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董卓新考 -- 早生华发
吾有一友,姓胡,单名一个岩字,买卖人也。该友神通广大,常往东欧列国贸易,也是潇洒快活。
一次胡友人入匈牙利,欲行贱买贵卖之事。依靠网络打通关节,找到匈国政府贸易部门关键人物胡塞安。那胡塞安见对方是华人,十分热情,称自己祖上也来自中国。听说吾友姓胡,更是百般殷勤,仿佛自己远亲来投。后来两人洽谈贸易,酒酣耳热之际,细细一问,原来此人祖上也是姓胡,乃汉朝官员,后不幸逃亡于匈奴,遂依匈奴人姓氏改为胡珊,后来异化作胡塞安。其后人随匈奴一部西迁至罗马帝国东境,随阿提拉大帝在罗马帝国东讨西杀,立下无数汗马功劳。此后便世袭公爵,名将辈出,当地统治者虽交替叠换,但无不用之为将。因此胡塞安为本地望族大姓,在朝为官者无数。
吾友跟此公生意上日益亲近,互惠互利之事甚多,两人也就越发亲密,无话不谈。
一日,胡塞安言道,家中有本奇书,相传祖上从中国带来,其实原本失却已久,但世代抄录重修,内容也未见缺失。此书主要讲述胡家自入匈奴以来赫赫功绩,但其中最早一段无人可解,历代抄录者均注明这一段几乎如胡言乱语,毫无意义。但因是开篇之作,历代皆不敢舍去,皆以其音重新复述。胡塞安想吾友即从中国而来,说不定可解,因此找其共同参详。
吾友也不甚通匈语,两人基本以英语交流。但见胡塞安热情相邀,此书有来历不凡,不免好奇心起,前往一观。
本来也没想怎样,不想胡塞安用匈语一读此段天书,发音竟与我华语如出一辙,不免大奇,便钻究此书数月,居然发现了淹没了史书千年之久的冤案。现将我友之译文梗概列于下,以飨读者。
老夫姓胡名攸字坎之,入匈奴不知多少春秋矣。如今风华早逝,去日无多。恐吾去之后,大汉旧闻往事无人再晓,故留书于后人。斯事重大,如为不孝之徒所得,此中所载恐难免横祸,后人亦不知我心。故以匈奴语音录我汉语发音,以使事秘,或可得存。后世子孙若可解得此意,吾含笑九泉也。
老夫故汉国兖州人,良家子,父胡彧,与侍中蔡邕相熟。吾12岁拜蔡邕为师,侍奉左右。17岁举孝廉,尚未授官,追随老师身边。不料灵帝末年天下大乱,幸亏董卓挺身而出,定国安邦,除凶惩恶,朝纲社稷为之整肃。董卓礼贤下士,为国家殚精竭虑,选拔人才,老师亦为之所用。百姓多有称颂。
孰料因黄巾之乱,各地诸侯均有兵权,朝纲混乱之际诸侯隔岸观火,一待平静,反嫉妒董丞相立下大功,悔自己出手太晚。朝堂之上亦有人在十常识当政时装聋作哑,待董丞相初定,便以为时机到来,彼可取而代之。于是暗下杀机者有之,公然作乱者亦有之。
后天下18路诸侯造反,散布谣言曰董卓欺主弄权,祸害百姓,遂群起而攻之。然诸侯皆知所言有虚,无甚雄心者不过趁机起事,捞取好处,免得再次错过废立之功。唯有曹操、孙坚、刘备等人志向与众人不同,由此格外卖力。
初一交战,丞相军小败。丞相因见贼势甚大,问计于李儒,儒曰:“温侯新败,兵无战心。不若引兵回洛阳,迁帝于长安。主公且宽心,前番一把火,烧了孙坚大半人马;今番贼军又来,必教他中这条计。”便差人四门张榜,晓谕居民:“无问老幼男女,愿从者,即于今日皆跟我往长安,不可自误。”差张济往洛水调拨船只,救济百姓;差李肃护送各官家眷到长安。洛阳百姓闻之,无不感丞相大德,皆愿从之,达百万众。同行军民百余万,大小车数万辆,挑担背包者不计其数,众将皆曰:“荥阳要地,足可拒守。今拥民众百万,日行十余里,似此几时得至长安?倘贼兵到,如何迎敌?不如暂弃百姓,先行为上。”仲颖泣曰:“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今人归我,奈何弃之?”百姓闻仲颖此言,莫不伤感。
却说,孙坚当先入得洛阳,只见四门大开。贼兵突入,并无阻当,城中亦不见一人,竟是一座空城。坚曰:“此是势孤计穷,故尽带百姓逃窜去了。我军权且在城安歇,来日平明进兵。”说犹未了,接连几次飞报,西、南、北三门皆火起。孙坚急令众将上马时,满城火起,上下通红。烧得孙坚焦头烂额,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曹操另引一军星夜来赶董卓,希图得百姓人口钱帛。一路上遇有掉队百姓,格杀勿论,谎言丞相军一部,夺得资财犒赏军卒,
且说董卓行至荥阳地方,太守徐荣出接。李儒曰:“丞相新弃洛阳,防有追兵。可教徐荣伏军荥阳城外山坞之旁,若有兵追来,可竟放过;待我这里杀败,然后截住掩杀。令后来者不敢复追。”卓从其计,又令吕布引精兵遏后。布正行间,曹操一军赶上。吕布大笑曰:“不出李儒所料也!”遂败曹操。
可笑若干年后,刘备诸葛亮东施效颦,重演丞相故事。不知曹操当年新出世,做事还有顾及,荥阳一败为终身所恨,遂不顾一切,死命追歼刘备,几乎丧命。
迁都长安之后,诸侯诋毁丞相更甚。诸侯聚众作乱,粮饷多有不足,便遣人做丞相军卒打扮,抢掠百姓,甚至以人肉充粮。山东诸郡十室九空,也无人知是何人所作,余者无知小民皆怨怒于丞相。
司徒王允,包藏祸心,心机狡诈,终于诱得反复小人吕布就范。另有李肃骗取丞相入宫。一路上虽有无数民间义士不畏危难,提醒丞相当心,怎奈丞相宅心仁厚,竟毫无预防。终于殿前殒命。
事后,吾与吾师皆哭丞相于市,为王允所恨。允念及吾师定将丞相仁义留于史书,故不顾余人劝告,下我二人于狱。
未几,吾师病重,嘱余曰:“吾恐命不久矣。汝随我多年,有事相托贤侄,望勿推托。我死之后,如世侄能得脱,望保留残躯,布董公大德于天下,为其昭雪。吾女文姬,本欲嫁与孟德。不料此子狼心狗肺,忘丞相栽培大德,垂涎王允歌伎貂蝉美色,居然行刺丞相。故吾观此淫贼日后定然多行孟浪,小女不可相托。另,如今吕布得貂蝉,吾料吕贼与曹贼定然不能两存,汝可观之。小女自幼与贤侄亲近,我死之后,小女终身尽可托付于汝,我死也无憾也。”吾泣道“吾师万万不可,小可自小事师姐如亲姊,怎敢亵渎?吾必寻一门当户对之人于姊,老师请放心,也不必勉强。”“既如此,随汝等。还有一事,吾平生最喜广陵散。我死之后,汝若得脱,只取一广陵散于我同葬,切勿陪葬金银,为盗贼所念,则别无憾也。”吾唯唯诺诺。
不久,师果仙逝。有人劝王允道:“今董贼新除,天下未定,蔡邕已死,何故囚其徒?不祥”遂免。后一切事宜皆从师训。
李傕等旋即犯长安,闻吾得免,而其不得免,疑吾有私于王允,几乎见罪,遂携蔡琰而逃。此时天下大乱,匈奴亦犯边境,得我二人。见文姬美貌,遂献于大单于左贤王。文姬亦美言于我,才得免死,但随匈奴部众。从此以往,吾羁绊匈奴,匈奴见我有才,亦重用之。吾既来之,则安之。
此后中原大变,曹操统一北方,闻蔡琰在匈奴,即发兵迫之。左贤王亦无奈,遣返文姬。文姬归日,与吾潸然泪下作别。
此后天下逐鹿中原者,皆昔日犯上作乱之徒,其人多自以讨董卓为首功,因是无不诋毁丞相。凡为丞相歌功颂德之记载尽皆毁去,世人遂以丞相为贼,而作乱之徒为忠也。
今天下三分,贼势已定,贼遒均系当年作乱者之后,恐再无丞相功德传世。如此忠奸不分,黑白颠倒,怎不让知之者扼腕叹息,为董丞相鸣冤,后世之人何以立德?吾不才,有负尊师之托,悔不迭矣!遂留此书,望日后有缘者识之,昭之世人,吾在九泉之下亦瞑目也。
胡友人译毕,慨叹之余,复议道:我华夏五千年,不知史书篡改几多。无良文人不知颠倒了多少黑白,污蔑了多少英雄,董公九泉下也不必以此为念了。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应该是:
长安在王允白色恐怖之下,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有李傕、郭汜等四义士,因天顺人,吊民伐罪,抗师勤王,得长安朝野一致拥护,遂战败吕布,擒杀王允,拨乱反正,救斯民于水火之中……
不过董胖应该是相国不是丞相
虽然都是一把手
1900年前的华语发音跟现在绝对是天壤之别,要从古音中推导出原文估计难度跟实在太大。举个例子,有个只会说普通话的北京人某天听到一大堆广东话,他能听懂并且书写下来么?
建议首段加上一句:吾有一友,姓胡,名岩,字銮语。买卖人也。其人语言天才,通一十九国外语。早年间云游九州卅省,每至一地必学方言,旬日而精通,与土著嬉笑怒骂,莫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