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也来说个中师毕业生60年代70年代的农村生活 -- 十八亩段

共:💬153 🌺85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稍稍想一想就知道

不是扣字眼,“铁路系统几十万人拿不到56,只能拿46”,是人“太多了”一点,不过也不见得是故意夸张,没这个必要,人都会犯点小错的。铁路系统是一类例子,相同情形的例子。就象在北京都拿六类地区工资,在广州都拿九类地区工资。

稍稍想一想就知道,铁路系统不可能有(几十万)那么多大学毕业生分配进来,那年头总共多少万大学毕业生(66、67、68、69、70级,四年制、五年制都在了,没超一百万)。

工资这东东,中国人一直很敏感、又很严肃、谨慎的事,正象您也说的“又不是某领导吃到自己肚子里”,所以,一般而言,没有人不知道,自己钱少拿了。66年是文革开始的年份,66年开始工作又是文革前安排好的,66届大学毕业生从67年10(?)月起,还在学校搞运动呢,甚至武斗,工资就“送”到手中了,先拿工资,后分配工作,史无前例。学校里出来,总有上一届的例子,拿多少钱,不会来个“糊里糊涂”扣发工资还不得而知的。

许多地方不执行工资表?好象八级技术工资、文艺八级、卫生N级,高教N级……各地都是执行的,为什么教育的,对“66年文革前夜参加工作”的就不执行呢?各地情况不同当然知道,可各地都用八级工资(工厂、矿山等),也是事实。

顺便说一句,看到网上65年川豫铁路招四川民工的文章,最低工资都不止17块,与民工立在一起的还有所谓“技术工”,都起码三十几块以上,听上去比较合理,还提了一句,这些民工都得交给生产队60%,自己留40%,参加生产队分配云云。

家园 家舅父是60年毕业,46一直到78年

不是什么你想当然的“66、67、68、69、70级”……

几十万人马是说铁道部的几乎全体人马的工资单相对你那个什么表格要差半级……不光是大学生……而且要扣字眼的话,我也没说铁道部人人46,他们又不是人人大学生……

另外请你分清楚什么是地方财政什么是中央财政……地方财政钱不够,减工资是那时候常见的……尤其是小县穷县……分级别工资是一回事,按中央的级别拿钱是另外的事,您就别混在一起搅和了……咱们现在说的是某些穷地方按级别分来分去也拿不到中央财政所定级别的工资,不是他们不按级别分差别……

ps拜托你别拿着报纸宣传纸上谈兵,有几个是真落实的?而且,铁道部施工找民工是按天算钱的,哪里来的月工资***啊?

总之,具体回来到阁下和嘎嘎同学的争议中,阁下用一个和实际执行相去甚远的表格来质疑嘎嘎故意撒谎丑化文革年代是不成立的,那个年代穷地区穷单位工资定额比中央规定的什么几类地区级别低很多是常有的事

家园 你说的十八元是学徒工资。

  名义上还不叫工资,叫生活费。

  当时工人分八级,一级工三十到三十五元,二级工四十多点,全国各地区按工资区类别和工作类别有所不同。我七一年回城当上工人,因为不是技术工种头半年试用期拿一级工约三十四五元,试用期满后就拿43元多点,再加上每天四毛五的野外补助每月能拿到近六十元。到后来还是干上技术工种。

  我一起插队的同学就没这么运气,算技术工种要三年学徒,第一年生活费十八,第三年二十四,三年后才拿到二级工和我一样,因多数不在野外比我拿的少的多。

  我工作的内蒙属4.5类地区,全国最高的是6类,大概是新疆、西藏那些地方,南京是3类,属较低的,大学里的二级工40元零几毛,我回南京后因工作类别不同(属原单位的建筑安装标准)比他们要多一元多。

  八级工能拿到一百多一点,但高级别的工人都是五十年代参加工作的,六零年左右参加工作的工人到文革时一般是三、四级,六四、五年以后参加工作的大多是进级工,少数“表现不好的”是一级工,一直到七七年底才开始上调。

  正式工中一级工是最低的,如果是临时工要低些,约二十几元,当时南京找个保姆八到十元/月,包吃包住。

  干部的具体情况不太清楚,低端与工人差不多,最高的当时听说是440元,据说全国只有刘少奇一人,毛自定低一级。我在南京工作的大学(本科)工资最高的是一位文革前的教授,据说是三百三十,校长、党委书记(局级)也就两百多元。

  我父亲那时是讲师,114元,母亲是干部中最低的(无大学文凭),38元一直拿到79年。

  大学毕业生第一年工资是43、4元,一年转正后再加一些。

  以上是在南京三类地区。

  住房租金也就一到两元多一个月,我家住的使用面积五十多平方只有两元多,校长们的“高档住房”也只有三元多点。家俱主要是自己买,当然都是简陋的,一用多年,支出并不多,如果用公家的比如我家有一张二抽屜桌月租金两毛。对住房来说主要的不是价格而是数量紧缺。

  水电:那时电用的极少,也就是点灯,少数人家有台收音机,我家电用的是算比较多的一个月也就十几度,一毛几一度。水是一毛一分一立方,我家每月用水低于十个立方。在我知道这些的时候家里六口人。

  租金和水电费是的从工资里扣。

  子女入托中午一顿伙食费一毛几,加上托儿费也就五到六元一个月,是自己交不在工资里扣。

  中小学校的学杂费三到六元一个学期(俺交到初中,高中不清楚),如果家庭困难可以申请免费,每个班上总有三到五个负费的。

  十八亩段说的基本符合当时情况,当时的主要支出是伙食费,如果爱人和子女在农村,蔬菜是自己种的,房子也是自己的,肉很少吃,其本上只要交口粮钱。这样生活水平比城里的双职工差点,比单职工都住在城里的要好的多,比都在土里刨食的也要好的多。

  当时农村的一般情况是吃问题不大,但现金收入很少,日常生活所需的现金支出靠养点鸡下蛋换钱,据说养猪养鸡从成本核算上基本不挣钱,但可以把一些本来不值钱的东西变成钱,如烂菜帮子、红薯藤、野菜等,所以当时农村把养猪叫小银行,养鸡叫储蓄罐。

  当时农村盖房化钱不多,因为墙是土的,房顶是土或草的,只需要花些木料钱,如果的自己种的树连木料也不花什么钱,最主要的是劳力支出。象我插队的地方一间土房子约十几平方只算一百二十元(木料、工钱)。苏北大部分农民的房子没窗户,墙上开个一尺见方的洞通风透光,冬天用塑料布挡风,好些的窗户是用纸糊,房顶是草的。十八亩段说的豪宅在当时应该是土墙瓦顶,墙角用砖包边,再加上玻璃窗,这在当时农村是鹤立鸡群了。一般只有集体公房才有这样的规格。

  更正:工资区类别范围记错了。

家园 你得注意66年这个年份。

从没有”质疑嘎嘎故意撒谎丑化文革年代“的看法。一直是据我所知一工一农的家庭模式,占尽便宜(当然人家有这福份)。别得了便易还卖乖,哈,既然钱少到那个程度,不教书了又如何,养家总更重要。我没有说错他也承认17块/月工资是错的。不管谁说什么,有个吃皇粮的家庭,那年代过得相对好许多,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没法改变了。

铁路上的事我原知道的只是文革中,谢谢您的纠正。你的观点我了解了。

家园 你如果说是县以下的农村不清楚。

  县以上工资都是国家直接发,与当地经济情况无关。

  象我在内蒙的单位每次核算都说亏损,但工资从来是一分不少。

  粮食问题当时城镇居民定量从二十九斤到五十斤,二十九是无工作人的,五十是特重体力劳动的(如装卸工),33是一般干部的。

  除了离城镇较远的大型国营单位所有社会项目都由单位管,城镇居民的粮票由国营粮站直接发放,与单位无关。所以你说的情况可能是有的,但只是极少数现象。而且我所知道的一些自办供应的大型国营单位(如扬子石化、衢州石化)的供应比城镇要好的多。

家园 我到过不少地方,从没听说过你说的这种情况。

那个年代穷地区穷单位工资定额比中央规定的什么几类地区级别低很多是常有的事

  那时人们的怨言都是认为自己地方的工资类别区定低了,没听到有人说过工资定额被地方扣了。如果真有你说的情况也只是极少数地方或极少数单位。

  那时的国有银行与现在有所不同,地方工资发不出来可以“贷款”,还不上也没关系。

  那时的工资标准都是由中央直接规定,地方没有决定权。

  你说的差半级只可能是工资标准的不同,不可能是铁道部扣了。我在铁路上工作从71年到2000年从没听说过铁道部扣了哪些人人工资,相对来说八几年前南京的铁路工资比地方上还要高些。

家园 补充一点

大部分对的。地区,指工资类区吧,11类,实际没有一类、二类地区的,三类也没用听说过,有一说法是原来有过,后来提升了,所以四类地区是最低的了,浙江、安徽、江西等是四类地区,江苏是五类地区,北京六类地区,上海八类地区,广州、新疆九类地区,西藏恐怕十类地区了,没有十一类地区。一级干部工资:宋庆龄,580;毛、刘、周、朱等一级,拿二级工资,大约400多块吧。

内蒙古很可能4。5X2=9类地区啊,呵呵。内蒙的八级肯定130以上,因上海的八级是128块,这可以确定的。

花儿谢谢。

家园 那时的国家干部概念与现在有所不同。

  实际上是两个工资系列。当干部不一定要文凭,基本上除了保管员外带员的都属于干部系列。

家园 这是哪一年的情况?

  改革前真还没见过打白条的。

家园 您评论的"价格杠杆”,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多谢[十八亩段]的答复。对第3个问题,

我的疑惑是:

请问您所在的皖南城市是哪座?当时就可以"用价格杠杆",请给出大概时间窗!

[十八亩段]的答复:

“价格杠杆”云云是我的评论,怎么不对了?乡下人不可以评论?呵呵。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那就是说,你们那里到底有没有“价格杠杆”,你自己并不知道。因为你的答复是"“价格杠杆”云云是我的评论 ",而且你也没有给出那个"城市的地名"与"时间窗"。所以我认为,你们那里其实是没有用你所谓的"价格杠杆"来调节城市的"蛋糕"供求的。一切只是你自己的想象。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看,那我就不得不说:"你所评论的方法是与我所知道的当时城市物资供应与调节手段完全不沾边的,同时也是行不通的。" 你所论述的“价格杠杆”方法,对当时的城市经济来说,实在是太超前了。这有点象是在探讨"如何用直升飞机来打击成吉思汗的铁骑"。我还是用"蛋糕"为例,简单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你所说的"价格杠杆"在当时的"计划经济"城市经济生活中是不可行的。如果有什么不对之处,还烦请各位指出,在此谢过!

(北京,上海是特例,所以除外.)

首先,当时国家对"粮油","食品"等物资的价格是严格控制的。"蛋糕"等在城市的各类商店中的价格,(如百货公司,食品店,合作社,供销社),是固定的。地区间的价格可能微有不同,但在本地的价格一定是一样的。商店本身是无权改动"蛋糕"价格。国家给"蛋糕"定价的体系极为复杂,需考虑许多因素。例如:"蛋糕"的需求,相关的物资供应与储备,运输条件以及相邻地区的情况等等。无论是调高或调低,都是要经由省,地,市和国务院的相关部门一起协调。时间周期是很长的。高价"蛋糕"的"价格杠杆"方式在这些商店中是无用的。

其次,"自由市场"也不行。各地城市的"自由市场"相差很大,有的地方"资本主义尾巴"长一些,粗一些,相反有的地方"资本主义尾巴"短一些,细一些。但总体上来说,卖东西的大部分都是城郊农民,以出售农副产品为主,例如,山货,土货,鸡鸭鱼蛋,米面等。总之,都是农民自己的乡土产品。以城郊农民为主体,是因为他们来去方便,可以节省开销。

现在,我们假设本城的"自由市场"可以买卖"蛋糕"。但是,即使这样,"价格杠杆"仍是无用武之地!至于为什么说"自由市场"也不能用"价格杠杆" 调控"蛋糕"的供需呢?具体原因如下:

1,国营,集体食品厂的"蛋糕"是不能在城市的"自由市场"上出售的,只能在我前面所述的城市商店中出售。

2,城市居民是不可能到"自由市场"去卖"蛋糕",因为他们自己的面粉,蛋,糖,油是限量供应,没有原料去造"高价蛋糕"的。

3,城郊的菜农也不行,理由同上。

那么,只剩下这样一些农民才有可能来造高价或低价的"蛋糕" :1),离城市近。2),家中有一定数量的面粉,蛋,糖,油以及拥有相应的技术手段和生产工具。3,知道城里的"蛋糕"最近脱销的信息。虽然我们大家都知道,那时的农民家里是不会有多少多余的面粉,糖和油的, 但在这里,我们假设当时就有这样生活在"小世外桃源"的农民存在。那么请问[十八亩段],你认为在当时能够有多少这样合格的农民存在,又能造出多少"蛋糕"来保证:只要有人"举着高价钱和粮票",就可以随时从"自由市场"买到"蛋糕"呢?

恕我孤陋寡闻,这样的事是闻所未闻。如果您[十八亩段]或者其他网友,知道有这样

的"城市的"自由市场""和"农民"蛋糕""确实存在,望告与我知,在下万分感激!

家园 哪位送的花,真快!多谢!
家园 那个是地方财政不足,导致缺额

1,铁道部那个是自己自成体系根本定级就故意定低……

2,那时那有贷款这个说法?只有拨款,拨款不足在某些地区很常见,当地财政支持的工资就经常不够国家规定的级别的数,不过大家一样,也没有什么人闹

家园 天津、广州、武汉……都是有高挡食品卖的哟,呵呵

你尽可以保持的看法,我只是以为,即使在那个各种物质都十分紧缺的情况下,通过价格的调整,使得某些紧缺商品“看得见,吃不到”还是不难的。

家园 老兄,你这里出了大BUG。

文革结束,78年前,他的工资才40几块钱,加过工资没有,不得而知。

60年代初毕业中师32左右(刚毕业时28?转正32?),大学本科52左右。中途没加过工资。这40几块就根本不可能。

家园 什么时候的事?

天津、广州、武汉……都是有高挡食品卖的哟

但您没见过,是不是?

那只是三年困难时期的特殊政策,叫“议价商品”。后来就没有了,再后来是9.13以后,从64年四清到71年这一段时间是没有议价商品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