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闲说香港 -- 倥偬飞人

共:💬140 🌺155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同感,再花!
家园 俺的感觉是:香港的那些影星、歌星属于娱乐圈子里的

跟艺术好象没有多大的关系。比如说香港有多少歌星,可哪个能跟帕瓦罗蒂相比呢?

家园 感谢燕兄和诸位的支持和鼓励!哥们当再接再厉,为河添流!
家园 同感,花之。印象里香港人好像都在考虑换各个身份作外国人
家园 香港靠着大陆才发的家,

80年代好像所谓干什么都赚钱, 不过主要是从大陆赚的. 有钱了开始烧, 炒房地产什么的, 而没有注意产业的升级, 到了90年代以后, 大陆自己发展起来了, 不太需要香港转口, 香港的没落也就注定了

家园 同情。。。

本来也想批评你几句,不过下面各位批得够多够强够狠,所以现在变成同情了,以后说话小心点吧。

家园 客观的说来

香港工厂的待遇在台资之上。你只盯住香港,我自然从个人角度理解问题

阁下动不动从个人角度理解问题,没有必要。

血汗工厂都是原始资本主义的祸。它从欧美到香港,台湾,到大陆, 有它内在经济原因。你从地域上来说事,我也很难不从从你个人经历的角度理解问题。顺便说一下,香港太太坐你的顺风车回家,自始至终连一句谢谢也没有说, 是她不对,但也别扯在全体香港人的头上。

香港人的傲慢简直不可理喻啊。
。只要你会说广东话,就应该知道广东话是中国最有礼貌的方言之一。里面的“晤该 (谢谢,不好意思)”比英文里的“excuse me" 的使用程度还高。

批评是否从善意的角度,中间又夹着多少私货,从行文就可知一二。我无意与你争论,如有冒犯,尚请海涵。我就此打住,希望你不要因为有不同意见而不愉快。从好的一面讲,你和某些河友从此不同意见而知道了香港文化科技的独特方面。 这对你闲说香港 的下集可能有所裨益。

香港的大学现在不声不响地已经是亚洲一流水平。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的科技竞争力相信很快就会反映在企业上。这一点,

接下来,想谈一谈香港的经济,只有转型,没有创新
, 你一定要小心求证。

家园 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大音无声 国学热中看饶宗颐学术馆

  2004年(甲申)北京举行“文化高峰论坛”,由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五位发起,通过了《甲申文化宣言》,面对一个世纪性命题,亦即“中国传统怎样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应对当今世界的文化格局和国内的文化困境”,提出重新评估和重建文化传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从此,国学热升温,而有媒体在评选2005年的文化思潮时,国学热竟成为了主流之一。试看从代表社会的“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层面的“现代私塾”的走红,到反映社会的“上层文化”(elitistculture)层面的人民大学国学院的建立,都连续发生在去年,可见其热度之高。人们也许还没有注意到,国学现代化已经存在着若干成熟的真品样本,以一家学术馆,一栋藏书楼和一座文化书院的形式,分布在国之南北,由饶宗颐、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和汤一介三位国际性人物主持。它们和所有的“真品”一样,拒绝“炒作”,故鲜为人知,而其巨大的文化能量,不容忽视。

  饶宗颐学术馆并世有二,一是1995开馆的潮州饶宗颐学术馆,一是2003年成立的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前者为陈列之馆,后者为研究之馆。本文谈的是后者。

  众所周知,饶先生不仅是国学和汉学大师,其画艺和书法,也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当世一品的境界。虽然近二十年间,各种研究饶宗颐先生在文、史、哲、艺多方面的综合性深刻造诣的书籍和文章,为数不少,其实饶先生对国学现代化和全球化作出跨世纪的贡献,其深度的最可靠测定,是来自海内外的其他巨擘的判断。1992年编《庆祝饶宗颐教授七十五岁论文集》,由汉学宗匠余英时先生、香港大学校长王赓武先生等发起。季羡林先生则在几年前的一次发言中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这不是季先生第一次这样说,早在80年代中,他就在《明报月刊》撰文认为,饶宗颐先生和王国维先生、陈寅恪先生、陈援庵先生一样,是二十世纪少数得到了“预流果”的巨擘之一。“预流果”不是凡品,乃罗汉初果,只有也修有罗汉行者方能知晓。

  文如其人,书如其人,馆亦如其人。窗外花木扶疏而室内陈设古雅的港大饶宗颐学术馆,与饶先生本人一样地谦逊,一样地低调,在默默推出一件件国际间前沿水平的学术和文化活动。饶宗颐学术馆的常年工作,是协调饶先生主编的大型国际性学刊《华学》的编辑事务。《华学》在国际汉学界享有特殊的声誉,此不仅由于其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且源于其与众不同的编辑方针。今天汉学界的学术论文之发表,崇尚老牌的欧美学刊,言必称《通报》和《泰东》,或《哈佛亚洲学报》,这虽有一定道理,但它们实在是到了太过于重视以外文论汉学的地步。饶先生为《华学》所订之编辑方针是,欢迎各国汉学家来稿,但必须用中文撰稿,以示将来汉学界最重要的学术论文,一定也要到以中文为媒介的学刊中去寻找。

  当年饶先生与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从古琴的琴艺、书画的辨伪到悉昙文的奥妙,时有切磋。明年是高罗佩逝世的四十周年,《高罗佩文存》由饶宗颐直接指导,并任荣誉主编。

  今年底,饶宗颐学术馆和香港各高校将发起的“学艺兼修、汉学大师——饶宗颐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有百名饶先生的门生故旧,从全世界各地赴会,分史学、文学、敦煌学、甲骨学、艺术史等九门。与会者将各以自身研究领域中的新成果撰成论文,宣读后结集出版。

  港大饶宗颐学术馆除了为各种相关研究和项目提供学术性支持,也计划通过讲座、出版和会议等学术活动,为各方学人来游问学,提供研究环境和学术平台。这样的功能和建制,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特别的,就我所知,或只有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Needham Research Institute),在形式上,庶几近之,而两者范围所不同者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李所的学术根基是西方的汉学,饶馆的学术根基是国学和汉学。第二,李所的研究围绕中国科技史而展开,而饶馆的学术则几乎涉及国学和汉学的所有领域。今天,全世界研究中国科技史的专家,都要到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去。明天,各方研究古代中国的学者,或不能不访问坐落在香港薄扶林的饶宗颐学术馆。 (陈珏)

  (来源:《解放日报》)

家园 金庸先生也算一位大师吧
家园 我坚信一点,饶先生当年留在大陆肯定达到不了今天的学术成就
家园 不算吧。他自己都不敢认。他倒像柳永

凡有井水处,皆有柳永词。

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有金庸的作品在流传。

家园 香港之玉成饶先生倒不仅仅因为可以庇护其幸免于文革

更重要的是在饶先生青年困厄之中,得到香港富商的资助,又在学术上得到香港名师指点。

饶先生家里累世巨富,在他手里因为为学一夕而败,真是人间的一大传奇。

家园 国人在国内开的血汗工厂比港人开的更多吧

关键的问题还不在于谁开的血汗工厂更多,而是在于这些血汗工厂为什么在中国能够得以存在。

工人们完全可以不去那些血汗工厂工作,如果不知情误进了,那些工人签的又不是卖身契,也不是包身工,也完全可以换一家工厂继续工作。如果那些工厂的做法有违于劳动法,工人们完全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违法问题。

如果这些保护自己的措施,工人们都不愿意采用,那我只能说,他们不进这些工厂比他们进这些工厂工作要付出更多的血汗。

家园 挑花改称福尔莫斯得了

为什么一口咬定我对香港的印象,仅仅是因为一位香港太太乘车不谢?

去过香港的次数已经到数不清了,不仅仅是如阁下转机而已。不仅住过酒店,也住过朋友家中,香港科技大学我都住过。不仅去那里公干(有分公司在港),也去玩过迪斯尼、海洋公园等等。香港的印象是整体的,并不是个别现象。

阁下一会儿说大陆,一会儿说加拿大,现在又说起台资工厂?我的标题是闲说香港,还不到拿台湾说事呢!

家园 本来想就此揭过,有些东西不好意思说的

但你的兴致还是很高。

那我还是陪陪你吧,如果你还是强词夺理的话,那我也准备好了随时开溜。

当然不仅仅是因为一位香港太太乘车不谢, 你还有刚到香港的语言问题,经济因素,种种怨气不一而足罢了。到了跳到加拿大,从此一展眉。人家香港太太搭车忘了谢你,帐都算在全体香港人身上了。你素质高,可知道施恩图报,那叫市恩?多少年耿耿于怀,我算开了眼。

本来你写闲说香港1 和2, 我也不好说什么,可是到了第3 , 你露出了莫名其妙的好感觉。语气尖刻,好像香港不是中国的一个城市。阁下以国际人自居,从你得ID就看得出来,那需福尔莫斯啊。

阁下一会儿说大陆,一会儿说加拿大

你自己不标榜,我哪知道你现在是加拿大人啊?跟着你说,也有错啊。

香港的印象是整体的,并不是个别现象

才指出来,你对香港的文化不了解了。你居然还印象是整体的。

我对香港的了解不是你说的

阁下转机而已
。具体我就不寒你了。

你通篇说文化,我看你文化就不高。引的几句中学课本里的文言文,理解就只怕有差错,我怕你是在搞幽默,就没吭声。到你一再把我的id 搞错,我才知道你真的中文水平有限。

我的id来自唐诗“山寺桃花始盛开”。不是花。 这首诗也不冷门,中学课本都收了。你认真读过书,就不会犯这么简单的错误。你说我眼中有梁木, 确实是的。这么个错误搁眼里,我一直不好意思指出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