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关于分田到户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 -- 听枫

共:💬230 🌺136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家园 兄台种过地吗?

好奇。。。

家园 握个手吧,我上了高中才知道MOBIL译成美孚

呵呵。。。

家园 这段话有缺陷。

“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在国家动乱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祖国的安全。对外工作也打开了新的局面。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我们的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这段话有缺陷。外交是内政的延续。文革是否定的。

家园 缺陷也是太祖的

早用王家祥的"三和一少"不好么……明明自己那么困难还打肿脸充胖子支援白眼狼……

别提什么第3世界兄弟抬我们进联合国,老美不点头,他们抬了那么多年也没进去,老美一点头,就进了……

所谓外交打开局面最重要的不就是中美关系一夜之间大逆转么……

家园 只要那段话有误就够了,呵呵。

呵呵, 其他都可以保持自己的看法。

家园 连基本事实都不顾的人,有什么说头

别人指出无数遍了,还是坚持

别提什么第3世界兄弟抬我们进联合国,老美不点头,他们抬了那么多年也没进去,老美一点头,就进了……

家园 分田到户与粮食产量之间的关系是负相关的

若干年前,西北农大(?)作过研究,对各种因素对粮食产量提高的贡献给出了结果,而且给出了百分比。大致是,生物技术如作物品种的因素将近50%,水利工程、化肥农药的因素将近50%,劳动力的因素在5%左右。

这个结果因为是农业科研人员做的,难免会对生物技术如作物品种的作用有所夸大。另外,劳动力、生产关系(是否分田到户)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比较复杂。

农村集体劳动,人员无疑有“磨洋工”的现象,劳动效率不高。比如,集体生产队时,从开始收割到最后粮食入仓,能拖一个月的时间,而分田到户后,三五天就完了。但这个效率的提高并不能转化成粮食产量,粮食产量要受技术、受水肥条件的限制,否则的话,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就没有多少区别了。

集体劳动时,生产队种什么,如何做,通常是由集体中技术最高的人员指导的,而分田到户后,由于各家各户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不会家家户户都能达到技术最高的人的水平,所以,总的影响应该是分田到户后的农产品产量不如集体劳动时的农产品产量。事实上,那时的限制因素是化肥,有些有路子、能买到化肥的生产队,粮食产量是很高的,现在分田到户普遍用化肥后的产量仍然达不到那时的水平(都有化肥时,技术水平的差别就起了作用)。

起作用的是,中美关系解冻,中国从西方引进了化肥项目,下面有贴子也说了。这些化肥项目,到分田到户那个时间点,陆续建成投产。化肥的作用,除了抵消了分田到户对生产力的破坏对粮食产量的不利影响外,还能使得粮食产量增加。

什么地方看到过一个数据,说是80年进口尿素2800万吨,以后,随着国内化肥产能提高,进口化肥随之逐年递减。原则是,保证市场有充足化肥供应。这些条件,都是分田到户前所不具备的。

那么,是否就能说,“分田到户”就无意义了呢?不是的。只是这个意义不是提高粮食产量,因为“分田到户”的直接影响是使得粮食产量减低。这个意义从以下两方面来看:

1。“分田到户”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而不是粮食产量)。以前集体时“磨洋工”要干一个月的活,“分田到户”后三五天就干完了。生产率提高后,才能有大量农民从土地上游离出来,成为“氓流”或民工。有了民工才能打破城市工人的铁饭碗。

2。“分田到户”解散了农村集体单位,又没有“农会”之类的组织行使相应职能,使得农民的谈判地位大大地降低,后来的政府征地成本大大地降低,这也是现在中国的优势之一。

现在中国的优势,低劳动力成本,低征地成本,都与“分田到户”有关。

家园 只要老大不讲人口问题我就顶!且献花!

建化肥厂周期很长,从规划到投产没个5,6年肯定不行!

家园 说得不错。。。

农村集体劳动,人员无疑有“磨洋工”的现象,劳动效率不高。比如,集体生产队时,从开始收割到最后粮食入仓,能拖一个月的时间,而分田到户后,三五天就完了。但这个效率的提高并不能转化成粮食产量,粮食产量要受技术、受水肥条件的限制,否

家园 否定文革,是因为还太近。。。

再过50年,肯定就真正能做到实事求是,一分为二了。。。。

家园 “自力更生”,不是说什么都要自己搞。。。

别人不卖给你,你是没办法的。。。

家园 纠正几句:

农村集体劳动,人员无疑有“磨洋工”的现象,劳动效率不高。比如,集体生产队时,从开始收割到最后粮食入仓,能拖一个月的时间,而分田到户后,三五天就完了。

1。“分田到户”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而不是粮食产量)。以前集体时“磨洋工”要干一个月的活,“分田到户”后三五天就干完了。生产率提高后,才能有大量农民从土地上游离出来,成为“氓流”或民工。有了民工才能打破城市工人的铁饭碗。

三五天VS一个月,听上去效率提高6~10倍,了不起啊。

请教:

1。有没有机械的“介入”,例如收割机什么的?

2。运输这一环节,有机械介入没有?

3。脱粒,肯定有机械、电的介入?

4。干燥这个环节,分散干燥,肯定快了,原来队里打谷场,一千、二千平方米,现在二十家三十家的晒谷地总和八千、一万、甚至更多平方米,效率“高”在这里。

5。入库,原来由生产队保管员一个人,最多队里再给添了几个帮手来干这件事,现在恐怕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干这件事的人力相差悬殊,能得出效率大大地提高的结论么,呵呵。

再说一句“磨洋工”。磨洋工这个事儿,肯定有,但在主流农民身上是没有的,至少是看不出来的。有,主要在青年农民身上,单干了,利益驱使吧,干劲十足与干劲“五足、一足……”确实大不相同,但是在中年以上的农民身上,体力上也“爆发”不出太大能量了,他们稳定发挥,“干活就要有个干活的样子”是他们的生活哲学,到哪儿都这样干活啊,要么不干。所以总体上讲中国的农民,干活不磨洋工。

城里人、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城里人,在这件事上容易先入为主,容易想当然,可以理解。孔先生的论述,大体上不错。谢谢。

家园 主要是生产资料的改变,这三十年来化肥、优良种的广泛的

使用。人力成本?人力成本这么牛X,那历史上的老祖宗都是弱智了?

我妈讲,小时候地里摘玉米挣工分,背个大麻包在地里来去自如,那时候的玉米可是稀稀拉拉的。

家园 和我的记忆比较接近:)))
家园 老实说,还真不太好反驳你:)))

因为回忆起来似乎这两项真的占了大头,虽然并不清楚化肥来自何处。

为你说在点子上砸朵花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