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天皇请客吃什么 上 -- 萨苏
《民法通则》第250条:在公共场所(包括论坛),挖坑不设明显标志或安全措施,致人伤害的(包括情感),施工人(楼主)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其次,作为一种产生于贵族环境的料理,怀石料理带有较强的宫廷特色。作为正式饮宴,它有着繁琐而规范的食用程序。其最低不可少的菜式包括一汁三菜,汁即日 本独有的酱汤,三菜,即生鱼片,煮炖菜和烧烤菜,当然,以此衍生的菜肴,往往达到十几道至几十道。以坂井先生所受赐宴为例,其食用程序如下 – 奏乐开始,客人吃一口小吃,捧起汤碗抿一口汤,看到客人喝汤,伺候的女招待即斟清酒一杯。客人喝完清酒,女招待即奉上称为“向付”的生鱼片盘供客人享用, 客人享用后撤盘,再依次端上烹饪刚好的钵装“煮物”,盘装“烧物”,以及米饭。至此,客人保持庄重的姿态品尝以显示自己的修养,而后奉上若干菜式,可较自 由地食用。饭毕,奉上称为“小吸物”和“八寸”的小菜食碟,小点心和茶作为结束。当然,在饭馆吃怀石料理,是不必要这样严格的,但上菜的先后搭配,依然有 严格的讲究。
或许由于宫廷或贵族饮宴往往各自一席,因此怀石料理的菜肴都是每人一份,没有大家从一个盘子里盛菜的情况。更加体现个人自斟自饮,直入玄妙之境的追求。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将其与围炉而坐,喧嚣热闹的中国大菜并列,确有些为难。
最后,由于怀石料理起点较高,它的菜肴制作精美,价格高昂。怀石料理的程序虽然固定,菜谱并不固定,非常重视季节性,讲究的是厨师根据宴会的主题自己设计 从头到尾的菜式,包括菜的摆放与装饰,力求让客人的味觉,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体会主题(估计价格高,也是因为包含了这部分设计费吧)。怀石料理 的用料讲究时鲜名贵,烹饪中则注重刀工,日本厨师常因此对比于中国厨师,惊讶于中国厨师一把刀切丝切片无所不能,制作怀石料理,日本厨师使用的厨刀,就要 动用菜切,出刃,柳刃,薄刃等十几种刀,以达到更好地对材料进行加工。
因为了上述原因,怀石料理以其精美优雅而深得日本人的推崇,被视为品位的一种象征,其质量,价格,地位均属高级,被称为“和食中的法国料理”。在传统的日 本料理店品尝全套怀石料理,平均每人价格在一万日元左右,而如果在婚礼上供应,有达到每人十几万日元,即人民币一万元左右的规格。不过,如果在大阪的餐 馆,品尝一下简化了的套餐,有四五千日元一个人,也是可以的,据说这个价格九十年代这还引发了一些老保守们去抗议,说是玷污了怀石料理的大名。
不过,这里需要补充一点,如果认为到天皇家吃饭就是怀石料理,则属于一种误会。
对于天皇家的饭菜且多说几句。天皇家的御厨叫做“御料理番”,这很可能让我们想起杨四郎唱的“叫小番”或者古书中“番役”的说法,体现了古代汉语对日语的 影响。名义上天皇家的饭菜和以天皇家名义对外办的宴席,都是出自“御料理番”之手。这吃的饭就各种各样。以天皇自家平日吃的来说,从菜谱看都是颇为普通的 鳗茶渍,明太子鱼籽拌饭之类的食品,只是用料精致而已,日本近代皇室成员多不属崇尚运动的类型,顶多是骑骑马遛遛鸟,看来是吃不得烤全羊一类豪迈东西的。 天皇参加与外国政要会见的宴席,多用西餐。只是与臣民吃饭,则必称“赐宴”。赐宴也有若干种类,最简单的,参加天皇外出出席的活动,就可能得到“赐宴”, 内容不过是一个漆盒,里面一条烤鱼几块压制成菊花形状的点心而已。正式的宴席,则在丰明殿,讲究“君臣之别”的形式,规模宏大吃在其次,比如日本天皇过生 日“大宴群臣”的时候,几百位议员和来宾只有依次送上的四菜(生鱼片,烤鯛鱼,鸡蛋羹,煮鲤卷)此外一汤一饭而已。席间按程序讲话的却有七八位,起立坐下 不断,大多数客人来的目的不是吃,而是可以把天皇赐宴时席间上的筷子带回去给家人炫耀。大概唯一以吃为主题的赐宴还就要算怀石料理,这算是一种便宴,主要 对象是民间人士,这个时候吃主题与时令息息相关的怀石料理,算是照顾大家不拘束,吃好,以表示天皇与民同乐的想法。不过我们前面也看到了,这种便宴是否算 不拘束,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天皇正式“赐宴“的地点 -- 丰明殿
那么,天皇赐宴的怀石料理究竟有哪些菜呢?
我们来看一下坂井先生出席的那一次的菜谱,那一次的主题是赏月。这只是我根据老先生的回忆所写,有识得的朋友看过后,说你还是不够细,这个宴会真正分来, 应该分成十几大部分,细分来介绍才对 – 分别是先付,前菜,先碗,刺身,煮物,烧物,间菜,醋物,后碗,御饭,渍物。。。我说您分的这十几道菜比我介绍的要多了些什么吗?人家说那倒没有,不过在 日本,上一小盘梅干也有讲究的,你能写个七八百字的。我说算了兄弟,别折磨在下了,咱,还是按照印象派来吧。。。
宴前,礼官引导入座,和服盛装的侍女一人照顾一桌,实际上从厨房到侍女之间,还有接力的服务人员。桌是黑色漆条案,无椅子,客人盘腿坐于称为“布团”的坐垫上,开始前有白菊花茶供应,我猜测菊花是日本皇室徽记,饮此茶有一定象征意义。
地点:宫内庭园,时间:月色初升吉时,乐师奏乐,曲名“秋之声”
前食
小点心,包括盘装的“御座附”和盒装的“善彩”,御座附盘中包括烧好的蟹肉松等小菜,放置在横笛型的容器中,用松木烤好的糕点片,放置在琵琶型的小碟中, 盘上加稻穗作为装饰。善彩内为四种点心:利平栗 – 日本岐阜地方出产的栗子熟制后切十字口加工而成;煎银杏;绿茶豆,一中用豌豆和茶制成的球形点心;日式蛋酥。
同时上“御碗”,内盛用芝麻调制的日本豆腐,看上去宛如沉于水中之月,上有绿色豆荚象征丰收,另有炸天敷罗(加粉面炸制的荤素食品)为辅食。
真鯛鱼汁酱汤,鯛鱼在日本象征吉祥。
吟酿清酒内含金箔,有祝长寿之意,属于25度以下低度酒(以日本人酒量大概也不会在皇宫发酒疯)
正食
向付生鱼片盘,盘子造型如兔,内有生鱼片六种,包括金枪鱼,鱿鱼等,每种三片(日本以四为不吉,所以不会有四菜一汤的做法),旁有圆形调料盏,造型如满月。佐以黄菊,山葵作为装饰。
“煮物”,即炖菜,主料是和鸭,并有冬瓜,蟹肉,蘑菇等辅料,加御制酱菜调味
怀石料理煮物一例
“烧物”,即煎烧菜,主料包括烤鲇鱼一条,并有鲍鱼,菜花等,加日本的青桔调味。这种青桔作用类似柠檬,颜色深绿,是日本独有的调味品。
至此,一汁三菜上完,随后是本次宴会的特别菜,即可以较自由食用的菜肴,称为强肴,包括乌贼,虾,松茸煮,等各色菜式
主食是用漆器盛的鳗鱼饭。在日本鳗鱼分为河鳗与海鳗,泾渭分明,河鳗因为产卵能溯激流而上,被视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正面典型,海鳗,因为在海底石缝存 身,就被称为“穴子”,作为好吃懒作,不思进取的负面典型了。怀石料理,当然吃的是正面典型 (如此,当正面典型不是更危险?)
尾食:
紫苏叶酱汤(这叫做后碗),梅干,茄子,葛粉制点心,绿茶等
谢恩退席,可以带两根筷子回去炫耀一下。
整个用菜时间两个小时。
大家感觉如何?
我的感受幸好咱中国推掉了满清皇帝啊,在街上吃吃怀石料理还可以,如果吃这种赐宴。。。 那还不如给我两块烧热了的大石头揣怀里呢。
[完]
注:因为宴会上不允许摄影,图片为普通怀石料理资料。
当初是追着<太监>系列过来的
可能是在这里结束
咱要是有机会去人民大会堂吃顿宴席,再简单也比在外面吃大餐要值得夸耀的多,何况这是跟一国的最高(尽管是形式上的)领导一起吃饭。
好像我天朝只能算美食之邦,人家日本才是礼仪之邦呀。现在偶都有点疑惑了,当年文化到底是中国传给日本还是日本传给中国?
为咱的文化汗一个 555
正宗的日本料理,很少有华人能一道不差的全吃下去,不少按照国人的标准味道是很怪异的。上次我老板招待从北京出差来的同事,包括在日本工作的华人一共七人。到一个很传统的日本料理店,点的是3500日元一份的鳗鱼套餐。赵括看到菜单当时就问身边的三位:“有没有不吃生鱼片的?”果然,当时就有一位表示不吃,那份当然就归了我了。另外两位说尝尝看,一位尝了以后皱眉头,也送别人了;另一位也皱眉头,但是好歹吃下去了。就连同去的一位已经在日本工作2年多的小伙子,那份生鱼片都没吃。我和另外两人每人等于吃了双份的生鱼片。其实那份生鱼片相当好,但是越好的越不合他们的胃口。
不过说回来,正宗日本料理我也不是全喜欢,生鸡蛋(日本经常拿这个来拌米饭)和里芋我就吃不下去,纳豆碰都不敢碰。
但是实在不想吃那个生鸡蛋伴饭。
我怎么就觉得他们都是学个形罢了,形似而神不似。
所谓“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我看那小日本无道无德,不仁不义,也就是取些虚礼繁文装点门面。
一直记得一次看到对于日本民族的评价,就六个字“畏威而不怀德”。实在道尽其中真义。
记得当年我们公司的日本老板请大家吃日本料理。半路端上来个什么菜忘了,单记得上面有2堆芥末,青色的那种。那芥末偏又都摆成了花型,像奶油蛋糕上的奶油花。结果我们那边有个部长,抄起来筷子一下就把一朵花扔嘴里了......然后直奔卫生间。
我本人对日本的鸡蛋糕和豆腐感兴趣,别的都不行。毕竟神户牛不是自己吃得起的。
某次老妈工作访日归来,带回一盒包装精美的“$#@$茶渍##@松茸”(日文以乱码代替)。连汤带水在一个真空袋子里面。小弟虽然对Yamato没啥研究,但是看了那么多年的一休、柯南,还是知道这东东是好玩艺的。大喜。连忙用上好的吉林大米煮了一大锅粥来配这妙物。
吃的时候知道这玩意贵,战战兢兢恭恭敬敬,不冲别的,冲钱啊....就差洗个澡再烧几注香了。
结果....一进口,国骂不自觉的溜出来了....这是它喵滴什么味道啊.....小弟文笔粗陋无法形容...反正,是我吃过的中国菜没有的味....无奈,只得翻出六必居辣腐乳和涪陵榨菜,配了我的那锅粥....
那位兄弟流着口水问没吃完的“$#@$茶渍##@松茸”芳踪何处??呵呵,被居庸夜黑风高倒到垃圾袋里扔了,然后拍着用腐乳和榨菜揣饱的肚子跟我老妈说:“不愧那么贵,味道真不错....啊?下次?下次不要买了,有鬼子送让他折现好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