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聊一聊东北(序) -- northeast

共:💬178 🌺310 🌵67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家园 还有套《上下五千年》

那时候出的各种科普读物,很有水平。当时我和括弟对此都爱不释手,以至于养成了很奇特的习惯,一直到初中,每个学期发到新课本就拿着当科普读物看。一本初中物理,两个小时就能看一遍。

家园 因为西边准噶尔又起来了

双拳难敌四手

家园 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书

那一套10几本几乎被我翻烂了。那时候的十万个为什么真的不错,不像现在很多书以猎奇为主

家园 【原创】聊一聊东北(五):下岗工人

东北最近这些年有个现象挺“出名”:下岗工人特别多。当然,下岗的不仅仅只有工人,也不是说只有东北才有下岗的,但一提到“下岗”现象,东北总是个“典型”,据说有人还拍了个记录片,反映的是沈阳市铁西区下岗工人的情景,国外都放映了(我没看见此片,只是听说)。

回想一下,我的记忆中最早关于“下岗工人”的一件事是这样的:一中学同学的父亲是沈阳市劳动局的负责人之一,同学们在闲聊的时候有人提到(消息来源当然是那位同学的父亲)当时沈阳市受“下岗”影响的人(包括家属)已经达到三十万了!大家听了吓了一跳,原因是那时的宣传(舆论导向)还对“下岗”这种事轻描淡写,反差大了点,所以印象深刻了一点。

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再看这些问题,估计不同的人依然观点各异,但我认为无论观点如何不同,有件事应该没有争议,那就是国家当初让那些工人下岗的目的是:减轻国家的负担,通俗的讲就是卸包袱。不管怎么看待“卸包袱”,这个事实应该不容否认。

但这个“包袱”卸的怎么样?我认为,基本可以说是失败的。下岗的这些工人如果没有找到出路,依然还在这个社会存在,他们不可能自生自灭,搞的不好就是社会不稳定因素,到头来国家、社会依然要“管”他们,过去的劳动局不就成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了吗?国家的负担减轻了吗?没有。估计有人会说,现在建立了社会保障机制,而且越来越完善,这难道不是改革的伟大成就?对于这种观点,我要说的是,如果当初是先建立了社会保障机制再让工人下岗,我可能会认为这算是个成就;可实际上是先让工人下岗(而且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不稳定局面)而后建立的社会保障机制,给我的感觉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当然为“工人下岗”大声叫好的大有人在,光听当初的舆论宣传,恐怕会感觉“工人下岗”简直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我本人虽身在沈阳,但人不在工厂,与工厂最基层的工人几乎没什么接触,即使与工厂有所接触,也是工厂的各级干部、技术人员、业务员这些人。可以说,工厂纷纷倒闭后,这些人的出路比一般的工人要强的多,离开工厂后发财的也很普遍,但他们的看法,可以说与舆论宣传截然不同。

当学生的时候,一次与一工厂的干部交流,谈及舆论宣传中对特区大加赞扬,而说东北这些企业简直就是反面典型,所以“工人下岗”也是难免的观点。有工厂的干部说:这些人没有自己的观点,领导说啥就是啥,说特区那么优秀,怎么税率比我们还低?把税率调整为一样,看看特区的人会有什么反映,估计早就闹开锅了。还有人说:我们工厂历史够长的了,离退休的有多少?他们的退休金、医药费工厂都要给,特区的那些企业才成立几天?有这些负担吗?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主!……

当时念书的时候,还有一些与本专业没关的选修课,其中就有经济方面的课,老师算是不给大家增加负担,不考试,给大家出些题目,自己去找资料写些“读后感”之类的文章就算交差了。我到图书馆一查,发现经济界、企业界对有关的问题争论很大,税率不平等、负担不一样这些事经常被提到,很多人话说的很尖锐:比如有企业界的人提到,当初我们效益好的时候是利润全部上缴,我们效益差的时候以前的拨款就变成了“拨改贷”,现在我们维持现状是等死、想找出路的话是找死……说实话,我这是头一次感受到这么多人非常强烈的反对某一项政策(要知道,那时候有关部门是很追求“舆论一致”的,一般情况下不是强烈反对的话是很少有人公开反对有关政策)。现在回想起来,我所看到的与之相似的情景只有近年来百姓们对待教育高收费、医疗改革的态度了。

当初有关的舆论宣传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东北的老百姓、干部思想落后,这才是东北出现这些困境的根源。(那时“不换思想就换人”之类的观点也是满天飞。)可就在同时,某些东北的官员被派往沿海那些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甚至是到那里升官上任),而且成绩斐然,(比如说一长春籍的哥们对我提到深圳很多干部当初就是从长春调过去的)。真不知道中央从东北调干部过去是不是看上了他们的“思想落后”。其实,如果事情真是这么简单的话,多从沿海地区往东北调些干部就可以解决东北的问题嘛,何必今天下岗明天又再就业地折腾?当然有人会举一些东北的百姓、干部各方面比较差劲的例子,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个别人能代表全体吗?要是这个逻辑,我出差到广东也看见过一天从早到晚泡在茶馆喝“早茶”的当地人,是不是也可以说广东人都很懒?

我没在沈阳接触到基层的“下岗工人”,倒在其他地方接触到了。我以前的女朋友家在阜新,我几年前去过阜新几次,那里“工人下岗”远比沈阳严重。沈阳好歹是个经济中心城市,比如说,一个“下岗工人”如果想做生意(先不说他适不适合做生意),机会还是比较多的,而阜新这样萧条的地方,想做生意真是很困难呀。我以前的女朋友家里倒无“下岗”的事,但周围亲朋好友下岗的很多,我见了一些,现在能回想起当时他们议论阜新煤矿换领导了(新领导从铁法煤矿来的),开始对新领导报点希望,时间长了,希望也渐渐没了。

另外,我母亲在齐齐哈尔有一家亲戚(我只见过其中一个已经退休的长辈,但我母亲与他们交往比较多)。听我母亲对我说:那家与我同辈的有四个人,连同配偶的八个人中,除一人已死(这事比较复杂,不多说了),有四个半下岗,两个半在岗。半个下岗的是怎么回事?原来是单位关门,但还被留下来“留守”,但对我说这事的那一年只发了五个月的工资,比那两个在岗的(好象他们在铁路这类比较稳定的行业)差,比四个下岗的还强点。

我接触到、听说的这些阜新、齐齐哈尔的“下岗工人”,可以说都很要强,开小饭店、打工、人力车拉货的都有。说来惭愧,当初我在工作上遇到一点挫折,还得到他们的一些安慰,其实我混得再惨,也不至于没饭吃,总比他们强,当初反倒让人家安慰,真是……

写到最后,想起一件事,我以前的一个同事,大概家里比较有钱,当初还到苏联留学了一回(到了那里人家就变成“独联体”了),在留学的假期中顺便旅游,从独联体各国到东欧、西欧,走了不少地方。我问过他对国外的感受,他说了一些之后,居然感慨了一句:“其实我看全世界的老百姓都一样!”怎么个一样呢?“一天到晚关心的都是吃喝拉撒睡这些事。”想想也挺有道理,如果什么政策把老百姓“一天到晚关心”的那些事搞得一团遭,那最好就别摆到台面上来,如果非要摆到台面上来,其结果无非就是“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通宝推:人云亦云,马甲,
家园 哎,政策上的差别待遇真是没法说

上中学的时候有一家“明星企业”的事迹上了政治课本,把那里的领导吹得神乎其神。因为我爸的专业和经济管理沾边,就拿着课本回去问,我爸一开始不说话,后来被我搞得实在不耐烦了,就说:同行业其他厂的意见大了,私下里都在议论“给我他那个政策,我也行!”

没过两年,被捧上天的领导就出了事儿。

家园 我也看的是这个旧版,非常喜欢
家园 我也是,通史的架子就是那会儿搭的
家园 下岗分流,减员增效

以我们身边的实际情况,下来的都是老老实实,塌塌实实,认认真真,勤勤恳恳的人,这些人都走了活怎么办?好办,包出去,有的是办法。

家园 什么转变思想,那是舍本逐末

没有新政策下形成的新经济环境,如何培养新的思想?

诸如此类的观点,什么“不换思想就换人”,“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关键是解决下岗职工的思想问题”等等,纯属先长叶再长根。。。。说深一点,把思想放在基础地位,这就根本不是唯物主义的观点

东北对改革开放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坚守着“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起着稳定器的作用。正是他的支撑,总设计师才有胆量说: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现在,是彻底动动这个“最后堡垒”的时候了

家园 我一直怀疑这事是个阴谋~

来日本读书的朝鲜族,还有东北的比例巨大!!

一般来讲说出身地区有些集中是正常的,但是东北那块占地比例确实和人口比例相差太大,特别是朝鲜族。在我们学校基本占了3/1。

我一直怀疑日本人放这么多东北的进来有问题!

家园 大清朝本来就是窝里横,那几个老毛子也算双手啊

百八十人,给养要通过西伯利亚,比丰臣秀及的难度不知大了多少倍,而且当时俄罗斯是个鸡毛国家,谁都敢扁她,就这康熙爷拼了老命也就把人打得同意谈判,谈判结果也就是老毛子同意不再侵略。人家郑成功至少还赶走荷兰人呢

家园 不管怎么说

康熙签订“卖国条约”的理由也算充分吧

家园 我是陕西人

妻子是黑龙江的,儿子现在一口东北味,我听着很好玩,小嘴经常说的很地道的东北话都是跟他姥姥姥爷学的

家园 现在应该没什么下岗的了,国企人员调整结束了.

以前下岗的也适应了其他岗位.

家园 我记得一篇文章讲南极考察队的故事

中国人要么不洗澡,要么在帐篷里随便挫挫就算了

但是俄国人在帐篷外面挖一个雪洞,直接光溜溜的在洞里用雪挫身体.....

看了还是西伯利亚人牛X呀

关键词(Tags): #南极考察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