口研究》第32卷 第4期 2008年7月

家园 好文,令人痛心疾首

郭志刚指出:

其实,问题要害并不在中国2000 年时真实TFR是否在1.5 以下,略高于1.5 又怎么样呢? 但是1.5 与1.8 的差别就不能忽视了。更重要的是,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大形势长期搞不清楚,前进方向和具体任务根本就无法明确,“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就转化成了千方百计维持现状。

必须明确,“ 很低”、“极低”和“超低”生育率要求只是加速人口转变时的一种矫枉过正的手段,意味着相当一大部分夫妇和家庭为国家发展承担了很大牺牲,并不是说这种要求本身标志着文明和进步。因此,完全不能因为群众的生育意愿高于现行生育政策要求就认为群众觉悟不高,生育观念转变还不够。还有一种说法则是将严格的生育政策与群众生育意愿之间存在差别视为计划生育的“基本矛盾”,其实是混淆了计划生育国策与具体生育政策之间的差别,以为这种具体生育政策的严格性天然合理,忘记了它所包含的时期性权宜成分,没有认识到这种矛盾既不是计划生育的基本矛盾,而且其发展结局肯定不会是群众的生育意愿降到现行政策要求水平,而是必然以适时调整现行生育政策而告终。

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乃至达到很低程度,完全出乎人口学者的预料,因为一贯默认更替水平是生育转变的下限。低生育水平引起了相关各国政府和公众的震惊、不解和联合国的重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关于低生育水平的新闻报导、专家和公众评论、理论研究、模型方法和经验分析的产生。

我国的情况却很不一样,尽管统计上出现很低生育率已经好多年了,然而却是虽有迷茫但波澜不惊,好像认定就是出生漏报这一个原因,只待来日查实。出生漏报问题的确重要,确实需要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本文更加强调的是,当前研究视野是否足够开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生育率研究及其结论。当前中国存在着多种降低生育率的因素,需要一一加以认真探索和研究。忽略这些因素,就会草率地下结论,我们可能就会更久地陷在“见到低生育率统计结果→归因于漏报并调高生育率估计→继续严格控制→再次见到低生育率统计结果”这个怪圈里,迟迟无法理解和正视中国人口已经进入低生育率新时代这个事实。总之,当前的人口现象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最重要的是,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决策的原则和方针就应当十分不同。过去决定生育政策时更强调“降低”生育率,现在把握好“度”就极为重要,既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因为这个“度”决定了人口未来发展。人口发展的特点是周期长、惯性大,如果这个“度”把握不好,也会导致失误,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而要把握好这个“度”,首先应当对当前生育形势心中有数,否则便无从评价我们的对策和措施现在所起的作用是否符合国家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家园 谢宝

谢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